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鵝一般常見毛病有哪些
隨著農村養鵝規模的逐漸擴大,鵝病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常見鵝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鵝瘟
由小鵝瘟病毒引起。1~60日齡的小鵝均易發病,但20日齡以內是發病的高峰期,致死率高達90%以上。症狀是病鵝喜獨處,毛松頸縮,閉目呈昏睡狀,重者不食,排黃綠色稀便,鼻孔周圍黏附有污穢分泌物,剖檢可見特徵性的消化道病變,小腸中下段腸腔內有黃白色帶狀假膜,堵塞腸腔。
(2)鵝裂口線蟲病
由鵝裂口線蟲引起。主要危害雛鵝,病鵝食飲減退,甚至廢絕、嗜睡、發育遲緩,下痢、消瘦、衰竭死亡。
(3)鵝大腸桿菌病
鵝的大腸桿菌病俗稱「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引起,主要發生於成鵝,但近年來育成鵝也時有發生。母鵝剖檢病變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輸卵管炎為主,病程一般為2~6天,少數病鵝能康復,但不能恢復產蛋;公鵝主要是交配器出現紅腫、潰瘍,其上常覆蓋著黃色黏稠液體,並有壞死痂皮。
(4)鵝球蟲病
由鵝球蟲引起。多發於雛鵝,每年5~8月是發病高峰期。病鵝食慾減少,精神委靡,縮頸甩頭。糞便紅色黏稠,後期鮮紅色。
(5)鵝口瘡
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病鵝生長不良,精神委頓,羽毛松亂。嗉囊黏膜垢厚、呈灰白色,有圓形潰瘍。
(6)線蟲病
由絛蟲寄生於小腸所致。多發生於15~90日齡的鵝,病鵝減食口渴,消化不良,拉綠色或灰白色稀糞,突然倒卧,行走搖擺,起立困難,伸頸張口,麻痹死亡。
『貳』 養鵝方法 養鵝技術
1、育雛密度及濕度。為有效利用鵝舍設施,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隻,最好用高為35cm的圍欄將雛鵝分群,舍內濕度控制在60%~65%,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雛鵝的體質下降,影響生長,所以應勤添墊草,換氣排濕,降低濕度。
2、挑選雛鵝。挑選健壯的鵝苗,健鵝苗的特徵是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腹部松軟,腿部粗壯有力,體重適中,精神活潑,眼睛有神,用力一抓感到其掙扎有力,有彈性。如發現卵黃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燈泡放在雛鵝腹部烘5~10分鍾,促進卵黃吸收。
3、鵝的飲水和開食。水盤中備好2%的葡萄糖水,0.03%高錳酸鉀水溶液和復合維生素水溶液,為緩解運輸過程中帶來的應激,可在水中加入抗菌素、恩諾沙星等。鵝苗進舍後,1~2小時內應先飲水,身體弱不會飲水的,應人工馴飲。
4、飼喂方法。雛鵝的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體積較小,雛鵝從食入到排出經過消化道的時間為2小時左右。因此飼喂雛鵝要做到少食多餐。1周齡前,每天可喂8~10次,其中2~3次在晚上喂,這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2周齡時每天可喂6~8次,其中晚上一定要喂1~2次。
5、飼料和牧草。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應選用優質小鵝專用飼料(特殊情況下可用小雞料代替),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雛鵝的生長需要,而且可以提高育雛成活率,從而增加養鵝的經濟效益。牧草可選用嫩黑麥草、苦蕒菜等多汁青綠飼料,切碎後與精料拌和飼喂,供雛鵝自由採食。
