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布的《中國人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將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標准
早在2001年,就有專家呼籲,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標准不應該一刀切。不同年齡,不同情況應該有單獨的血糖控制標准,更不能用正常人的標准3.9~6.1 mmol/l一刀切式的去要求糖尿病人來控制。讓糖尿病人按照正常人的血糖標准去嚴格控制,是糖尿病人的最大的誤區。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根據多年的臨床調查發現,區別正常人與血糖病人的血糖標准不應該成為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標准。因為從一個正常的人被確診為糖尿病人,已經過了糖耐損期,胰島功能已經缺損或失去正常。一個胰島功能失去正常的人,如果過度依靠外在葯物的干預,讓血糖指標控制在6.1mmol/l以下,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葯物會讓身體的肝腎加重負擔;會產生葯物過量導致的並發症;會讓糖尿病人產生數字指標心理恐懼(一次血糖不達標就整天心情不舒暢);特別是年齡超過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因過度控制血糖指標而讓身體營養失衡等等。在臨床中也經常發現,過度追求過低的血糖指標(6.1mmol/l)的糖尿病人群,並發症的發病率往往高於適度血糖指標(8.8mmol/l)的人群。
有專家根據長期的臨床研究發現,讓糖尿病人過於追求「達標而不治本」來控制血糖,起不到防控糖尿病並發症的效果,甚至是糖尿病防治的最大誤區。
所以,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標准放寬到空腹小於等於8.5~8.8 mmol/L已成為專家共識。
㈡ 臨床醫學確診糖尿病的檢測標準是什麼
糖化血紅蛋白(HbAlc)正常參考值4.3%一6.0%,是指紅細胞有多少被糖化,正常人100個紅細胞有4一6個被糖化,紅細胞的壽命是3個月,其反映近1-3個月內平均血糖水平。被世界公認為是評價糖尿病治療的金標准,糖尿病人應控制在6.5%。用於評價糖尿病控制情況,HbAIC大於7.0%,提示病人近2-3個月血糖控制不達標。
糖尿病病人應該每周測血糖。正常血糖參考值3.9-6.lmmol/L,指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餐後任意一次血糖值不得超過11.1mmol/L,餐後血糖從第一口飯算起。
診斷糖尿病標准,空腹血糖≥7.Ommol/L,餐後血糖≥11.lmmol/L。
治療糖尿病的達標標准,空腹血糖4.4-6.Ommol/L,餐後2小時血糖4.4-8.Ommol/L。70歲以上老人可以控制在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血糖>10.0mmol/L,老人血糖過低易引發心絞痛、腦血管意外。血糖控制不達標時應每周測血糖調整用葯。血糖達標後可延長時間,但不能少於每月一次空腹、一次餐後2小時。空腹於餐後血糖相比,餐後血糖更重要。很明顯,嚴格的餐後血糖控制對於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更加重要。
血漿胰島素水平測定是為了了解胰腺的功能。參考值空腹胰島素5一l0mU/L,餐後2小時胰島素20mU/Lo。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水平很低,說明胰島細胞幾乎沒有分泌胰島素的功能。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水平早期不但不低,甚至可以升高8一10倍,提示病人有胰島素抵抗,如果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水平低於正常值,提示病人胰島細胞功能嚴重疲勞衰竭,病人必需立即胰島素治療。
這些就是對糖尿病的檢測標準是什麼的介紹,如果大家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檢測治療。
㈢ 得了糖尿病應該怎麼調理
糖尿病患者應該堅持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並注意日常監測血糖,堅持長期治療。
糖尿病患者應該充分認識糖尿病的危害和堅持長期治療的重要性。糖尿病監測是糖尿病患者治療管理的重要部分,對於了解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意義重大。因此,所有糖尿病患者應自我監測血糖、尿糖,並定期檢測糖化血紅蛋白。以便及時調整降糖方案。此外,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礎。應該因地制宜,控制每日熱量攝入,控制三大物質攝入比例,以及三餐熱量比。另一方面,運動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也至關重要。有效的運動可以增強外周組織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促進機體對葡萄糖的攝入和利用,有利於降低血糖。運動之前最好做全面系統的檢查以排除運動療法禁忌。另外,要注意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長期堅持。運動量要從小到大,運動時間從短到長。運動時隨身攜帶餅干糖果等以預防低血糖反應發生。
