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類內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之系數法

類內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之系數法

發布時間:2022-09-05 17:12:34

❶ 採用系數比例法分配類別內產品成本首先要確定什麼

採用系數比例法分配類別內產品成本首先要確定各個產品的發生的料,工,費是多少,再按系數比例分配。

❷ 按照系數比例分配同類產品中各種產品成本的方法

1、在眾多的產品中,挑出產銷量最大、最穩定的一種產品最為基本產品(假設為A產品),以A產品的系數為1.2、其他產品與A產品比較,得出個產品的分配系數。比如按照加工工時,A產品用100工時,B產品用90工時,C產品用200工時,則B產品系數就是0.9,C產品系數就是23、按照以上辦法計算的系數,分配製造費用。4、其他間接的費用也可以採用這種辦法。水平所限,只能這樣了。您滿意嗎?

❸ 系數匹配法是怎麼

系數分配法是根據確定的系數將不同產品產量折算為標准產品產量來分配生產費用或成本的一種方法。通常用於按類計算的產品成本在同類各種產品之間的分配、聯產品分離前的成本的分配,以及共同耗用材料費用在各產品之間的分配等等。系數可依據定額耗用量、定額費用,產品體積、長度、重量、售價、加工難易程度以及某些技術經濟指標確定。通常選擇一種產量較多、生產較穩定的產品作為標准產品,令其系數為1,然後求出其它產品相對於標准產品的系數。系數一經確定,在一定時期內應穩定不變。
1、確定分配標准。
2、將分配標准折算成固定系數。
3、將類內各產品的產量按照系數折算出相當於標准產品的產量,計算公式為:
某產品相當於標准產品的產量=該產品的實際產量×該產品的系數
4、計算出全部產品相當於標准產品的總產量,以此為標准分配類內各種產品的成本。

❹ 什麼是成本計算分類法

成本計算分類法以產品的類別歸集生產費用,先分別計算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按照一定的標准在類內各個品種和規格的產品之間進行劃分,分別計算各個品種以及各個規格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品種規格繁多,但又可以按一定標准進行分類的產品生產。從理論上講,分類法不是一種獨立的成本計算方法,它必須與成本計算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結合起來使用。在這種方法下,先按照產品耗用的原材料和加工費用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分類時,將耗用原材料和加工過程相類似的產品歸為一類;然後根據生產類型和成本管理要求,採用品種法或其他成本計算方法,計算出各類完工產品的總成本,並將完工產品的總成本在類內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分別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對於類內產品成本的分配標准,一般採用系數法和定額比例法。採用分類法時,產品分類一定要恰當,不能把耗用原料和加工過程大的產品歸為一類,類內各種產品成本劃分的標准必須與生產費用發生的原因密切聯系在一起。

❺ 在產品成本系數怎麼算啊

在產品成本系數=〔(第一生產步驟原材料費用+第一生產步驟其他生產費用÷2)×第一生產步驟生產周期日數+……+ (最後生產步驟原材料費用+上一步驟半成品成本+最後生產步驟其他生產費用÷2)×最後生產步驟生產周期日數〕÷(產品單位成本×各生產步驟生產周期之和)×100%

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費用不是一次投入的,而是隨生產過程的進行陸續投入的,只有到生產完工時,才形成產品的全部工廠成本。

(5)類內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之系數法擴展閱讀:

在產品的成本計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生產費用合理而簡便地在產成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是成本計算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成本和經營成果的真偽。

目前,在成本核算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產品庫存量的計算、計量和計價問題.由於行業特點、品格的多少、工藝流程的繁簡程度等不同,在產品的計算方法不能局限在一個模式上,應根據企業的特點制訂不同的計算辦法。

在在產品成本只計算原材料的情況下,成本核算採取的辦法是:"領料不限,月終盤點,以存計耗,定額控制"的十六字法。

❻ 採用系數法,計算各種產品原材料費用系數

1.A產品費用系數為1、B產品1.5、C產品2.52.A產品分配率=50/(50+80X1.5+100X2.5)X100%=11.904% B產品分配率=80X1.5/(50+80X1.5+100X2.5)X100%=28.571% C產品分配率=100X2.5/(50+80X1.5+100X2.5)X100%=59.525%A產品應分攤的材料費用 =822000X11.904%=97851B產品應分攤的材料費用 =822000X28.571%=234854C產品應分攤的材料費用 =822000X59.525%=489295

❼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成本核算的意義在於: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信息;優化成本決策,確立目標成本;加強成本控制,促進成本責任制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企業活力。

以下8種簡單好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請收好~
移動加權平均法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 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舉例:在第一次發出時,期初是300件,2萬元;8日購入200件,2.2萬元;10日發出存貨4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4.2萬/500=84元。所以10日發出存貨成本為400*84=33600元。10日余額為100件,8400元。從10日到28日第二次發出做為一個「月」來計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額100件,8400元,入庫為20日購入300件,2.3萬,合計為400件,3.14萬。28日發出存貨2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3.14/400=78.5元。所以,28日發出成本為200*78.5=15700元。28日余額為200件,1.57元;30日購進200件,2.5萬。28日到31日為一個「月」計算,沒有發出。所以,31日余額為400件,金額為15700+25000=40700元。

