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個體戶的個人所得稅怎麼計算
法律分析:個體戶的個稅公式: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減成本、費用及損失減起征點。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② 個體戶的個人所得稅怎麼算
個體戶的個人所得稅根據經營所得來進行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 -成本、費用及損失 -起征點。再用應納稅所得額*稅率來計算出應繳納的稅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2)個體戶月工資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條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
(一)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勞務取得的所得,包括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三)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等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五)經營所得,是指:
1、個體工商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合夥企業的個人合夥人來源於境內注冊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生產、經營的所得;
2、個人依法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
3、個人對企業、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
4、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
③ 個體戶怎樣計工資
(1)哪些個人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的規定,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①工資、薪金所得;②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③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④勞務報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許權使用費所得;⑦利息、股息、紅利所得;⑧財產租賃所得;⑨財產轉讓所得;⑩偶然所得;(11)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2)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有哪些規定?
我國稅法對個人的各項所得具體規定了兩種稅率,一種是超額累進稅率,另一種是比例稅率,具體規定如下:
①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5%~45%(稅率表見後)。
②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個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5%~35%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見後)。
③稿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
④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若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⑤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
附表如下: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元的 5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過5000元至2萬元的部分 20
5 超過2萬元至4萬元的部分 25
6 超過4萬元至6萬元的部分 30
7 超過6萬元至8萬元的部分 35
8 超過8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 40
9 超過10萬元的部分 45
(註: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稅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800元後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費用後的余額。)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
經營、承經營所得,適用單位的承包)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0元的 5
2 超過5000元至1萬元的部分 10
3 超過1萬元至3萬元的部分 20
4 超過3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 30
5 超過5萬元的部分 35
(註:本表所稱全年所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稅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是將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並入個人所得稅而設的應稅項目,根據我國國情和參考國際通行做法作了具體規定,主要理由是:
①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外籍人員到我國從事個體經營會逐漸增多,按照稅收管轄權原則,對其在華取得的個人生產、經營所得,亦應同樣征稅。
②對無照個體戶在取消了營為昌經營項目之後,應通過個人所得稅進行調節,故將其列入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項目中。
③辦學、醫療、咨詢所得,現行規定作為勞務報酬所得項目征稅,但考慮到有 的納稅人是經過有關部門批准而專門從事這些經營活動,與一般偶爾的勞務不同,屬經營行為,故將其歸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項目征稅。
(3)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納稅對象是怎樣規定的?
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的納稅對象是納稅人生產經營所得和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其他所得,其范圍主要包括:
①個體工商戶從事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娛樂業以及其他行業取得的所得。
②個人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取得執照,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所取得的所得。
③個體工商戶的股息、利息(不包括國庫券利息)、租賃、轉讓專利權、專用技術、商標權等項收入。
④ 2021年個體戶退休工資計算方法
摘要 一、退休工齡工資的計算方法
⑤ 個體工商戶 個稅如何計算
一、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1、應納稅所得額=全年收入總額-成本、費用以及損失
(投資者的費用扣除標准為42000元/年(3500元/月)。投資者工資不得在稅前扣除。)
2、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二、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稅辦法(試行)>的通知》規定,個體工商戶的收入包括:個體戶從事生產經營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活動所取得的各項收入。
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營運收入、勞務服務收入、工程價款收入、財產出租或轉讓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營業外收入。
計算方法:
1、實行定額徵收的個體工商戶應繳納個人所得稅=核定的月經營收入額(結算額)x適用徵收率
2、實行查帳徵收的個體工商戶按月預繳,年度終了後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5)個體戶月工資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
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十二條納稅人取得經營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由納稅人在月度或者季度終了後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並預繳稅款;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前辦理匯算清繳。
納稅人取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按月或者按次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稅款。
第十三條納稅人取得應稅所得沒有扣繳義務人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並繳納稅款。
納稅人取得應稅所得,扣繳義務人未扣繳稅款的,納稅人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六月三十日前,繳納稅款;稅務機關通知限期繳納的,納稅人應當按照期限繳納稅款。
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外取得所得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內申報納稅。
非居民個人在中國境內從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內申報納稅。
納稅人因移居境外注銷中國戶籍的,應當在注銷中國戶籍前辦理稅款清算。
第十四條扣繳義務人每月或者每次預扣、代扣的稅款,應當在次月十五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稅務機關報送扣繳個人所得稅申報表。
納稅人辦理匯算清繳退稅或者扣繳義務人為納稅人辦理匯算清繳退稅的,稅務機關審核後,按照國庫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退稅。
⑥ 個體戶怎麼計算個人所得稅
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成本、費用及損失-起征點。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個體工商戶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⑦ 個體經營給民工發工資怎麼核算
都是採取雙定的,就是定額跟個人經營所得核定。
個體戶給員工發工資需要按工資薪金7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5000—個人負擔的五險一金—專項扣除)*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體戶給員工發工資的時候賬務處理是,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貸:銀行存款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