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口密度怎麼算
計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數(人)/面積(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通常使用的計量單位有兩種:人/平方公里;人/公頃。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分布狀況的重要指標。計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積是指領土范圍內的陸地面積和內陸水域,不包括領海。
在我國,人口稀少地區的面積比人口密集地區大得多。世界上的每個大陸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區。總的分布范圍集中在亞歐大陸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陸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陸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陸的撒哈拉地區,澳大利亞大陸的西部及南極大陸。
中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30人,且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過400人;香港旺角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13萬多人。中國人口密度,在計劃生育的控制之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仍舊是世界人口大國。
我們可以從人口密度的分布來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況。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為幾個等級:
第一級 人口密集區>100人/平方千米(例如: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德國、英國)
第二級 人口中等區25~100人/平方千米(例如:美國、埃及、南非、墨西哥、伊朗、西班牙)
第三級 人口稀少區1~25人/平方千米(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蒙古、阿根廷、沙特)
第四級 人口極稀區<1人/平方千米(例如:格陵蘭)
Ⅱ 地理中人口密度怎麼算
人口密度=人口總數÷該區域的面積
單位一般是「人/平方公里」
Ⅲ 人口密度怎樣算
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內的人口數。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標。世界上的陸地面積為14800萬km2,以世界50億人口計,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實際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按各國的平均數而論,以農業經濟為主,人口比較密集的孟加拉國為例,其人口密度為625人/平方千米(據1981年統計數字,下同);而國家比較小,全部國土中城市佔重要地位或全部為城市的新加坡與摩納哥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為3953人/平方千米,後者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國家或地區,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約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蘭地區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它的面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則是一個無固定居民的地區。我國人口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蘇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論,北京市市區的人口密度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區縣差別仍很大,如市內的宣武區,人口的密度達34140人/平方千米,而遠郊的門頭溝區則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我們可以從人口密度的分布來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況。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為幾個等級:
第一級 人口密集區 >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級 人口中等區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級 人口稀少區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級 人口極稀區 <1人/平方千米 答案補充 人口除以面積
Ⅳ 人口密度怎麼算
人囗密度為每年方千米面積上的人口數量,單位:XX人/平方千米。
根據已知條件,可計算:
8430000÷6600,約等於127人/平方千米,所以正確答案是D。
Ⅳ 人的密度怎麼計算
Ⅵ 人口密度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數(人)/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通常使用的計量單位有兩種:人/平方公里;人/公頃。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分布狀況的重要指標。計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積是指領土范圍內的陸地面積和內陸水域,不包括領海。
由於人口密度指標是假定人口均勻分布在它所涉及的一定地域內,因此,人口密度計算的范圍愈小,就愈能如實地反映人口分布的情況,范圍愈大則只能概括地揭示人口分布的大勢。
中國人口密度現狀:
在我國,人口稀少地區的面積比人口密集地區大得多。世界上的每個大陸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區。總的分布范圍集中在亞歐大陸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陸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陸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陸的撒哈拉地區,澳大利亞大陸的西部及南極大陸。
中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30人,且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過400人;香港旺角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13萬多人。中國人口密度,在計劃生育的控制之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仍舊是世界人口大國。
Ⅶ 人口密度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算:
數學密度(Arithmetic densit):最常用,即總人口數/土地面積(單位多為km2)
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總人口數/耕地面積
農業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總農民數/農業用地面積
Ⅷ 人口密度如何計算
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標。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頃內的常住人口為計算單位。世界上的陸地面積為14800萬平方千米,以世界50億人口計,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實際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按各國的平均數而論,以農業經濟為主,人口比較密集的孟加拉國為例,其人口密度為625人/平方千米(據1981年統計數字,下同);而國家比較小,全部國土中城市佔重要地位或全部為城市的新加坡與摩納哥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為3953人/平方千米,後者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國家或地區,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約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蘭地區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它的面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則是一個無固定居民的地區。我國人口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蘇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論,北京市市區的人口密度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區縣差別仍很大,如市內的宣武區,人口的密度達34140人/平方千米,而遠郊的門頭溝區則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同地區人口數經常變動,故人口密度的計算須針對一定地區和一定時點進行,以便相互進行比較。1900~1980年,世界人口密度已從每平方公里10.8人增至29人。1980年,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為67人;亞洲次之,為60人;拉美17人,非洲15.7人,北美11人,大洋洲2.5人。中國的人口密度1981年為105.5人,但分布不平衡。西北部的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4省區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而其餘26個省、市、自治區平均人口密度達200人左右。其中江蘇、山東兩省高達500人以上。
