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最準的臨帖方法視頻

最準的臨帖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9-06 17:13:14

Ⅰ 臨帖是什麼意思

臨帖:特指中國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古人與今人都把臨帖看作是中國書法入門的鑰匙,是學習書法打好基礎好方法。臨的次數越多、臨的范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

(1)最準的臨帖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臨摹方法

1、實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

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

2、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休息時.在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

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晉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話,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

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等學習者有一定臨寫基本功後可試用。

5、創作臨習法。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雕」。

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6、臨摹互補法。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現在還有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如何臨帖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尤其是在電腦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能寫一手漂亮的手寫字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和珍貴了。我校參加書法練習的隊伍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局面。但在書法練習過程中,有些同學非常刻苦,時間花了不少進步卻不大。而有些同學學書法時間不長,卻進步明顯。這里就有一個方法問題,只有掌握了正確的適合自身特點的練習方法,掌握了良好的書寫技巧,才能不斷提高書寫水平,才能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對於一個書法練習者特別是初學者而言,向前人、向名家學習——臨帖是學好書法的關鍵,也是學好書法的必然途徑。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就書法練習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選帖臨帖首先要選帖。我覺得選帖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要選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字帖。每個人的書路、筆性和愛好不同,選擇的字帖也就不同。中國書法的書體繁多,書寫風格各異,喜歡哪種書體、哪個流派,就選擇哪個方面的字帖。二是選帖要「精」,注重質量。選一本自己喜歡的質量高的字帖作為主攻方向即可。如古帖有歐體九成宮、顏體勤禮碑、柳體玄秘塔等,當代人的有田英章、盧中南、王正良等人的字帖,等等。選帖要慎重,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更改,堅持練下去,直到非常熟練。 二、讀帖讀帖是臨帖的第一個環節,而且是能否臨好帖的重要環節。 首先,讀內容。對所臨的帖要了解它的內容,能准確通順地讀,字數少的帖和長帖中的名句名段最好能背誦。這樣做,一是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流暢順利地臨寫字帖。二是避免寫錯字,特別是行草和草書帖,很多字的寫法很相近,不懂內容,很容易寫錯字。 其次,讀章法。章法就是字帖入眼時的總體感覺,即作品的謀篇、布局。讀章法主要是看全篇的氣勢、風格,字、行的布局,包括正斜、大小、疏密,題款、鈐印等。 第三,讀字法。臨帖主要是臨字,所以,字法是讀帖的重點。字法,即字的形態、間架結構。為了使不同形態、不同筆畫的字,因點畫的合理擺布,使其生動美觀、好看,前人總結了不少方法。如歐陽詢的三十六法、黃自元的九十二法等,主要是講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筆畫的排疊、避讓、穿插、相應、相背等。讀字法首先是看字形、結構。有的書家結字較緊密,有的則較開張。字形有方、扁、長之分,字勢有平正、欹斜之別,有的左低右高,有的左高右低。其次是看點畫、線條。一是看每個字點畫線條的形狀,即長短、粗細、方圓、虛實。二是看這些點畫線條是如何組織搭配、如何交叉連貫的,即筆順。三是看人家如何起筆、運筆、收筆,如何轉折的,即筆的提按使轉。 第四,讀筆法。筆法在書法技法中被稱為是頭等重要的,沒有筆法,便不成書法。筆法決定線條的形態和質量。筆法主要指執筆和運筆之法,或稱執筆、運腕、用筆之法。執筆常用的為五指執筆法(?、押、鉤、格、抵),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的執筆方法。運筆有縱橫兩方面的動作。縱的方面主要有提按,橫的方面主要有行、挫等。行筆又有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方筆、圓筆之分。我們平常用「提、按、頓、挫」來說明運筆之法。 最後,讀墨法。是看字帖墨色的濃、淡、枯、濕、潤、燥。 讀帖一是要仔細看,用心看。二是要反復看,經常看,臨寫之前看,臨完了過一段時間再看。三是要多想,多思考,要善於與不同的帖進行對比分析,從其異同中總結規律與特點。 三、摹帖摹帖是指用透明的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按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雙鉤。即用鋼筆將字的輪廊勾畫出來。通過勾畫了解原字的用筆和結體,然後再根據用筆特點填墨。二是單鉤。即沿筆畫的中間畫一條單線,然後再沿單線運筆寫出字體。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准確地掌握字體的結構。三是滿摹。即在覆蓋於帖上的透明紙上直接運筆一次描成,以鍛煉用筆和掌握字體的結構。摹帖是在讀帖的基礎上由視覺向觸覺的轉化過程,是臨帖前的輔助練習,但這是書法練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 節,是必不可少的。 四、臨帖臨帖有一個由拙至活,由生到熟,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一步,對臨,也叫實臨。即對照原帖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老老實實地照著寫,不變形,不走樣,不摻雜個人的書寫習慣和筆意。首先臨單個字,即逐字突破。在認真讀這個字,基本掌握其特點後,先一筆一畫對照著帖寫,寫幾遍後,在腦子里逐漸形成印象,再一氣呵成,然後再對照原帖看那裡寫得不對,再寫,再看,直到把這個字基本寫熟練。行、草書中一筆連寫的幾個字,要當作一個字臨寫,一次完成。其次,一行一行、一段一段臨寫,最後通篇臨寫,即通臨。分段臨寫和通臨,不僅要注意結字和用筆,還要注意字與字的關系及墨色的變化。通臨最好按照原帖的布局,力求臨寫效果和原帖一樣。 第二步,精臨、背臨和意臨。精臨是指對帖中自己認為好又有代表性的字、點畫或偏旁部首,進行模仿、反復練習,總結歸納,以便於掌握該帖或該書家的結字特點與用筆方法。背臨是在對臨比較熟練的基礎上,拋開原帖,憑記憶書寫。意臨是指可以參入個人筆意的臨寫,是臨帖的較高層次。初學者以對臨、精臨和背臨為主。 在臨帖中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臨帖一定要追求「神似」。臨帖而不像,學不到字帖的真髓。初學者可先追求「形似」,然後通過臨帖、背帖的反復練習,再達到「神似」的境界。 2、專精一體,博觀諸家。在確定自己的書路,選定一種字體後,一定要抱住一家的字帖或某家的一部字帖專臨、精臨,形成自己的風格基礎。但在自己的書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又要博觀古今諸家碑帖,拓寬眼界,增長見識,汲取諸家之長,以豐富自己的風格和技法。 3、要進得去出得來。臨帖有個入帖出帖的問題。入帖要拋開自我,做到完全以帖的結體、運筆為轉移,不加入個人意志。初學者重在入帖。出帖則是要能熟練地運用臨帖學到的知識和技法進行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入帖是過程,出帖才是目的。在出帖創作時,要在總體上把握和運用所學帖的特點和風格,要注意所選用的字能和上下左右的字銜接起來,做到整體和諧,氣勢貫通。 4、臨帖學字要有一個好心態。要排除浮躁和世俗的功利心理,心平氣和,神情專注。要能耐得寂寞,持之以恆,勤學、苦練、巧練。要有自信心,堅韌不拔。

