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海德堡不確定性的計算方法

海德堡不確定性的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2 02:36:51

A. 人類發展的過程

(1)最早的人類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別大小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南方古猿階段。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徵的研究,區別於猿類,南方古猿最為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兩足直立行走。
(2)能人階段。前200萬-前175萬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 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4) 智人階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
根據目前已發現的人類化石證據,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2)湯恩頭骨
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亞一個叫做湯恩的地方,那裡的採石場工人採石時爆破出來一個小的頭骨化石。這塊湯恩頭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約翰內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學院,交給了解剖學教授達特(Raymond Dart)。達特是澳大利亞人,當時剛結束在英國倫敦的醫學、解剖學和人類學學業回來。採石場工人送給達特的頭骨化石,包括顱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顱內模,頜骨上保存著全套的乳齒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恆臼齒,屬於幼年個體(相當於現代3~6歲的小孩)。
達特發現,這個化石具有許多似猿的性狀。比如,這個幼年個體的腦子大小像一個成年的大猩猩,大約為500毫升,估計成年時也不過600毫升左右。此外,其上下頜骨向前突出,類似猿。同時,達特注意到該化石也具有人類的性狀。其牙齒很小,與人類的牙齒相近。尤其重要的是,其枕骨大孔位於顱底中央,與人類相同。枕骨大孔是頭骨基部的開口,脊髓與大腦在此相連。人類由於採取兩足直立行走的姿勢,頭平衡於脊柱的頂端, 枕骨大孔便位於顱底中央;而猿的頭則向前傾,枕骨大孔在顱底相對靠後的位置。湯恩頭骨枕骨大孔的特徵表明,它所屬的個體已能直立行走。
基於這些發現,達特於1925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化石所屬的個體是似人和似猿性狀的混合體,是已發現的與人的系統最相近的一種滅絕的猿。由於發現於非洲的最南部,因而湯恩頭骨所屬個體的種被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達特的文章發表後,受到英國解剖學界和人類學界許多權威的嘲笑。他們認為這個化石不過是一個早期猿類化石。在隨後的10多年中,由於倍受矚目的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這個頭骨很少再被人提起。
1936年,在南非德蘭士瓦的斯特克方丹採石場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個完整的頭骨與湯恩頭骨極為相似。此後,又在南非的克羅姆德萊、馬卡潘斯蓋特、斯瓦特克蘭斯三處地點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個地點,總共發現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學術界將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歸為一個屬兩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壯種(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或稱纖細型南方古猿(gracile 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壯型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ecine),並逐漸確立了南方古猿作為早期人類祖先的地位。
這里需要指出,雖然南方古猿在名稱上仍叫做古猿,但實際上已經是人科(Hominidae)的成員了。國際古生物學命名規則規定,一個種屬一旦定名,就不可以隨便改動其名稱了。因此,古猿之稱沿用至今。
(3)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活動,逐漸轉移到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和坦尚尼亞。東非的地質特點是,存在一條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為一系列峽谷和湖泊。這個地區有幾百萬年以來大量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沉積,這為同位素年代測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這些火山層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確地測定出來。
1959年7月17日,經過30年的尋找,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及其妻子瑪麗·利基(Mary Leakey),終於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一個粗壯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頭骨特別粗壯,牙床上帶有碩大的臼齒。利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個體的種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後又改為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們認為,鮑氏種是粗壯種的東非變體。屬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種名則緣於鮑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過利基一家在東非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的年代,確定「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絕動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為取食營養高的骨髓而造成的)。「東非人」是否已能夠製造石器,甚至狩獵動物呢?從頭骨來判斷,要完成這樣復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其腦子還是太小了。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製造的,那麼又是誰製造的?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 Leakey)發現了一個10~11歲小孩的部分頭蓋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鎖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一件頭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其腦量比「東非人」幾乎大出50%,頭骨的形狀更為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於1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將其命名為「能人」(Homo habilis),作為人屬的第一個早期成員。Homo habilis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東非人」的發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製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繼續向後一階段的人類演化,並最終產生現代人。「東非人」和東非「能人」的發現,也是兩種類型的人科成員同時生活於同一地區的最早的證據。此後,在衣索比亞和肯亞,又發現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個兒子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編號為KNM-ER1470的頭骨。
