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製作一把上品古琴需要經過哪些步驟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製作一把上品古琴需要經過選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步驟,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技術問題。
4.古琴製作有相對簡單的工序,如鑲嵌鋼琴徽章、龍齦和布料,以及油灰等復雜工序。膩子需要10次以上,持續3個月至1年左右。棗庄古琴選材嚴格,工藝復雜嚴謹。所有生產技術均採用傳統技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B. 古琴的製作
首先選材,木材要紋理順直、硬度適中等;塑外觀,古琴的琴面曲率、與琴弦距離等,都影響古琴演奏效果;鑿槽腹,槽腹決定了古琴的音色;裝木胚,將古琴的面板和底板粘合,再鑲嵌岳山、焦尾等配件;裱布,麻布先在稀釋漆里浸泡,然後均勻裹在琴胚上;最後上灰胎、裝琴徽、髹漆、擦漆、推光、裝雁足、安琴弦、調音即可。
C. 怎麼製作古琴
古琴的製作非常講究,要經過選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藝程序。古琴最重要的是選材,面板應選用紋理順直、年輪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無蟲蛀等乾燥的梧桐木和杉木。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雷威制琴精於選材,傳說他常趁著大風雪天進入深山老林物色良材。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並提出「琴材欲輕、松、脆、滑」。在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中,更記有「擇緊實而紋理條條如絲線細密,條達不邪曲者」,並「以掐之不入者為奇」。古人在面板的選材上要求極嚴,有「擊之如銅鍾……或至虛中別有溫潤含和」之說,就是要求木材無疵瑕,且質地較松軟。底板應選梓木、楸木、色木等較硬的木材。漢代就已用梓木,經過歷代實踐,琴家「以桐之虛合梓之實」,達到「剛柔相配」。趙希鵠更指出:「蓋面以取聲,底以匱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用現代的解釋就是底板要重一些,這樣才會有好的琴音。 南宋田芝翁所輯《太古遺音》(宋人摹本),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式樣的琴論專著,上面繪有三十八種琴式。在唐代以來的傳世古琴中,就有伏羲、靈機、神農、響泉、鳳勢、連珠、仲尼、列於、伶官、師曠、亞額、落霞、蕉葉和鶴鳴秋月等琴式,最常見的為仲尼、連珠、伏羲等琴式。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種名稱都是一種象徵。通過一些變異的琴式,可以看出古代琴家並非追求統一的形制,而是盡量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古琴琴式雖多,但主要是在項部和腰部向內彎曲上有所不同而已。 落霞式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形曲線,聲音洪亮;師曠式又稱月形式,相傳為師曠所制,琴體在項腰間作圓月形,與眾式有別,音韻如磐;蕉葉式形似蕉葉,是明代閩人劉伯溫創制,琴首無鳧掌而有一葉柄,琴面中央有一長條淺溝,琴底中央有一相應凸棱,乃仿蕉葉之莖,琴兩側邊緣略有起伏,造型玲瓏精巧,別有趣味,琴音圓潤雅緻。 古琴製作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一頭窄一頭寬,最寬處約有6寸,一般厚約二寸。「長三尺六寸五是象徵一年365天。古琴面上有13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製作古琴要經近10個流程 記者了解到,製作古琴的材料主要有以杉木為主做面板的木材,還有貝殼、灰胎、漆、絨扣、琴弦、琴穗等,製作工具主要有木銼刀、木鑿、鋸子、打磨紙、刷子、劈刀、刨刀、校音器等多種。 「古琴的製作非常講究,先要選材,越老的木料越好,要是濕的木料像新砍下的木料一定要曬干,然後要先聽音。