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給個最簡單的計算潮汐的方法
計算公式如下:
農歷初一到十五:漲潮時間=日期*0.8
農歷十六到三十:漲潮時間=(日期-15)*0.8
② 珠江什麼時間漲潮退潮,具體時間,謝謝
每個農歷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點和下午18:00潮位漲到最高, 中午12:00和凌晨0:00降到最低。然後每天漲潮落潮時間往後 拖延48分鍾 海水漲落潮規律是: 每天漲潮有兩次,相隔12小時。高潮時間一般能維持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退潮,最低潮時間在兩次高潮中漲潮時間每天不同,15天輪回一次,因此,下一天漲潮是頭天漲潮時間推遲0.8小時(48分鍾),可根據落潮時間的1小時候後去是最合適,能看到灘塗一點一點從海水中露出。大潮日期:農歷的十八和農歷的初三 農歷初一到十五:漲潮時間=日期*0.8 農歷十六到三十:漲潮時間=(日期-15)*0.8
掌握了規律,記住計算公式應該不是難事,下面就拿幾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此公式: 1)2000/12/31:農歷日期是初六,因此漲潮時間是6*0.8=4.8,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晚上4點48分2)2001/10/28:農歷日期是十二,因此漲潮時間是12*0.8=9.6,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晚上9點363) 2002/01/01:農歷是十八,漲潮時間是(18-15)*0.8=2.4,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下午2點24分4) 2014/07/17:農歷是廿一,漲潮時間是(21-15)*0.8=4.8,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下午4點48
③ 怎麼計算漲潮時間
方法一
1、農歷日期小於十五的:
漲潮時間=農歷日期×0.8
退潮時間=農歷日期×0.8-6
2、農歷日期大於十五的:
漲潮時間=(農歷日期-15)×0.8;
退潮時間=(農歷日期-15)×0.8-6
計算出的時間是12小時制的。
方法二
1、當日高潮時間:
上半月計算方法:(農歷日期數-1)×0.8+5.7=漲潮時間
下半月計算方法:(農歷日期數-16)×0.8+5.7=漲潮時間
2、明日高潮時間計演算法:
今日漲潮時間+48分鍾=明日漲潮時間。
舉例說明
今假設日漲潮為8點鍾,那麼明日漲潮時間就是8點48分。
日照海域潮汐為正規半日潮,一天有兩個漲潮,兩個漲潮×間隔時間為12小時24分,最漲潮至最退潮間隔時間為6小時。
④ 漲潮、落潮的時間是怎麼算的
海水的漲潮退潮是受到月球引力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地理現象,因此有規律可循,15天輪回一次。第二天漲潮是頭天漲潮時間推遲0.8小時(48分鍾)。可根據農歷日期計算每天漲潮的時間,具體測算方法是:
方法一
1、農歷日期小於十五的:
漲潮時間 = 農歷日期×0.8
退潮時間 = 農歷日期×0.8-6
2、農歷日期大於十五的:
漲潮時間 =(農歷日期-15)×0.8;
退潮時間 =(農歷日期-15)×0.8-6
計算出的時間是12小時制的。
方法二
1、當日高潮時間:
上半月計算方法:(農歷日期數-1)× 0.8+5.7 = 漲潮時間
下半月計算方法:(農歷日期數-16)× 0.8+5.7 = 漲潮時間
2、明日高潮時間計演算法:
今日漲潮時間+48分鍾 = 明日漲潮時間。
在每日里出現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通過長期實踐、觀察、發現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現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過當地子午線時)前後。低潮時間則在月出月落前後,並且每日的高(低)潮時間逐日後移約48分鍾,即每天晚48分鍾(0.8小時)。每月的兩次大潮是農歷初一、十五附近幾天,兩次小潮是在農歷的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附近幾天。但在實際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時間,並不正好是上述時間,因為地球形狀很復雜,所以各地發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時間要比理論上拖後幾天。如:山東半島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漲落最大,而初十和和廿二、廿五前後潮的漲落又最小。
⑤ 為什麼江水每天都漲潮退潮呀沒有規律嗎
原因:地球上的海水或江水,受到太陽、月球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轉的影響,在每天早晚會各有一次水位的漲落,這種現象,早稱之為潮,晚稱之為汐。
規律:每月的農歷初一到初五活(或者農歷十六到二十)為大潮汐,農歷初六到十二(或者二十一到二十五)為小潮汐,而初九或二十四為最小潮。每天的潮汐時間均延後45分鍾左右,如此周而復始。