從60年代開始,在衣索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萊托里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里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松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向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絕,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衣索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只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衣索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衣索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 White)等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 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
(4)從南方古猿看人類演化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近年發現的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系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像的要復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了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5)東邊的故事
學術界一般將人科分為南方古猿屬、能人屬、直立人屬和智人屬。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腦子擴大,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從而向人屬的方向轉化的呢?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那裡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經過今天的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一線裂開。結果,衣索比亞和肯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大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從西到東一貫的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的地區,喪失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續的森林開始斷裂成一片片的小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叢。大約在1200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這里的環境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形成了一條從北到南長而彎曲的峽谷。大峽谷的存在造成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妨礙峽谷東西兩側動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進一步促進了鑲嵌型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的專家認為,這種東西向的屏障對於人和猿的分支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分成兩部分。大峽谷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猿類。而大峽谷東部的群體,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中的生活,發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兩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經過南方古猿向人屬方向轉化。法國古人類學家科龐(Yves Coppens)將這種演化的模式叫做「東邊的故事」。
(6)非洲還是亞洲
達爾文在1871年提出,人類的誕生地是非洲。他的理由是,與人類最相近的兩種猿--大猩猩和黑猩猩都生存在非洲。當時,在非洲還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加之許多人認為,像人類這樣高貴的萬物之靈不可能起源於黑暗的非洲大陸。所以,達爾文的觀點沒有被普遍接受。但如前所述,自從1924年起陸續在非洲發現了多達7個種的南方古猿化石。經過多年的爭論,南方古猿已被人類學界一致歸於人的系統。其形態遠比亞洲的猿人(直立人)原始,年代也比後者要早。由於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如臘瑪古猿等),在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還不確定,而且目前的趨勢是否定的,所以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而且,在非洲以外的地區,迄今還沒有發現任何肯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所以,目前多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的起源地應該在非洲。
由此看來,人類起源地的問題似乎是解決了。但實際上問題遠非那麼簡單,非洲起源說也存在不完善之處。根據現有的各方面的證據,包括化石的、分子生物學的以及古生態學的資料,一般估計人類最早應起源於約 700萬年前。但目前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最早僅為440萬年前。早於這個年代的人類化石只有零星發現,並且對它們的鑒定還不確定。此外,在非洲至今還沒有找到介於南方古猿屬和人屬之間的過渡類型。所以,現在還不能肯定非洲是人類最早起源的地方。這樣,人類學界有一部分人在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海克爾(Ernst Haeckel)就曾提出,亞洲的長臂猿、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大於非洲猿類與人類的相似程度。因此,人類也可能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其理由大致有三:其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所造成的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與東非極為相似;其二,根據古哺乳動物的研究,在過去的1000萬年裡,東非和東亞有許多相同的動物門類,表明兩地的古環境、古氣候相當接近;其三,在中國已經發現多種古猿化石,更發掘出了豐富的直立人及其以後階段的人類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至於中國究竟是不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要解開這個謎,還有待更多的化石證據和深入的研究。
[編輯本段]人類發展
(1)南方古猿階段
南方古猿屬於靈長目人科。人科不同於猿科的一個重要特徵,它是靈長類中唯一能兩足直立行走的動物。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開普省的湯恩採石場發現的,它是一個古猿幼兒的頭骨。達特(R.Dart)教授對化石進行了研究。他發現:這個頭骨很像猿,但又帶有不少人的性狀;腦容量雖小,但是它比黑猩猩的腦更像人;從頭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斷,已能直立行走。於是,他在192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湯恩幼兒是位於猿與人之間的類型,並定名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這在當時的人類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那時的大多數人類學家都認為發達的大腦才是人的標志。