再用鉛筆在板材上畫出琴體形狀,畫出岳山、琴徽的各處、龍池、鳳沼等的位置,接著用斧子、刨刀刨出一個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狀。之後再進行槽腹製作和底板、附件製作,經過刮灰胎和上漆後,最後一道程度便是上弦、調音。」李世田說,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非常艱辛。「做一把好琴可能會花到兩年時間,即使做一把最普通的古琴,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准備齊全的情況下,也不能少於兩個月時間。」 看了看古琴的製作的步驟,去了趟揚州,一個80後的做琴的小伙是這樣講的 我:你認為名家琴和你們做的琴有什麼區別 他:名人現在不做了,做琴的就是我們這些人,名家應該尊重他們。 我:哦,你是說你的琴是給名家的嗎? 他:不全是,琴做好了名家來挑琴,好的拿走,普通的留下,我們作為普及的賣。 我:你是說價格一樣啊。 他:不是的名家拿走價格高一點,他拿走的我們正常都賣到2千向上,他們拿回去就是1萬向上了,有時候出來一把好琴我們買3000他們就要3萬了啊 我:這么掙錢,你不自己賣嗎 他:人家是名人啊,找他們買個肯定比找我的多啊。我就做琴有幾個人知道來找我啊。 我:無語,現在你這里有好琴啊,我想挑一把 他:你去看吧有幾張名家的,下批的 也快出來了,你想要就給你先拿。 我:名家的什麼意思。 他;就是我的感覺這幾張他們肯定會拿的,先選出來放在那裡 我:跟他去挑琴 最後我花了2500買了張准名家琴,音效很好,琴身很大氣,80後做事就是周到,給我配了很多實用的資料, 最後才知道老闆姓王,有很多名家和他的合影,老闆很低調。所有的琴友想買琴的話可以聯系他。 以上是我在網上搜的
D. 古琴製作方法
古琴製作方法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古琴製作方法,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古琴的製作方法-選材
選材是個古老的話題,東漢蔡邕識良材制焦尾琴的故事被傳為美談。我做了個有趣的實驗:把琴弦綳在書桌及餐桌上,照樣彈出宮商角徽羽,彈出散、泛、按之音。取自不同部位,得出不同音質,此實驗說明任何一種木材(或金屬)都可拿來制琴,木質再劣,做得再差,綳上弦也不至於彈不出聲音,但這聲音的品質甚是懸殊。怎樣得到好的音質,選材是重要環節。古人斫琴上取桐木(陽),下取梓木(陰),以桐之柔配梓之剛,以材之陰陽相合得音之剛柔相濟。但我發現,制琴選材不一定拘泥於上桐下梓,好的杉木就勝過一般的.桐木,好的硬雜木同樣勝過梓木。如今雖然良材難覓,但時刻留意必有所發現,我斫琴面板大都選自古舊老屋之梁枋,底板則採用陳年色木、櫟木、柳木及其它適合做樂器底板的硬樹材。
怎樣選材,依陰陽之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古琴的製作方法-選材六究:
一究質地,桐是桐,杉是杉。
二究尺寸,宜大不宜小,宜厚不宜薄。
三究生材令長(生材令:即樹木生長年齡)。
四究熟材令長(熟材令:即樹木砍下或做成物品的年齡)。
五究木紋,不取水雲紋,當取木性條直者。
六究品質,腐朽、霉爛、蟲蝕、疤節、木心、邊材均不入選。
古琴的製作方法-辨材之陰陽
(1)原材縱面辨天地(陰陽):原材(園木)辨天地較易,細頭(天部即樹梢)為陽,粗頭(地部即樹根)為陰。
(2)木材截面辨陰陽:觀年輪早晚材,寬松色淡者為陽,緊密色深者為陰。
(3)木材兩端(兩邊)辨陰陽。
A 入水:仰者為陽,覆者為陰。
B 水濕:吸水多者為陰,少者為陽。
C 吹晾:先干者為陽,後干者為陰。
D 日曬片刻,取回室內,兩手各按一頭試之,溫者為陽,涼者為陰。
E 叩聲:清者為陽,濁者為陰。
F 觀色:淺者為陽,深者為陰。
G 聞氣:輕者為陽,重者為陰。
H 嘗味:淡者為陽,濃者為陰。
I 甲按:松者為陽,緊者為陰,
將以上數法綜合辨材,材之陰陽層層展開一目瞭然。
古琴的製作方法-備材
任何舊材所剖之面均為新面,開得琴材毛胚置乾燥處擱之一年,待木性穩定,方可古琴的製作方法。我曾得三百餘年前之古宅門檻木一斷,麻櫟質地,弦切材,將其制琴底,挖好腹腔後,擱之二月有餘,板材中部竟隆起6--7厘米的駝峰。細究木紋,此材原為一彎樹,駝峰朝陽而長。我根據陰陽之理,將駝面(陽)朝地(陰),晚上置露於家園中(白天取回),不加壓力,觀其動靜,五、六天後果然回復平坦。此實為三百餘年木性未改之證明,也是以陰矯陽之明證。(反之以陽克陰同樣適用)
二、古琴的製作方法-選琴型
