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工程分為許多子類比如:平整場地、挖土、回填土、土石方運輸和機械施工的土石方工程。
人工土方工程一般用的比較多,這里稍微詳細說下。首先要弄清楚計算條件,主要是:土壤類別、土壤干濕狀況、挖土深度、施工工藝(是否放坡,是否加擋土板)等等。市區或郊區一般人工挖土的情況下,土壤類別按照三類來計算。干濕狀況要由你所在地區的地質資料確定。深度、施工工藝則是由圖紙和施工方來定的。
放坡系數:
土壤類別 放坡起點深度 人工挖土 機械挖土
坑內作業 坑上作業
一、二類土超過1.20m 1∶0.50 1∶0.33 1∶0.75
三類土 超過1.50m 1∶0.33 1∶0.25 1∶0.67
四類土 超過2.00m 1∶0.25 1∶0.10 1∶0.33
溝槽的工作面寬度:
磚基礎每邊增加200mm;
漿砌毛石、條石基礎每邊加150mm;
混凝土基礎需支模板的每邊加300mm;
基礎垂直面做防水層每邊增加800mm。
有了以上這些基礎的准備之後,可以進行具體的土方工程量計算了。
就說幾個常用的吧:
1.平整場地:按建築物外牆外邊線每邊各加2m,以平方米計算。一般的建築都是矩形,或者矩形的組合,所以用矩形做例子
矩形平面:S=(A+4)×(B+4)
=底層建築面積+2×外牆外邊線長+16
2.土方開挖
土方開挖包括挖溝槽、挖基坑、挖土方三部分,均按體積計算工程量,按天然密實體積為准,虛方體積和夯實體積之類要換算。
溝槽:按地槽的橫截面面積×槽長以m3計算。(溝槽深度h——地槽底面至設計室外地坪)
挖基坑通用公式:
V=(坑上口面積+坑底面積+1/2H處中部面積的4倍)×H÷6
放坡時矩形基坑計算:V=(a+2c+kh)(b+2c+kh)h+k2h3(都是上標)
a—地坑底面長度
b—地坑底面寬度
c—工作面寬度
k—放坡系數
h—挖土深度
3.基礎回填土V=V挖土-V室外設計地坪以下被埋設(基礎墊層、牆基礎及柱)
4.室內(房心)回填土
室內回填土系為形成室內外高差,而在室外設計地面上、地面墊層以下,房心的部位填設的土體。
工程量計算式為
V=主牆間凈面積×回填土厚度
=(S底-L中×外牆厚-L內×內牆厚)×(室內外高差-地面墊層厚-地面面層厚)
5.土方運輸
V=V挖土(全部挖土)-V回填(基礎、管道、房心)
㈡ 土方計算的方法問題
土方量的計算是建築工程施工的一個重要步驟。工程施工前的設計階段必須對土石方量進行預算,它直接關繫到工程的費用概算及方案選優。在現實中的一些工程項目中,因土方量計算的精確性而產生的糾紛也是經常遇到的。如何利用測量單位現場測出的地形數據或原有的數字地形數據快速准確的計算出土方量就成了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比較經常的幾種計算土方量的方法有:方格網法、等高線法、斷面法、DTM法、區域土方量平衡法和平均高程法等。
1、斷面法:當地形復雜起伏變化較大,或地狹長、挖填深度較大且不規則的地段,宜選擇橫斷面法進行土方量計算。
2、方格網法計算: 對於大面積的土石方估算以及一些地形起伏較小、坡度變化平緩的場地適宜用格網法。這種方法是將場地劃分成若干個正方形格網,然後計算每個四稜柱的體積,從而將所有四稜柱的體積匯總得到總的土方量。在傳統的方格網計算中,土方量的計算精度不高。現在我們引入一種新的高程內插的方法,即楊赤中濾波推估法。
3、DTM法(不規則三角網法):不規則三角網(TIN)是數字地面模型DTM表現形式之一,該法利用實測地形碎部點、特徵點進行三角構網,對計算區域按三稜柱法計算土方。
4、平均高程法:平均高程法測量時隔20 m測1個碎步點,把所有的碎步點高程相加取平均,作為該測區平均高程。該方法通常被施工單位採用,但該方法誤差較大。
㈢ 土石方方量計算
土石方方量計算方法: 1,先算基坑的立方體體積,再把放坡的單獨算,這樣要准些。還可以按公式來,施工技術這本書就有: V=H*(A1+4A0+A2)/6
H —— 基坑深度(m)。
A1、A2—— 基坑上下兩底面積(m2)。
A0 —— 基坑中截面面積(m2)。 按一定的間距(方格)測出原地貌的高程,減去相對應這些點的設計高程,相加後除以點數*平面面積=土方方量.
