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動機配置補償電容的簡單計算方法
電動機無功補償容量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兩種:
1、空載電流法
Qc=3(Uc²/Ue²)*Ue*Io*K1。
說明:
I0——電動機空載電流;
Uc——電容器額定電壓(kv);
Ue——電動機額定電壓;
K1——推薦系統0.9。
2、目標功率因數法
Qc=P(1/(cosφe²-1)-1/(cosφ²-1))*K2。
說明:cosφe——電動機額定功率因數;
K2——修正系數;
cosφ
——電動機補償後的目標功率因數;
P——電動機額定功率;
Ue——電動機額定電壓;
推薦cosφ在0.95~0.98范圍內選取。
Ⅱ 電容補償電流如何計算的
一、電容補償的計算公式
1、未補償前的負載功率因數為COSΦ1。負載消耗的電流值為I1。
負載功率(KW)*1000
則I1=√3*380*COSΦ1
負載功率(KW)*1000
則I2=√3*380*COSΦ2
2、補償後的負載功率因數為COSΦ2,負載消耗的電流值為I2,則所需補償的電流值為:I=I1-I2。所需採用的電容容量參照如下:
得到所需COSΦ2每KW負荷所需電容量(KVAR)
二、舉例:
現有的負載功率為1500KW,未補償前的功率因數為COSΦ1=0.60,現需將功率因數提高到COSΦ2=0.96。則
1500*1000
則I1=-----------------=3802(安培)
√3*380*0.60
1500*1000
則I2=------------------=2376(安培)
√3*380*0.96
即未進行電容補償的情況下,功率因數COSΦ1=0.60,在此功率因數的狀況下,1500KW負載所需消耗的電流值為I1=3802安培。
進行電容補償後功率因數上升到COSΦ2=0.95,在此功率因數的狀況下,1500KW負載所需消耗的電流值為I2=2376安培。
所以功率因數從0.60升到0.96。所需補償的電流值為I1-I2=1426安培
查表COSΦ1=0.60,COSΦ2=0.96時每KW負載所需的電容量為1.04KVAR,現負載為1500KW,則需採用的電容量為1500*1.04=1560KVAR。現每個電容櫃的容量為180KVAR,則需電容櫃的數量為 1500÷180=8.67個即需9個容量為180KVAR電容櫃。
Ⅲ 怎麼計算配電線路中需要補償的電容容量呢
在0.95視在功率應該是,30/0.95=31.58.。現在視在功率35 相差3.42 也就是需要無功功率為3.42Kva的電容
Ⅳ 電容補償計算方法
以下就是電容補償所需補償容量的計算公式:
tgφ1=√1-cos²φ1/cosφ1
tgφ=√1-cos²φ/cosφ
Qk=p(tgφ1-tgφ)(kvar)
式中cosφ1: 補償前的功率因數
cosφ:你想達到的功率因數
Qk: 所需補償容量(kvar)
p: 線路總功率(KW)
拓展內容:
電容(Capacitance)亦稱作「電容量」,是指在給定電位差下的電荷儲藏量,記為C,國際單位是法拉(F)。一般來說,電荷在電場中會受力而移動,當導體之間有了介質,則阻礙了電荷移動而使得電荷累積在導體上,造成電荷的累積儲存,儲存的電荷量則稱為電容。
電容是指容納電場的能力。任何靜電場都是由許多個電容組成,有靜電場就有電容,電容是用靜電場描述的。一般認為:孤立導體與無窮遠處構成電容,導體接地等效於接到無窮遠處,並與大地連接成整體。
電容(或稱電容量)是表現電容器容納電荷本領的物理量。電容從物理學上講,它是一種靜態電荷存儲介質,可能電荷會永久存在,這是它的特徵,它的用途較廣,它是電子、電力領域中不可缺少的電子元件。主要用於電源濾波、信號濾波、信號耦合、諧振、濾波、補償、充放電、儲能、隔直流等電路中。
Ⅳ 電力補嘗電容容量的計算方法
以容量為700KW的負荷為例:
可以先測量一下其自然功率因數值,就是全部負荷起動情況下,不帶電容器時的功率因數值。若沒有辦法精確測量,估計你大部分負荷都是電機,以功率因數COSφ1=0.70估算,若要在額定狀態下,將其功率因數提高到0.90,則需要補償電容器容量為:
補償前:COSφ1=0.70,φ1=0.7953,tgφ1=1.020
