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筆字怎樣調鋒
能提這個問題就表明你的悟性好或者不是初學者了。
我只給你一個思路不講具體技巧。
中鋒運筆,你在需要調鋒的時候去想如何實現。
B. 初學毛筆字,不懂如何藏鋒露鋒和調鋒,該如何把控
寫書法時,要根據書體和風格的不同,去選擇不同的行筆起止的方法。筆尖如何入紙,就是書法上常講的筆法中的一環。藏鋒和露鋒就是筆法這一環節中的兩種典型筆法。
啟功先生書法作品
藏鋒與露鋒兩種筆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單用露鋒,則用筆太過鋒芒,點畫和結字就不穩重;如果單用藏鋒,則點畫無神,也就沒有了書法的氣息。並且單用一種筆法,結字就會顯得太過單調,也容易進入公式化的誤區。書法的學習不僅要追其本質,同樣也不要太過偏執。無論哪種筆法,都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只有納百家之所長為己用,才能將書法付諸自己的情感,從本質上去提升層次。
什麼是中鋒與偏鋒,寫書法時又該如何使用這兩種筆法呢?
書法臨帖的隱藏陷阱,是初學者遇到的常見問題,這幾點必須牢記,臨帖的時候為什麼要一字三抬頭,字帖重影又是什麼意思?
C. 毛筆書法中的「調鋒」是什麼如何調鋒
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知道什麼是錐畫沙,錐畫沙,錐子在沙地上寫字,錐尖永遠不偏離中間,這是傳統書法一個普遍基本功要求,當代我們普遍叫中鋒運筆。
筆筆有收拾,處處見波瀾
D. 書法的調鋒具體該怎麼調
大家好,我是一名書法教育工作者,從業十年,現在教授26個教學班,三百餘名學生在學。現在我來談談毛筆書法中怎樣調峰的問題。
在毛筆書法中,說筆法的時候毛筆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的說法,一般寫字用筆峰不要超過整個筆頭的一半,我個人認為筆頭的三分之一最好用,也就是說在書寫時調峰的范圍在筆頭的三分之一內熟練微妙轉換很重要,是寫好字的必經之路,也是學書的必修課。
以上是個人教學經驗總結,有不足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E. 毛筆書法如何將側鋒調整成中鋒,旋轉筆桿調
第一種方法,轉指,即用手指惗動筆桿來調整。
現代有部分人持此種觀點,本人不太同意。
原因:經典的執筆方法做不到捻管,只有用三個手指執筆,捻管才會較輕松。
且筆桿不能太粗。
第二種方法:轉腕。通過調整手腕來調鋒。
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具體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很難用語言來描述,雖然古人頗多論述,但還是讓人看得雲里霧里。
教樓主一個方法自己去體會:在紙上畫大點的圓圈,讓筆保持中鋒,注意自己的手腕、手臂、手型是怎麼變化的,相信會有所體會。
註:指運和腕運不是孤立的,應該是手腕為主,手指同時也有細微的調整動作。
F. 請問毛筆的正確開鋒方法是什麼
毛筆的開鋒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手指輕輕將筆頭捻松;另一種將筆頭用溫水或冷水浸軟,使膠質融化,然後擠干入墨.開筆部位也很有講究,兼毫,紫毫宜開三分之一,因為這兩種毫的筆毛較硬,全開容易開叉,影響使用效果.羊毫,狼毫,雞毫則可以全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來選擇半開,三分之二開或三分之一開.全開或部分開在書寫時效果不同.全浸開的筆含墨多,不全開的筆頭含墨量相應就少.前者,寫出的字豐潤圓滿,而後者,筆根較硬,便於控制和書寫.在寫字時,還要根據所寫字的大小來選擇筆.有的人喜歡將小筆全部浸開後,用來練大字.這樣做,雖然容易控制筆畫,但不利於掌握多變化的書寫技巧,並且,寫粗筆畫筆頭壓散後難於收攏,對筆的損耗也大.也有人喜歡用全部浸開的大筆練小字.這樣做雖然是大材小用,然而卻能鍛煉控制筆的能力,對習字者有一定的好處.