6、光照和溫度。觀察雛鵝的叫聲和在舍內分布情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適當調整溫度和光照。1周齡前要保持全天光照,舍溫28~30℃;2周齡保持晚間光照,舍溫24~28℃,以後逐步調低舍溫;4周齡前舍溫保持在20℃以上,晚上喂料時使用燈光照明。
7、定期消毒育雛舍。每天打掃鵝舍,經常清洗飼料槽、水槽,每隔5~7天用0.2%的百毒殺噴灑1次。
鵝的習性
1、鵝是雜食性家禽,對青草粗纖維消化率可達40%~50%,所以有"青草換肥鵝"之稱。從鵝的生物學角度看,鵝的肌胃壓力比鴨大0.5倍,比雞大1倍,能有效地裂解植物細胞壁,易於消化。
2、喜水性。鵝是水禽,自然喜愛在水中浮游,覓食和求偶交配,放牧鵝群最好選擇在寬闊水域,水質良好的地帶放牧,舍飼養鵝,特別是養種鵝時,要設置水池或水上運動場,供鵝群洗浴,交配之用。
3、合群性。天性喜群居生活,鵝群在放牧時前呼後應,互相聯絡。出牧、歸牧有序不亂,這種合群性有利於群鵝的管理。
『叄』 大公鵝與大母鵝區別方法。
大公鵝與大母鵝區別方法:
一、肛門辨別法
1、這種方法應用廣泛,操作員用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夾的脖子,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兩岸的泄殖腔,輕輕打開泄殖腔,如在泄殖腔口看到螺旋突出,這是公鵝,三角形皮瓣皺紋,這是母鵝。
2、捏肛法左手握住小鵝,用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夾住小鵝身體一側,中指在其肛門處輕輕向上一尖,如有小突起的感覺,即公鵝,如果沒有,則為母鵝,這種方法比較難掌握,需要靈敏的中指,熟練掌握,識別速度也比較快。
二、外形鑒別
公鵝和母鵝的外觀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公鵝的雄性期也越來越突出,寬而深的胸部,寬而長的背部,平坦的腹部,長長的小腿和前額,前額明顯比鵝的大。母鵝身體較輕,體態優美,身體長而圓,頸部細長,前軀淺,後軀深而寬(特別是下蛋時腹部下垂),臀部寬闊,腿強壯,活動范圍廣。
三、鳴聲鑒別公鵝的鳴聲高、尖、清晰、洪亮、母鵝的鳴聲低、粗較為沉濁。
四、動作識別
在成年階段,公鵝和母鵝的行為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可以通過行為來判斷公鵝和母鵝。一般來說,在鵝群中,頭鵝多為公鵝,而且頭鵝兇猛兇猛,可以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在群體覓食中,一隻公鵝可以控制一隻或多隻母鵝,或者把其他公鵝趕出自己的領地,相比之下,母鵝溫順。
五、羽毛顏色的識別
有的品種鵝可根據羽毛顏色區分,如萊茵鵝、小鵝在出殼時,背羽顏色為淺灰色,為雄幼,背羽顏色為深灰色,為雌幼。
(3)鵝病鑒定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鵝的領地意識非常強,看家護院,不亞於土狗,不論白天和黑夜,鵝都會實行野外的生存戰略,那就是有鵝站崗,對待一切來犯之敵,大鵝首選是嘎嘎的亂叫,作為嚇退敵人的第一招,如果不知難而退,那就等著鵝撲過來,翅膀,大嘴齊上陣,鵝對於打架一直是不會退縮的。
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的一種。鵝是食草動物,鵝肉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健康食品。鵝肉含蛋白質,鈣,磷,還含有鉀、鈉等十多種微量元素。
『肆』 怎樣分辨公母鵝圖
方法:
1、肛門鑒別
雛鵝期 最佳覽別期是在出雛後2~24小時以內,常用以下兩種操作方法:
第一種:翻肛法 此法較為廣泛採用。操作者用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夾住頸口,使其腹部向上,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泄殖腔兩側,輕輕翻開泄殖腔,如在泄殖腔口見有螺旋形突起,即為公雛,如是三角瓣形皺褶,即為母雛。
第二種:捏肛法,左手握住雛鵝,以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夾住雛鵝體側,中指在其肛門外輕輕向上一頂,如感覺有一細小突起者,即為公雛,如無,則為母雛。
『伍』 養鵝的技術
鵝的飼養 一、鵝舍建設:鵝舍可分為育雛舍、肉鵝舍、肥育舍、種鵝舍,它們的具體建築要求和條件也不一樣。
1.育雛舍:21日齡前的雛鵝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因此,育雛舍要有好的保溫性能,要求舍內乾燥、空氣流通但不漏風,窗戶面積與舍內地面比例以1:10~15為好,屋檐高2m,舍內地面比舍外高25~30cm,用水泥或三合土製成,有利沖洗消毒和防止鼠害。育雛舍前應設運動場,場地平坦而略向溝傾斜,以防雨天積水。
2.肉鵝舍:肉鵝生長快、體質健壯、抵抗力強,飼養比較粗放,所建造肉鵝舍只要上面遮雨,東西北可以擋風,就可以達到基本要求,寒冷地區要注意防寒。
3.肥育舍:肥育舍要求環境安靜,舍內光線暗淡、通風良好,要求舍檐高1.8~2m,地面大多採用夯實的泥土,將水槽放在排水溝上,以便使溢出的水能流入溝中,溝上鋪鋁絲網式木條,舍內分成若干小間,每間面積為12平方米,可容納50隻肉鵝。
4.種鵝舍:要求防寒隔熱性能優良,光線充足。舍檐高1.8~2m,南面是窗戶,窗戶面積與舍內地面面積的比例為1:10~15,每平方米可養種鵝2~3隻。在陸上運動場與水面連接處,須用石塊砌好,用水泥做好斜坡,坡度約為25~35°,斜坡要深入水中與枯水期的最低水平持平。
=、、鵝的管理
1.保溫雛鵝:0~7日齡,舍內溫度為28~30℃,以每天降1℃直至常溫。
2.濕度:相對濕度60%~65%為宜,要保持乾燥。
3.密度:0~7日齡25隻/平方米,8~21日齡13~15隻/平方米,之後10隻/平方米。
4.放水:7日齡後的雛鵝,選擇晴天,把鵝趕到淺水邊讓其自由下水,放水時間逐漸增加。
5.放牧:14日齡後開始選擇晴天趕鵝到草地上放牧,曬曬太陽,適應環境。
6.中鵝期:30~80日齡為中鵝期,由於覓食消化、抗病很強,主要以放牧為主,結合補飼中鵝料。
7.育肥期
(1)放牧育肥:農作物收割時放牧,收割完,鵝也育肥。
(2)舍飼育肥:採用全價配合飼料自由採食。
(3)填飼育肥:用玉米粉食為團,每天3次填飼,10天即育肥。
8.後備期:要逐漸由精料為主過渡到粗料再到以放牧為主,使種鵝達到體成熟和性成熟,保持一致的體重到開產。
9.產蛋期:產蛋期以舍飼為主,放牧為輔,每天喂3次,每次100~150g配合飼料,放牧要慢而且選擇平坦的地方。
10.停產期:鵝產蛋8~9個月後,開始進入停產換羽期,這時,由精料改為粗料,以放牧為主,全飼為輔,使羽毛脫換,准備下次產蛋。
四、鵝病防治
1.科學選擇鵝場址是防治傳染病的基礎:場址選擇在地勢較高,比較乾燥通風,水源充足、衛生,電源通暢、交通方便的地方。要布置合理便於使用和消毒防病。
2.清潔衛生是防治傳染病的根本措施:清潔衛生的鵝場,有利於疫病控制,同時也能使鵝場地吃料長肉,提高生產性能。
(1)水源衛生:盡量不用河、塘、表面水作飲用水。
(2)工作人員的衛生:飼養員要有專用工作衣、鞋、帽等。
(3)用具衛生:包括水槽、料槽等。
(4)環境衛生:清潔衛生的環境,可減少病源,切斷一切傳播疫病的途徑。
3.管理是防治傳染病的有力保證
為了預防疫病,維護家禽的健康,要從家禽管理的各個方面進行,盡量排除可引起發病的不利因素。
(1)根據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要求供給按科學配製的營養全價飼料。
(2)防止引入的鵝種帶來疫病。