補償後:COSφ2=0.90,φ2=0.451,tgφ2=0.483
Qc=Pe*(tgφ1-tgφ2)=700*(1.020-0.483)=375.9(Kvar)
取整,約需要補償378Kvar的電容器,若選擇單台14Kvar的電容器組,則需要27塊。
電力補償補償的是無功部分,電力網常用的無功補償方式包括:集中補償方式、分散就地補償方式和單機就地補償方式。
Ⅵ 如何計算補償電容的容量
對於大部分工業企業來說,電網負載相對穩定,所以可以根據變壓器的容量來估算電力電容器補償容量,一般取變壓器容量的20%—40%。
例如1000KVA的變壓器,需要補償的容量為200-400Kvar;2000KVA的變壓器需要補償的容量為400-800Kvar。具體使用多少的補償容量,需要考慮企業的實際負載情況。
從供電角度,理想的負載是P與S相等,功率因數cosφ為1。此時的供電設備的利用率為最高。而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假設系統中的負荷,全部為電阻性才有這種可能。
電路中的大多數用電負荷設備的性質都為電感性,這就造成系統總電流滯後電壓,使得在功率因數三角形中,無功Q邊加大,則功率因數降低,供電設備的效率下降。
(6)配電補償電容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大量的感性負載使得在電力系統中,從發電一直到用電的電力設備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相當一部分電能,經發、輸、變、配電系統與用戶設備之間進行往返交換。
從另一個方面來認識無功功率,無功功率並非無用,它是感性設備建立磁場的必要條件,沒有無功功率,我們的變壓器和電動機就無法正常工作。因此,設法解決減少無功功率才是正解。
實際應用中,電容電流與電感電流相位差為180°稱作互為反相,可以利用這一互補特性,在配電系統中並聯相應數量的電容器。
用超前於電壓的無功容性電流抵消滯後於電壓的無功感性電流,使系統中的有功功率成分增加,cosφ得到提高,實現了無功電流在系統內部設備之間互相交換。這樣就減少了無功佔用的部分電源設備容量,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功率因數,從而也就提高了電能的利用率。
負荷中非線性成份(諧波)的存在,會使電容電路中除工頻基波電流流過外,還有其它高頻(高次諧波)電流流過電容電路,使電容器產生過壓、過流、超容、超溫等情況而損壞,或電容器組投不上等情況。
對這種場合,除可以選用專用「濾波電容器」增加自身的抵抗能力外(價格要高些);還可以通過選配合適的電抗器組成濾波迴路,濾去某次較強的高次諧波;選擇額定電壓高一些的電容器,也是減少諧波事故的方法之一。
Ⅶ 低壓配電櫃補償容量怎麼算的(附圖)
綜合負荷補償容量的確定計算方法。
Q=(tg 1—tg 2)KPav
KPav——用戶最高負荷月平均有功功率KW。 tg 1——補償前功率因數角的正切值。 tg 2——補償後功率因數角的正切值。
補償電容的計算方法
1、感性負載的視在功率S×負載的功率因數COSφ = 需要補償的無功功率Q:
S×COSφ =Q
2、單相無功功率Q=補償的三相無功功率Q/3
3、這樣計算無功容量
因為: Q =2πfCU²,
所以: 1μF電容、額定電壓380v時,無功容量是Q=0.045Kvar
10μF電容、額定電壓380v時,無功容量是Q=0.045Kvar
100μF電容、 額定電壓380v時,無功容量是Q=4.5Kvar?
1000μF電容、 額定電壓380v時,無功容量是Q=45Kvar
1μF電容、額定電壓10Kv時,無功容量是Q=31.4Kvar
10μF電容、額定電壓10Kv時,無功容量是Q=314.4Kvar
100μF電容、 額定電壓10Kv時,無功容量是Q=3140Kvar
1000μF電容、 額定電壓10Kv時,無功容量是Q=31400Kvar
1μF電容、額定電壓220v時,無功容量是Q=0.015Kvar
10μF電容、額定電壓220v時,無功容量是Q=0.15Kvar
100μF電容、 額定電壓220v時,無功容量是Q=1.520Kvar?