按一定的間距,測出剖面,算出剖面面積,平均後*剖面間距總長=土方方量
面積的計算方法有:CAD測面積法,求積儀法、方格法、平均高度法、割補法等等 2,使用cass軟體,先繪圖處理-展野外高程點-多線段選取求量的范圍並點右鍵閉合-工程應用-方格網計算體積-對話框:選取比所選高程點低的參考高程-確定-點擊圖幅上的一點,可以看到所選范圍的面積體積。
這是原地形一期數據,然後通過以上方法求的變動後地形的二期數據,兩期數據之差即為所求土石方體積。 用橫斷面面積計算 計算方法有積距法、坐標法、幾何圖形法、數方格法、求積儀法等,通常採用積距法和坐標法。
1.積距法:
即將斷面按單位橫寬劃分為若干個梯形和三角形,每個小條塊的面積近似按每個小條塊中心高度與單位寬度的乘積:Ai=b hi
則橫斷面面積: A =b h1+b h2 +b h3 +… +b hn =b∑ hi
當 b = 1m 時,則 A 在數值上就等於各小條塊平均高度之和 ∑ hi 。
2.坐標法:
若已知斷面圖上各轉折點坐標(xi,yi), 則斷面面積為:
A = [∑(xi yi+1-xi+1yi ) ] 1/2
坐標法的計算精度較高,適宜用計算機計算。
二、 土石方數量計算
路基土石方數量在工程上通常採用近似方法計算。
1.平均斷面法
即假定相鄰斷面間為一稜柱體,則其體積為:
V=(A1+A2)
式中:V — 體積,即土石方數量(m3);
A1、A2 — 分別為相鄰兩斷面的面積(m2);
L —相鄰斷面之間的距離(m)。
公路上常採用平均斷面法計算,但其精度較差,只有當A1、A2相差不大時才較准確。
2.稜台體積法
當A1、A2相差較大時,則按稜台體公式計算:
V= (A1+A2) L (1+ )
式中:m = A1 / A2 ,其中A1 <A2。
此方法精度較高,應盡量採用。
計算土石方數量時,應扣除大、中橋及隧道所佔路線長度的體積;橋頭引道的土石方,可視需要全部或部分列入橋梁工程項目中,但應注意不要遺漏或重復;小橋涵所佔的體積一般可不扣除。
填、挖方數量中應考慮路面所佔的體積(填方扣除、挖方增加)。
工程中的挖方按天然密實方體積計算,填方按壓實後的體積計算,各級公路在土石方調配時注意換算。
㈣ 「土方工程量」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1、土方量的計算方法有:
體積法:用求體積的公式進行土方估算.
斷面法:是以一組等距(或不等距)的相互平行的截面將擬計算的地塊、地形單體(如山、溪澗、池、島等)和土方工程(如堤、溝渠、路塹、路槽等)分截成"段",分別計算這些"段"的體積,再將各段體積累加,以求得該計算對象的總土方量.
方格網法:方格網法是把平整場地的設計工作與土方量計算工作結合在一起進行的.