(3)採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
(4)不同種類的畜禽不要混合飼養。
(5)作好記錄工作,有利於掌握場內家禽健康狀況,疫病的種類和發病規律等。
4.有效消毒是防止傳染病的關鍵:要建立一種制度,經常除糞,常規清掃,嚴格控制外來人員及車輛進入場區,定期消毒,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降低疫病死亡,提高生產成績。
5.確切的免疫是防治傳染病的核心:預防接種就是指將疫苗通過滴鼻、飲水、氣霧、注射等途徑接種到鵝體內,使之產生抗體,從而保證鵝不受感染,隔斷傳染病的發生。鵝免疫程序:3日齡注射小鵝高免血清0.3~0.5ml/羽。7~10日齡,注射流感油苗0.3~0.5ml/羽。21日齡,注射小鵝瘟疫苗1頭份/羽。35日齡,注射小鵝巴氏桿菌苗2ml/羽。22周齡,注射小鵝瘟苗1頭份/羽。23周齡,注射流感油苗0.5ml/羽。24周齡,注射大腸桿菌苗1ml/羽。開產時再按22~24周齡重復一次。
6.科學合理用葯是防治傳染病的有力補充。應用葯物預防和治療也是增強機體抵抗力和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對尚無有效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細菌病,如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漿膜炎等
商品鵝的飼養管理
http://www.aweb.com.cn 2007年8月31日07:58 農博網
一、商品鵝的飼養方式
1、網上平養
網上平養就是將育肥鵝飼養在舍內網上,(具體方法同肉雞、肉鴨舍內網上平養),這種方法既省工又省時且增重快。
網上平養一般密度為5隻/㎡,每群50-80隻,每天飼喂4-5次,晚9:00喂最後一次,為增加食慾,鵝群每2天進行一次水浴,特別是臨出欄3-4周,這樣有利於鵝毛生長,提高出欄鵝品質(也就是說讓鵝有個好「賣相」)。
2、放牧飼養
小鵝飼養1周後,氣溫適宜,即可放牧,3周後,白天可完全放牧,只要晚上補食一次精料即可,放牧時要注意鵝群的飲水和休息,可節省不少精料,降低生產成本。
3、填肥
小鵝在飼養一段時期後,將混合料與水攪拌好後,用人工或機械填入鵝食道中,讓鵝快速增肥,一般用來生產鵝肥肝。
二、商品鵝的飼料營養
要根據鵝的不同日齡,精心配製飼料,適當飼喂青料,以滿足鵝的營養需求。
1、1-20日齡雛鵝
精料:玉米50% 魚粉8% 麩皮10% 米糠20% 統糠10% 預混料1% 貝殼粉1%
青料:以葉菜類青飼料為主,切碎拌喂
精料與青料以1:9比例混合飼喂
2、20日齡後飼料
精料:玉米20% 魚粉8% 麩皮4% 米糠10% 統糠56% 預混料1% 貝殼粉1%
青料:可放牧,可舍飼
精料與青料以2:8比例混合飼喂
3、育肥期飼料:
精料:玉米60% 豆粕10% 棉(菜)粕5% 麩皮16.5% 米糠4% Nacl 0.5% 預混料1% 貝殼粉3%
青料: 精料與青料混合飼喂
三、商品鵝的飼養管理
1、雛鵝的飼養管理
(1)選擇健康雛鵝健康正常的小鵝,重量適中,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良好,叫聲洪亮,活潑有神。最好是種母鵝進行過免疫接種或出殼後進行過免疫接種的鵝苗。
(2)控制好溫度濕度剛出殼的雛鵝體溫調節能力差,開始1-2周需要保溫,給溫要求大致同肉鴨相似,一般在28-30℃,1周後每天下降1℃,以保證散開均勻「不打堆」為原則。育雛室濕度一般在55-60%,視溫度高低適當調整。每次給鵝苗放水加料,都要待毛干進舍,做到圈干食飽,墊料要常翻曬更新,防潮防黴菌。
(3)注意開食方法雛鵝出殼24小時後即可開食,一般雛鵝進入育雛室,先休息一會,後喂水,水中加入少量葡萄糖或多維素,有利於清除胎糞,供給營養,提高成活率,然後開食,一般將切碎的青料和精料混合,撒於干凈的塑料布上,自由採食,每天6-8次少喂勤添,夜間喂2-3次。