㈣ 糖尿病為啥不是監測餐後餐後一小時或者半小時血糖
3.與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相關性
國外的研究顯示,餐後2小時血糖與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症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如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mmol/L者,冠心病患病率為血糖正常者的9倍,而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風險明顯增加。
4.餐後2小時血糖測定還有這2個優點:1)容易抓住高血糖,特別是對2型糖尿病患者;2)不需改變進餐、服葯時間及規律,能更客觀的反應血糖控制情況。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許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不清楚餐後2小時時間如何計算?標準的餐後2小時血糖應該從患者進餐第一口飯開始計時2小時的血糖值。
㈤ 糖尿病管理任務數怎麼算
摘要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值,是根據糖尿病病人的年齡,還有糖尿病的各類並發症情況來綜合評估的。一般對於青中年的糖尿病病人要求是與正常人相一致的,空腹的血糖要小於6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或者是隨機血糖要求小於7.8mmol/L。但老年人或者是有嚴重的並發症的糖尿病病人,因為太嚴格的血糖控制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的發生。這個危險性增強在短期內對心腦血管的危害性增加。所以這一類人群血糖控制的標准就要放寬,比如超過70歲的老年人的空腹血糖,要求控制在7mmol/L以內,餐後兩小時或者隨機血糖要求控制在9mmol/L左右就可以。如果是80歲或者是更大年紀的老人家,空腹的血糖要求控制在8mmol/L以內,餐後及隨機血糖的要求控制在10mmol/L左右就達標了。
㈥ 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嗎如果偏高一點會咋樣
隨著膳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的代謝也較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血糖的升高就是其中比較顯著的變化,大幅增加了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的發病率。診斷糖尿病以後,首要任務是控制血糖,那麼,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嗎?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預防血糖急聚升高而引起的急性並發症,如糖尿病痛症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二是為了預防長期高血糖對各組織器官造成的慢性損傷,如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並未要求糖尿病患者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而是控制在合適的范圍。
那麼,我們的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適呢?正常情況下,我們空腹血糖的范圍為3.9-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的范圍為4.4-7.8mmol/L。
那麼,血糖偏高一點會咋樣?我們控制血糖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或延緩相關並發症的發生,改善後期生活質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發現糖尿病時,已經出現了相關並發症,如腎臟損傷、冠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粥樣硬化、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神經病變等。部分病人發現早、干預較早,將血糖控制在了合適范圍,阻止了病變加重,或延緩了病情的發展;部分病人發現晚,甚至直接以糖尿病的並發症就診,如糖尿病腎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所以,若血糖長期高於要求控制的范圍,後期將增加相應並發症的發生率,或加速並發症的進展。
綜上,血糖並非要控制在正常范圍,針對不同的人群,控制在合適的范圍為宜,在預防或延緩並發症的同時,應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如果血糖長期偏高,將增加或加速並發症的進展。
感謝大家的閱讀!
歡迎大家關注醫學莘,了解更多 健康 知識!
