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鈞窯瓷器怎麼鑒定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鈞瓷著稱於世,傳世不多,評價甚高,民間歷來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說法。它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晚期,其黃金時代大約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即1101~1125年),以後歷代都有仿造。它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
鈞窯瓷特點
鈞窯瓷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其區別於其他青瓷的一大特色。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
鈞窯瓷的胎質雖不精細,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幾乎呈褐色,但胎骨堅硬。釉色為多次施釉,釉層肥厚、平靜膩潤,並時有流淌現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紋。當時,宮廷除燒造少量的碗、盤等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燒造御用瓷,器型規整嚴謹,比例協調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墜感。總體來看,宋代鈞窯瓷器古樸典雅,規整大氣,釉層肥厚而平靜,窯變豐富而協調,猶若貴婦人般的雍容華貴。
鈞窯造假歷程
鈞窯瓷器的生產製作自元末以後漸次衰敗。明代萬曆年間,鈞瓷的「鈞」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諱,窯場被官府封閉,此後鈞瓷生產一蹶不振,陷於瀕臨絕境的地步,尤其是鈞瓷燒制過程中自然窯變的奧秘更是技藝失傳,無人知曉。 直到清光緒五年(1880年),鈞瓷的燒制才開始有了初步成果,蘆氏兄弟燒制出了色彩單調的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宋鈞「雨過天晴」器,此後又在「天晴」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抹紅、飛紅等新工藝。蘆氏仿宋代鈞瓷是近代最早、也是較為成功的仿作,其精品之作雖已達到了真假難分的程度,但還是有較為明顯的破綻:除缺少「蚯蚓走泥紋」外,窯變紅斑發暗,而且內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鈞自然。1907年,蘆氏第二代藝人蘆光東已成為一名優秀的鈞瓷工匠,燒制的鈞瓷精品與宋鈞相比,幾能亂真。鈞窯瓷器仿製品的大量出現應該是近幾年來的事,由於鈞窯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紋裝飾,故其作偽者主要是偽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㈡ 如何辨別鈞窯瓷器的真偽
辨別鈞窯瓷器的真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製作工藝。鈞窯瓷器從初創伊始的「唐鈞」,歷經宋、金、元,直至民國時期的仿鈞都採用的是手拉坯工藝。這種工藝特徵是器物的底部較厚,然後向上逐漸趨薄,器物的口沿處胎體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處還可以看到細密的旋紋,器壁薄釉處有輪指痕。現代仿鈞瓷器有些是批量生產,它採用某種材料作成模具,然後用「注漿法」灌注成型。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勻,份量較輕,更有粗製濫造者,由於修坯不精細,在器物的兩側可以觸摸到模具的接縫痕,這是作偽者最拙劣的一種作法,聰明一些的則在器物的內部,如瓶類的瓶體內,人們不易察覺的部位,人為地粘些其它物質(如水泥)以達到古鈞瓷厚重的感覺。或者在「注漿法」成型的器物內壁故意做出輪指痕,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與真正「手拉坯」均勻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輪指痕不僅粗糙,而且每一圈與每一圈的輪指痕分布極不均勻。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質。