(4)適時放水鵝苗要適時放水,早春放水一般在室內進行,如外界氣溫較高,則可將鵝苗裝在竹藍中放在河邊淺水中,深淺以浸沒腳踝為宜,每次2-3分鍾,每天2-3次,1周後可直接趕到河中放水,上岸理干被毛後入舍。
(5)飼料鵝喜食青綠多汁飼料,其中又以葉菜類為主,要求青料新鮮幼嫩,洗凈切細,拌入20-30%精料,2周後可改喂原糧,如稻、小麥等。
(6)照明鵝苗育雛時,通常要通宵照明,大致1間房1隻40W燈泡即可,4周後逐漸減少光照時間,直至完全停止開燈。
(7)放牧小鵝飼養1周後即可放牧,初次放牧,應選擇天晴無風,餵食後趕至附近平坦草地上讓鵝自由活動,時間1小時,以後逐漸延長,每次放牧都要選晴好天氣,避開寒冷陰雨天,防止小鵝受寒發病,放牧時要慢趕,回來後要檢查小鵝是否吃飽,要適當補飼。
(8)重視防疫工作雛鵝出殼,注射小鵝瘟疫苗或抗小鵝瘟高免血清,有條件還可注射一次禽出敗疫苗。飼養期間做好消毒工作。
(9)加強日常管理嚴格按大小、強弱分群飼養,適時分群,每群以70-80隻為宜。
一般 1周齡 20-25隻/㎡ 2周齡 15-20隻/㎡
3周齡 10-15隻/㎡ 4周齡 8-10隻/㎡
日糧合理搭配,青飼料不足可以培養牙苗喂鵝,平時注意觀察鵝群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仔鵝的飼養管理
仔鵝是指1月以上至選種鵝或轉入育肥期的鵝,又稱育成鵝。仔鵝消化能力強,採食量大,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和抵抗力增強,是骨骼、肌肉和羽毛迅速生長的階段,因此,應加強放牧飼養和補給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實行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飼養方式。
(1)仔鵝的飼養:採用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飼養方式,在放牧中鵝可採食到青綠飼料並能充分運動,增強體質,提高成活率,節省大量飼料。放牧場地不僅要青草茂盛,附近還應有清潔水源、樹蔭或其它遮陽物,以便於鵝隨時能飲到水和有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為了促進鵝群快速生長和更換新羽,除放牧外還需適當補喂飼料。如飼料營養不足,就會影響換羽,應補喂些能量和蛋白飼料,促進骨骼正常生長,防止軟腳病和發育不良。
每天補喂次數應按鵝的日齡、增重快慢、牧草質量和採食量靈活掌握,一般30-50日齡每天補4-5次,51-80日齡每天補3-4次,如無放牧條件,實行圈養,每天供應每隻鵝青綠飼料0.5-1㎏,日糧中粗飼料比例要達到30%左右,在運動場邊上建人工水池,供鵝每天下水游泳活動,有利於生長發育。
(2)仔鵝的管理
主要是放牧管理,大群鵝放牧時要分成小群,一般以200隻為一群,如牧地小,草料豐盛處,鵝群應趕得攏些,使鵝充分採食,如牧地大,草料欠豐盛,應使鵝群散開,以充分自由採食,食後要進行放水,水要清,每次放水30分鍾,上岸休息40-50分鍾,再繼續放牧。
放牧前和收牧回舍後要清點鵝數,檢查鵝群健康情況,發現病弱鵝應及時隔離和治療,天熱時早出晚歸,天涼時晚出早歸。歸牧時要讓鵝群洗凈羽毛,待羽毛干後再趕回鵝舍,夜間要進行補料,嚴防獸害,適時做好疫苗接種工作,不到疫區放牧,鵝舍常清理消毒。
白鵝飼養的「三關」技術
白鵝是草食性水禽,肉香味美,安全性好,市場前景廣闊。霍山縣落兒嶺鎮近年來結合退耕還林,鼓勵引導農戶利用冬閑田種植黑麥草,利用林間隙地種植白三葉、菊苣、苦蕒菜等優質牧草來發展養鵝,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能提高經濟效益,發展速度很快。飼養實踐證明,要想養鵝賺錢,就要抓好"三關",即"種草關"、"飼養關"、"防疫關"。
一、種草關