註:文內容僅作為 健康 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我們通常都在強調糖尿病要控制血糖達標,是由於糖尿病長期的高血糖狀態容易引起全身各重要臟器的損傷可發生各種慢性並發症,各種慢性並發症如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這些慢性並發症嚴重影響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血糖控制達標的目的是盡可能延緩上述這些慢性並發症的發生。
所謂的血糖達標的具體值,也是因人而異,不是完全一樣的。血糖達標的水平則具有個體化特徵,要根據年齡、糖尿病患病多少年、是否合並其他臟器疾病及是否有糖尿病相關並發症嚴重程度、預期的生存時間、是否發生低血糖反應等綜合性評估。
你一定不知道吧?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這一天的設立就是告訴人們,糖尿病已經成為世界難題,據統計,截止2018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樣本中,明確並臨床診斷出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約1.139億人,也就是十個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這個震撼的數據告訴我們,糖尿病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一.管住你的嘴:
1.主食要定量,粗細要搭配,全穀物、雜豆類佔1/3。
2.適量吃些蔬菜、水果,種類、顏色要多樣。
3.也可以吃點魚禽,蛋類和畜肉適量,但是要限制加工肉類。
4.還要保證奶類豆類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選擇。
5.清淡飲食,足量飲水,戒煙酒。
二.邁開你的腿:
在無運動禁忌的情況下,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鍾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比如可每周運動5天,每次30分鍾,中等強度是指運動時有點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如:打太極拳、慢速騎車、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餐後一小時進行,不要空腹運動,也不能參加激烈的運動:如速跑、跳繩、滑雪等。
三.控制不住用葯物:
如果血糖波動較大,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擇葯物,減少血糖對人體的傷害。目前新型的降糖葯物就是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抑制劑比如達格列凈,效果不錯,有條件的患者可以選擇使用。
四.減輕你的壓力:
精神緊張時,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引起人體興奮,導致血糖上升,加重胰島細胞負擔。因此,應學會減壓,例如深呼吸就是簡單易行的減壓方法。 同時,心情舒暢是血糖平穩的秘訣之一,糖友們如果能夠保持一個平和開朗的心態,非常有助於控制血糖。
最後小結:對於血糖的控制,我主張個體化,也就是說,每一位糖尿病人要把血糖控制在適合自己的范圍內。而降糖除了要依靠葯物治療外,還需要飲食控制和加強運動。說起來道理很簡單,但堅持做下來很難。希望每一位糖尿病人,都可以持之以恆的堅持治療,延緩疾病的進展,享受幸福的人生。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你好,每天講糖很高興為你解答!
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嗎?答案是否定的。糖尿病人的血糖不一定非要嚴格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而應該依據個人情況來綜合考慮。
1、空腹血糖
2、餐後血糖
所以,血糖的標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放寬。
如果血糖偏高一點會怎樣?不論什麼年齡,對於所有的糖尿病友來說,血糖偶爾偏高一點,問題不大。血糖本身就是變化的,但如果長期偏高一點,長期超過正常范圍,那麼肯定是不利於病情控制的,久而久之,也會引起並發症提前到來。
判斷一個糖尿病友的血糖是否控製得不錯,除了要看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圍(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及隨機血糖),還要看血糖是否一直保持平穩。
所以,糖尿病友應該盡量將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樣才能延緩並發症的到來,與正常人一樣 健康 長壽!
血糖是維持我們機體組織器官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質,能夠起到提高能量、參與代謝的作用。正常情況下,我們血糖都在一個固定范圍內,當血糖升高或降低,就可能導致糖尿病、低血糖等的發生,希望大家引起重視。
我們人體正常的血糖范圍在:①空腹血糖:應 3.9mmol/L且 6.1mmol/L;②餐後兩小時血糖:應 7.8mmol/L。當我們空腹血糖超過7.0mmol/L和/或空腹血糖超過11.1mmol/L,即需要考慮糖尿病。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長期的高血糖水平會引起我們組織器官的損害,長此以往,甚至會導致腎、眼、血管、神經等靶器官並發症的發生。所以,糖尿病一經診斷,均需要積極正規治療,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並正規使用降糖葯物,同時注意監測血糖水平變化,並定期復查。
我們建議大家至少應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內,餐後兩小時血糖應控制在10.0mmol/L以內。對於年齡較小、病程短、無並發症、預期壽命長、無低血糖發作的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標會更加嚴格。而對於老年、病程長、並發症多、預期壽命短或頻繁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也可適當放寬。
