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朝聞道夕死可矣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來自於孔子的論語,他的大概意思是,哪怕就是早上才明白人生的大道,當晚死去也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了。
這句話使用的是對比論證,從早上到傍晚這一組時間可以看出。通過時間上早晚的對比強調,突出了聞道對於人生的重要性,有力地增強了論證效果。
B. 《師說》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下定義、作結論: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
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並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餘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創作背景:
《師說》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於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
作者決心藉助國子監這個平台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後,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鬆學業,看不起教書之人。
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C. 孔子勸學之路學慣用了什麼的論證方法
用了比喻論證。
通過比喻論證了這些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以此來比喻:人經過學習能提高改變自己。
D. 孔子用「危而不扶,顛而不持」批駁冉有失職,用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比喻論證(喻證法)。
喻證法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這種方法通過使用人們容易理解的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論點。
這里,孔子通過「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喻指冉有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PS:借喻屬於修辭手法。
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這里也不妥。
E. 104集動畫片《孔子》在哪裡可以找到
《孔_子》104集_動畫片
幼教資源實時更新
鏈接:https://pan..com/s/1iIGoEZImYqYT8wE8Xp5rqA
陽虎和東野畢帶著玙番離開魯國,與公山不炄分道揚鑣。公山不炄去了費邑,一隻奇怪的大鳥飛來,帶來狂風。公山不炄託人來找孔丘,希望他去費邑輔佐自己,孔丘雖然感嘆自己已到五十知天命之年,仍然沒有得到一個機會,卻仍然拒絕了公山不炄。就在這時,季桓子和魯定公苦惱魯國無人才可用,不約而同想到了孔丘。他們決定指派一個小地方給孔丘管理,試試他的能力。於是,孔丘在五十歲這一年,被任命為中都宰。
F. 師說第三四段的論證方法
第3段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孔子從師的範例,指出古代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並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聖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之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聖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這既是對前文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將師生之間的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並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第4段
以「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贊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並說明了寫作本文的緣由。繼第三段引「古之聖人」孔子從師的範例之後,作者以李蟠作為當時後生晚輩從師求學的範例,對李蟠加以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則是一種號召。本段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議論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後記或跋,作者對寫作緣起做簡單的說明:是為了鼓勵自己的學生「不拘於時,學於余」而做。「不拘於時」的「時」指「恥學於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這一段與第3段內容上緊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論據,在意義上是前文論述的再遞近。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G. 孔子的誠信觀 運用了那些論證方法
孔子的誠信觀 運用的論證方法:
事實論證和引用論證
H. 《師說》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並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餘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聖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