鵝是食草性水禽,採取以種草為主,適當補飼少量精料為輔的養殖模式,經濟效益最佳。優質牧草以種植黑麥草、菊苣、苦蕒菜、白三葉、萵筍等為主,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而定。一般情況下,我地多採用種植1年生黑麥草和多年生菊苣的方式來飼養肉鵝。黑麥草的供草期在當年11月至次年6月,而菊苣的供草期在3-11月,2種牧草搭配,可達到持續供應。黑麥草播種量為1.5千克/畝,菊苣的播種量為0.3千克/畝,以秋播為好。播深一般2-3厘米,條播、撒播均可,條播行距35-40厘米,播前施足基肥,每畝施足有機肥2500-3000千克。苗期要注意防除雜草,及時間苗、定苗,生長季節應根據情況施肥、澆水,注意防治葉斑病及心腐病等。
二、飼養關
1、雛鵝的飼養管理
⑴准備育雛室。育雛室要求清潔、完整無損。地面及牆壁先用10%的新鮮石灰水消毒,然後鋪上干稻草、稻殼、鋸末等,厚度10厘米左右,進雛前用福爾馬林薰蒸消毒,並勤換墊草。餵食的水具和食具要用0.1%高錳酸鉀浸泡1小時後晾乾再用,並定期消毒,保持飼食、飲水清潔。
⑵科學餵食。雛鵝出殼後12小時,先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第1次喂飲,促其喝水,飲水後2小時即可開食。開食料採用青飼料如苦蕒菜、萵筍葉、黑麥草等洗凈切碎,並把碎米、米飯或全價配合小鵝料拌在一起開食。精青飼料按1-3日齡1:3,4-10日齡1:10,10日齡以上1:15的比例摻合。每日飼喂的次數按日齡的增長適當提高,1-4日齡每天飼喂5-6次,4-10日齡每天飼喂6-8次;10日齡以上再從每天5-6次降至3-4次正常喂養。飼養的變化由熟到生、由軟到硬,慢慢過渡,不可突然大幅度變化。
⑶雛鵝保溫。雛鵝體溫調節能力差,大群飼養可利用電熱傘或熱氣管道來進行,小群飼養採用籮筐或紙盒利用自身溫度保溫的方法育雛,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0-30隻或每傘200-300隻左右。1-5日齡溫度26-28℃,濕度60-65%;6-10日齡24-26℃,相對濕度65%;11-15日齡22-24℃,相對濕度65-70%;16-20日齡20-22℃,相對濕度70%左右。這樣經過10-20日齡後,選擇晴朗天氣就可將雛鵝進行放牧飼養。
2、青年鵝的飼養管理。青年鵝指的是30-90日齡的中鵝,待主翼羽長出以後,如不留作種用,則可短期育肥。一般採取3種方式,一種是用全價配合飼料進行舍飼,另一種是以放牧為主,適當補充精料進行放牧飼養,第3種是強制飼喂,進行填飼育肥。我地多採用第2種方式,即採取人工放牧結合補飼,進行有計劃地刈割或輪牧,確保每天採食足夠的鮮草。鵝群大時要適當分群,每200-300隻鵝為一群,避開高溫,早出晚歸,同時早晚各補喂精料1次,飼料以稻穀、玉米、小麥等為主。通過2個月的育肥,體重增加很快,可適時出欄。
3、種鵝的飼養管理。對留作種用的後備鵝,要進行精心飼養。首先,要選擇品種優良、個體勻稱、健康、眼睛明亮的留作後備種鵝,公母比例以1:4-6為宜。其次,加強飼養管理,後備鵝要以放牧為主,加強鍛煉,適當補充精料。在產蛋期以精養為主,增加配合飼料的喂量,從而保持較高的產蛋率。放牧時夏天早出晚歸,中午在舍中或水中休息,冬天晚出晚歸,全天放牧,每天放牧8-10小時為宜。補充精料要做到定時定量,少放勤添。飲水要新鮮干凈。同時,注意合理分群,嚴格控制公母比例,提高種蛋的受精率。
三、防疫關。根據"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控制疾病。
1、加強管理,科學飼養。保持鵝舍的清潔衛生,定期消毒,通風換氣,保溫保濕,維持相對穩定的生長環境。合理放牧和補料,增強體質,提高其對疾病及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能力。
2、本著"早、快、嚴、小"的原則,平時多觀察,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避免疫病的相互傳播。
