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人時計算方法

人時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0 10:36:59

㈠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計演算法有哪些

1. 數學:
1)正字計演算法——畫正字
2)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計算工具,它具有簡單、形象、具體等優點,但也存在布籌佔用面積大,運籌速度加快時容易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等缺點,因此很早就開始進行改革。現傳本《數術記遺》(題東漢徐岳撰,北周甄鸞注)載有「積算」、「太乙」、「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數」等14種演算法,反映了這種改革的情況。唐中期以後,商業繁榮,數字計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計算方法,從《新唐書》等文獻留下來的算書書目,可以看出這次演算法改革主要是簡化乘、除演算法,書目中提到的「一位演算法」、「求一」、「得一」的內容就是用分解因數的方法;化多位乘除為個位乘除;或用折半、加倍、退位的方法把乘除數化為首位是1的數,從而變乘除為加減。現傳本《夏侯陽算經》(唐代韓延)記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九因五添」、「添四四」、「身外減二」、「隔位加二」、「損一位」等等,唐代的演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個橫列中進行運算,它既適用於籌算,也適用於珠算。
3)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顆,每珠當一。
2. 時間
古時的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
時間劃分: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刻以下為「字」。「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換算:
天色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3. 紀年
天乾地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干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農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風水
三元九運計演算法
三元即 : "上, 中, 下三元"; 九運即 : "九星當運". 以合元運之方位及方向為吉, 反之為凶.
年飛星計演算法
年飛星是每年在立春後之後,更換年歲之天乾地支時一齊更換的飛星。
起例訣:
上元甲子起一白,中元四綠甲子游,下元七赤兌上發,九星順走逆年頭。
古歷以一百八十年為一周,每一甲子六十年為一元,共謂之三元。
前六十年謂之上元,中六十年謂之中元,後六十年謂之下元。
三元分九運,每運為一飛星,管二十年吉凶,共一百八十年。
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㈡ 車間工人的個人工時定額的計算方法

[這位員工8小時工作的件數÷( 每天8小時×每小時標准計件量)]×每小時的工資

㈢ 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1.「漏刻」計時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鍾表上顯示時刻的鍾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

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2.動物報時

「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了——辰時五更。「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4.銅制圭表

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

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㈣ CNC的單位人時產能怎麼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節拍時間按照設備的單位產量*標准生產時間=標准產能。標准產能:將單位時間除以標准時間即得標准產能。①先算出總工時(人數X工時)②再用總產量除以總工時,UPH和UPPH算出來的都是某個工位的產能。UPH=年生產量/(12*月工作日*日工作小時)UPPH (units per people per hour)人均時產能,指每小時每個人的產能,UPPH=日生產量/ (日工作小時*投入人工)。UPPH=年生產量/ (12月*月工作日*日工作小時*工人人數)日人員效率(勞動效率)=當期產量/(當期參與計效的人員X日工作小時數)其中參與計效人員包括:直接從事生產活動的工人及部分管理人員(計件工人、上料工、司機、現場技術人員、設備維護管理人員、工具材料保管、專線計劃調度員、主管廠長、生產線線長及檢驗)。產能計劃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能力。後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計劃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㈤ 人的生物鍾的計算方法是什麼具體步驟有哪些

體內存在著一個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期以及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期,人類智力的波動周期為33天。這些就是人體的生物節律! 人體生物鍾具有準確的時間性,用數學公式能准確地計算出所有人在任何一天的利害日情況。測算結果能使你知道哪天是周期日,哪些天是高潮期,哪天是臨界日,哪些天是低潮期。便於你根據自己利害日的情況,合理地安排學習、工作和生活。 公式:(測定年-出生年)×365+閏年數-(1月1日至生日天數)+(1月1日至測定天數)。 所得天數即是經歷總天數,再分別除以23天、38天、33天,所得余數分別為體力、情緒、智力三個節律情況。 說明:測算人體生物鍾必須用公歷生日,只知道農歷生日者請查萬年歷,查出公歷生日。 舉例:某人生於1964年7月23日,測1993年12月3日三個節律情況。這個人1964年出生至1993年,經歷了1964、1968、1972、1976、1984、1988、1992共8個閏年,因此閏年數為8。代入公式: [1993-1964]×365+8-[31天(1月)+29天(2月)+31天(3月)+30天(4月)+31天(5月)+30天(6月)+23天]+[31天(1月)+28天(2月)+31天(3月)+30天(4月)+31天(5月)+30天(6月)+31天(7月)+31天(8月)+30天(9月)+31天(10月)+30天(11月)+3天]=29×365+8-205天+337天=10725天 10725天÷23天=466……7天 10725÷28天=383……1天 19725÷33天=325……0
人體生物鍾三個節律處在周期日、高潮期、臨界日、低潮期的判定標准,
如下表: 周期日 高潮期 臨界日 低潮期 體力節律 余數等於0 余數小於12 余數等於12 余數大於12 情緒節律
余數等於0 余數小於14 余數等於14 余數大於14 智力節律
余數等於0 余數小於17 余數等於17 余數大於17
根據體力余數7,情緒余數1,智力余數0,對照本表,此人1993年12月3日這天: 體力處在高潮期第7天。情緒處在高潮期第1天。智力剛好是周期日。 根據體力周期為23天,情緒周期為28天,智力周期為33天,按日歷測算,即可制出此人若干年的人體利害日表。 利用人體生物節律實行優生 生物節律的應用領域是十分廣泛的,上至尖端科學,下至交通運輸、體育競賽、工礦企業、醫療衛生乃至人們的家庭生活等都有所涉及。應用它,不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其它應用中也有相當價值。

㈥ 古代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古代人計算時間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2、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3、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4、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5、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6、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9、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11、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㈦ 教學人時數怎麼算

小學40分鍾一課時,中學45分鍾一課時。

㈧ 古代人的計算方法有(3個)

1、結繩計數

結繩計數這種方法,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

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著一副高山族的結繩,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

有趣的是,不但我們東方有過結繩,西方也結過繩。看樣子,咱們這個星球早就像個地球村了,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電報電話。傳說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馬守一座橋,要守60天。

為了讓將士們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長長的皮條,把上面系了60個扣。他對守橋的官兵們說:「我走後你們一天解一個扣,什麼時候解完了,你們就可以回家了。」

2、書契記數

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

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

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別看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國數學史上它們卻是立有大功的。而它們的發明,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4、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5、割圓術

3世紀中期,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首創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建立了嚴密的理論和完善的演算法,所謂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求出圓周率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人時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