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衡量肉鴨生產性能的指標有哪些
衡量肉鴨的生產性能指標主要有生長速度、活體重、飼料轉化效率(料肉比)、屠體重、半凈膛重、全凈膛重、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成活率等。
(1)生長速度 以增重情況來衡量,每周空腹稱測(以千克為單位)。
(2)活體重 指肉鴨在屠宰前禁食12小時後的體重。
(3)飼料轉化效率 包括料肉比和肉料比兩方面的概念。料肉比是單位體增重G(千克)的耗料量F(千克),即F/G。肉料比是單位飼料消耗量F(千克)所增加的體重G(千克),即G/F。
(4)屠體重 是肉鴨放血去羽毛後的重量(濕拔法須瀝干)。
(5)半凈膛重 屠體去氣管、食道、嗉囊、腸、脾、胰和生殖器官,留心、肝(去膽)、肺、腎、腺胃、肌胃(除去內容物及角質膜)和腹脂的重量。
(6)全凈膛重 是指半凈膛胴體去除心、肝、腺胃、肌胃、腹脂,保留頭、腳的重量。
(7)肉鴨常用的屠宰率指標的計算方法如下:
屠宰率=屠體重/活重×100%
半凈膛率=半凈膛重/活重×100%
全凈膛率=全凈膛重/活重×100%
胸肌率=胸肌重/全凈膛重×100%
腿肌率=大小腿肌重/全凈膛重×100%
『貳』 生產中常用那些指標衡量肉鴨的生產性能_
衡量肉鴨的生產性能指標主要有活體重、飼料轉化效率(料重比)、屠體重、半凈膛重、全凈膛重、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成活率等。_ (1)活體重:指肉鴨在屠宰前禁食12小時後的體重。_ (2)飼料轉化效率:包括料肉比和肉料比兩方面的概念。料肉比是單位體增重G(千克)的耗料量F(千克),即:F/G。肉料比是單位飼料消耗量F(千克)所增加的體重G(千克),即:G/F。_ (3)屠體重:是肉鴨放血去羽毛後的重量(濕拔法須瀝干)。_ (4)半凈膛重:屠體去氣管、食道、嗉囊、腸、脾、胰和生殖器官,留心、肝(去膽)、肺、腎、腺胃、肌胃(除去內容物及角質膜)和腹脂的重量。_ (5)全凈膛重:是指半凈膛胴體去除心、肝、腺胃、肌胃、腹脂,保留頭、腳的重量。_(6)肉鴨常用的屠宰率指標的計算方法如下:_屠宰率(%)=屠體重/活重×100_半凈膛率(%)=半凈膛重/活重×100_全凈膛率(%)=全凈膛重/活重×100_胸肌率(%)=胸肌重/全凈膛重×100_腿肌率(%)=大小腿肌重/全凈膛重×100_
『叄』 肉鴨料肉比怎麼算
料肉比 也就是轉化率 是指料的綜合除以毛鴨總重 一般3斤5兩左右的鴨最近的轉化率在1.63到1.7左右 6斤以上的鴨在2斤左右
『肆』 烏雞的採食量計算公式是什麼
肉雞:從第一天開始每天增加5克。即1000隻白羽肉雞第35日齡採食量為:
5g×35d×1000÷500=350(斤)
817肉雜雞:採食量為白羽肉雞的50%。即1000隻817肉雜雞第35日齡採食量為:
5g×35d×1000÷500÷2=175(斤)
蛋雞:每隻雞每天的採食量為:(單位為克)前1-9天,採食量為日齡數加2;第10-19天,採食量為日齡數加1;20-49天,採食量為日齡數;第50-120天,採食量為50+(日齡數-50)
÷2;121日齡之後每天的採食量維持在120-125之間。即1000隻蛋雞第35天的採食量為:
35×1000÷500=70?(斤)
肉鴨:十天2兩;二十天3兩;三十天5兩。
肉種鴨:三周末36g,以後每周增加2-3g。開產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限飼
『伍』 雛雞的日食量和飲水量
a)飲水要求
1-3日齡最好使用涼開水,水溫在20~25℃之間,以後可以使用自來水或清潔的地下水。水中可適當的添加多維抗應激,如果雞苗健康可以不加抗生素。
b)水量要求
1-2日齡使用飲水器飲水,為了保持飲水衛生,每天應更換2次,在2日齡左右開始逐步更換用乳頭飲水器飲水。
c) 飲水量計算方法
一般春秋兩季:給水量=投料量×2(即料水比為1:2)
冬季:給水量=投料量×1~2(即料水比為1:2~1)
夏季:給水量=投料量×2~3(即料水比為1:2~3)
『陸』 誰知道鴨的採食量如何計算
肉鴨:十天2兩;二十天3兩;三十天5兩。
有多種日糧因素可以影響採食量。尤其是日糧養分的含量不足時或者大大超過機體需要量時。由於肉禽都已經過了對體增重的選育,它們對日糧因素影響的反應性都低於蛋禽。肉禽採食時,只要不因日糧中含毒素、環境因素或疾病因素等原因而受到限制,通常都吃得非常飽。
(6)肉鴨日食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應激會減少肉禽的採食量。與應激反應有關的應激激素水平的增高,會使機體動用其養分儲備。應激反應期間養分的吸收和腸道運動都會減弱,採食量也會相應降低。
盡管急性應激可引起短暫的採食量下降,生產性能受到的影響也很小,但慢性應激則會對採食量產生明顯而持久的有害影響。慢性應激可產生於三大環境因子:熱應激,惡劣的空氣質量,惡劣的墊料質量。
實際生產中,供給動物飼料時,既要使動物的實際採食量符合動物的生理需求,又可通過人為的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調控採食量以達到一定的生產目的。
飼養標准或動物營養需要量中給出的採食量僅僅是定額,它是根據動物營養原理和大量動物實驗結果而確定的理論值,為動物不同生產階段的平均採食量。該定額不等同於實際採食量。
『柒』 肉鴨套苗套料公式
摘要 套料,有公式的!一般鴨子能長大6公斤,肉料比按1.8算,一個鴨子大約能吃掉11公斤的飼料
『捌』 怎樣計算日全食發生的時間及過程和原理
看來你也是個天文愛好者
日食和月食的「季節」
原理:
日食一定發生在朔,即農歷初一當日。此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但因太陽軌道(黃道)與月球軌道(白道)成5°9′交角,故並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發生,而日食發生時,日月兩者皆一定在「黃白交點」(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發生。
日、月食的發生必須是新月和滿月出現在黃白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就叫做「食限」。計算表明,對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日食發生。