3、科學免疫。嚴格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各種疫苗。1日齡接種小鵝瘟疫苗;7日齡接種禽流感疫苗;15日齡接種副粘病毒油乳滅活疫苗;20日齡再加強免疫禽流感。種鵝可在產蛋前1個月注射小鵝瘟疫苗和蛋子瘟疫苗各1次,對疫區根據不同的疫情進行強化免疫。
4、定時驅蟲和消毒。在20-30日齡、60-90日齡各驅蟲1次,並定期對生長環境進行嚴格消毒。
『陸』 小兒口瘡和鵝口瘡怎麼鑒別
鵝口瘡,又稱雪口,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口腔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見於初生兒,以及久病體虛的嬰幼兒。輕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若治療不及時,可能危及生命。而小兒口瘡,是以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或皰疹,疼痛流涎,或伴發熱為特徵,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2~4歲小兒多見,預後良好。 兩者容易混淆,容易被忽視。所以作為年輕媽媽,必須學會對寶寶的症狀作出最快最准確的判斷,以免除些許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您發現自己的寶寶不吃、哭鬧、面紅、發熱、口舌生瘡等症狀,務必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判斷,如果是鵝口瘡,盡快送醫院,以免延誤病情。而口瘡相對安全很多,媽媽們就不需要太當心。
『柒』 烏鬃鵝常見病都有哪些,應該如何去防控呢
養殖烏鬃鵝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但養殖起來其實並不難,科學飼養管理即可。不過在養殖烏鬃鵝的過程中,注意預防卵黃性腹膜炎、衣原體病、寄生蟲病和鴨瘟幾種常見病害。
鵝的鴨瘟病多見於養鵝高峰期的炎夏和初秋,不一樣日齡的鵝均可病發,通常在鴨群發病後不久,鵝群逐漸病發,。病鵝落淚,眼瞼水腫,結腆血腫,頸部腫脹,呼吸不暢,拉肚子。
預防此病的主要措施是不必將鴨、鵝群養,而且可以用鴨瘟弱毒疫苗免疫鵝群。雛鵝20日齡首免,60日齡二免,種鵝在開產前半月三免,成鵝之後每一年免疫2次。用鴨瘟疫苗免疫鵝,其疫苗使用量為鴨免疫劑量的3~4倍。
『捌』 鵝病傳染狗嗎
會的。
一定要注意狗狗的日常衛生,保持犬舍的清潔,不要讓狗狗接觸患病的鵝。
禽流感會傳染給狗意見建議:對某種傳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動物稱為易感動物。雞、火雞、鴨、鵝、鵪鶉、雉雞、鷓鴣、鴕鳥、鴿、孔雀等多種禽類。
鵝病1.雛鵝排白色稀便;2.有糊肛現象3.精神萎頓,羽毛松亂;4.垂頭閉目,食慾不振或廢絕。1.病鵝精神不好、食慾不振、擠成一堆;2.流鼻涕;3.搖頭晃腦。4.下痢;5.縮頭嗜睡,伏卧怕冷,不斷搖頭;6.羽毛亂,兩腳癱軟無力。
鵝病;雛鵝排白色稀便;有糊肛現象精神萎頓,羽毛松亂;垂頭閉目,食慾不振或廢絕。病鵝精神不好、食慾不振、擠成一堆;流鼻涕;搖頭晃腦。下痢;縮頭嗜睡,伏卧怕冷,不斷搖頭;羽毛亂,兩腳癱軟無力。
鴨鵝常見胚胎病,將具有類似症狀和病變的常見鴨鵝病歸在一起,然後逐個進行描述和鑒別診斷,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玖』 鵝口瘡的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滯留奶塊相鑒別。口腔滯留奶塊,其性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紅、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