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討。關注作者,每日持續性更新 健康 知識。
糖尿病人的血糖要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也就是說不同的人血糖控制標准也是不一樣的,通常稱為理想范圍、寬松范圍,
制定血糖的控制范圍是基於安全性的原則,還要求患者在這個血糖范圍內盡量減少發生並發症的機會。
而正常血糖是非糖尿病人的血糖標准,也就是空腹血糖為4.0-6.1mmol/L,餐後血糖低於7.8mmol/L的標准,對於糖尿病人,這個標准范圍相對比較窄,難於達到,而且有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所以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是不要求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的。
糖尿病人控制的理想范圍為空腹4.4-6.1mmol/L,餐後血糖低於8.0mmol/L。
這個血糖標准通常要求病程比較短,比較年輕,沒有並發症的患者,因為盡可能的降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這樣患者發生並發症的機會就比較小。但基於上訴原因,按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議,通常將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圍設定為理想范圍,也就是空腹4.4-6.1mmol/L,餐後血糖低於8.0mmol/L,這表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就是非常理想的了。
而相對寬松的控制標准為空腹4.4-7.0mmol/L,餐後血糖低於10.0mmol/L。
這個血糖標準是大部分糖尿病人的控制標准,這個血糖情況能夠保證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在7%以下。
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有一個誤區,這個不管是患者,還是某些醫生,都有過這種情況。就是如果發現了糖尿病,就是想盡辦法要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
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加大葯量,嚴格控制飲食。
但是這樣做造成了另外一個後果,就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對人體的傷害,實際上要遠大於高血糖的危害。因為如果長期血糖缺乏,會造成臟器的損害。包括腦細胞損傷,心血管的損傷等等。
所以,現在對早期發現的糖尿病患者,會要求血糖盡量控制到正常的水平,因為這種情況,平時的血糖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通過飲食還有加強鍛煉,再用適當的葯物治療,是可以達到合理的血糖水平的。
而對病史比較長的糖尿病患者,這個標准就相對放寬。
還有就是要根據患者控制血糖後的狀態來判斷,如果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後,就會出現明顯的低血糖反應,即使是剛發現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過度降血糖,不然還是有不良的影響。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為血糖,葡萄糖如同氧氣,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供能物質,有足夠的能量,我們的細胞才能正常工作。當監測到低血糖或高血糖時,說明血糖司令部胰島有所失職,需要啟動人為干預。 不管靠胰島長官還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口服降糖葯或外源性胰島素,只要血糖保持在穩定狀態,我們就是血糖 健康 狀態,不會傷害到神經、血管。換言之,我們靠努力成功摘掉「糖尿病」的帽子。
讓我們的血糖高低起伏的因素很多,有使血糖升高的飲食、升糖激素,有使血糖降低的運動、自身胰島素、外源性胰島素。機體血糖穩態如同一個天平,升糖因素和降糖因素如同砝碼分別在天平兩邊,當兩邊砝碼重量相當,天平平衡,即我們的血糖處於穩定狀態,血糖保持 健康 。
我們生活豐富多彩,吃喝玩樂必不可少,自身胰島素、外源性胰島素、降糖葯物幫我們應對各種正餐、加餐,吃是升糖砝碼,自身胰島素、外源性胰島素、降糖葯物和玩是降糖砝碼,天平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動態平衡的調節。
血糖值、曲線都只是一個天平平衡的結果,每個血糖結果背後都有一場拉鋸賽,就是升糖砝碼與降糖砝碼的對抗賽,當異常血糖出現時,先檢查我們天平的砝碼,是哪邊多了,哪邊少了,分析每一場對抗賽勝敗的原因。找到根源後,通過我們人為加減砝碼, 掌握血糖平衡技能,使天平重新平衡,血糖就再次恢復 健康 狀態。
天平兩邊的砝碼時刻變化,血糖時刻在進行動態平衡的調節,結合不同人胃腸道吸收快慢不同,不同食物消化吸收時間不同,不同人胰島素起效時間、作用持續時間不同,所以餐後血糖變化多端,某一個點的血糖遠遠不能代表餐後血糖狀態。
血糖 健康 狀態是一個宏觀整體,不是微觀點血糖,所以我們需要堅持規律監測血糖,重視血糖達標率、高血糖、低血糖、平均血糖、血糖波動,從五個維度全面看血糖好壞。
請關注在線指導控糖先行者——微糖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對糖尿病的治療來說,把血糖控制好是最基礎的要求,如果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當然是最好的,可以把高血糖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但是全天血糖是處於不斷波動中的,有糖尿病的人由於自身血糖調節機能障礙,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時刻精準調控血糖,所以很難做到任何時候的血糖都處於正常水平,特別是有些人的血糖只能控制到不高於正常很多,偏高一點兒,這樣可以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知道高血糖最大的危害是什麼?