對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2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0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月食發生。
由於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有兩個,這兩個交點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可能發生日食和月食,這兩段時間都稱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
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向東移動約1度,由於日食的食限為18度左右的范圍,太陽從黃道和白道交點以西的18度運行到黃道和自道交點以東的18度,大約需要36天,也就是說日食的每一個食季為36天。對於月食而言,它的食限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個食季就只有24天。
一年之中有幾次
日食的一個食季是36天,這個天數比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29.53還要長。因此在一個日食的食季內必定會發生一次日食,也可能發生兩次日食。一年之中有兩個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內至少有兩次日食發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發生(如果每個食季中都包含兩個朔日的話)。
月食的一個食季為24天,這個天數比一個朔望月的平均大數29.53天還要短。因此在月食的一個食季內可能包含一個望月,也可能沒有望月在內,也就是說,在這個食季內可能有一次月食發生,也可能連一次月食也不會發生。一年之中月食的食季也是有兩個;」所以在一年之中,可能有兩次月食發生,也可能連一次月食也不會發生。
一年之中,日、月食的次數最多時可以達到六次,即四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但是實際上有時候一年之中的日、月食次數可以多達七次,即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如1935年就曾發生過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將來的2160年也會是這樣;1917年和1982年就曾發生過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那麼,為什麼一年之內的日、月食會多達七次呢?
這是由於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會不斷地沿著黃道從東向西移動,每年約移動20度,這個方向與太陽沿黃道運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陽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同一交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這個間隔叫「食年」)比一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約少19天。這樣就會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完整的食季和一個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說第一個食季開始1月初,那麼經過346.62天一個食年之後,第三個食季就會在同一年的12月中旬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另一種情況是一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不完整的食季(一個在年頭,一個在年尾)和一個完整的食季,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一年中日、月食所可能發生的次數歸納如下: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兩次,而且這兩次都是日食;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會發生(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 1982年)。
一般說來,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兩次日食和兩次月食。
上面這些情況只是對全地球來說的。至於對地球的某個地點而言,一年內能看到日、月食的機會就要少得多。
另外,從上面的數字來看,一年中日食發生的次數比月食發生的次數多,但實際上人們卻往往看到月食的次數比看到日食的次數多。這是由於月食發生時,背著太陽的那半個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而在日食發生時,月亮的影錐只掃過地球上一個狹窄的地帶,只有在這部分地區的人才能看到日食,尤其是日全食發生時,全食帶的范圍更小,寬度只不過二三百千米,因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看到。平均起來,一個地方要二三百年才能看見一次日全食。因此有不少的人一生也沒有看到日全食是不足為奇的。例如1961年3月2日夜裡發生的月食,在我國、整個亞洲以及歐洲地區都可以看到。而1968年9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在我國只有新疆的部分地區可以看到全食,在北京只能看到日偏食,而在上海,什麼也看不到。
20世紀(1901-1999)發生全世界范圍內日食的次數
種類 次數
日偏食 78
日環食 73
日全食 71
混合食 6
總計 228
日食和月食的周期性
由於地球繞太陽和月亮繞地球的公轉運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發生也具有其循環的周期性。
早在古代,巴比倫人根據對日食和月食的長期統計,發現了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有一個223個朔望月的周期。這個223個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稱為「沙羅周期」,「沙羅」就是重復的意思。
