❶ 按照政府會計制度的核算要求,政府單位會計實行什麼模式
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實行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核算實行收付實現制。與現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比,本制度採用了「政府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核算模式」。
關於「適度分離」,主要體現在:
一是「 雙功能 」,即在同一會計核算系統中實現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重功能,通過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個要素進行財務會計核算,通過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餘三個要素進行預算會計核算。這樣在完善預算會計功能基礎上,強化財務會計功能,更加完整地反映政府會計信息。
二是「雙基礎」,即財務會計採用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採用收付實現制。但是,根據相關起草原則,財務會計中對於財政撥款收入按照收付實現制核算;預算會計中對於質量保證金、專用基金的核算也部分採用了權責發生制基礎。這是兼顧了當前實際情況和長遠改革方向的制度安排,使得政府會計核算既能反映預算收支等預算管理所需信息,又能反映資產、負債、運行成本等財務管理所需信息。
三是「雙報告」,即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形成財務報告,通過預算會計核算形成決算報告。
關於「相互銜接」,主要體現在:
一是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進行 「平行記賬」 。即,對於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也需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對於其他業務,僅需要進行財務會計核算。
二是凈資產要素與預算結余要素保持銜接。即凈資產項目中「限定性凈資產」等於預算結余項目中的「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非財政撥款結轉」、「專用基金」四者之和,反映單位具有限定用途的資金金額。
三是財務報表與決算報表之間存在勾稽關系。即通過編制「預算結余與凈資產變動差異調節表」,反映本期預算結余(即本期預算收入減去預算支出的凈額)與本期盈餘(即本期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和本期其他凈資產變動數之間的調整過程,從而揭示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內在聯系。
本制度主要內容共分為六部分,分別是:總說明、會計科目名稱和編號、會計科目使用說明、主要業務賬務處理說明、會計報表格式以及會計報表編制說明。其中,會計科目使用說明是制度的核心內容,主要對102個一級會計科目的核算內容、明細核算要求及其相關賬務處理進行了詳細的規范。
❷ 政府會計資產負債表計算公式
貨幣資金=(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總賬余額
_韻率撬凶什赫硤盍蟹椒? (1)貨幣資金=(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總賬余額 (2)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明細賬借方余額+「預收賬款」明細賬借方余額-「壞賬准備」余額 (3)預收款項= 「預收賬款」明細賬貸方余額+「應收賬款」明細賬貸方余額 (4)應付賬款=「應付賬款」明細賬貸方余額+「預付賬款」明細賬貸方余額 (5)預付賬款= 「預付賬款」明細賬借方余額+「應付賬款」明細賬借方余額 (6)存貨=所有存貨類總賬余額合計+「生產成本」總賬余額-「存貨跌價准備」總賬余額 (7)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總賬余額-「累計折舊」總賬余額-「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總賬余額 (8)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總賬余額-「累計攤銷」總賬余額-「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總賬余額 (9)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總賬余額-「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總賬余額 (10)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總賬余額—明細賬中1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 (11)長期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總賬余額—明細賬中1年內「長期待攤費用」 (12)未分配利潤=(本年利潤+利潤分配)
❸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主要計量方法是什麼
(1)資產的主要計量方法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資產按照取得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取得時所付出的非貨幣性資產的評估價值,或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重置成本計量,是指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相似資產所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現值計量,是指資產按照從其使用到最終處置過程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公允價值計量,是指資產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各方進行資產交換的金額計量。
名義金額計量,無法採用上述計量屬性的,採用名義金額(即人民幣1元)計量。
政府會計主體在對資產進行計量時,一般應採用歷史成本,如果採用重置成本、現值以及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應當保證所確定的資產金額能夠持續取得並可靠計量。
(2)負債的主要計量方法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的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現值計量,是指負債按照預計期限需要償還的未來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公允價值計量是指負債按照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轉移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計量。
政府會計主體在對負債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負債金額能夠持續、可靠計量。
❹ 談談你對政府會計平行記賬原理及為何採用該方法記賬的認識和理解
平行記賬原理的理解
新政府會計制度提出了「平行記賬的基本原理」,即: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應當具備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雙重功能,實現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適度分離並相互銜接,全面、清晰反映單位財務信息和預算執行信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實行權責發生制;單位預算會計核算實行收付實現制。要求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進行「平行記賬」。對於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也應當進行預算會計核算。
上述所提出的「適度分離」對應的理論體系是「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相互銜接」對應的理論體系是「平行記賬」和「勾稽關系」。