有個計算公式:
滿潮時間=(農歷日—1或16)乘以0.8+10:32
干潮時間=滿潮時間 加或減6:12
潮汐的形成原因如下:
先說月球的作用。把地球和月球看做質點,說月球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實際上是月球和地球都繞二者的共同質心做圓周運動,只是地球的圓周軌道小得多。(雙星的兩個質量相近的星球的圓周軌道近似相等)以地心為非慣性參照物,地球質點受到月球質點的萬有引力正是地球質點繞共同質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而此向心力對應的慣性力與此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地球質點受月球質點的萬有引力與這個慣性力相互抵消。
既然地球被看做質點,就可以把地球上物體的運動軌跡和動力學規律看做與地球質點完全一樣。這樣物體受的月球的萬有引力和與之對應的慣性力相互抵消。
實際上地球的體積很大,在離月球最近的地面上的物體,繞地、月共同質心做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明顯小於地球質點的軌道半徑,物體所受月球的萬有引力就會大於所受對應的慣性力,這兩個力不能再抵消,其合力與物體受地球的萬有引力方向相反,使物體的重力明顯變小。
如果所說的「物體」是這里的海水,那麼這里就會有漲潮發生。用同樣的方法研究離月球最遠的地面上的物體,月球對此處物體的萬有引力小於與之對應的慣性力,它們的合力又是與地球對此處物體的萬有引力方向相反,也是使物體的重力明顯變小。所以在離月球最遠的那部分海水同時也會有漲潮發生。這就使本應是球形的海平面微微呈現出紡錘體形狀。
研究太陽對潮汐的作用,與研究月亮作用的方法相同。如果認為地球繞太陽的中心做圓周運動,問題就簡單了。這里不做詳細論述。
地潮、海潮和氣潮的發生都是上述原因引起的,三者之間互有影響。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陽近,月球與太陽引潮力之比為11:5,對海洋而言,月亮潮比太陽潮顯著。大洋底部地殼的彈性和—塑性導致潮汐形變,會引起相應的海潮,即對海潮來說,存在著地潮效應的影響;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質量的遷移,改變著地殼所承受的負載,使地殼發生可復的變曲。氣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於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動,使海潮的變化更趨復雜。
這種能量通過淺海區和海岸區的磨擦,以1.7TW(1.7x10^12W)的速率消散。
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農歷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農歷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故農諺中有「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之說。
另外在第天也有漲潮發生,由於月球每天在地球上東移13度多,合計為50分鍾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時刻(為1太陰日=24時50分)約推遲50分鍾左右,(下中天也會發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兩次潮水)故每天漲潮的時刻也推遲50分鍾左右。
⑥ 計算潮汐時間的簡明公式是什麼
千百年來,中國人民通過實踐總結出許多潮汐的計算方法,如八分算潮法就是其中較為簡單的一種。公式為:農歷上半月,即初一至十五,日歷×0.8,例如是十五,那麼當天漲潮的時間就是15×0.8=12,即12點整。到了下半月,只要將日歷數(農歷)先減去15,再乘以0.8就可以算出潮汐時間,例如是二十,那麼當天漲潮的時間就是(20-15)×0.8=4,即4點整。
⑦ 怎樣算漲潮落潮
海水漲潮落潮規律是:每天漲潮有兩次,相隔12小時。高潮時間一般能維持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退潮,最低潮時間在兩次高潮中間的時間。
漲潮時間每天不同,15天輪回一次,因此,下一天漲潮是頭天漲潮時間推遲0.8小時(48分鍾),可根據農歷日期計算每天漲潮的時間,計算公式如下:
農歷初一到十五:漲潮時間=日期*0.8
農歷十六到三十:漲潮時間=(日期-15)*0.8
漲潮退潮一般間隔6個小時,一天漲潮退潮各兩次。高潮時間一般能維持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退潮。
(7)珠江漲潮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潮汐是受地球的引力,風力,氣壓等因素的影響和月球、太陽等天體引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月亮或太陽對地球上的海水有吸引力,人們把吸引海水漲潮的力叫引潮力。