Ⅲ 怎樣臨摹書法作品

正確的臨帖方法: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Ⅳ 大師教你如何臨帖

  現在許多朋友都喜歡寫書法,閑時寫上兩筆,陶冶陶冶情操,確實是十分不錯的選擇。要想學習書法,就必須學會臨帖,而關於如何臨帖,大家卻都有不同的意見見解。

  其實,早在1700多年前,王逸少就已經說過一段有關如何臨帖的話:「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臨之,為取滑健能,不計其遍數」。(《筆勢論十二章》)

  可見,剛開始寫時,無法盡得其形勢,這時首先要「正手腳」,即把點畫寫像,第二步稍得形勢,第三步就要和原帖較為接近了,第四步力求寫的更加遒潤自然,第五步兼加抽拔,即能做到自然提按,提高筆畫線條的質量。

下面我們來欣賞王羲之臨的鍾繇《宣示表》

  用筆老辣,氣韻連貫,神采飛揚,俯仰生姿。這應該可以算是優秀的臨摹本了,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其實,我認為臨帖應分為幾個階段,循序漸進:

一、精臨

  這個階段要求做到有古無我,盡量求筆畫的相似及形似,完全根據原帖的樣子來臨摹。最佳的方法是把原帖放在旁邊,一開始先寫某一個字,一筆一畫跟著他寫,熟練後可以幾筆幾筆地寫,可適當提高速度。注意,這個階段不需要我們加入任何的自我元素,只求與古人最大程度的貼合相似,在臨摹時因注意字型字勢、傾斜等,因注意點畫的起筆、收筆、頓筆等,注意出鋒、藏鋒、逆鋒等細節。