所謂「雙功能」,指在同一會計核算系統中實現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重功能,通過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個要素進行財務會計核算,通過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餘三個要素進行預算會計核算。所謂「雙基礎」,指財務會計採用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採用收付實現制,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所謂「雙報告」,指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形成財務報告,通過預算會計核算形成決算報告。
正確理解「平行記賬原理」,應把握其兩層含義:一是核算。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也應當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對於其他業務,僅需要進行財務會計核算。二是調整。要解釋清楚財務報表與預算會計報表之間存在勾稽關系。通過編制「本期預算結余與本期盈餘差異調節表」並在附註中進行披露,反映單位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因核算基礎和核算范圍不同所產生的本年盈餘數(即本期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差額)與本年預算結余數(本年預算收入與預算支出的差額)之間的差異,從而揭示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內在聯系。
❺ 結合關於政府會計核算模式的論述,判斷目前財政 會計核算採用的是哪種核算模式
政府會計核算目前採用的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種基礎的核算模式。但財政會計核算採用的應該還是以收付實現制制為基礎的核算
❻ 成本計算是政府會計的基本核算方法之一對嗎
成本會計不僅僅是政府會計的基本核算方法之一,也包括各類企業的基本核算方法之一。所有的企業會計都應具備核算企業成本管理的要求,而不只是只有政府部門的要求。
❼ 政府和事業在核算上各採用什麼模式
採用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
1.「雙功能」:政府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
2.「雙基礎」: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
3.「雙報告」:政府會計主體應當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最大的創新是建立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政府會計核算模式。該制度具有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雙功能」核算體系, 分別採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雙基礎」核算模式,生成「雙報告」——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既能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預算執行信息,又能反映其整體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現金流量信息。
「雙功能」即新制度下政府會計主體的會計核算具備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雙重功能。新制度設置了相對獨立的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會計科目體系,其中財務會計總賬科目 77 個,預算會計總賬科目 26 個。通過「5+ 3」的會計要素進行核算,財務會計核算政府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凈資產,會計記賬遵循「資產- 負債 = 凈資產」的會計等式。
預算會計核算政府會計主體的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會計記賬遵循「預算收入- 預算支出 = 預算結余」的會計等式。
❽ 政府會計的期末余額怎麼算
期末余額計算方法:資產類科目期末余額=期初余額+借方發生額-貸方發生額
❾ 我國政府在會計核算中目前採用什麼准則
政府會計准則體系的結構
1、政府會計准則體系是否需要區分中央和地方
從政府會計准則體系結構看,一些國家,尤其是聯邦制國家,存在區分中央與地方制定政府會計准則體系的做法。如美國、英國、荷蘭、瑞士等典型的聯邦制國家,地方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有自行制定會計規范(或准則)的權利,因此在政府會計規范的制定上也明顯地分為兩個層次:聯邦政府會計規范(或准則)和地方政府會計規范(或准則)。美國和英國都採用的是由聯邦和地方兩套不同的准則制定機構分別制定針對聯邦和地方政府會計准則的做法;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中央或聯邦集權的國家,中央政府(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會計規范方面沒有明顯的分層,通常是地方政府需要使用中央統一制定的會計規范(或准則)。但是,加拿大政府統一的政府會計准則中分別為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報告制定了不同的准則,包括:財務報表概念——聯邦、省和地方政府;財務報表目標——聯邦、省和地方政府:財務報表呈報——聯邦、省和地方政府:財務報表的目標——地方政府;財務報表呈報的總體標准——地方政府。
我國《會計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並公布。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依照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或者補充規定,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審核批准。」因此,中央、地方分別制定政府會計准則的做法不適應我國的立法體制。
2、單位指向還是業務指向的准則體系設計
在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規范體系中,《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以預算資金為指向,《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准則》則以單位為指向,三者處於平行地位,這種不同指向、各自獨立分離的規范模式與前期我國實行的財政資金管理體制有關。在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之前,我國的財政資金運動實際分為兩個環節,前一個環節是預算資金入庫和撥款階段,後一個環節是預算資金在各行政事業單位中的具體耗用階段,相應地會計上需要分別核算這兩個環節的資金運動,結果形成以預算內資金為主體和以單位為主體區分的兩種會計體系,它們各自具有獨立的會計要素和核算范圍。
我國當前實行的部門預算打破了預算內外資金的劃分,政府集中采購和國庫集中支付將行政事業單位中的主要資金使用過程與財政總預算資金的撥款階段合二為一,資金運行由兩環節逐漸轉變為統一循環。因此,眾多學者呼籲將財政總預算會計與行政事業單位合二為一,構建政府會計。過去以單位為指向的會計規范模式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各會計規范的內容具有相當多的重復,如果繼續沿用,勢必造成政府會計准則制定的成本浪費。基於財政資金業務上總預算財政收支與單位預算收支運行合一的現實趨勢,本文也主張將財政總預算會計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合一,建立整體政府會計概念。構建一體化的准則體系,以業務為主體設計具體准則,避免以單位為主體獨立或相對獨立設計准則體系。
3、政府會計准則框架的統領——基本准則還是概念框架
在政府會計准則具體框架的構建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其主要區別在於統領會計准則的應該是基本准則還是概念框架。從內容上看,基本會計准則與概念框架是一致的,都是對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會計要素進行定義和說明,但是從形式上看,基本會計准則屬於法規。因此採用條文格式、語言概括,從中不能直接得到有關內容的詳細說明,許多細節只能在准則之外的其他文件中進行解釋;而概念框架屬於研究報告,解釋性、說明性更強,對理解概念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從法規的一致性和我國的具體國情看,採用基本准則做統領應該更為可行。會計准則在我國屬於法規范疇,而概念框架則屬於理論研究范疇,法規在我國更容易得到嚴格的執行,而概念框架的強制性顯然要弱很多。因此,出於對法規形式一致性的考慮,本文建議政府會計准則比照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框架進行構建,建立以基本准則為統領,下設多個具體准則的框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