宋代鈞窯瓷器的天青、天藍、月白釉,勻凈瑩潤,乳光內含,雖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由於中原地區地下水含量較少,土壤中的含鹼量適中,所以無論是墓葬,還是窯藏出土的鈞瓷,都很少有大塊土銹粘結的現象,其釉質往往產生出類拔萃的鈞瓷,令人賞心悅目。現代仿鈞器不管是仿宋鈞的造型,還是仿金、元時期的鈞瓷的特徵,其釉色多為天藍,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為了達到與出土鈞瓷相近的釉質,刻意偽造土銹或作去浮光的處理,但其效果適得其反,給人的感覺是釉色發烏,不自然,看上去極不舒服。 其作舊及辨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用獸皮等工具在鈞瓷表面反復摩擦,以達到去其浮光的效果。雖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會看到無數平行的摩擦痕。 2、將新仿的鈞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帶有腐蝕性的溶液中浸泡,雖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達到做舊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顯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傷痕。 3、作偽者有時也意識到了上述方法給鈞瓷釉面帶來的損害,所以也採用含有油類的軟布進行拋打,同樣可以使釉面產生出柔潤的效果,但是與真品釉面光滑細膩的手感明顯不同,作偽處理過的鈞瓷釉面觸摸時有油質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後,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為的土銹,且這種土銹滲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騙上當。其實根據近幾年來北方出土的鈞瓷,以及在鈞台窯發掘所獲得的大量鈞瓷標本來看,鈞窯瓷器面上的土銹很少,出現大塊土銹粘結的現象更為少見,大都呈現出一種光潔細膩的效果。有些作偽者以粘合劑作出的土銹粘結假象,實為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之舉。 5、人為剝釉現象。作偽者有時故意在鈞瓷的底足部分剝去一部分釉層,露出胎質,以期達到給人以年代久遠之感覺。由於現代仿鈞與古代鈞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於同一產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與真品的自然剝釉仔細對比就可以發現偽品的破綻:真品的剝釉斷面基本上是直茬,偽品的剝釉斷面是斜茬。
㈢ 如何鑒別鈞瓷的好壞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對於鈞瓷的鑒定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有畫面,有聲音的審美過程,從不同角度,不同光線觀賞,還會呈現千變萬化的鈞瓷之美。所以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整體把握才能領略出其中的奧妙。
1、首先要看窯變畫景觀景緻是否鮮明。好的鈞瓷能夠表現一種完美的主體精神,體現華夏民族文化的底蘊,反映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如「寒鴉歸林」、「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太極圖解」、「峽谷飛瀑」、「秋風落葉」、「夕陽殘照」、「波濤萬里山河圖」、「桃園三結義」等等。它們以生動的形象、意象、物象,在自然窯變狀態下得以物化,思維奇異。奇妙的是這些鈞瓷景緻因人,因時,因境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其次要看紋路是否奇特。紋路分迸片、行紋兩部份。迸片即開片,形成乍若破碎但指感光滑的鈞瓷特殊審美風格。行紋名貴的有珍珠點、魚子粒、魚子紋、蛛網紋、冰片紋、蚯蚓走泥紋、袈裟片、菟絲縷、蟹爪痕、火狐衣等。這些紋路為鈞瓷的審美增添了極多的情趣,在宋代曾以是否具有蚯蚓走泥紋作為鈞瓷珍品鑒定的必備條件。
3、第三要看鈞瓷釉色是否雅緻,鈞瓷釉色以紅為主,名貴的有硃砂紅、雞血紅、桃花紅、胭脂紅、火焰紅、玫瑰紅、楓葉紅、寶石紅、瑪瑙紅、朝霞紅、夕陽紅等等,歷史上名貴的還有天青、雨過天晴、玫瑰紫等。判別鈞瓷要視其色彩過渡是否自然,嚴格的講紅中透紫、紫中蘊藍、藍中泛青、青中寓白、白中隱紅、五彩滲化、蘊玉生輝。以上均為鈞瓷成功的標志。其中最為難得的是名貴釉色的高度純化,釉色與紋路的統一又會上升為特定的精品和珍品的標志,如梨花帶雨、孔雀綵衣、夜幕星辰、春風化雨、柳面桃花、鍾乳奇石等,在雍正年間曾有著名的釉色,如蟹殼青、鱔魚黃、吉翠、黃斑點、蛇皮綠、龍肝馬肺等。