二、通臨

  這個階段既要注重筆畫、字型的相似,又要注意整體的神韻,即要求我們或一行或幾行或整篇地臨,可以訓練我們書寫的節奏、書寫的連貫,可以訓練我們對章法的處理等。

三、背臨

這個階段要求我們在不看原帖的情況下盡量還原原帖,要求書者對原帖有較深入的掌握與理解,能夠記住原帖的字型、筆畫等,難度系數較大。

四、意臨

  這個階段的前提是書者對原帖有較為通透的理解,能高度掌握書寫的技巧方法。意臨時往往會在原帖的基礎上加入其它書家的風格特點,融入個人的風格,往往與原帖並不像,當然前提是你已經能臨的像了,如果一開始就自詡為意臨,那是大大沒有益處的,甚至可以說是自欺欺人,適得其反。意臨作為書法臨摹的最高境界,可以說難度系數最大,也最具有迷惑性,下面我們可以來欣賞幾位名家的意臨作品:

 

Ⅳ 臨帖的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使其長盛不衰,後繼有人,就必須培養出大批的接班人。書法教育,是培養學習者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其它藝術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臨帖是練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通過臨帖,可以體會前人的書寫法則,漢字筆畫,學習他們的運筆方法、結構規律,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優良傳統。臨帖作為小學書法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臨帖的成敗與否,也直接影響學習者學習書法的興趣和自信。學會正確的臨帖方法,將對學習者的書法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
一、臨帖中常見的問題。
1.筆畫寫不到位,塗描結合。
臨帖是為了寫字像帖,合乎規范。但學習者一開始臨帖時,常常筆畫寫不到位而後又加以描補,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靠塗描將筆畫寫到位的壞習慣。
2.動手不動腦,似臨實抄。
學習者在臨帖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拿出字帖,一眼帶過,提筆就寫。看似不錯,實則不然,他根本沒有看清字帖中範字的點畫特徵,動手卻不動腦,這樣看似臨帖,實際上是在抄帖。
3.看一筆寫一筆,光臨不背。
學習者開始臨帖時,由於對字帖中的字不熟悉,常常是看一筆寫一筆,寫出的字往往結構鬆散,筆畫孤立,缺乏筆畫間的呼應和氣韻的上下貫通。
二、原因及對策。
1.要教會學習者邊臨帖邊體會,第一個字哪裡寫得不像,哪個部位臨得不準,第二遍加以改進。在寫字的過程中。要不斷加以分析、改進,力求字如法帖。久而久之,就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就能一筆到位,不再塗描。
2.抄帖並沒有把字帖上字的筆畫、結構學到手。要克服這個毛病,也並非難事。只要讓學習者先將字帖中要寫的字仔細地看一看,並記住筆畫和結構的主要特徵,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筆先」,下筆臨寫時,才能心中有數,做到心手合一,達到理想的臨寫效果,也就是背臨。每寫一遍。都要與字帖對照,找出筆畫、結構好的方面和差距,下一遍臨寫時注意縮小差距。長此以往,進步會更大,抄帖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3.學習者多習楷書,楷書筆畫雖各自獨立,但筆畫之間,還是有聯系的。比如,一筆寫完再寫下一筆時,筆在空中有個走動的線路,同時形成下一筆逆勢,這個逆勢就是下一筆的藏鋒動作,也叫借勢落筆,可省藏鋒動作,能使筆畫自然協調。因此對字帖中較熟悉的字,可先看兩筆或三筆,連續寫兩筆或三筆,直到過渡到一次就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字來。
4.不妨教給學習者六種臨摹方法。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要教學習者讀帖。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1)實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
(2)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休息時.在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晉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話,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等學習者有一定臨寫基本功後可試用。
(5)創作臨習法。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雕」。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6)臨摹互補法。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現在還有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Ⅵ 如何寫好鋼筆字視頻

要想學習好鋼筆字,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是很關鍵的。
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還有現在的硬筆書法家們的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怎麼臨帖效果好

如何臨帖效果更好?臨帖最實用的6種方法:
1、大、小

指的是結字的大小,在創作時,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變化,這樣就避免了呆板。
2、粗、細
我們常說筆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們敢於在正常書寫狀態下突然用筆尖書寫,雖然是用筆尖書寫,但是也要有提按變化,也要用力書寫,而絕不是描。所謂按得下,就是敢於讓毛筆大面積吃紙,甚至使用側鋒。這里要說明的是,雖然筆畫很重,但也要見筆,筆劃要有質感。
3、枯、濕
枯,是毛筆上的墨汁將近用完時的狀態,這時就是出現飛白。濕,自然是剛蘸墨時的狀態,這時寫的字很容易出現漲墨,漲墨後的字一定要可識,否則就是墨豬。枯要見筆,濕要見形,枯濕過渡要自然。
4、疏、密
除了要有相當的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時能對全篇進行調控。陳嘉強書法培訓
5、欹、正
在一幅書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參差錯落。
6、連、斷
指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關系。斷和連不要有死板的規律,但不能沒有呼應。
7、感性與理性
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復運用,既能表現作者的情感變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節奏感,同時也更能打動觀賞者。

