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水量怎麼算
降雨量的測量過程:
1、雨量筒的直徑為20cm,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
2、量杯的直徑為4cm,它和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數值就可讀出當天的降雨量。
以下是雨量等級:
①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
②日降雨量10.0-24.9毫米為中雨,
③日降雨量25.0-49.9毫米為大雨,
④日降雨量為50.0-99.9毫米是暴雨,
⑤日降雨量為100.0-250.0毫米是大暴雨,
⑥日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2. 降雨量是怎麼計算的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
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
液態降水量稱為雨量,有時兩者也作為同義詞。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常用mm/h或mm/min為單位。單位時間的雨量稱為雨強。
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降雪量
對於降雪量,在氣象上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它與降雨量的標准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據氣象觀測者,用一定標準的容器,將收集到的雪融化後測量出的量度。
氣象上對於雪量有嚴格的規范。如同降雨量一樣,是指一定時間內所降的雪量,有24小時和12小時的不同標准。在天氣預報中通常是預報白天或夜間的天氣,這主要是指12小時的降水量。
降雪量是指將雪轉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與積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換算。如此計算,97.7毫米降雪量約為1.5米厚的積雪,各等級降雪量的標准如下: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於0.1毫米;
小雪:大於等於0.1毫米,小於1.0毫米;
中雪:大於等於1.0毫米,小於3.0毫米;
大雪:大於等於3.0毫米,小於5.0毫米;
暴雪:降雪量大於等於5.0毫米。
3. 怎麼計算降雨量
降雨量用雨量筒測定。
降雨量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後)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降水量以mm為單位,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降雨量是區域水資源量計算的重要依據,因此尋找一種准確簡便的方法來預測降雨量是十分必要的。
雨量測量: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
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液態降水量稱為雨量,有時兩者也作為同義詞。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常用mm/h或mm/min為單位。單位時間的雨量稱為雨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降雨量
4. 降雨量如何計算降雨量的計算方法
1、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來計算的,雨量器是個圓柱形的開口筒,筒口面積在我國多為314平方厘米(直徑20厘米)。為了防止降水蒸發,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儲水瓶。
2、為觀測方便與上述口徑配套有一特製量杯,雨量杯的口徑為4厘米,因此每一毫米降水量在雨量杯上的長度為25毫米。為了連續記錄液態降水量,水文氣象部門多使用虹吸式雨量計或翻斗式遙測雨量計。它們的記錄紙,不但記錄了總降水量,還可以判定不同時段的降水量或降水強度。
3、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1Lm-2=1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釐視為雨跡。
5. 降雨量怎麼算
降雨量的測量過程:
1、雨量筒的直徑為20cm,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
2、量杯的直徑為4cm,它和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數值就可讀出當天的降雨量。
(5)降水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以下是雨量等級:
①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
②日降雨量10.0-24.9毫米為中雨,
③日降雨量25.0-49.9毫米為大雨,
④日降雨量為50.0-99.9毫米是暴雨,
⑤日降雨量為100.0-250.0毫米是大暴雨,
⑥日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6. 降雨量如何計算 降雨量的計算方法
1、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來計算的,雨量器是個圓柱形的開口筒,筒口面積在我國多為314平方厘米(直徑20厘米)。為了防止降水蒸發,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儲水瓶。
2、為觀測方便與上述口徑配套有一特製量杯,雨量杯的口徑為4厘米,因此每一毫米降水量在雨量杯上的長度為25毫米。為了連續記錄液態降水量,水文氣象部門多使用虹吸式雨量計或翻斗式遙測雨量計。它們的記錄紙,不但記錄了總降水量,還可以判定不同時段的降水量或降水強度。
3、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釐視為雨跡。
7. 降水量是怎麼計算的呢
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
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等級劃分標准
降雨量是一種重要的災害數據,具有混沌特性,對於降雨量等級的劃分,不同部門有不同的標准。
1、氣象部門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單位用毫米表示。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稱降雨強度。降雨強度用降雨等級來進行劃分。
2、防汛部門
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根據國家防辦《防汛手冊》規定,凡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者定為暴雨。
8. 降雨量怎麼計算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
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 液態降水量稱為雨量,有時兩者也作為同義詞。單位時間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常用mm/h或mm/min為單位。單位時間的雨量稱為雨強。
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8)降水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降雨的基本要素
(1)降雨歷時和降雨時間:降雨歷時是指一次降雨的持續時間,即一場降雨自始至終所經歷的時間。降雨時間是指對應某一降雨量而言的時段長,在此時間內,降雨並不一定是持續的。降雨歷時和降雨時間均以min、h計。
(2)降雨強度:指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以mm/min或mm/h計。
(3)降雨面積:指某次降雨所籠罩的水平面積,以km2計。
(4)暴雨中心:指暴雨強度較集中的局部地區。
雨量的等級劃分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於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9. 雨量怎麼計算的
目前,氣象、水文用來測雨量的工具主要是翻斗式雨量感測器。這種測量器將接收到的降雨流入一個小斗內,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就自動倒掉,同時形成相應的雨量記錄。氣象所用的是0.1毫米的翻斗式雨量感測器,而水文用的則是0.5毫米的。
翻斗式雨量感測器是比較先進的測量器,自動生成降雨記錄,他們之前用的是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應時段內的降雨量。
我國雨量南多北少,從東南向西北減少。400毫米等年雨量線從東北大興安嶺西坡一直向到西藏拉薩附近,把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半。我國大陸上年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在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遊河谷的巴昔卡。
但我國年雨量最多的地方還是在台灣省。台灣許多地方年雨量比巴昔卡多,基隆以南不遠的火燒寮,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