㈤ 土石方量計算的基本方法具體概念是什麼
土石方量計算的基本方法
土石方量計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平均高度法和平均斷面法兩種。
1.平均高度法
(1)四方稜柱體法。
四方稜柱體法,是將施工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邊長為a的方格網,每個方格網的土方體積V等於底面積a2乘四個角點高度的平均值(圖1-18),即
(2):三角稜柱體法。
三角稜柱體法,是將每一個方格順地形的等高線沿對角線劃分成兩個三角形,然後分別計算每一個三角稜柱體的土方量。
當三角形有填有挖時〔圖1-19(b)〕,則其零線將三角形分成兩部分,
底面為三角形的錐體:
2.平均斷面法
平均斷面法(圖1-20),可按近似公式和較精確的公式進行計算。
㈥ 土方量的幾種計算方法
挖土、填土、運輸的工作量通常都用立方米計算,有時也簡稱土方。
土方工程。土木工程中,土石方工程有: 場地平整、路基開挖、人防工程開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築以及基坑回填。要合理安排施工計劃,盡量不要安排在雨季,同時為了降低土石方工程施工費用,貫徹不佔或少佔農田和可耕地並有利於改地造田的原則,要作出土石方的合理調配方案,統籌安排
體積估算
在建築過程中,不管是原地形或設計地形,經常會碰到一些類似錐體、稜台等幾何形體的地形單體。這些地形單體的體積可用相近的幾何體體積公式來計算,此法簡便,但精度較差,多用於估算。
斷面法
斷面法是以一組等距(或不等距)的互相平行的截面將擬計算的地塊、地形單體(如山、溪澗、池、島等)和土方工程(如堤、溝渠、路塹、路槽等)分截成「段」。
分別計算
這些「段」的體積。再將各段體積累加,以求得該計算對象的總土方量。
其計算公式如下: v=(s1+s2)*l/2
當S1=S2時
V=S*L
此法的計算精度取決於截取斷面的數量,多則精,少則粗。
斷面法根據其取斷面的方向不同可分為垂直斷面法、水平斷面法(或等高面法)及與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成角斷面法。以下主要介紹前兩種方法。
(一)垂直斷面法
此法適用於帶狀地形單體或土方工程(如帶狀山體、水體、溝,、堤、路塹、路槽等)的土方量計算。
其基本計算公式如公式(1—7)。公式(1—7)雖然簡便,但在Sl和S2的面積相差較大或兩相鄰斷面之間的距離大於50m時,計算的結果,誤差較大,遇上述情況,可改用以下公式運算:
v=L*(S1+S2+S3)/6
式中 S——中間斷面面積。
S。的面積有兩種求法:
(1) 用求稜台中截面面積公式:
(2)用S1及S2各相應邊的算術平均值求S。的面積。
例:設有一土堤,計算段兩端斷面呈梯形,二斷面之間的距離為60m,試比較用算術平均法和擬稜台公式計算所得結果。
先求Sl、S2面積
(二)等高面法(水平斷面法)
等高面法是沿等高線取斷面,等高距即為兩相鄰斷面的高,計算方法同斷面法。
方格網法
在建園過程中,地形改造除挖湖堆山,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各種用途的地坪、緩坡地需要平整。平整場地的工作是將原來高低不平的、比較破碎的地形按設計要求整理成為平坦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場地,如:停車場、集散廣場、體育場、露天演出場等等;整理這類地塊的土方計算最適宜用方格網法。
方格網法是把平整場地的設計工作和土方量計算工作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其工作程序是:(1)在附有等高線的施工現場地形圖上作方格網控制施工場地,方格邊長數值取決於所要求的計算精度和地形變化的復雜程度。在園林中一般用20~40m;(2)在地形圖上用插入法求出各角點的原地形標高(或把方格網各角點測設到地面上,同時測出各角點的標高,並標記在圖上);(3)依設計意圖(如:地面的形狀、坡向、坡度值等)確定各角點的設計標高;(4)比較原地形標高和設計標高,求得施工標高;(5)土方計算,其具體計算步驟和方法結合實例加以闡明。
㈦ 現在施工單位中土石方量計算常用的計算方法有哪些其哪些最常用望高手指點。。。
1、按一定的間距(方格)測出原地貌的高程,減去相對應這些點的設計高程,相加後除以點數*平面面積=土方方量.