4、最後是選其工藝是否精細。鈞瓷是北方陶瓷文化的代表,經其粗狂、豪放、古樸、端莊、雄渾為其顯著特點。其製作工藝的重點是「窯變」,講究「火的藝術」故它不以工巧取勝,用一般陶瓷工藝的標准來衡量它,往往會因此與優秀鈞瓷失之交臂。
㈣ 鈞瓷鑒定方法
鈞瓷以綺麗多變的釉色、嚴厲古拙的造型、特殊的審美風儀,豐厚的文明內在,以及別具特性的治世思惟,卓立瓷林、入主宮殿,變成真實意義上的御用珍品--"君王之瓷"。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鈞瓷鑒定 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鈞瓷鑒定方法
1.從技術方面看,這一期間的鈞瓷,胎質已十分鞏固,實驗證實,其燒成溫度大約在1240±20℃之間,與宋鈞燒成溫度已十分挨近,多為半釉,首要是避免釉體活動過大,構成粘足等缺陷。從挖掘遺址來看,其窯址首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內,陝西、河北、山西也有類似標本出土,首要的有禹州下白峪窯、魯山段店窯、內鄉鄧州窯、郟縣黃道窯、禹州長庄窯,山西交城等窯址。概括對比,能夠發現唐代的鈞瓷與 其它 瓷種有以下幾個特徵,唐鈞以釉層豐厚,差異於同一期間的青、白、黑瓷類產品,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表象,屬雙層復合藝術釉類。
2.潤: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軟,不同於通常瓷釉賊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通常,似玉非玉勝似玉,有一種溫潤高雅的質地美感。
3.活:釉面有動感,不呆板。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格外美麗,就是釉面對比活的緣由。鈞瓷只有釉面活才幹表現出對比好的藝術作用。其口沿、凸棱、炫紋、乳釘的地方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的對比改變的美感,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4.純:釉質純潔的窯變單色釉,如天藍、天青、月白、豆綠等,色純而不雜。釉具有前述厚,潤活的特色,釉面通常有開片紋理,賞識起來有純潔的美感。
5.變:釉面顏色改變豐厚,彩色浸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呈現多種雜亂的顏色,很難用言語來描述,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顏色交錯在一起,改變萬千。富於改變,是藝術審美的根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破例。
6.厚:厚有兩種意義,一種是釉質扎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陋。厚是鈞釉的根本的特徵,釉厚更利於鈞瓷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要素。
7.正:釉面顏色純粹。例如赤色就要艷麗美觀,或如雞血,或如海棠,不能發烏。釉面短少改變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通常了。鮮艷的釉色明快點,老辣的釉色深重點,都是鈞瓷純粹到位的顏色。
8.紋:釉面上呈現的各種紋理或斑駁。有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這些紋理和斑駁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
9.境:釉面上構成的意境圖像。其條件有必要是通過窯變天然構成,不是人為所造成的。這些意境圖像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 傳說 故事 等等。這種改變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賞識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的美的享用。
10.渾:釉面窯變顏色,紋理,斑駁,意境天衣無縫。天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釉層渾勻共同,無部分過厚堆積或露底的表象。渾是鈞釉窯變的主要特徵之一。
中國鈞瓷是怎麼保養的1、鈞瓷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
