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體運動強度的常用指標是什麼
1.所謂適量運動,如果以運動時心率作為標準的話,可用以下公式計算:60歲以下的人運動時心率=180-年齡(±10);60歲以上的人:運動時心率=170-年齡(±10)。
如果在運動後感覺不適、疲倦或運動後15分鍾心率仍未恢復到安靜狀態,即為運動量偏大,應及時加以調整。
動量一般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鍾左右,也可以分2次(每次15分鍾)進行。運動的種類可以是多樣性的,其中專家提倡散步是老年人最好的運動,其他如慢跑、快走、健身氣功、社區健身點的大多數練習項目都可以被選用。
2.如果運動量合適,也可以通過其他指標反映出來:
①體重指數(BMI):BMI通常可以反映你當前的體重是否適合你的身高,來確定你是否需要加大運動量。對於一般人而言,通常情況下:BMI指數維持在18.5~24.9之間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范圍。BMI的計算方式(BMI指數)=體重(kg)/身高(m)/ 身高(m)。
②肌耐力、肌力、柔韌性:肌耐力就是肌肉能夠保證有效地收縮舒張的持久力,肌力就是肌肉在一次收縮過程中所能克服的最大外力,柔韌性是指人體一個關節或者是一系列關節所能產生的動作幅度。這三項指數通過適量運動應能達標。
③血壓:健康的血壓指數,應是合適運動的結果。既不偏高,也不偏低。
⑵ 運動強度怎麼計算
運動強度可以採用脈搏來衡量。有氧運動時脈搏應達到最大心率的 60%~75%,可以參照公式:脈搏= (220 —年齡)X(60%~75%)。如10歲 兒童有氧運動時的脈搏應達到126~157次/分。開始運動時心率可以控制 在低限,隨著適應能力的提高,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頻率。
⑶ 體育課的密度計算公式
體育課的密度計算公式如下:
(3)體育課強度指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由於體育教學的復雜情況,在各種活動中究竟是什麼不合理地利用時間,是很難判斷和掌握的。在實踐中,一般不必嚴格區分什麼是不合理的使用時間,而是要客觀地記錄這五項活動中使用的時間,並計算出它們所佔的比例,供教師提高教學參考。
比密度是指班級的一項或兩項活動的時間占班級總時間的比例。學生的習題時間與課堂的習題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體育課密度是指體育課的運動密度。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體育活動密度一般為20 ~ 30%合適。在適當的條件下,最好高於這個標准,但不要簡單地追求體力活動密度。
⑷ 1.何謂運動強度、運動負荷它們各用哪些主要的生化指標進行評定
一、運動強度
1、定義
運動強度是指動作時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決定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運動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練習的密度、練習的間歇時間、動作速度、練習所負的重量、要求投擲的距離、每次跳高的高度以及動作的難度和復雜性。
2、評定指標
常用生理指標表示其量值。如以心率衡量學校體育課運動量的大小,一般認為,120次/分以下的運動量為小;120~150次/分的運動量為中等;150~180次/分或超過180次/分的運動量為大。
二、運動負荷
1、定義
運動量也稱「運動負荷」,指人體在體育活動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負荷量以及消耗的熱量,由完成練習的運動強度與持續時間,以及動作的准確性和運動項目特點等因素來決定運動量的大小。
2、評定指標
組成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強度」。運動運動與不運動的影響通常運動量大的人,心臟更強壯,因此心率較常人慢,肺活量也更大。但不能一味追求增加運動量,因為在鍛煉時只有運動量保持適宜,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運動量過小過大都不行。
(4)體育課強度指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運動強度與健身效果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促進心臟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強度和骨質密度,提高反應靈敏度,減少抑鬱感,從而增強體質。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加大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會對健康長壽更有利,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一般來說,超強運動無益於身體健康。生理學家曾進行了兩項研究,一是比較低強度和高強度運動對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二是測定連續運動和間斷運動時,血壓與心率變化情況。結果表明,低強度和間斷運動,均能對健康產生良好影響。因此,專家們提示,每天進行低強度運動,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可以減少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