Ⅷ 電動機配置補償電容的簡單計算方法
電動機無功補償容量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兩種:
1、空載電流法
Qc=3(Uc²/Ue²)*Ue*Io*K1。
說明:
I0——電動機空載電流;
Uc——電容器額定電壓(kv);
Ue——電動機額定電壓;
K1——推薦系統0.9。
2、目標功率因數法
Qc=P(1/(cosφe²-1)-1/(cosφ²-1))*K2。
說明:cosφe——電動機額定功率因數;
K2——修正系數;
cosφ ——電動機補償後的目標功率因數;
P——電動機額定功率;
Ue——電動機額定電壓;
推薦cosφ在0.95~0.98范圍內選取。
Ⅸ 電容補償公式
以感性負載有功功率1KW、功率因數從0.7提高到0.95時所需電容補償量:
有功功率:P=1KW
視在功率(功率因數0.7時):S1=1/0.7≈1.429(KVA)
無功功率:Q1=根號(S1×S1-P×P)=根號(1.429×1.429-1×1)≈1.02(千乏)
功率因數0.95時的視在功率:S2=1/0.95≈1.053(KVA)
無功功率:Q2=根號(S2×S2-P×P)=根號(1.053×1.053-1×1)≈0.329(千乏)
電容無功補償量:Qc=Q1-Q2=1.02-0.329≈0.691(千乏)
(9)配電補償電容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電容補償就是無功補償或者功率因數補償。電力系統的用電設備在使用時會產生無功功率,而且通常是電感性的,它會使電源的容量使用效率降低,而通過在系統中適當地增加電容的方式就可以得以改善。 電力電容補償也稱功率因數補償,(電壓補償,電流補償,相位補償的綜合)。
在交流電路中,電阻、電感、電容元件的電壓、電流的相位特點為在純電阻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同相位;在純電容電路中電流超前電壓90°;在純電感電路中電流滯後電壓90°。從供電角度,理想的負載是P與S相等,功率因數cosφ為1。
此時的供電設備的利用率為最高。而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假設系統中的負荷,全部為電阻性才有這種可能。電路中的大多數用電負荷設備的性質都為電感性,這就造成系統總電流滯後電壓,使得在功率因數三角形中,無功Q邊加大,則功率因數降低,供電設備的效率下降。
功率三角形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用cosφ(即φ角的餘弦)來反映用電質量的高低,大量的感性負載使得在電力系統中,從發電一直到用電的電力設備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相當一部分電能,經發、輸、變、配電系統與用戶設備之間進行往返交換。
從另一個方面來認識無功功率,無功功率並非無用,它是感性設備建立磁場的必要條件,沒有無功功率,我們的變壓器和電動機就無法正常工作。因此,設法解決減少無功功率才是正解。
實際應用中,電容電流與電感電流相位差為180°稱作互為反相,可以利用這一互補特性,在配電系統中並聯相應數量的電容器。
用超前於電壓的無功容性電流抵消滯後於電壓的無功感性電流,使系統中的有功功率成分增加,cosφ得到提高,實現了無功電流在系統內部設備之間互相交換。這樣就減少了無功佔用的部分電源設備容量,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功率因數,從而也就提高了電能的利用率。
補償的基本原則
1.欠補償
補償的電容電流要求小於被抵消的電感電流。補償後仍存在一定數量的感性無功電流,令cosφ小於1但接近1。
2.全補償
按照感性實際負荷電流配置電容器,IC=IL將感性電流用容性電流全部抵消掉,令cosφ等於1。
3.過補償
大量投入電容器,在全部抵消掉電感電流後,還剩餘一部分電容電流,此時原感性負載轉化為容性負荷性質。功率因數cosφ仍然小於1。
在以上的三種情況中,按電路規律進行分析後,確定補償的基本原則為欠補償最為合理。全補償在RLC混聯電路中,如若電感電流與電容電流相等時,系統中就會發生電流諧振,設備中將產生幾倍於額定值的沖擊電流,危及系統和設備安全。
過補償既不經濟也不合理,當系統負載性質轉換為容性時,在功率因數超過1以後,反而降低。而且在超過l的同時也可能引起電路電流諧振。以上兩種補償方式顯然都不可取。
補償的基本原則就是必須採用欠補償方式,補償後的功率因數則要求小於1,並且盡量接近1。為了防止諧振,一般將上限確定在0.95。
Ⅹ 電容補償電流如何計算的
電容補償的總電流的計算方法如下:
一般情況下,kVAR的電容(se)是低壓(380V)三相供電的;
當該電容器組採用三相供電,電容全部投入時,電容補償總電流為:Ic(總電流)=Se/(1.732*Ue
當電壓和容量變化時,可以用上面的公式套算。
如果要計算分項的電流;就有一個標准配置的:
靜態補償;30kVAR的電容配置63A的斷路器或者80A的熔斷器。
20kVAR的電容配置50A的斷路器或者63A的熔斷器。
15kVAR的電容配置40A的斷路器或者50A的熔斷器。
希望幫到你。還有不清楚的可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