隨後,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區,人類學家又發現數以百計的猿人化石。經多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類學界才逐漸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類進化系統上最初階段的化石,在分類學上歸入人科。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萬年到420多萬年前之間。他們可以分成兩個主要類型:纖細型和粗壯型。最初,一些人還認為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差異屬於男女性別上的差異。纖細型又稱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顱骨比較光滑,沒有矢狀突起,眉弓明顯突出,面骨比較小。粗壯型又叫粗壯南猿或鮑氏南猿,身體約1.5m,顱骨有明顯的矢狀脊,面骨相對較大。從他們的牙齒來看,粗壯南猿的門齒、犬齒較小,但臼齒碩大(頜骨也較粗壯),說明他們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而纖細型的南方古猿則是雜食的。一般認為,纖細型進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壯型則在距今大約100萬年前滅絕了。
(2)能人階段。
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L.Leakey,1903—1978)等人類學家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和肯亞的特卡納湖畔陸續發現的。這些古人類的腦容量較大,約在600 ml以上,腦的大體形態以及上面的溝回與現代人相似,顱骨和趾骨更接近現代人,而且牙齒比粗壯南猿的小。在分類學上,古人類學家將他們歸入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萬~200萬年之間,當時粗壯南猿還沒有滅絕。
與能人化石一起發現的還有石器。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獸皮的石片,帶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錘,這些都屬於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說能夠製造工具和腦的擴大是人屬的重要特徵。
但是,能人是通過狩獵的方法,還是通過尋找屍體來獲得肉食呢?能人腦的擴增與製造石器之間存在什麼關系?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3)直立人階段
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房山周口店直立人居住遺址出土40多個個體的人類化石、數以萬計的石器、用火的遺跡和採集狩獵的遺物,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社會生活的縮影。
人類勞動是從製作工具開始的。使用打制石器和用它製作的木棒等簡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人們利用這些工具同自然進行斗爭,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類本身。
人類從不會用火到會用火,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北京人會用火並能控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驅獸,促進了身體和大腦的發展,增強了同自然斗爭的能力。
在北京人遺址中,除發現了採集食用的朴樹籽外,還發現了大量的禽獸遺骸,其中腫骨鹿化石就有2千多個個體,說明北京人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
(4)智人階段
早期智人:1848年,在歐洲西南角的直布羅陀發現了一些古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類就是最先被發現的、後來被稱做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的早期智人,但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尼安德特人的名稱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市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1856年8月,在這里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個成年男性的顱頂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被命名為尼安德特人。在這以後,尼人的化石開始在西起西班牙和法國、東到伊朗北部和烏茲別克、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緯53度線的廣大地區被大量地發現。尼人的生存時代為距今20萬年至3萬7千年之間。
尼人的腦量已達到1300至1700毫升;與直立人相比,頭骨比較平滑和圓隆顱骨厚度減小;面部(從眉脊向下到下齒列部分)向前突出的程度與直立人相似。歐洲尼人的鼻骨異常前突,顯示他們的鼻子一定很高;但是,由於他們有大的牙齒和上顎,因此推測他們的鼻子不可能象現代歐洲人那樣有狹窄的鼻腔,而是有一個向前大大地擴展的鼻腔。也就是說,他們擁有一個象現代歐洲人那麼高同時又象現代非洲人那麼寬的大鼻子;而且,鼻孔可能更朝向前方。
尼人創造了被稱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業,以細小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為代表。當時的歐洲氣候寒冷,尼人能夠用火並且已經能夠造火。尼人還開始有了埋葬死者的習俗。
除了尼人之外,在歐洲還發現了一些同時具有直立人的原始性狀和智人的進步性狀的早期智人化石,他們包括希臘的佩特拉洛納人(時代可能為距今16萬~24萬年,但有爭論)和法國西南部的托塔維爾人(也叫阿拉戈人,時代為距今大約20萬年),有些學者把他們作為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過渡類型。此外,在德國發現了距今20~30萬年前的斯坦海姆人,在英國發現了距今約25萬年前的斯旺斯庫姆人,兩者頭骨特徵非常相似,其形態顯得比尼人進步,但是其時代卻比尼人還要早。因此有些學者把他們稱為「進步尼人」或「前尼人」並認為他們才是後來的晚期智人的祖先;而其他時代較晚的尼人被稱為「典型尼人」,在距今3萬3千年前絕滅或者說被晚期智人替代了。
在非洲,早期智人有發現於衣索比亞的被認為是過渡類型的博多人(年代大約在距今20~30萬年前)和發現於尚比亞的布羅肯山人(年代為距今13萬年以前)。
中國的早期智人化石都是在1949年以後發現的,材料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大荔人(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金牛山人(發現於遼寧省營口縣)、許家窯人(發現於山西省陽高縣)、丁村人(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和南部地區的馬壩人(發現於廣東省曲江縣)、銀山人(發現於安徽省巢湖市)、長陽人(發現於湖北省長陽縣)、桐梓人(發現於貴州省桐梓縣)。
亞洲其它地區的早期智人還有發現於印度尼西亞梭羅河沿岸的昂棟人(也叫梭羅人),形態上顯示出一些直立人到早期智人過渡的狀況。
晚期智人:中國最先發現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龍骨山的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包括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殘片三塊、下頜骨四件、下頜殘片三塊、零星牙齒數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這些材料和當時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幾個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這批珍貴材料失蹤前他們被作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一時間段人類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
解放後,我國廣大地區又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晚期智人化石。其中包括進化程度與山頂洞人相當的柳江人頭骨(發現於廣西柳江縣)、比山頂洞人和柳江人進步的資陽人頭骨(發現於四川資陽縣)和穿洞人頭骨(發現於貴州普定縣),以及分別被稱為河套人、來賓人、麗江人和黃龍人的零散化石材料。

