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山國企,年薪15萬扣除五險一金到手多少錢
135060元。
年薪15萬元,按月薪12500元。應納個人所得稅=(12500-3500)×20%-555=1245元。全年應交個人所得稅=1245×12=14940元,稅後薪酬=150000-14940=135060元。
法律依據:《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1、工資、薪金所得。2、勞務報酬所得。3、稿酬所得。4、特許權使用費所得。5、經營所得。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7、財產租賃所得。8、財產轉讓所得。9、偶然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B. 稅後工資計算公式
稅後收入=稅前收入-(個人社保繳費+公積金繳費)-個人所得稅
,其中: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扣除標准)*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所得=稅前收入-(個人社保繳費+公積金繳費)
個人所得稅的具體內容:
1、養老保險(個人)按工資總額8%,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2%;
2、生育保險(單位)按工資總額的0.6%;
3、工作保險(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可能企業全部承擔或單位、個人各負擔1%,看企業怎麼規定的)
4、住房公積金(個人)工資總額的8%-12%,企業部分按工資總額的8%-12%,具體比例在此范圍內企業自定;
5、個稅:個人工資總額減去個人負擔的個人負擔的三項基金後減去1600元,作為個稅基數。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稅後工資計算公式?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C. 稅後工資怎麼算的
法律分析:稅後工資=工資總額-五險一金-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工資總額-基本費用-五險一金-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如果工資低,連起征點都達不到,自然不需要繳納個稅;如果工資高,繳納個稅是光榮的義務。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五險一金,是個人承擔的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納稅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D. 稅後工資的計算
法律分析:稅後工資指交納個人所得稅後的實際發的工資不包含五險一金。稅後工資的基本計算公式為 稅後收入=稅前收入-(個人社保繳費+公積金繳費)-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納稅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E. 稅前稅後工資怎麼計算
稅後工資計算公式:稅後收入=稅前收入-(個人社保繳費+公積金繳費)-個人所得稅。其中: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扣除標准)*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應納稅所得=稅前收入-(個人社保繳費+公積金繳費)。其計算方式就是前述公式中的「(應納稅所得-扣除標准)」。而含稅級距和不含稅級距的區別在於:含稅級距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養老保險(個人)按工資總額8%,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2%; 生育保險(單位)按工資總額的0.6%; 工作保險(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可能企業全部承擔或單位、個人各負擔1%,看企業怎麼規定的) 住房公積金(個人)工資總額的8%-12%,企業部分按工資總額的8%-12%,具體比例在此范圍內企業自定; 個稅:個人工資總額減去個人負擔的個人負擔的三項基金後減去1600元,作為個稅基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F. 稅後工資怎麼計算
按照基本定義,稅後工資指的就是
稅前工資扣除五險一金中的個人交納部分
再除去個人所得稅後
實際到手的工資收入
當然各個級別的稅率是不一樣的
按照這個稅率進行計算即可
G. 稅後工資怎麼算個人如何計算
計算稅後工資的辦法:稅後工資=個人的工資總額-個人的社保和公積金的繳費數額-個人所得稅的稅款。其中個人所得稅的稅款是個人的應稅額乘以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九)偶然所得。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H. 怎麼算稅後工資
法律分析:1、稅後工資演算法是:應發工資-五險一金個人所交部份-個人所得稅。2、稅後工資指先扣除自己的五險一金,再交納個人所得稅後的實際發放的工資。3、五險一金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4、稅後工資是多少,公司實際發放的工資就是多少,不需要再另外扣費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三條 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和與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載明或者約定的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應當符合前款規定。
I. 稅後工資計算公式
法律分析:稅後工資計算公式:稅後工資是稅前工資扣減社保個人繳納部分、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以及個人所得稅後的實際到手工資。 對於大多數人的工資范圍來說,社保個人繳納部分佔稅前工資的11%(養老保險8%、醫療保險2%、失業保險1%),住房公積金繳納比例(個人與單位相同)則根據所在地區不同,從5%-12%不等,有些單位可能還會有補充公積金。社保的單位繳納部分約占稅前工資的30%左右。社保及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是稅前列支(扣除的)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J. 稅後工資計算公式
稅後工資計算為扣除8%養老保險、2%醫療保險、1%失業保險以及個人所得稅後的實際收入,工資扣稅為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法律依據:《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社會保險法》第五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社會保險費的徵收工作。社會保險費實行統一徵收,實施步驟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