由於地球表面各地緯度不同和海區地形,深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各處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也出現差異,一般正對著月亮的地方引潮力就大,而背對著的月亮的海水所受引潮力變小,潮汐的大小和漲落時刻逐日不同,因月球的引潮力約為太陽的2.17倍,故潮汐現象主要隨月球的變化而變化。
這使地球上的海水發生了時漲時退的運動,從而形成了潮汐現象。海洋中的潮汐其漲潮和退潮所歷的時間大致相等,半日潮各為6時12分,全日潮各為12時24分。月亮繞地球一周是24小時48分鍾,潮汐的周期也是24小時48分鍾,一晝夜之間自然有兩次漲落。潮汐一般很守時。
關於漲潮、退潮的規律:
在每日里出現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通過長期實踐、觀察、發現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現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過當地子午線時)前後。低潮時間則在月出月落前後,並且每日的高(低)潮時間逐日後移約48分鍾,即每天晚48分鍾(0.8小時)。
每月的兩次大潮是農歷初一、十五附近幾天,兩次小潮是在農歷的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附近幾天。但在實際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時間,並不正好是上述時間,因為地球形狀很復雜,所以各地發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時間要比理論上拖後幾天。
如:山東半島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漲落最大,而初十和和廿二、廿五前後潮的漲落又最小。
⑧ 怎麼算漲潮退潮的時間
海水漲落潮規律是:每天漲潮有兩次,相隔12小時。高潮時間一般能維持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退潮,最低潮時間在兩次高潮中間的時間。
漲潮時間每天不同,15天輪回一次,因此,下一天漲潮是頭天漲潮時間推遲0.8小時(48分鍾),可根據農歷日期計算每天漲潮的時間,計算公式如下:
農歷初一到十五:漲潮時間=日期*0.8
農歷十六到三十:漲潮時間=(日期-15)*0.8
例子來說明一下此公式:
1)2000/12/31沖動之旅:農歷日期是初六,因此漲潮時間是6*0.8=4.8,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晚上4點48分,
2)2001/10/28:農歷日期是十二,因此漲潮時間是12*0.8=9.6,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晚上9點36分,
3) 2002/1/1,農歷是十八,漲潮時間是(18-15)*0.8=2.4,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下午2點24分, (注:此公式是根據道聽途說及本人的一些經驗整理,尚有待進一步證實,尤其是高潮時間到底的維持多長,確實很難觀察判斷。)
還有另外一種演算法,就是農歷十五和農歷三十都是12:00的水時,其他時候就都是40分鍾的倍數(以初八為例:三十是12:00,初八就是8*40=320分鍾,就是12:00加上320分鍾,也就是5小時20分鍾,就是5:20和17:20)演算法比較煩瑣,夏天水時都會推後一些。
潮水類型
在一個潮汐周期(約24小時50分鍾,天文學上稱一個太陰日,即月球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所需的時間)里,各地潮水漲落的次數、時刻、持續時間也均不相同。潮汐現象盡管很復雜,但大致說來不外三種基本類型。
半日潮型
一個太陰日內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與後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漲潮過程和落潮過程的時間也幾乎相等(6小時12.5分)。中國渤海、東海、黃海的多數地點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島、廈門等。
全日潮型
一個太陽日內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頭、渤海秦皇島等。南海的北部灣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區。
混合潮型
一月內有些日子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但兩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較大,漲潮過程和落潮過程的時間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則出現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中國南海多數地點屬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現全日潮,其餘日子為不規則的半日潮,潮差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