B. 如何計算數碼印刷的成本求答案

數碼印刷設備不但非常適用於印製短版、含固定信息的印刷品,還適合於印刷定製的和完全個性化的印刷品,使印刷企業能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高附加值印刷服務。要想適應這種快速變化和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需要具備遠見卓識的洞察力、產品研發技巧、數據處理知識和印前處理能力,更需要密切關注印刷生產成本和制定相適合的印刷品報價方案。
隨著彩色數碼印刷技術的廣泛採用,以往黑白數碼印刷在復印店採用的按每頁成本定價的方式也在傳統的商業印刷領域被套用。盡管這種以按每印成本或每頁成本來定價的方法快速而簡便,但在商業印刷企業(印刷固定或可變內容印刷品)中採用這種方法是不合適的。因為這種流行的數碼印刷成本分析法通常沒有考慮到印刷生產過程的全部成本。而且這種不完全的成本計演算法給印刷客戶造成一種錯覺,認為這就是數碼印刷的恰當價格。
事實上,數碼印刷單頁印刷品的價格往往高於設備廠商宣傳的數據;如果印刷廠家要贏利,給客戶的報價就不可能是成本價。而且,由於個性化印刷品能夠激發更多的客戶反饋、針對特定目標群的按需印刷可以使印量更少、減少印刷品的庫存量,客戶獲得的價值實際上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舊版印刷品庫存量的減少,使得客戶能夠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內容最新的、品種靈活多樣的印刷品。數碼印刷企業也因此應該得到更多回報。
以小時為單位的成本計算方法
在商業印刷企業,有多種不同的成本和價格計算方法。最廣泛採用的是小時費率計演算法。它通常用來確定印前、印刷和各種印後加工等各個成本核算中心的生產成本。活件在所有成本中核算所花費的時間乘以費率,再加上直接材料成本,即可計算出該活件在某個成本核算中心的生產成本中部印刷。活件生產成本總計加上印刷企業的綜合成本(即管理成本和銷售成本)就是該活件的總成本。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利潤部分,其結果便是最終的銷售定價。
將生產過程劃分為不同成本核算中心的做法已被商業印刷行業廣泛接受。盡管這種成本計算系統是為膠印工藝制訂的,但它同樣適用於數碼印刷工藝。
數碼印刷系統應該細劃為多個成本核算中心
與傳統膠印方式不同的是,數碼印刷系統將印前處理和印刷作業融為一體設備耗材。它的超強功能工作站既能處理印前工作,又能控制印刷作業。客觀上講分別建立獨立的成本核算中心是可能的。
以海德堡新時代np2100為例,數碼印刷機可以成為一個成本核算中心,而它具有印前(包括rip)和印刷控制功能的工作站(nexstation)可以被看作另一個成本核算中心,對於所執行的不同作業採用不同的費率。當工作站控制印前作業時,它可採用一種費率;當它用於控制生產作業時,則採用另一種費率。當工作站同時用於印前和生產控制時,需要採用一種多任務的成本計算方法。
在劃分成本核算中心時,需要考慮數碼活件的作業流程。通過對每一種情況下活件和作業流程的具體類型進行分析,印刷企業就可以准確測算活件成本,制定自己最佳的報價方案:
1.所有的活件准備工作及可變數據的印前工作已經在離線狀態下處理完畢中國中部。
這些工作可以由印刷廠家的印前工序完成,也可由印刷客戶或其他單位完成。數據傳送到數碼印刷的控制工作站時,已經是一種印前准備全部完成的電子文檔。雖然此刻可以對這些數據做輸出前的最後檢查或做一些微小的調整,但總的來說,送到控制工作站上的文檔應該可以立即付印。這些電子文檔的內容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變的。
2.原始數據文檔被直接傳送到控制工作站。隨後,所有數據處理工作、格式化工序和可變內容的處理工作都由數碼印刷系統的配套軟體來完成。頁面排版工作可以由設計人員以離線方式完成後輸入到工作站,也可以在工作站上直接完成。這種類型的准備工作通常適用於可變數據印刷。但也可以用於固定內容的印刷。
3.混合型數據處理方式。即有些步驟是離線完成的(可能由客戶完成),而有些步驟是在工作站上完成的。
如果一台數碼印刷系統多用於固定信息的印刷,只承擔極少甚至不承擔印前處理工作,或者可變信息的處理全部離線完成,那麼,把工作站和印刷機劃歸一個成本核算中心費率即可滿足要求了。但是,如果工作站既執行印前工作,又控制印刷機,那麼最好使用兩個不同的成本核算中心費率。
小時費率的組成
總生產成本除以應收費生產時間,所得的值就是小時費率。總生產成本由許多成本項組成,它包括設備成本、生產場地佔用成本、直接勞動力成本、管理費以及其他一些間接費用。上述費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一些可以很容易確定並計入成本核算中心;一些需要合理地簡化才能被分配到成本核算中心。必須明確的是,直接成本只是小時費率的一部分。有時候,一些間接費用甚至大於直接費用。間接費用通常是固定的,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通常不會增加或減少。大多數情況下,間接費用會被分配計入成本中心,包含在小時費率中物資行情。否則,通過活件定價將無法回收所有的成本費用。
設備成本設備成本或與設備相關的成本稱做所有權成本。它包括設備折舊費(針對購買的設備而言)、租用成本、維修保養費、電費、設備保險費(如火險或意外險),以及政府所徵收的相關稅費等。