2、按一定的間距,測出剖面,算出剖面面積,平均後*剖面間距總長=土方方量
面積的計算方法有:CAD測面積法,求積儀法、方格法、平均高度法、割補法等等
㈧ 路基土石方量如何計算
用橫斷面面積計算 計算方法有積距法、坐標法、幾何圖形法、數方格法、求積儀法等,通常採用積距法和坐標法。
1 積距法:
即將斷面按單位橫寬劃分為若干個梯形和三角形,每個小條塊的面積近似按每個小條塊中心高度與單位寬度的乘積:Ai=b hi
則橫斷面面積: A =b h1+bh2+bh3+… +b hn =b∑ hi
當 b = 1m 時,則 A 在數值上就等於各小條塊平均高度之和 ∑ hi 。
2 坐標法:
若已知斷面圖上各轉折點坐標(xi,yi), 則斷面面積為:A = [∑(xi yi+1-xi+1yi ) ] 1/2
坐標法的計算精度較高,適宜用計算機計算。
土石方數量計算:路基土石方數量在工程上通常採用近似方法計算。
1.平均斷面法
即假定相鄰斷面間為一稜柱體,則其體積為:V=(A1+A2)
式中:V — 體積,即土石方數量(m3);
A1、A2 — 分別為相鄰兩斷面的面積(m2);
L —相鄰斷面之間的距離(m)。
公路上常採用平均斷面法計算,但其精度較差,只有當A1、A2相差不大時才較准確。
2.稜台體積法
當A1、A2相差較大時,則按稜台體公式計算:V= (A1+A2) L (1+ )
式中:m = A1 / A2 ,其中A1 <A2。
此方法精度較高,應盡量採用。
(8)常用土石方計算方法分析與比較擴展閱讀:
下列數量應由施丁組織設計提十,並人路基填方數量內計算。
1、清除表土或零填方地段的基底壓實、耕地填前夯(壓)實後,回填至原地面標高所需的土、石方數量。
2、因路基沉降需增加填築的土、石方數量。
3、為保證路基邊緣的壓實度需加寬填築時,所需的土、石方數量。
軟土地基處理。
1、袋裝砂井及塑料排水板處理軟土地基,工程量為設計深度,定額材料消耗中已包括了砂袋或塑料排水板的預留長度。
2、振沖碎石樁的工程量為設計樁長,定額中不包括污泥排放處理的費用,需要時另行計算。
3、土工布的鋪設面積工程量為錨固溝外邊緣所包圍的面積,包括錨同溝的底面積和側面積。定額中不包括排水內容,需要時另行計算。
4、路基墊層的工程量為設計體積。
5、拋石擠淤的工程量為設計拋石體積。
路基工程定額不包括下列工程項目,需要時可採用《公路工程預算定額》中的有關項目。
1、人工挖(或開炸)多年凍土。
2、舊路刷坡、幫坡、檢底。
3、木樁填石護岸。
4、灰漿抹面護坡。
土石方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分為一級、二級、三級
承包工程范圍:
一級企業:可承擔各類土石方工程的施工。
二級企業:可承擔單項合同額不超過企業注冊資本金5倍且60萬立方米及以下的土石方工程的施工。
三級企業:可承擔單項合同額不超過企業注冊資本金5倍且15萬立方米及以下的土石方工程的施工。
平整場地及輾壓工程量,按下列規定計算:
1、人工平整場地是指建築場地在±30cm以內挖、填土方及找平。挖、填土,厚度超過±30cm以外時,按場地土方平衡豎向布置圖另行計算。
2、平整場地工程量按建築物外牆外邊線每邊各加2m,以平方米計算。
3、建築場地原土輾壓以平方米計算,填土輾壓按圖示填土厚度以立方米計算。
判斷關鍵依據:看挖的高度以及填的深度是否超過(>;h或=)300mm