223個朔望月等於6585.3天(223×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5個閏年,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這段時間內,太陽、月亮和黃白交點的相對位置在經常改變著,而經過一個沙羅周期之後,太陽、月亮和黃白交點差不多又回到原來相對的位置,因此便會出現同上一次情況相類似的日、月食,但見食的地點會有所變化,這里就不再細述了。
在我國漢代也發現日、月食具有一個135個朔望月的周期。135個朔望月等於3986.6天,約等於11年少31天,也就是說日、月食每過11年少31天重復發生一次。這個循環周期記載在漢代的「三統歷」中,因此也稱為「三統歷周期」。
此外,人們還發現日、月食還有其他的循環周期。比如以358個朔望月為周期的紐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個朔望月為周期的米頓周期(合19年)等等,但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發生的日期,並不能確定日、月食發生的准確時刻,食分的大小和見食的地區。准確的日、月食發生的時間以及交食情況,需要經過專門的嚴格推算,這已經是屬於相當專門的歷書天文學中「食論」的研究范圍了。我國紫金山天文台就擔負著日、月食預報的工作。
日全食基本知識
[編輯本段]
一次日全食的過程可以包括以下五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
初虧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月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食既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日食發生規律
每年日食最多出現5次,如果出現5次,那麼一定都是偏食。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在南北極地區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大約1年半發生一次。每次日食都是在日出時從某一點開始,然後沿著日食帶在日沒時結束。從開始點到結束點大約繞地球半圈。
沙羅周期
同樣的日食(全食、環食和偏食)每18年零11天或者6,585.32天(沙羅周期)會發生一次,但能觀測得到的地區並不一樣,只是日食時間一樣而已,並且日食類型也不一定一樣。因為沙羅周期的長度是6,585.32天,並不是整數,所以,如果在地球同一個地點再出現一次日食(並不一定是同一類型日食),要等待3個沙羅期。在每次日食發生後的三分之一個沙羅周期會發生下一次日食,在3個沙羅期大約54年零33天之後,日食會在同一個地區重新出現。現在有12個不同的大沙羅周期出現,一個出現在1937,1955,1973,1991和2009(中國長江流域、武漢、杭州)的連續的大約7.5分鍾的日食。
日食帶及月球影子
日食帶(月球影子)在赤道地區每小時移動約1,100英里,兩極則達到每小時5,000英里。最寬的日全食帶為167英里。在日全食經過的地區,可以看到偏食的范圍最高達3,000英里。日全食帶一般經過的地區是在海洋或荒無人煙的地方。
日食原理
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近的點上。發生日環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遠的點上。食既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之所以會發生日全食,是因為存在一種神奇的對稱性。太陽的直徑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離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結果,當月亮完全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對那些完全處於月亮陰影中的人來說,太陽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擋了。太陽變成了黑色,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天空變成了靛青色。鳥兒此時會失去方向,或者會飛回巢中,蝙蝠和其它夜行動物則可能睡眼惺忪地出來活動。
日食發生時的影響及現象
發生日全食時,光線穿過樹葉的縫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發生日全食時,動物常常准備睡覺,或行為異常。發生日全食時,當地的溫度通常會下降至少20度以上。當99 %的太陽表面被覆蓋時,能看到的晨昏蒙影現象。在日全食期間,地平線的周圍會有一個窄的光帶,這是因為觀察者並不是直接站在月亮的影子下面,地球和月亮有一定的距離。在現代的原子鍾出現之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日食的古代記錄進行研究,發現地球旋轉的周期每個世紀變慢了0.001秒。
日食過程
一次日全食的過程可以包括以下五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
初虧
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月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食既
從初虧開始,就是偏食階段了。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著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內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開始的時刻。
食甚
食既以後,月輪繼續東移,當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就達到食甚。
生光