C. 急需印刷成本估算

業務花費

BHR用於印量與花費關系計算或數字印刷與傳統印刷比較時,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BHR想要計算出所有的間接花費,這包括銷售、訂單、材料和部件清單,生產周期和跟蹤以及一般的行政管理等。這些功能的每一項都包含了與外部生產中心、供應商、客戶或最終客戶的業務關系。企業工作流管理系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這些花費,但是並不能完全消除它們。

蘋果和桔子

在數量或生產方法常變化的情況下使用BHR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文中先前提到的基本錯誤外,BHR對系統錯誤也有重大影響,並能導致間接花費核算的巨大差錯。

例如,一些數字印刷企業計劃購買設備時自然會要求數字印刷機供應商提供BHR,但這對於客戶已有的膠印生產的BHR來說,客戶有一個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就相當於對蘋果和桔子的比較,因為客戶花費預算的習慣和假設可能與供應商不同。

在確定印刷機的生產時間時經常產生另一些問題。膠印機生產要計算時間、材料和准備工作及開機消耗等花費,而在數字印刷中這些操作卻並不重要,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這要求數字印刷機供應商考慮數字印刷機的生產工作的數字文件的准備,忽略那些在印刷車間發生的准備和預開機活動。

實際上,數字印刷機除了能在印刷產品特徵(顏色、版面、裁切尺寸和紙張[ 網路 ])與膠印機保持一致外,它的試機時間也與那些數字圖像膠印機接近。這些非生產性操作是短版印刷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其它的直接花費

因為BHR在分析印量與花費的關系時產生了錯誤結果,也在盈利和資金流通計劃方面出錯,所以對於以上的生產情況必須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在其它的行業中,直接成本法比吸收成本法更加適用於內部管理,這種計算叫做貢獻法(contribution approach)。作為代替計算銷售毛利潤的方法,貢獻收入法計算出的是貢獻利潤,它相當於凈銷售額減去所有的生產、銷售和行政花費所得到的數值。這種方法能夠解決BHR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盡管貢獻法比吸收法有了改善和提高,但它並不包含所有的相關花費。但不管怎樣,像BHR那樣將無關的間接和固定花費都包含在內既無必要也不明智。

在過去的17年裡,筆者進行了很多的成本分析,使用過的直接成本法包含下列不同的花費:

直接印刷材料;

直接生產工資、包括工資稅和利潤;

直接後勤保障;

各種維護花費和維修費;(如果沒有維護合同)

直接生產效力;

生產中心也可以分配到對設備的下列固定花費:

設備損壞;

固定合同維護花費。

不管怎樣,直接成本法在幾個重要方面上都不同BHR。首先,BHR需處理的固定花費僅存在於生產中心,而不是整個公司的所有固定及間接花費。第二,嚴謹的分配公式是必需的,因為花費並沒有分配到不同的計算中心。最後,直接成本法絕對不假設生產率在一些可變的層面是不變的。事實上,生產率在依賴機器運轉的一些方面是有變化的,因此,直接成本法能夠避免一些吸收法的內在錯誤。

結論:

既然現在有一些更好的成本和經濟分析方法,那麼人們為什麼還要使用BHR呢?一個原因就是印刷商普遍缺乏對該方法缺陷的清醒認識。大部分印刷商並不是經濟專家。他們都依賴於貿易公司和咨詢公司。對於他們中的一部分來說,貿易公司在傳統印刷的定價上支持BHR。這雖然是個不完美的計算工具,但它能幫助印刷商對可能的工作做出粗略的成本估算。

不幸的是,數字印刷倡導者將BHR變成了市場工具,這就有些勉為其難了。因為管理者並不是會計師,也普遍缺乏操作經驗,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避免那些缺陷。然而,他們所依賴的那些數字印刷花費預算人員、利潤和資金流通模型以及其他經濟工具所得的結果可能很吸引人,但卻可能不正確。要想讓印刷企業意識到BHR除了在一些簡單工作中有用外,而在其它應用中都存在缺陷,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D. 什麼是海德堡測不準原理

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海德堡測不準原理,該原理認為:當觀測電子等量子的時候,觀測儀器發射的光子就能對量子產生作用,從而影響量子的運動,這樣,當對於量子位置的測量越准確的時候對於其動量的測量就越不準確,相反亦然。

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教授於1927年在德國最高的學府海德堡大學的一場量子物理學實驗,得出一個舉世震驚的實驗結果,寫一篇論文創出了"測不準原理",海森伯因此得到了193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場實驗結果影響了英國與德國哲學界及社會學界的學術大戰,有名的英國哲學大師卡爾波普(Karl Popper)一個人對整個法蘭克福學派進行了大辯論,卡爾波普(Karl Popper)認為人類的歷史是無法預測的。沒有人能否定人類知識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color=#ff0000]但是知識也是無法被預測的[/color],例如當我們預測若干年後會發明一套比相對論更偉大的理論出來,並且把理論的內容也預測出來。如果有人作了這個預測,事實上就表示這一套理論知識現在就已經具備了,因此知識是無法被預測的,他主張「[color=#ff0000]凡無法用經驗證明的都應加以排斥於科學之外,科學與尋求確定性、或然性或可靠性沒有關系,真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的東西,我們只有靠不斷檢驗現存的道理,不斷試圖證明它們的謬誤,來取得一點進步」。

不確定性原理
定義
又名「測不準原理」、「不確定關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原理,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
該原理表明: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測量一對共軛量的誤差的乘積必然大於常數 h/2π (h是普朗克常數)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是物理學中又一條重要原理。
[編輯本段]理論背景
海森伯在創立矩陣力學時,對形象化的圖象採取否定態度。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使用「坐標」、「速度」之類的詞彙,當然這些詞彙已經不再等同於經典理論中的那些詞彙。可是,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詞彙新的物理意義呢?海森伯抓住雲室實驗中觀察電子徑跡的問題進行思考。他試圖用矩陣力學為電子徑跡作出數學表述,可是沒有成功。這使海森伯陷入困境。他反復考慮,意識到關鍵在於電子軌道的提法本身有問題。人們看到的徑跡並不是電子的真正軌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霧跡,水滴遠比電子大,所以人們也許只能觀察到一系列電子的不確定的位置,而不是電子的准確軌道。因此,在量子力學中,一個電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確定性處於某一位置,同時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確定性具有某一速度。可以把這些不確定性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但不能等於零。這就是海森伯對不確定性最初的思考。據海森伯晚年回憶,愛因斯坦1926年的一次談話啟發了他。愛因斯坦和海森伯討論可不可以考慮電子軌道時,曾質問過海森伯:「難道說你是認真相信只有可觀察量才應當進入物理理論嗎?」對此海森伯答復說:「你處理相對論不正是這樣的嗎?你曾強調過絕對時間是不許可的,僅僅是因為絕對時間是不能被觀察的。」愛因斯坦承認這一點,但是又說:「一個人把實際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裡,會有啟發性幫助的……在原則上試圖單靠可觀察量來建立理論,那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恰恰相反,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只有理論,即只有關於自然規律的知識,才能使我們從感覺印象推論出基本現象。」
海森伯在1927年的論文一開頭就說:「如果誰想要闡明『一個物體的位置』(例如一個電子的位置)這個短語的意義,那麼他就要描述一個能夠測量『電子位置』的實驗,否則這個短語就根本沒有意義。」海森伯在談到諸如位置與動量,或能量與時間這樣一些正則共軛量的不確定關系時,說:「這種不確定性正是量子力學中出現統計關系的根本原因。」
海森伯測不準原理是通過一些實驗來論證的。設想用一個γ射線顯微鏡來觀察一個電子的坐標,因為γ射線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受到波長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長λ越短,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從而測定電子坐標不確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電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電子的碰撞,波長λ越短,光量子的動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經過一番推理計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寫道:「在位置被測定的一瞬,即當光子正被電子偏轉時,電子的動量發生一個不連續的變化,因此,在確知電子位置的瞬間,關於它的動量我們就只能知道相應於其不連續變化的大小的程度。於是,位置測定得越准確,動量的測定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
海森伯還通過對確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蓋拉赫實驗的分析證明,原子穿過偏轉所費的時間△T越長,能量測量中的不確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羅意關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並且作出結論:「能量的准確測定如何,只有靠相應的對時間的測不準量才能得到。」
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得到了玻爾的支持,但玻爾不同意他的推理方式,認為他建立測不準關系所用的基本概念有問題。雙方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玻爾的觀點是測不準關系的基礎在於波粒二象性,他說:「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而海森伯說:「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貫徹一致的數學推理方式,它把觀察到的一切告訴了人們。在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東西是這個數學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玻爾則說:「完備的物理解釋應當絕對地高於數學形式體系。」
玻爾更著重於從哲學上考慮問題。1927年玻爾作了《量子公設和原子理論的新進展》的演講,提出著名的互補原理。他指出,在物理理論中,平常大家總是認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對象,就可以觀測該對象,但從量子理論看來卻不可能,因為對原子體系的任何觀測,都將涉及所觀測的對象在觀測過程中已經有所改變,因此不可能有單一的定義,平常所謂的因果性不復存在。對經典理論來說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質,在量子理論中卻成了互相補充的一些側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補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測不準原理和其它量子力學結論也可從這里得到解釋。