挖管道溝槽按圖示中心線長度計算,溝底寬度,設計有規定的,按設計規定尺寸計算,設計無規定的,可按表A1-5規定寬度計算。
註:
(1)按上表計算管道溝土方工程量時,各種井類及管道(不含鑄鐵給排水管)介面等處需加寬增加的土方量不另行計算,底面積大於20m2的井類,其增加工程量並入管溝土方內計算。
(2)鋪設鑄鐵給排水管道時其介面等處土方增加量,可按鑄鐵給排水管道地溝土方總量的2.5%計算。
人工開挖基坑、基槽的安全要求
1、人工開挖時,作業人員必須按施工員的要求進行放坡或支撐防護。作業人員的橫向間距不得小於2m,縱向間距不得小於3m,嚴禁掏洞和從下向上拓寬溝槽,以免發生塌方事故。
2、施工中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坑、溝內,以免邊坡塌方。
3、在深坑開挖時,要保持坑內通風良好,遇有可疑情況,應該立即停止作業,並且報告上級處理。
4、開挖的溝槽邊1m內禁止堆土、堆料、停置機具。1—3m間堆土高度不得超過1.5m,3—5m間堆土高度不得超過2.5m。
5、開挖深度超過2m時,必須在邊沿處設立兩道護身欄桿。危險處,夜間應設紅色標志燈。
6、開挖過程中,作業人員要隨時注意土壁變化的情況,如發現有裂紋或部分塌落現象,要立即停止作業,撤到坑上或槽上,並報告施工員待處理穩妥後,方可繼續進行開挖。
7、人員上下坑溝應先挖好階梯或設木梯,不得從上跳下或踩踏土和壁及其支撐上下。
8、在軟土和膨脹土地區開挖時,要有特殊的開挖方法,作業人員必須聽從施工員的指揮和部署,切勿私自作主、冒險蠻干,以免發生事故。
㈨ 工程土方量的計算方法
1、斷面法
當地形復雜起伏變化較大,或地狹長、挖填深度較大且不規則的地段,宜選擇橫斷面法進行土方量計算。
土石方量精度與間距L的長度有關,L越小,精度就越高。但是這種方法計算量大,尤其是在范圍較大、精度要求高的情況下更為明顯;若是為了減少計算量而加大斷面間隔,就會降低計算結果的精度;所以斷面法存在著計算精度和計算速度的矛盾。
2、方格網法
對於大面積的土石方估算以及一些地形起伏較小、坡度變化平緩的場地適宜用格網法,將場地劃分成若干個正方形格網,然後計算每個四稜柱的體積,從而將所有四稜柱的體積匯總得到總的土方量。在傳統的方格網計算中,土方量的計算精度不高。引入一種新的高程內插的方法,即楊赤中濾波推估法。
楊赤中濾波與推估法就是在復合變數理論的基礎上,對已知離散點數據進行二項式加權游動平均,然後在濾波的基礎上,建立隨機特徵函數和估值協方差函數,對待估點的屬性值(如高程等)進行推估。
土方量計算的作用
土方量的計算是工程施工的一個重要步驟,工程設計階段必須對土石方量進行預算,它直接關繫到工程的費用概算及方案選優。
一些工程項目由土方量計算的精確性而產生的糾紛也是比較常見的,利用測量單位現場實測出的地形數據或原有的數字地形數據,快速准確的計算出土方量就成了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比較常用的土方量計算方法有:方格網法、斷面法、DTM法、和平均高程法(散點法)、等高線法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土方量計算、網路-土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