3、久置未擦拭的鈞瓷,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污漬,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4、在洗刷污漬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㈤ 鈞瓷怎麼鑒別
一、看造型。鈞瓷的造型明代以前有壺、碗、盤、碟、枕等,品種不是很多,多為當時的日用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如果有誰拿一件活環瓶造型,說是古代的,那肯定是假的。因為這種活環工藝是新中國成立後恢復鈞瓷生產過程中,鈞瓷藝人借鑒玉雕的藝術手法推出的新品種,古代是沒有的。另外,還有一些造型古代也沒有,如虎頭瓶、益壽瓶等,都是現代產品。
二、看工藝。古代鈞瓷的製作為手工成型。主要有手拉坯和印坯。這兩種成型方法都會在器物的內表面留下手工痕跡,如手拉坯的旋紋、肋肢紋,印坯手刮的泥紋等,這可以通過觀察器物的內腔而看到。而現代注漿產品的內表面光滑平整,足部內有足窩與外足相對應。另外,注漿產品厚薄均勻,不像手拉坯下部較厚重。但要注意不能單以產品的輕重定真偽,因為注漿產品也可注得很厚。注漿產品與手拉坯、印坯產品還有一個區別,就是注漿產品坯體外部若修整不好,模子對接縫處容易出現凸起線,有的為上下線,呈左右對稱狀,有的腰部呈現一圈線。所以,從成型工藝上看,注漿者肯定是假冒古代的。當然,現代作偽也有用手工的,這就要綜合各種因素來分析判斷。
三、看釉色。從時代特徵上看,鈞瓷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的黑釉藍斑,宋代的紫紅花釉,宋元兩代的天青、天藍、月白釉等。而瓜皮綠、大火藍釉產品,清朝之前是沒有的,清末以後才有。從釉質上來分析,宋代的紅釉往往發紫、發藍,呈現乳光,色調深沉穩重。而後世的鈞紅釉,要麼釉色純紅、乳濁度低,要麼雖也發紫發藍,但釉質玻璃感強,光澤明亮。如果作舊殺光,則又顯得過於晦暗,顯然與古鈞不同。後世仿造的一種天青釉器,是在氧化焰中燒成的,釉里邊混有鈷的成分,色調與古鈞有較大差別;而用還原焰燒成的鐵呈色的天青釉產品,就須結合胎質、造型、做工、燒成等因素來判斷其真偽。
四、看底足。宋代官窯鈞瓷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醬色釉或較薄的青白釉,多數刻有一到十的數碼字。但上好的器物當時均已選入皇宮中,不好的統統被打碎深埋地下,所以民間極少見有完整的官鈞器物,若有者一般皆為仿品。但官鈞殘器碎片真品倒時有所見。宋元時期民用鈞瓷器物,如碗、盤之類,由於當時是批量生產,故足部的旋削一般不十分講究,比較隨意自然,現在仿製的足部多旋削規整,這一點與古代鈞瓷是不同的。
㈥ 鈞瓷年代怎麼判斷
何謂古鈞瓷?根據現代文物收藏和古董界的習慣認可,古今以1911年劃界,即1911年以前生產燒制的鈞瓷謂古鈞瓷,1911年以後燒制的鈞瓷叫現代鈞瓷,我們也沿用這種劃界方法。鈞瓷自隋唐創燒至今千餘年,對流傳和出土的古鈞瓷進行鑒定,無論在學術研究和為經濟建設服務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在看到的古鈞瓷有真有假,真的叫古董,假的叫贗品。古鈞瓷的收藏中最大的風險就是真偽。拿真品價格買到一件贗品無疑不僅不能升值,而且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在收藏古鈞瓷時,真偽的鑒定至關重要。
古鈞瓷鑒定的內容,概括說來是「辯、斷、定、察、評」五項內容,也稱為鑒定鈞瓷的「五鑒」,即「辨真偽、斷時代、定窯口、察優劣、評價值」15個字。
辨真偽
辨真偽就是辨別被鑒定的器物是真是假,是老貨還是新仿。這是鑒定工作的第一任務,也是主要任務。又是以下幾項鑒定內容的前提、基礎,是一件古鈞瓷器收藏等級、收購、銷售價格、出境放行與否的第一要素,也是進行古鈞瓷學術研究的基礎。
社會上出現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復製品和仿製品),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對某些古陶瓷的愛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愛宋代名窯瓷器,內府所藏尚不滿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將宮藏宋瓷真品交御窯廠仿造。這種情況歷朝都有,只是仿的多少不同,仿品質量優劣有差異而已。1998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真品與仿品對照展覽,其中清代仿宋代鈞瓷無論型、胎、釉、色都十分講究,幾乎亂真,可見當時仿鈞水平之高。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盈利。自元明以來,許多人雅好古名窯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價值日高,且供不應求。於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偽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偽之風最為盛行時乃清末民國年間,主要是西方列強入侵,多次大規模掠奪我國文物,更包括大批陶瓷,當時的西洋人東洋人便知我國古陶瓷精美絕倫,無限愛慕,便來中國大肆購買,或托中國人代買。這一時期古代名窯瓷器價格更是十分高昂,於是許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仿製鈞窯瓷器向洋人們銷售。