琴譜中所見古琴式樣達五十餘種,現今我們所見琴型多數為仲尼式。目前造琴之式樣(細部)一般仿古代名琴,但仿名琴應該考慮名琴其型適其材之因素。我們手中的材料與所仿之琴的材料品質,是接近還是懸殊很大,不得不細究。仿象外型只能說是形似,關鍵還是音質。選琴型首先要注意自身材料的軟硬松緊,疤節紋理,因材賦型,此方為選琴之真諦。
三、古琴的製作方法-髹漆
古琴的製作方法的後道工序是髹中國大漆(生漆)。千年來古琴的髹漆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工藝目前我們見到的唐宋元明琴,其漆色渾如鳥木,雖歷千年百年漆層大都堅固完整,而離我們比較近的清琴卻大都漆灰剝落,不能下指。究其原因,所見明及明前琴,絕大多數均施鹿角霜及配以其它材料的底漆層。友人處所藏明琴《古虞南風》,我代其修理時,發現底漆是以銅末、鹿角霜混合成的。徐中偉先gu-qin.net生藏明琴《虎嘯》,漆層則混以碧玉之屑。而清琴所鋪底漆大都以瓦灰為主,如同清及後期漆工髹傢具之法。我看這也是清琴退步的一個方面。
生漆屬陰,性堅質硬,配以一定的底漆料,成琴後按之難成凹槽,音質音量更優,這是中國古琴底漆的奧妙所在。可惜古琴底漆古老的傳統配方奧秘恐怕已被遺忘了。我在操作實踐過程中,視不同質地,不同音質音量的白胚琴,施以我研製的不同配方成分的底漆,或保持或改善或提高了古琴的音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同琴施不同配方尤如醫生看病對症下葯。本人藏一張無款之清琴,面為桐木,底為杉木,琴體極輕,稱得僅1.45公斤,剖琴觀之,面板腹腔挖得最薄處測得0.4毫米,此琴原來發音空洞,我將其重新施以合適的底漆後,重量增到2.2公斤,音質大為改觀。目前廠家及個人髹琴漆往往忽略了底漆這個問題,很少考慮琴體先決條件如何,以自己的條件,習慣或降低古琴的製作方法成本來施一二種底漆,孰不知,有些本來條件不錯的琴,就此穿錯了衣裳,損壞了音質,功虧一簣,真正怨哉。
;E. 如何自製古琴
斫琴常用木工工具詳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花些時間選擇優良與順手的工具不會浪費你的天才
朴雲子斫琴是小規模作品有編號個人斫琴工作室,是在樓房中我家裡的一間斫琴工作室
所以基本手工為主偶用些小型的電動工具,一是我較愛手工製作,二是減少噪音免得鄰居找上來
至於那些開古琴工廠的做琴人用的大中型木工機器如立式電動帶鋸,大型刨床與銑床
我是根本沒地方放置也沒必要採用的,
我覺的我是在做藝術品而非批量的產品,
前幾月聽一去過北京某名氣如日中天的制琴人工廠的琴友描述他所看到的:
廠房數間外加傳達室接待室,
大中型木工機器竟日轟鳴,
十餘工人忙如鍋蟻,
老朴笑曰這哪是琴坊呀,整個就是一傢俱廠呀,
呵呵,跑題了,言歸正傳
鋸類
1
進口板鋸,並非我不愛國貨,但進口板鋸的鋸刃安排更科學,鋼質更優,
尤其德國的木工工具板鋸大小也就西瓜刀大,
但鋸斷邊長五厘米的桌腿十下就搞定,
它完全可取代常用的木工架子鋸,用它鋸脆軟的老杉木很爽利,
2
電動曲線鋸,因老杉木並不硬,功率可小點,以減少噪音,
鋸條要用基面下外伸六厘米以上的,鋸條一定要選最貴最優的,
電動曲線鋸用於鋸琴側一切非直線的部分,
當然它也可鋸直線的部分,但要端得穩基面對得平慢慢推進,否則鋸條易偏斜造成誤差,
使用電動工具一定要注意安全,穿緊身工作服,帶防塵護目鏡及防塵口罩,
不用的時候一定要拔掉電源插頭
3
小號手鋸,匕首般大小那種,用於處理局部細小鋸活
刨類
1
買木井方出的紅木刨,一大一中即可,刨刀要常磨以使常保鋒利,
小號的弧刨基本用不上,
挖槽腹用專業木雕刀,鋼絲刷,砂布就夠用了
木銼
大中小,平與弧數把,用鈍了就扔了換新的,
有種線刃木銼可用於硬木配件的粗加工
修邊機
要買最小號的,以減少噪音,直刀具數枚,
用於修槽腹內邊,定納音高度,粗開出音孔,細開用曲線鋸及砂條,處理掉偶有的疤結,
用時要由淺到深,要精確與有耐心
大號專業木雕刀,
套裝有各種規格型狀的,鋼要好而薄
別用木工槽刀,木工槽刀與藝用木雕刀質量不在一個檔次
也要常磨以使常保鋒利
還有一些次要的小工具不詳表了
用上述木工工具就完全可以做好古琴的木工部分了
聲明,這只是我個人偏愛的工具選擇,僅具參考性不具指導性
F. 我想要個古琴製作方法,材料,和圖紙~!琴的木材桐、梓、松、杉、楊、柳、楸、椴、桑、柏等木材的特點
製作方法……這個網上找太不靠譜了,給你推薦本書:章華英的《古琴》。
木材的特點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音色特點……
古琴傳統是桐面梓底,但也未必就是最好,桐木中只有梧桐木可以制琴,紋理要順直,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蟲蛀。而且桐木時間越久越好,好到什麼份上,呵呵,買書回來自己看吧~笑。