對日偏食來說,食甚是太陽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時刻。月亮繼續往東移動,當月面的西邊緣和日面的西邊緣相內切的瞬間,稱為生光,它是日全食結束的時刻。在生光將發生之前,鑽石環、倍利珠的現象又會出現在太陽的西邊緣,但也是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在太陽西邊緣又射出一線刺眼的光芒,原來在日全食時可以看到的色球層、日珥、日冕等現象迅即隱沒在陽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復圓
生光之後,月面繼續移離日面,太陽被遮蔽的部分逐漸減少,當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切的剎那,稱為復圓。這時太陽又呈現出圓盤形狀,整個日全食過程就宣告結束了。
倍利珠/鑽石環
在太陽將要被月亮完全擋住時,在日面的東邊緣會突然出現一弧像鑽石似的光芒,好像鑽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閃耀光芒,這就是鑽石環(Diamond Ring),同時在瞬間形成為一串發光的亮點,像一串光輝奪目的珍珠高高地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這種現象叫做珍珠食,英國天文學家倍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又稱為倍利珠(Baily Beads)。這是由於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當陽光照射到月球邊緣時,就形成了倍利珠現象。倍利珠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一二秒鍾,緊接著太陽光就全部被遮蓋住而發生日全食了。
食分
用來表示日食的程度。對於日食而言,食分並不表示太陽圓面被遮俺的面積,而是表示日面直徑的被遮部分與太陽直徑的比值。以太陽的直徑作為1,如果食分為0.5,這就表示太陽的直徑被遮去了一半;如果食分為1,那就是太陽的整個圓面被遮住,那就是日全食。很顯然,食分越大,日面被遮掩的程度就越大。日偏食的食分是小於1.0的,日全食的食分是1.0。
食帶
由於月亮的影錐又細又長,所以當它落到地球表面時,所佔的面積很小,至多不會超過地球總面積的萬分之一,它的直徑最大也只有二百六十多千米。當月球繞地球轉動時,影錐就在地面上自西向東掃過一段比較長的地帶,在月影掃過的地帶,就都可以看見日食。所以這條帶就叫做「日食帶」。帶內發生日全食的,就叫全食帶;帶內發生日環食的,就叫環食帶。可以看到偏食的范圍很廣闊,已經不像一條帶子,而是很大的一片地區。
全食帶是一條寬度不過二三百千米,長約數千到10000千米的狹窄路徑(有時全食帶的寬度甚至只有幾千米),只有在全食帶掃過的地區才能看見日全食或日環食的發生。全食帶的兩旁是較廣闊的半影掃過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內可見偏食。離全食帶愈近的偏食區,所見偏食程度愈大;離帶愈遠,可見偏食程度愈小;半影區以外的地方是看不見日食的。
由於月球是由西向東運行,所以它的影子也是沿同一方向運行,因此各地看到日食的時間是不同的。當地面上的西部地區已經處在黑影區域內,這一地區的人已經看到日食時,東部地區的人卻不能同時看到日食,得在月影向東移來後才能看到日食。所以,西部地區的人總是比東部地區的人先看到日食。
日食每年都有發生,但由於全食帶是一條狹窄的影帶,據估計,平均每200~300年,某一地區或城市才有機會被全食帶掃過,所以,對住在一個城市的人來說,一生可能未看到過一次日全食。
日食持續時間
日食的時間長短,同月球影錐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以及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以日全食來說,由於月球的視直徑僅略大於太陽,同時月影在地面移動速度很快,因此日全食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在全食帶的某個地點所看到的日全食時間通常只有兩三分鍾,最多不超過7分鍾。如果全食帶經過赤道附近地區,日全食時間就可延續到7分40秒,這時是觀測日全食的最好機會。
在發生日環食時,月亮總是位於遠地點附近,這時月亮運行的速度較慢,因此日環食的時間比較長,如果日環食發生在赤道附近,那麼在赤道附近觀測日環食的時間可長達12分42秒。
就全球范圍來說,如果把月亮半影開始遮掩日面的時間計算在內,日食時間的長度由初虧至復圓的整個過程可長達三個半小時。
日偏食的時候,由於月影范圍大於其本影,食相經過的時間長短要視食分的大小而定,食分愈大,時間也就愈長。
=================================================================================
2009年7月22日 上午9點35分 華東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人類近百年裡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達到6分鍾。
後年可觀時間最長日全食
中國在2009年將各有一次日全食。其中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人類近百年裡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達到6分鍾。這次日全食在長江流域如上海、合肥、蘇州杭州等地都能夠觀看,其中銅陵是最佳觀測點。如果天氣晴朗,我們就能感受天一下子變黑的感覺。有文獻指出若發生日全食,若天氣晴朗,甚至將可以在日全食期間觀測到天上的星星!
因為那次日全食帶橫掃整個中國人口稠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備受關注。
2008年8月1日
這次日食的食分為1.039,全食最長持續時間為2分27秒,北美洲東北部、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可見,其中加拿大北部、格陵蘭、俄羅斯新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部分地區可見全食。
在中國境內,考慮到太陽高度、地理和交通等綜合因素,甘肅省金昌市是一個較佳的觀測地點,月球本影中心將從金昌市市中心以北僅12千米處經過,可以獲得長度約1分45秒的日全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