鈞窯瓷器仿製品的大量出現應該是近幾年來的事。現代仿鈞的產地主要還在河南禹州市的神垕鎮,這里不僅有燒制鈞瓷的優良傳統,而且還集中了一批當今最優秀的鈞瓷製作高手。神垕鎮的鈞瓷製作近幾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發展著,無論是器物的造型,還是釉色的變化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現在有些收藏者不喜歡新貨。在這種情況下,神垕鈞瓷也生產不少仿古瓷,如尊、瓶、爐、缽、碗、盤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時期的民窯器形,製作工藝和斑彩裝飾也力求與之相似。仿古瓷的製作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人為地將之做舊,充斥於古玩市場,不僅會對古鈞瓷的形象有所損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場產生混亂。
由於仿製工藝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辨別鈞窯瓷器的真偽難度越來越大,但如果掌握各個時期鈞瓷的時代特徵、地域特徵、造型特徵、紋路、胎質、釉質釉色、工藝特徵等,熟悉仿品作偽的方法,再依靠一定的科學手段,分辯真偽就有一定的把握。
斷時代
鑒別某件古鈞瓷的相對燒造年代叫「斷時代」或「斷代」,又叫「分期斷代」,「器物排隊」。「斷代」,是為了查明器物製造的相對年代,盡量縮小時間的包圍圈,使之接近歷史真實。古鈞瓷的斷代(當然排除有紀年標志在外)是相對的,不能機械地按照歷史紀年來看待。我們認為斷代工作起了縮小時間界限的作用,使被鑒定的器物接近它歷史真實年代,所以它不是絕對的。
鈞瓷始燒於唐代,歷經五代,成熟於北宋初年,興盛於北宋晚期,鈞窯技術普及於金代、元代,衰於明代,清代景德鎮有仿製,比較成功。晚清奉旨恢復禹縣燒鈞瓷,經民國至今再未間斷過,現在達到了鈞瓷的昌盛階段。鈞瓷燒造上下達1 000多年,因此對每件鈞瓷鑒定到哪個年代是比較重要的環節。這與辨真偽乃一個問題的另一面。在鑒定時對古鈞瓷器年代的斷定,學術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習慣的規定,一般明代以前的器物,能走出朝代即可。再細一點,那些歷時較長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在鑒別時應特別注意,那些能定出絕對年代的器物,在科學上最有價值,往往作為標形器,作為研究資料。這種絕對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銘文顯示。明代以後(含明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號為階段的相對年代,如明天啟,清乾隆等。
斷時代與辨真偽的一個不同點在於:在古鈞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們既不是被仿對象那種真品,也不是今人作偽,對今天來講,它們也是一種古代鈞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宋元時期小窯仿名窯器,明清時期仿宋代名窯器,等等。對這類器物時代的鑒定,要說出仿品的時代和被仿對象,如乾隆仿鈞窯鼓釘洗、葵口花盆,等等。對這類確屬古人仿古器物,仍應充分重視,它們照樣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陳列價值,只要我們拿準了是否為仿品,仿製時間,不至於魚龍混雜,就算可以了。
定窯口
定窯口即確定古鈞瓷器物的產地。這一點,對宋代以後的古鈞瓷尤其顯得重要。禹縣是鈞瓷的故鄉,境內窯址就達百餘多處,並且影響到其他地域,北到內蒙古的赤峰,南到廣東的石灣,東至浙江、江西,西到山西、陝西等。宋代以前鈞瓷燒造范圍小,窯口比較容易鑒定。如宋鈞官窯燒造時間短,傳世器物很少,而且清代仿製較多。金、元時期是鈞窯技術普及發展時期,全國燒造范圍大,窯口多,鑒定判別窯口就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鑒定者要對各窯口鈞瓷的工藝、原料、當地氣候、甚至風俗習慣都要有所了解。例如,從鈞瓷器物的胎、釉等工藝上看:
胎:古代各窯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麼料燒什麼貨,所以大體上是各窯產品各具特色。現代科學的方法是通過儀器測出各已知窯產品胎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微量元素的成分,將要鑒定的器物測出胎的成分與已知窯口產品胎料的元素組成對比,來確定器物的窯口。現在以鄭州大學高正耀教授為主的古陶瓷實驗室就利用反應堆中子活化分析和加速器質子X熒光光譜分析的(PIXE)方法,測定不同窯口器物釉胎中微量元素的差異,制定圖譜,建立資料庫,來判定不同窯口器物。但是,當所鑒定器物不便測試時,只能用傳統的鑒定方法,即通過觀察胎體的色澤、火候、胎質等來判別。有豐富經驗的古陶瓷鑒定專家,用傳統的方法也能鑒定的相當准確,現在古鈞瓷的鑒定主要是採用憑經驗鑒定結合科學鑒定的綜合方法。
釉:各窯工藝技術往往形成傳統風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較固有的特徵,比如元代鈞窯的天青、月白色釉,不同窯口都有明顯的差異等等,這些顯著特徵是我們從釉著手判別窯口的依據。當然,不能絕對化。同一窯口器物,由於時間不同,燒成時的情況不同,釉色也不一樣。
工藝:各窯口所處地域不同,歷時長短不同,技術影響、技術傳承不同,原材料、燃料不同(如宋以後北方窯多以煤為燃料,南方多以木柴為燃料),窯場經營性質不同(如官窯不計成本,產品選料精良,裝飾雕繪精細,相同品種、器形不多,次品銷毀,而民窯追求利潤,產品造型、裝飾大多力求簡潔、適用、美觀,同類型品種、器形多等),反映在工藝上就大不一樣。
器形:各窯性質不同,社會環境、地理位置不同,產品在器形上差別很大。一般說來,官窯產品器形單調,造型保守,少創新,而民窯產品器形多樣,形式活潑,創新多,變化多。從地理、社會環境上看,各窯受當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制約較大,產品器形不很相同,如北方窯多產瓷枕,南方較少。北方窯所產鈞瓷器物形體較大,南方窯所產器物形體較小,等等。
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要鑒別陶瓷器的窯口,必須很熟悉我國各時期、各主要鈞瓷窯場產品的特徵。
察優劣
當一件器物真偽窯口判斷准確後,還要觀察優劣。就是把好的一方面察出來,劣的地方也察出來。從收藏的角度就是看器物的品相好壞。首先是器物的完整程度,有沒有毛病和整修痕跡。例如:口磕、重皮、毛口、毛邊、磨口、軋口、截口、沖口、釉泡、棕眼、斑點、漏釉、粘沙、磕傷等。這些都是影響器物品相等級的因素。察優劣需要鑒定者具有一定的鈞瓷專業知識,對鈞瓷的工藝、不同時期對器物質量的要求標准以及對古鈞瓷的修復知識都要有所了解。在對古陶瓷鑒定中,歷代行家已經總結了很多察優劣的方法,並把古陶瓷器物上出現過的毛病定名分類,並有詳細解釋,本節後面就附上這些專用術語,以利於掌握古鈞瓷器物鑒定的有關知識。其次是器物的造型、釉色、胎質等,就是從藝術的角度、審美的角度觀察總結器物的優點和獨到之處。從鈞瓷藝術品欣賞來說,對鈞瓷的優劣分為外六相內六品,這在鈞瓷欣賞一章會詳細介紹。這里的察優劣主要是察器物的完整程度和燒成成色。
評價值
器物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評價古鈞瓷的價值,是在前面四鑒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是真,器物的真是關鍵,作為古鈞瓷只有是真品才有歷史價值;第二是時代,一般時代越早價值相對越高;第三是窯口,官窯器比民窯器價值高;第四是器物的優劣,主要指是否完整,有無損傷,這在經濟上尤其重要。在很多情況下,一件殘損器物有時一錢不值,瓷器屆有句俗言「瓷器掉了毛,不值半分毫」。在文物拍賣市場上,各方面均相同的完整的和殘損的兩件器物,殘者價值至多值完整者的十分之一價。再一個是這件器物的藝術價值,也是察優劣的內容,人們收藏、購買多以此為主要標准。就古鈞瓷而言,美與否,視其造型、釉色、紋路、窯變釉畫等等。這些,在經濟上更決定古鈞瓷器的價值差異。例如,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晚期器物價值連城,而年代較早的平常器物卻所值不多。
在評價古鈞瓷價值時,「珍、稀、少」是決定其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的重要因素。世上的東西都是「物以稀為貴」。如是完整器物,屬稀少者,自然萬分寶貴,可提高文物級別,或拍賣價格,就是殘片,凡屬珍、稀、少者,科學價值也特別大。例如鈞官窯的瓷片,由於稀少,其價值可謂 「黃金有價鈞無價」。
古鈞瓷鑒定中評其價值,可概況一些共同的客觀標准,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價值高;「物以稀為貴」,歷史上生產得少的,或難得一見的,或出土傳世極少者,或帶銘文者,其科學價值自然高些,如鈞官窯器歷來價值比較高。價值高的古鈞瓷器,必須胎質堅致,釉色鮮明,釉質瑩潤,造型優美等。但從經濟上講,就無一定之規了。中國古鈞瓷在國際、國內市場上拍賣的最高價格,據目前所知,一件宋鈞窯淺藍色洗,在美國賣得280萬美元( 1989年7月24日美國《新聞周刊》報等),隨著世界市場上中國藝術品熱不斷升溫,中國藝術品包括瓷器的經濟價格還會升高。所以評鑒一件古代鈞瓷的經濟價值,就絕無定論了。