為使人口密度同資源、經濟緊密結合,人口密度分為:①農業人口密度。指單位面積上的平均農業人口數。它可避免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比較人口密度時,因城鄉人口比例相差懸殊而帶來的假象,真實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並依賴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故既有地理意義,又有經濟意義;②比較人口密度。指單位農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場,後者按3:1折換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數。這一指標可避免土地利用結構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確切地反映農用土地的負擔能力,或反映地區人口對農業土地資源的壓力大小;③經濟人口密度。指各種自然資源、經濟資源與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資源量、人均能源資源蘊藏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人均工農業產品產量等。
我們可以從人口密度的分布來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況。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為幾個等級:
第一級 人口密集區 >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級 人口中等區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級 人口稀少區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級 人口極稀區 <1人/平方千米
從世界人口密度圖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亞洲,其中有日本、朝鮮、中國東部、中南半島、南亞次大陸、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帶;在非洲有尼羅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幾內亞灣的沿海地區;在歐洲,除北歐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的東部地區以外,都屬於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在美洲主要是美國的東北部、巴西的東南部,以及阿根廷和烏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區。人口密集地區的總面積約佔世界陸地的1/6,而人口則佔世界總人口的4/6。這些人口密集的地區也是世界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同時,在我國,人口稀少地區的面積比人口密集地區大得多。世界上的每個大陸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區。總的分布范圍集中在亞歐大陸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陸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陸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陸的撒哈拉地區,澳大利亞大陸的西部及南極大陸。
從全球來看,亞洲人口最多,達26億,佔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億,僅佔世界人口的0.5%;介於其間的為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國家為單位來看,到1990年,超過一億人口的國家有中國(13億)、印度(8.5億)、美國(2.5億)、印度尼西亞(1.78億)、巴西(1.5億)、俄羅斯(1.47億)、日本(1.23億)、奈及利亞(1.15億)、巴基斯坦(1.12億)、孟加拉(1.06億)。
必須指出,人口密度這一概念雖然現在應用得比較廣泛,它把單位面積的人口數表現得相當清楚。但是,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它考慮的只是陸地土地的面積,並未考慮土地的質量與土地生產情況。以我國的情況來說,江蘇人口的平均密度約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為1人/平方千米。從數字上看,會認為西藏人口稀少,江蘇人口過密,同時,也會想到西藏土地在供養人口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其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西藏地區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狹窄的南部河谷地區等,實際耕地面積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場,由於干寒,產草量很低,單位面積的載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蘇位於長江入海處,有大片的長江三角洲平原,開辟成的水網農田的生產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積遠遠超過西藏。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與農業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而把前面以面積計的人口密度,稱為人口的數學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適合於農業用地的單位面積上的人口數。這個數字反映了人口對生產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與食物的生產的關系。埃及的生理密度大體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數學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日本的生理密度大體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數學密度是 315人/平方千米。這種差異反映出許多國家的國土大多是不適於農業的土地。
農業密度是一項表達人口與農業,特別是食物產量的關系比較密切的指標。它是表示一地區內總的農田數與農民數的比例。這個數字充分表現出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的效率。在經濟發達的國家,由於多採用機械,使用勞動力比較少,農業密度就低。農業密度低說明每個從事農業的人口能供養較多的非農業人口,說明可有更多的勞力從事其他產業。
農業密度與生理密度之間的差異可從表2-1中反映出來。埃及與荷蘭,兩個國家的生理密度比較接近,但其農業密度差別較大,埃及比荷蘭大6倍。這說明埃及與荷蘭都缺乏耕地,但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荷蘭要比埃及高得多。再從美國與日本兩國的情況看,它們的生理密度相差懸殊,這說明美國的農業用地比日本大得多。而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生產技術也有差別,美國實行的是大規模,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大農場經營制,日本農業用地少,生理密度很高,實行的是兼業性的小農場制度,實施精耕細作。盡管機械化程度也有相當水平,總的說來還是不及美國,故其農業密度比美國高得多。
以上幾種人口密度的指標所表示的都是一種靜態的概念,它反映不出人口的動態的變化。其實,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嬰兒出生,也有死亡,還有遷出、遷入的流動。所以單依靠人口密度的指標是不夠的,還需用出生率、死亡率、增長率以及年齡、性別金字塔等方法來表示,以反映各國家、各地區人口的動態變化。
Ⅸ 怎麼計算身體密度
人體在空氣中重量和身體體積之比值。人體密度(Db)
=陸地體重(W)/人體體積(V)。人體不同組織器官有不同的密度,如脂脂肪的密度是0.9克/厘米3,去掉脂肪的組織密度是1.1克/厘米3。根據阿基米德原理,通過測量人在陸地和水中的重量,便可求得人體體積。人體體積(V)
=陸地體重(W)
-水下體重(Wuw)/水的密度(Dw)。將此式代入人體密度公式,便得人體密度(Db)
=陸地體重(W)/陸地體重(W)
-水下體重(Wuw)/水密度(Dw)。由於人體肺部、呼吸道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