G. 新的毛筆應該如何開鋒
新的毛筆開鋒方法如下:
1、用手指輕輕將筆頭捻開。
2、另將筆頭用溫水或冷水浸軟,不能用沸水,使膠質融化,然後擠干即可。
3、開鋒部位不一定全開,兼毫,紫毫開三分之一即可,因為這兩種毫的筆毛較硬,全開容易開叉,影響使用效果。
4、羊毫,狼毫,雞毫則可以全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來選擇半開,三分之二開或三分之一開。全開或部分開在書寫時效果不同.全浸開的筆含墨多,不全開的筆頭含墨量相應就少。
(7)毛筆調鋒的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H. 怎麼樣才能筆走中鋒
元代書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筆乃書法之本,這個亘古不變的根本,便是中鋒行筆,然吾學書年余,終不得其解,經征詢他人及查閱資料,恍有頓悟,於是作一簡論,以慰同道。
一、中鋒用筆前提
1、正確執筆:
唐太宗論執筆法:「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要求執筆要正,所謂「正」是說:動筆前筆桿於三維空間內與四方垂直,利於運動時筆鋒向各方出發。運筆後為保證「萬毫齊力」的用墨效果,筆桿反向傾斜於走筆的方向,但筆桿和筆鋒指向構成的縱向平面仍垂直紙面。即筆桿在縱向垂直於紙面的平面內方向傾斜,越出此面為病。
2、立鋒走筆:
立鋒走筆是讓「筆鋒時刻站立著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轉等筆法,以及筆鋒的自然屬性:彈性,達到每一次轉換筆勢和走向時,都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保持筆鋒的相對中正,為下一步的中鋒運筆創造條件。
3、恰當用筆
根據不同書體確定用筆的程度和分寸,即書寫時使用幾分豪。將毛筆「筆鋒至筆肚」間距離平均劃分為三等份,一等份為一分豪,二等份為二分毫,三等份為三分毫。通常:瘦金體用一分豪,歐、柳用二分毫,顏體用三分毫。做到書寫時下筆與用力的恰當。
二、中鋒用筆方法
清末書家楊守敬在論及中鋒用筆時,提出「八面出鋒」,是謂中鋒的妙語,道破了神秘筆法的玄機。中鋒用筆的方法便是「鋒出八面」:根據不同筆畫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毛筆的鋒面。
如何能做到鋒出八面?此乃「中鋒用筆」的關鍵。
1、鋒面劃分
將筆鋒的平面走向,粗略分為八個方向,即八面。書寫時採用的不同的面,而非單一採用某一、兩面。
2、中鋒用筆
書法任何筆畫皆從「點起」或叫「點出」,從側鋒落下形成的「點」轉化為行筆的中鋒是講述的重點。
方法一:捻管轉鋒(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調峰時保持筆尖位置不變,通過手指轉動筆桿調整筆鋒走向。「橫、提」逆時針轉動筆桿,「豎、撇」順時針轉動筆桿,促使筆肚與行筆走向同。「捺」畫不用轉動。此過程走筆使用的鋒面,與起筆點畫使用的鋒面相同。此法優點是:轉換方便,容易掌握。缺點是:由於不停轉動筆桿,影響筆力和速速,筆法也顯單一。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逆時針捻動筆桿,使A面轉向右邊,用A面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切筆後側鋒帶筆,然後轉動筆桿走向想去的方向。簡稱:點,帶,轉。
方法二:提筆折鋒(紙張空間范疇內運筆)。
落筆成點後將筆鋒原地略提,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迅速「頓筆折鋒」向走筆的方向。「橫」折向正右,「豎」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用筆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提筆的程度難以把握,容易出現類似橫畫筆頭出尖或落肚的現象。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於點畫原處(不離開點畫)略提筆,再迅速頓筆折筆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提筆後使筆鋒沒有任何方向,然後再頓筆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轉調鋒(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利用腕部的靈活轉動,保持筆尖位置不變,不用提筆原地將筆鋒向外(筆桿倒向懷部)或者向內(筆桿倒向反之)推送,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筆鋒自然變化成中鋒走向。「橫、提」筆鋒向外(或上)推送,「豎、撇、捺」筆鋒向內(或下)推送,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行筆干凈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行筆開始部分容易形成側鋒用筆。
以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自點畫原處向外(右上)推送筆鋒,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促使筆鋒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保持鋒尖位置不變,略提後按著筆圍著鋒尖畫圓,利用手腕運動轉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書家推薦後兩種中鋒用筆方法。
方法四:衄挫調峰法(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衄有筆鋒上下、左右來回揉動、轉動的意思,挫有筆鋒突然逆勢而行或筆鋒向上或向左輕輕一擠為行筆快速轉向做准備。即運筆的過程中,橫畫用指關節靈活地使筆鋒不斷上下微微提按揉動,豎畫讓腕左右來回微微提按扭動或提按轉趯。
方法五:翻筆調鋒法(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即讓筆鋒從一面直接翻向走筆的相反的另一面。
三、筆法書理總論
啰嗦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本人也不會,所以眾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論多加練習。總之,筆法的「王道」是中鋒用筆,側鋒輔之,用筆的方法是鋒出八面,調鋒的手段是學習的關鍵(內行稱功夫)。
外行說道,誤人子弟,勿怪為盼。
中鋒行筆有兩大困難要克服。
一、克服行筆側偃。
筆鋒受壓太重的時候行筆,筆肚接觸紙面且被筆桿拖著走,是很難使點畫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鋒行筆要避免側偃。書學兩大派別,都對此有共識。
但是,是否必須讓筆尖聚攏於筆畫中央來行筆,兩派的要求不一樣。帖學,董其昌:「發筆處便要提的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之語。」意思是盡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筆畫中央行走。碑學,包世臣:「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亦。」很明顯和帖學不一樣。——兩派行筆有所不同,書寫的效果也不一樣,帖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清挺遒勁」,碑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蒼茫渾厚」。——但是,兩派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讓筆鋒側偃又能力透紙背。
二、克服使轉時的偏側。
為什麼在轉折的時候會出現偏側,寫幾個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懶的說了,又不是視頻解說......
怎麼克服這個困難?主要的辦法有四:
1、分筆法。
也就是一筆分成兩筆寫的意思。比如橫折豎,寫完橫,斷筆,再寫豎。六朝碑版楷書大多如此,唐楷偶為之。於右任許多字的轉折之筆都是分筆寫的,有時候連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分筆法的快寫,只是分的不明顯。這個方法需要彈性稍好的筆,寫起來很輕快。寫行楷、行書(特別是唐以前的行書)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這個方法。
3、頓挫法。
頓,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這樣說滴:「挫者,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離於頓處的意思不是斷筆,後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無非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轉也好,直也罷,啄也行!比如柳公權的字以及米字都是這個方法,唐楷以後也基本都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