總計,全月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發出存貨成本為:33600+15700=49300元。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數量和本月全部進貨數量作為權數,取出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期初的進貨成本,計算出本月存貨平均單位成本,以此作為基礎算出本月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庫存實際成本。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舉例:如果期初有原材料單價5元,數量6個,一次購入原材料實際單價6元,數量5個,那麼當發出原材料時,我們算發出成本的單價則為:(5*6+5*6)/(5+6)=5.45元/個。
在全月平均法下,採用全月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被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
全月平均法作為一種平均價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價格波動趨勢的影響;存貨計價工作可以分散在月內進行。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與現行成本相比畢竟物價是隨行就市的,有比較大的差異。
先進先出法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
舉例:
例一: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越來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後進先出法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區別:1、先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先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2、後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後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上述兩種方法均指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而與存貨本身實際發出先後順序無關。
舉例:

2012年3月1日購買A產品3個,單價:8元/個;2012年3月5日購買A產品9個,單價:7元/個;2012年3月9日購買A產品2個,單價:10元/個;2012年3月發出A產品8個。
這發出的8個A產品計價分別為:(1)先進先出:3*8+5*7=59元;(2)後進先出:2*10+6*7=62元。
註:我國已不允許使用後進先出法進行後續計量。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它是指對發出的存貨分別認定其單位成本和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要求具體存貨項目具有明顯的標志,而且數量不多、價值較大,如大件、貴重的物品。期末存貨的各種項目,分別確定每種物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然後相加各種存貨的成本,即為存貨期末全部的成本。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舉例:某工廠本月生產過程中領用A材料2000KG,經確認其中1000KG屬第一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5元;其中600KG屬第二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6元;其中400KG屬第三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8元。
本月發出A材料的成本計算如下:發出材料實際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例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日常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月末,再通過對存貨成本差異的分攤,將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和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進行反映的一種核算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
舉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計算方法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成本確有困難的企業。它是一種簡化的成本計算方法,但是全部(或大類)商品的綜合毛利率受影響的因素較多,計算結果往往不夠精確。在採用該法時,一般只在季度的頭兩個月使用,季末則必須用「加權平均法」等其他成本計算方法來計算和調整,以便在一個季度范圍內使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結存商品金額符合實際。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舉例:某批發公司2018年4月初A類商品庫存50000元,本月購進5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111000元,發生的銷售退回和銷售折讓為1000元,上月該類商品的毛利率為20%,本月已銷售商品和庫存商品的成本計算如下:

本月銷售凈額=111000-1000=110000元銷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本月銷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庫存商品成本=50000+50000-88000=12000元
零售價法
零售價格法指按照存貨成本與零售價格的比率估計存貨成本的方法。
它在零售商企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後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的基礎上使用,也可結合成本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他的核心在於成本與零售價格比率的計算。它的一般在零售商和企業當中比較常見。例如像沃爾瑪,中百倉儲這樣的零售企業。
零售價格法用於零售商為主的企業,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等成本流動假定基礎上運用,也可結合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在美國,零售價格法因公認會計原則和稅法均認可而得到廣泛應用。零售價格法的好處是它提供了在定期盤存制下准備月度和季度報表所需的數據。

❽ 一,採用系數法,計算各種產品原材料費用系數

該題與前面的題一樣啊1.A產品費用系數為1、B產品1.5、C產品2.52.A產品分配率=50/(50+80X1.5+100X2.5)X100%=11.904% B產品分配率=80X1.5/(50+80X1.5+100X2.5)X100%=28.571% C產品分配率=100X2.5/(50+80X1.5+100X2.5)X100%=59.525%A產品應分攤的材料費用 =822000X11.904%=97851B產品應分攤的材料費用 =822000X28.571%=234854C產品應分攤的材料費用 =822000X59.525%=489295

❾ 成本系數怎麼計算

成本系數是指同一種原料加工後的成本與加工前的成本之間的比率。成本系數的計算公式:成本系數=原料加工後的成本&pide;加工前的成本。用成本系數法計算加工後原料成本,只適用於出材料相同的食品原料。

擴展:

價值系數是評價系數和“平均數”的比值。

1、在產品成本系數亦稱“費用遞增系數”。在產品的平均成本占產成品單位成本的比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費用不是一次投入的,而是隨生產過程的進行陸續投入的,只有到生產完工時,才形成產品的全部工廠成本。

2、因此,在核定企業生產資金中在產品資金定額時,不應以完工產品成本為依據,而應將產成品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折扣,這個折扣就是在產品成本系數。

提高價值系數的途徑有:

1、在保持產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產品成本;

2、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高產品功能;

3、提高產品功能,同時降低產品成本;

4、成本增加不多,產品功能卻有較大的提高;

5、消除過剩功能,同時成本有較大降低。

頻道。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成本系數怎麼計算?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全文

與類內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之系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解決代溝的有效方法 瀏覽:690
王伯彤比特訓練方法 瀏覽:87
腦袋上毛囊炎最好治療方法 瀏覽:231
炒股的股利計算方法 瀏覽:751
傳統生態學研究方法 瀏覽:443
認土鴨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201
栽種豆角更簡便的方法 瀏覽:62
六字訣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56
獲得金屬單質常用的方法 瀏覽:318
用什麼方法止癢好 瀏覽:633
瘦肚子後背運動方法視頻 瀏覽:188
冬天怎麼除甲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79
胸部熱敷的正確方法 瀏覽:449
三七食用方法降血壓 瀏覽:692
裁員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26
uv膠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180
淋浴架子安裝方法 瀏覽:494
貼片電容萬用表測量方法 瀏覽:65
嬰兒病毒性感冒鼻塞用什麼方法 瀏覽:898
植物進化的研究方法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