⑸ 什麼是運動量指數,怎麼計算
睡眠:每睡一個小時記0.85分。計算一下每天睡幾個小時,就按這個單位的乘積記分。
靜止活動:包括案頭工作、閱讀、吃飯、看電視、坐車等。這些活動的運動量最低,把消耗在這些活動上的時間加起來,以每小時記1.5分計算。
步行:如果是悠閑緩慢的散步,每小時記3分;如果是快步走,每小時記5分。
戶外活動:慢跑每小時記6分,快跑每小時記7分;游泳、滑冰每小時記8分;各種球類運動和田徑運動每小時記9分;騎自行車每小時記4分;做體操、跳舞每小時記3分。
家務勞動:每小時記5分。
每當一天的各項活動結束後,就可以把以上的分數加起來。如果獲得的總分數在45分以下,說明運動量不夠,應設法增加活動量;如果總分數在45至60分之間,就說明運動量正合適;如果總分數超過了這個限度,只能說明活動量已經過度,對身體沒有更多的益處,是適合調整一下運動尺度的時候了。
⑹ 學生上體育課時運動心率負荷指數的計算方法是( )
一節課的平均心率÷課前安靜心率。小強度為1.2--1.4,中強度為1.4--1.6,大強度為1.6--1.8,最大強度為1.8--2.0
⑺ 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怎麼算
計算課的平均心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面積計演算法,另一種是點演算法。面積計演算法比較准確,但計算過程較為復雜。點演算法是要求各點數據的平均值。將所測課中各次心率相加,除以測量次數,即得課的平均心率。
1、平均心率計演算法
計算公式是:X= X1+X2+X3+¨+ Xn/n 。
註:X、X2、X3代表課中各次心率數, n代表測量總數。
如根據脈搏測定曲線表中課中脈搏測定數據,用上述公式計算,是平均心率為:
x=(90+96+114+126+114+131+120+138+126+144+132+144+126+156+168+162+156+144+132+108+96)/21=130(次/分) 。
2、運動負荷指數計演算法
運動負荷指數計演算法是在計算出課的平均心率的基礎上進行的。其計算公式如下:
運動負荷指數=課中每分鍾脈搏平均數/課前安靜狀態每分鍾脈搏數。
例如:課中每分鍾平均脈搏數為147次/分,課前相對安靜狀態時每分鍾脈搏數為84次/分,則:運動負荷指數=147次/分÷84次/分=1.85 。
一般一節課的運動負荷模式有標准型、雙峰型、前高後低型、前低後高型等模式。標准型指運動負荷由小到大逐漸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續一定時間後再逐漸下降。雙峰型指一節課學生承受兩種運動負荷較高的練習。前高後低型主要指課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運動負荷較大,後半部分較小。
前低後高型則與前高後低型正好相反,運動負荷由小變大,如課的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後半部分為復習教材——連續立定跳遠。任不管採取哪種模式,運動負荷總的調節策略應是高低結合,動靜交替。
通常把正常學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為120—140次/分之間,而一節課上,將此心率的保持的時間控制在10分鍾以上,並以中等強度和中等量結合的運動負荷為主,兼顧學生的課後恢復。
⑻ 體育課運動指數的公式是什麼
BMI=體重/(身高)^2。
體質指數=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kg/m2算式寫法:BMI=體重/(身高)^2。
正常體重:體重指數=18.5-25(中國體質標准:正常范圍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0)超重:體重指數=25-30。
輕度肥胖:體重指數>30中度肥胖:體重指數>35重度肥胖:體重指數>。
計算方法:
標准體質量指數為18至24,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來計算。BMI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肥胖的指標。世界上公認的最簡單方法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用千克計體重,用米計身高,標準的身體質量指數在18至24之間。
相對來說,超過24、25和28之間就叫做超重,超過28就叫做肥胖。在18以下(稱為)的人比較瘦,身體質量指數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來計算。這是我們身體的一個重要標志。專家提醒:標準的BMI在18-24之間,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來計算。