㈦ 怎麼鑒定鈞窯瓷器的新舊,鈞瓷做舊鑒別方法
各種瓷器的做舊主要是釉面的做舊,釉面的 做舊主要是消除賊光加上包漿,消除賊光方法用麂皮、氫氟酸、尿水浸泡、埋土裡等,具體不介紹了;加上包漿主要使用麂皮反復摩擦,即消除賊光,又產生包漿;埋在土裡的瓷器認為產生「土沁」,也給人一種古老的感覺,種種方法不一而足,但是主要的鑒別點細看瓷器釉面有傷痕,釉色釉質很呆板,這就可以看出來。謝謝
㈧ 鈞瓷的鑒定方法和技巧介紹
我國是一個瓷器製造生產的大國,瓷器更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如今瓷器產品名揚海外,琳琅滿目的瓷器受到廣大愛好者的喜愛和收藏。在唐代,最為著名的就是鈞瓷,它主要以豐盈嚴肅的外型和斑斕的色彩而聞名,更加是為宋代鈞瓷業的鼓起,打下了根基,一直延續至今。那麼面對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鈞瓷產品,我們該如何鑒別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於鈞瓷的鑒定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參考。
鈞瓷發端於東漢,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鈞瓷的鑒定方法和技巧如下:
1、從工藝方面看,這一時期的鈞瓷,胎質已非常堅固,試驗證明,其燒成溫度大約在1240±20℃之間,與宋鈞燒成溫度已非常挨近,多為半釉,首要是防止釉體活動過大,形成粘足等缺點。
2、潤: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不同於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似玉,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
3、活:釉面有動感,不死板。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特別漂亮,就是釉面比較活的原因。鈞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藝術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紋、乳釘之處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的對比變化的美感,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4、純:釉質純凈的窯變單色釉,如天藍、天青、月白、豆綠等,色純而不雜。釉具有前述厚,潤活的特點,釉面往往有開片紋路,欣賞起來有純凈的美感。
5、變:釉面色彩變化豐富,五彩滲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復雜的色彩,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富於變化,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例外。
6、厚:厚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釉質厚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薄。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徵,釉厚更利於鈞瓷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7、正:釉面顏色純正。例如紅色就要鮮艷好看,或如雞血,或如海棠,不能發烏。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嬌艷的釉色明快點,老辣的釉色深沉點,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
8、紋: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有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這些紋路和斑點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