E. 海德堡四色機印刷,業務報價方法

第一步:首先學會算紙價
通常算紙價公式:長×寬×克數×噸價×印數×開數+10%損耗=紙總價
如:印5000張大16開,用157克紙,紙噸價7300元=紙價418.19元,
1.長和寬印刷-行-業-是指一張大紙的尺寸,它分大度紙和正度紙兩種常見規格:大度紙通常說法叫a3、a4、a5紙,就是大8開、大16開、大32開,正度紙通常說法叫b3、b4、b5紙,是正8開、正16開、正32開。這就是一張全開紙分成幾份而已。
2.克數是指1米寬×1米長,用稱稱的重量叫克數,也叫重量。
3.噸價是指紙1噸重量的價格,1噸(t)=1000公斤(kg),1公斤=1000克(g),
4.印數也叫印件,是指你印刷需要印的數量。
5.開數也叫規格,是指一張大紙(也叫全張紙)開幾份。
6.損耗也叫補紙,是指在印刷過程中增加的數量,讓印刷過程中損耗,如不然就保證不了交貨數量。
第二步:學會計算開機費
計算公式很簡單,只要記著以下幾種機型的開機費就可以了
全開膠印機:全新機 1500元的起印費印5令紙以下(廣州價)
90年代機 1200元的起印費印5令紙以下(廣州價)
80年代機 1000元的起印費印5令紙以下(廣州價)
對開膠印機:全新機 800元的起印費印3令紙以下(廣州價)
90年代機 700元的起印費印 3 令紙以下(廣州價)
80年代機 600元的起印費印 3 令紙以下(廣州價)
四開膠印機:全新機 700元的起印費印 1 令紙以下(廣州價)
90年代機 600元的起印費印 1令紙以下(廣州價)
80年代機 500元的起印費印 1令紙以下(廣州價)
六開膠印機:全新機 500元的起印費印 1令紙以下(廣州價)
90年代機?d400元的起印費印1令紙以下(廣州價)
80年代機?d300元的起印費印1令紙以下(廣州價)
以上各種機型印刷起-版-費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的不妨致電問問印刷廠家。
第三步:按色令計價公式
印件數量÷開數÷500張=令數×印色價×色數=總印刷費
例如:500000張宣傳單張,規格大16開(210×285mm),4+4,色令價22元,問印刷費是多少錢?
套公式:500000÷16÷500×22元×8色=11000元
解:500000是印數÷6開(是規格)÷500張(是一令紙的張數)×22元(是一個顏色22元)×4+4(是指正面四個顏色,反而四個顏色)