Ⅷ 臨帖的方法

臨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讀帖 「讀帖」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這本字帖的風格特徵。分析一下筆畫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松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特點。讀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見面僅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里自然浮現。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良好習慣。 (二)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畫的大小。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了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後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對臨要求勤字帖。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畫間的筆意聯系隔斷,因此最好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隨著臨習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看帖的次數,最後看一字寫一字。對臨過程中,如發現某字沒寫好,可緊接著再臨寫同一個字,這叫連臨。連臨要在臨前對照字帖找出上一個字的病因,然後再寫第二個。如果連寫幾個仍不見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寫一遍後再寫。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臨完一通後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幾遍,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保留功課可以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對臨比較熟練了,可以進行意臨。 (三)意臨 意臨,是看著字帖臨出了自己的特點。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描紅、影摹、對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意臨」就是要在臨習時摻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這就像漫畫家筆下的畫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與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四)背臨 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背臨著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這時可以換帖了。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 l - 2 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如果臨了相當一段時間仍無法人帖,建議考慮換帖,找自己喜愛的字帖臨習,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 (五)換帖 換帖的幾種選擇: 1. 同類帖的轉換 同類帖,是指同一書家的不同碑帖。如果原先臨顏真卿《勤禮碑》的,可改換成臨顏真卿的《東方畫贊》、《麻姑仙壇記》或《多寶塔》等。同類帖的轉換,對同一書家風格演變有更深的理解。 2. 不同類帖的轉換 不同類帖,指不同書家風格類的帖。如,改顏為柳,或改柳為顏。學顏、柳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筆法問題。可是楷書結構最完備當屬歐陽詢,故臨習歐體對楷書結構的奇巧嚴密大有好處。但歐體寫久了會刻板,也可臨習一下闊綽溫潤的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以增其趣。 3. 為學行書作準備 如果練習楷書毛筆字的目的是為了練行書的話,那麼顏、柳的楷書與行書毛筆字之間似乎有條溝壑,頗難逾越。它們之間的橋梁有二:一為禇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由於它的筆勢極富變化,婀娜多姿,可以克服顏、柳筆畫的板實僵硬,從中化出許多風格來,因此禇字被稱為「廣大教化主」。宋代大書家米芾就有「學禇最久」的經歷。二是智永《真書千字文》。它實際上是行楷書體,與東晉王羲之行書一脈相承。因此也是由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橋梁之一。 4. 換臨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版楷書,風格多變,與唐楷不同。臨魏碑利於從唐楷中跳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但魏碑良莠不齊,不能隨便亂臨。初學者可選比較規整的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元懷墓誌》、《張玄墓誌》等。有些魏碑造像題記是石工直接操刀作筆刻鑿而成,有不少錯別字,甚至漏刻錯刻的,具有較強的鑒別能力者才能借鑒吸收,不可拿來就學。

Ⅸ 對於王羲之的「五遍臨帖法」,怎樣臨帖才有效

對於王羲之的「五遍臨帖法」,怎樣臨帖才有效?

一遍:正腳手

正腳手應該怎麼理解呢?只是在說端正書寫姿態嗎?其實不是。王羲之所說的正腳手,是要大家把詳細的點畫給寫准了,這是必須的,也是關鍵。剛開始學書法的朋友,記住不要著急,第一步語病重視的就是點畫的詳細寫法。永字八法中的單一筆畫,只有八個,閑下來多練練。

Ⅹ 字帖臨摹的方法與技巧

按照原作仿製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叫做臨摹。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廣義的臨摹,所仿製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臨摹為了學習技法,側重臨摹的過程。「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通過臨摹碑帖,才能把握住書法的基本要素——筆法、字法、章法。離開了臨摹,我們就無法繼承前人留下的豐富的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無法吸取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書法經驗。

閱讀全文

與最準的臨帖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式糕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521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0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2
寬頻撥號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238
杜仲原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181
瓦爾基里之羽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887
塑料模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884
直管球閥試壓方法如何減小誤差 瀏覽:469
p2p年化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438
硬拉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41
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快速通過 瀏覽:462
哪些方法可以種大蒜 瀏覽:235
紙上標簽怎麼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99
辣白菜腌制方法和步驟 瀏覽:362
設計控制器增益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78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2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9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50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7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