9、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其前提必須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不是人為所致。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傳說故事等等。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的美的享受。
10、渾:釉面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釉層渾勻一致,無局部過厚堆積或露底的現象。渾是鈞釉窯變的主要特徵之一。
總的來說,辨別一件鈞瓷產品,只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分析,基本上都能分辨出其真偽。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件鈞瓷產品都會全部具備以上的條件,只要滿足其中的幾點條件,也算是不錯的鈞瓷了。另外小編提醒大家一下,我們在欣賞瓷器中,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盡量減少給其帶來不必要的損傷。好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希望以上的介紹對家有所幫助。
㈨ 鈞窯瓷器如何鑒定真假價值如何
現存的北宋早期定窯瓷器,底部多有「官」、「信官」或是「奉華」等官款字樣,足見其是一座官窯。宋徽宗時,皇帝曾下旨:「定窯有芒不堪用」,棄定而改用汝窯。陶瓷專家朱家溍說:「『有芒』是定窯產品的重要特點,由於盤、碗之類採用足部朝上的覆燒方法,因此出現口部無釉,故而盤碗以銅、金、銀鑲口,亦謂之金裝定器、扣器。
宋代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一詞中還有贊頌瓷枕的詞句:「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㈩ 如何鑒定鈞窯瓷器的真偽
鈞窯瓷器的消省製作自元末以後漸次衰敗。明代萬曆年間,鈞瓷的「鈞」字果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實諱,窯場被官府封閉,彼後鈞瓷消省一蹶不振,陷於瀕臨絕境的地步,尤其是鈞瓷燒制過程中自然窯變的奧妙更是技藝失傳,無人曉得。 直到渾光緒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鎮鈞瓷世家中的蘆地仇、蘆地福、蘆地增兄弟三人,由於受古董商高價收買宋鈞的誘引,在小型發掘中得到啟發,立志恢復鈞瓷,彼後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鈞瓷的燒制開始有了初步的成果,並由彼展開了恢復消省,燒制入了色彩單調的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宋鈞「雨過地晴」器,彼後又在「地晴」器的基礎上創造入了抹紅、飛紅等新工藝,雖然這種彩斑紅暗,較「宋鈞」呆板,但畢竟大大前進了一步。 1907年,蘆氏第二代藝人蘆光東已成為一實優秀的鈞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盤」、「乳釘罐」等,被誤為「宋鈞」而被大英博物館珍藏,「兩個桃子」鈞品青綠掛紅,形象逼真,玉潤晶瑩,致使開封「群古齋」古玩鋪以四百塊銀元重金買去,誤作為入土宋鈞珍藏。蘆氏家族燒制的鈞瓷精品與宋鈞相比,幾能亂真,果彼有「蘆鈞」之稱,在當時古董商中間還流傳有「謹防蘆瓷,小心上當」之說。 蘆氏仿宋鈞是近代最早、也是較為成功的仿偽之作,對恢復鈞瓷的消省作入了很大的貢獻,其精品之作雖已達到了真假難分的水平,但還是有較為明顯的立綻。如仿宋鈞釉絕無「蚯蚓走泥紋」,窯變紅斑發暗,且內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鈞自然。這與當時人們受迷信技術條件的限制,對鈞瓷窯變釉的呈色機理和燒制過程中釉面入現的各種復雜變化還不能充沛認識有很大關系。 鈞窯瓷器仿製品的大量入現應該是近幾年來的事,這是受到收藏之風日甚於日、古董市場日趨活躍以及作偽者趨時牟利等多方面的影響。由於鈞窯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紋拆飾,故其作偽者主要是偽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1、鑒定鈞窯瓷器的真偽,目前主要採用兩種方法: (1)迷信技術手段 如「熱釋光」和「火化種子分析」,這兩種方法誤差較小,測定古瓷的燒制年代准確率較高,但在測試時均需在器物上的鑽孔,取入少量的樣本,會對器物產生損害。 這種方法雖然帶有主觀果素,但其簡便難行,不受其它條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鑒定瓷器的真偽大多採用這種辦法。[1][2][3]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