⑼ 體育課中的強度指數是什麼
運動強度,指身體練習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構成運動量的因素之一。常用生理指標表示其量值。如以心率衡量學校體育課運動量的大小,一般認為,120次/分以下的運動量為小;120~150次/分的運動量為中等;150~180次/分或超過180次/分的運動量為大。
(9)體育課強度指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適量鍛煉:
在人的大腦側面,有一個像海馬一樣凸起的部分被稱作海馬體,它是大腦中主管學習和記憶的組織。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索爾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喜歡在滾輪上走動的老鼠,其大腦內的海馬體上會長出新的細胞,而被關閉在普通籠子里的老鼠,則沒有長出新的細胞。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人如果能經常進行有規律的、適量的運動,也能讓大腦中的海馬體長出更多的細胞,讓人的思維、感覺和反應都能更靈敏,從而讓人變得更聰明起來。
大強度運動可通過多種途徑對大腦機能造成損害。
運動時能源物質ATP的耗竭,可能是中樞神經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運動過程中機體血液的重新分配、自由基的大量堆積及血流加速造成血管內皮損傷使腦的血液和氧供應減少,局部酸性產物的堆積等不僅影響腦的能量供應,而且直接遏制神經的活動,使腦機能下降。
有研究顯示:短期的大強度運動使大腦皮層活動減少,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則使廣泛的腦組織興奮性降低。
生活中人們常常覺得劇烈運動後不僅身體的反應遲鈍了,而且腦子也有短暫的「跟不上」的現象。
這不僅與上述因素有關,而且是機體本身的「保護性抑制」機製作用的結果。
過量運動時,由於人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為防止能量進一步消耗而出現機能抑制,這時人們會感覺極度疲勞,渾身無力,大腦反應減慢。
如果長期進行過量運動,機體的「保護性抑制」機能敏感性下降,使大腦機能受損,其表現的症狀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長此以往將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運動是否適量,標准主要看心率,應該是最大心率的60%~85%。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與安靜心率相比,應相差15%~30%,甚至更多,所以選擇最佳運動量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特點、體力狀況、健康水平、體育基礎、生活環境、目的任務等不同情況來決定。
檢驗運動量是否合適還可以看運動後人體的相對反應。
比如可以參照運動狀態下人的汗流量和輕松度。
還可以留意自己的食慾、睡眠以及次日是否還有參加運動的慾望。
相對而言,老年人在有氧運動的前提下可多進行手部的單項鍛煉,增強人體的協調能力。
小孩則要多做一些機械運動,如擺放積木等等,看似簡單,其實能大大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手眼協調能力。
關鍵要把握好運動強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適當范圍,還要有強烈的時間概念,一般而言有氧狀態下每次的運動時間在30~60分鍾為宜,一旦過量,不僅無益,反倒可能損害身體機能。
鍛煉:
開始的跑速以你本人能慢走2分鍾,後過渡到大步快走2分鍾,慢跑5--10分鍾為宜。
如果達到身體微熱,稍稍出汗為宜。
注意運動過程中身體姿態的保持和呼吸的配合。
身體稍前傾,腹部稍用力,兩腳向前走、踏跑台,軀干保持正直,兩手臂自然前、後擺動:左腳踏步吸氣,右腳踏步呼氣,一步一呼吸,熟練後到兩步一呼吸,三步一呼吸(如左右左吸氣,右左右呼氣)。
跑速控制在3/5公里/小時,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
因人而異。
此外,你也可以找你喜歡的方式進行准備活動,如我們的科學健身就有一節准備活動操。
然後逐漸提高速度到8公里/小時,心率控制在120--160次/分。
這時要跑起來,注意戴上安全扣,保持身體平衡,兩手屈肘在腰間前後擺臂,加快呼吸頻率,呼吸要主動,腹肌主動參與呼吸,兩眼平視前方,頭正。
最高心率控制在180次/分。
如果能配合好呼吸,鍛煉一個月後就能達到此水平。
此階段要保證35/45分鍾,速度調節很重要,可以快慢結合,最好不要停下來。
你可以聽音樂,小口飲水,看看鏡子微笑,鼓勵自己。
運動量不要太大,以免過度疲勞。
此時以說話不困難為宜,否則減速。
結束部分要逐漸降低跑速,由8到5,再到3公里/小時。
持續10分鍾左右。
讓身體逐漸放鬆,此後最好專門做各關節、大肌肉群的放鬆,如稍有控制的抖動四肢,拉伸腰背部及大腿的前後肌群及韌帶,同時有益於心臟的養生保護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