F. 宇宙學問題,求高人指點

首先,11維宇宙只是科學家們的猜想,因為這樣的宇宙比較能符合標准模型
2根據廣義相對論,任一物體或信息的傳播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因此,能量的傳播必然需要時間
3物理學家們認為現代物理的各種定律在奇點處崩潰,因此第三個問題無法回答
4宇宙的歷史演變本質上是各種粒子的行為集合,而粒子行為具有不確定性,並且楊振寧等人已經證明對於受電磁力的粒子宇稱不守恆,因此歷史並不能完全反演或輪回
5不要把科學和宗教掛鉤,唯物的科學和唯心的宗教試嚴重對立的
6紅移和藍移並不是發出了紅光和藍光,僅僅是觀測頻率的問題
7不能完全這么說。畢竟在現實世界,這些定律還是很有用的。其實正是這些定律的存在導致了時間和空間這樣的錯覺
8這有點像以太的問題,既然連科學家們都搞不懂,我們還糾結什麼
9一個事物在現實成立的話,必然嚴格服從物理和數學定律,而這些定律不是人為製造的,而是自然存在,被人發現的
10關於大統一場理論,能否被證明仍是個謎,也許確實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偽
11這的確成立
望採納!!

G. 宏觀物體的波動性

物質波,就是幾率波,指空間中某點某時刻可能出現的幾率。比如一個電子,如果是自由電子,那麼它的波函數就是行波,就是說它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任何一點,每點幾率相等。如果被束縛在氫原子里,並且處於基態,那麼它出現在空間任何一點都有可能,但是在波爾半徑處幾率最大。對於你自己也一樣,你也有可能出現在月球上,但是和你坐在電腦前的幾率相比,是非常非常小的,以至於不可能看到這種情況。這些都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非常有趣。

也就是說,量子力學認為物質沒有確定的位置,它表現出的宏觀看起來的位置其實是對幾率波函數的平均值,在不測量時,它出現在哪裡都有可能,一旦測量,就得到它的平均值和確定的位置。

量子力學里,不對易的力學量,比如位置和動量,是不能同時測量的,因此不能得到一個物體准確的位置和動量 ,位置測量越准 ,動量越不準。這個叫不確定性原理,當然即使不測量,它也存在。

機械波是周期性的振動在媒質內的傳播,電磁波是周期變化的電磁場的傳播.物質波既不是機械波,也不是電磁波.在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以後,人們曾經對它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解釋.到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玻恩(1882~1970)提出了符合實驗事實的後來為大家公認的統計解釋:物質波在某一地方的強度跟在該處找到它所代表的粒子的幾率成正比.按照玻恩的解釋,物質波乃是一種幾率波.德布羅意波的統計解釋粒子在某處鄰近出現的概率與該處波的強度成正比

粒子觀點:電子密處,概率大。電子疏處,概率小。

波動觀點:電子密處,波強大。電子疏處,波強小。

波強∝振幅平方A2∝粒子密度∝概率。
在德國哥延根大學的一個墓碑上刻著一個非常奇特的墓誌銘,它沒有文字,僅有一個公式:

pq—qp=h/2pi

這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基本關系,它被認為是該大學物理系著名的教授玻恩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貢獻。其實,在玻恩擔任該系教授及系主任期間,該系一度成為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只有哥本哈根N·玻爾研究所才能與之相比較。

1882年12月11日,玻恩誕生於德國弗羅茨瓦夫的一個內科醫生家庭。四歲時,母親即去世了,他早期主要跟隨外祖母生活。他曾在布雷斯勞大學、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蘇黎世大學和劍橋大學讀過書,任過教,後在哥延根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留在該校物理系擔任系主任,一度該系成為世界理論物理研究中心,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泡利和海森堡都在該系做他的研究助手。泡利曾因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聞名全世界,海森堡也曾提出了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即「測不準原理」,表明了經典力學規律不適用於亞原子微粒,因為不能同時知道這些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即認為一切宏觀粒子都具有與本身能量相對應的波動頻率或波長,後來,G·P·湯姆遜等人從電子衍射證明電子具有波動性。以此為研究起點,玻恩系統地提出了一種理論體系,把其中德布羅意電子波認為是電子出現的幾率波,電子運動可以用一個波函數來表徵,它不表示一個電子確定的運動方向與確定的軌道,但卻說明電子占據空間某一點所存在的幾率。猶如我們拋硬幣,事先我們無法判別正面向上,還是反面向上,但卻知道它們各自的幾率是多少。玻恩用幾率波成功地說明了量子力學的波函數的確切含意。

正由於玻恩對量子力學這門新興學科的重大貢獻,使他贏得了1954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閱讀全文

與海德堡不確定性的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