眾所周知,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於引起多種並發症,而所有並發症發生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是由於高血糖損傷了血管內皮,大量脂肪沉積其中引起炎性反應,導致脂肪脂質化變性形成粥狀物,這些物質積存於血管壁中造成了血管結構破壞,阻礙血流或血管破裂,最終受累的是得不到充分氧及營養供應的組織器官。
從中可知,血管病變發生過程中,高血糖是病變發生的基礎,脂肪沉積危害最大,而一旦有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管彈性下降血壓就會升高,高血壓不斷沖擊血管進一步加重血管內皮損傷,血管病變進程加快,如此惡性循環,糖尿病各種並發症發生的風險大大增加。
因此,對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重點還要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要控制好,因其是將脂肪運送進血管內皮的運輸工具,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好了,即便血糖稍高一點,減少了脂肪的沉積,血管病變的發生機會也將大大減少,對血壓的控制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如果血糖偏高一點,但能把血脂、血壓控制好,對避免血管病變是非常有利的。實際生活中,有些人比如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等血糖不能降的過低,否則可能導致供能更加不足而影響生理功能的發揮,此時血糖高一點,只要把血脂和血壓控制好也是可以的,比如: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 健康 知識】
根據年齡適當放寬,我對自己的掌控是兩頭不超,絕不以正常人標准強迫自己!
空腹不過7,餐後不過11。如果早餐吃遲了,一是延遲吃午餐、二是只吃菜不吃主食,晚餐再吃飯。也就是一日兩頓主食,決不吃葯(十幾年如一日)!
㈦ 糖尿病控制達標的標準是怎樣的為什麼
Hba1c是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所以在臨床上可以廣泛使用,作為糖尿病控制的金標准。醫生還建議患者每三個月檢測一次hba1c,因為HBA1c是葡萄糖和血紅蛋白的糖基化產物,而紅細胞的壽命為三個月。當紅細胞被破壞時,糖基化的蛋白質也會丟失。
因此,應將血糖和hBA1c結合起來檢查,即 "點 "和 "面 "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更好、更穩定的血糖控制。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㈧ 糖尿病檢測的標准有哪些
糖尿病診斷標准: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血糖和臨床症狀。以下診斷標準是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華醫學會認可並推薦:
(一)確診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狀(多飲、多食、多尿、低體重),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後血糖≥200mg/dl(11.1 mmol/l)。
2、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後血糖200mg/dl(11.1 mmol/l)應再重復一次,仍達以上值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3、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後血糖200mg/dl(11.1 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時血糖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間,為糖耐量低減;如空腹血糖110-126mg/dl(6.1-7.0 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均不診斷為糖尿病。
2、若餐後血糖<140mg/dl(7.8 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1、嚴重症狀和明顯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過以上指標即可確診。
2、在急性感染、外傷、手術或其他應激情況下,雖測出明顯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診斷為糖尿病。
3、無症狀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診斷,必須另一次也超過診斷標准。
4、兒童糖尿病多數症狀嚴重,血糖高,尿糖、尿酮體陽性,無需做糖耐量試驗。少數症狀不嚴重者,則需測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試驗。
由此可見,糖尿病診斷的特異性指標就是「血糖測定」。但是,我們身體的血糖值不是一成不變的。進食後由於大量葡萄糖攝入,血糖會有一過性升高;機體在感染、創傷、飢餓等應激狀態下,血糖也會升高。
單一的一次血糖值達到14.5mmol/l,並不能確診糖尿病。可一周後再作相同測定,如隨機測定結果仍然超過11.1mmol/l,則可確立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