至於梓木也是越久越好,一般是楸梓,黃心梓就不適應了。
古人好用樑柱、棺材板……這個……據說還有用木魚的
傳說陳年的古杉木音色蒼古松透
G. 如何製作古琴
看到過一篇網友摘錄的台灣資料,圖文並茂,比較詳細。
《古琴製作流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6b8c901009vlw.html
H. 古琴的製作方法
一般是楠木的比較好建議你去揚州看看吧
I. 怎樣製作簡易古琴
古琴的製作非常講究,要經過選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藝程序。古琴最重要的是選材,面板應選用紋理順直、年輪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無蟲蛀等乾燥的梧桐木和杉木。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雷威制琴精於選材,傳說他常趁著大風雪天進入深山老林物色良材。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並提出「琴材欲輕、松、脆、滑」。在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中,更記有「擇緊實而紋理條條如絲線細密,條達不邪曲者」,並「以掐之不入者為奇」。古人在面板的選材上要求極嚴,有「擊之如銅鍾……或至虛中別有溫潤含和」之說,就是要求木材無疵瑕,且質地較松軟。底板應選梓木、楸木、色木等較硬的木材。漢代就已用梓木,經過歷代實踐,琴家「以桐之虛合梓之實」,達到「剛柔相配」。趙希鵠更指出:「蓋面以取聲,底以匱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用現代的解釋就是底板要重一些,這樣才會有好的琴音。 南宋田芝翁所輯《太古遺音》(宋人摹本),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式樣的琴論專著,上面繪有三十八種琴式。在唐代以來的傳世古琴中,就有伏羲、靈機、神農、響泉、鳳勢、連珠、仲尼、列於、伶官、師曠、亞額、落霞、蕉葉和鶴鳴秋月等琴式,最常見的為仲尼、連珠、伏羲等琴式。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種名稱都是一種象徵。通過一些變異的琴式,可以看出古代琴家並非追求統一的形制,而是盡量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古琴琴式雖多,但主要是在項部和腰部向內彎曲上有所不同而已。 落霞式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形曲線,聲音洪亮;師曠式又稱月形式,相傳為師曠所制,琴體在項腰間作圓月形,與眾式有別,音韻如磐;蕉葉式形似蕉葉,是明代閩人劉伯溫創制,琴首無鳧掌而有一葉柄,琴面中央有一長條淺溝,琴底中央有一相應凸棱,乃仿蕉葉之莖,琴兩側邊緣略有起伏,造型玲瓏精巧,別有趣味,琴音圓潤雅緻。 古琴製作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一頭窄一頭寬,最寬處約有6寸,一般厚約二寸。「長三尺六寸五是象徵一年365天。古琴面上有13個『琴
J. 如何用廢舊物品製作古琴
古琴的製作所需要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面板、底板、附件等)、大漆也稱生漆、鹿角霜、葛布(裹琴)、螺鈿或金、玉等(徽位)、玉石(琴軫)、絨剅(由一股或多股絲線搓成)、琴穗(裝飾品。系在絨剅上,樂器商店有售)、琴弦(絲弦或尼龍鋼弦)。 製作工序要經過選材、定型、挖槽腹、校音、合板、裹葛布,上漆等十幾道工序。 古琴的製作非常復雜,正是因為它歷經了千年,通過不斷的嘗試,經驗的積累,它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基本的材料和工序少了哪一項,琴都會受到影響。所以當代的斫琴大師,基本都是按照古法製作,並按照自己的理解稍加處理~ 如果完全用廢舊物品代替這些材料? 斫制出來的琴,只能是算是個「再生的」工藝品,可以做出形狀,但連正常的演奏估計都很難保證。 要是個別配件用「再生資源」到是可以,例如琴穗、徽等,不過據我所知還沒有人用過~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