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下水資源量的統計與可靠性分析
一、地下水資源的統計及分布
地下水資源統計主要是對各計算區(地下水系統)及各省轄市的淺層潛水(微承壓水)及深層承壓水資源按礦化度分級進行的資源統計。統計結果分別見表2-15、表2-16及表2-17。
全省淺層潛水(微承壓水)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總量為164.58×108m3/a,可采資源量為163.01×108m3/a;深層承壓水可開采資源量為10.47×108m3/a(均為淡水資源),彈性儲存資源總量為766.37×108m3/a。其中淺層地下水可開采淡水、微鹹水及半鹹水資源量所佔比例見圖2-1。
圖2-1 淺層水可開采資源構成比例圖
二、地下水資源量分布特徵(一)淺層地下水資源量分布
地下水資源區域分布一般採用模數表示,平原區地下水資源模數平均12.18×104m3/(km2·a),總體分布具有北部大、南部小的特點。一般來講,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地區,如黃河沿岸影響帶、太行山前沖洪積扇、淮河及其較大支流河谷地帶等,水資源相對較豐富。豫北安陽河、沁河等河口沖洪積扇,含水層顆粒粗、厚度大,水位埋藏淺,補給條件優越,地下水資源模數大於30×104m3/(km2·a);黃河沿岸影響帶,寬度25~50km,包氣帶岩性以亞砂土、粉細砂為主,含水層主要為中細砂、細砂為主,水位埋深小於4m,受黃河水常年補給影響,資源亦較為豐富,資源模數(20~30)×104m3/(km2·a);黃河影響帶南北兩側鄭州—新鄭—中牟及原陽—長垣—范縣一帶,地下水資源模數(15~20)×104m3/(km2·a);濟源—焦作—新鄉—濮陽北部一帶及許昌—尉氏—周口—商丘一帶,包氣帶岩性以亞砂土、亞黏土互層為主,水位埋深北部一般大於6m,南部為4~6m,補給條件稍差,資源模數一般為(10~15)×104m3/(km2·a)。豫西宏農-青龍澗河地下水系統資源模數一般也為(10~15)×104m3/(km2·a);淮河以北的淮河沖洪積平原,包氣帶岩性以亞黏土為主,淮河及其支流河谷地帶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其餘資源模數一般為(5~10)×104m3/(km2·a),淮河南岸信陽-固始一帶崗區,溝谷發育,切割較深,地形坡度大,包氣帶岩性以黏性土及黏土為主,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於4m,入滲補給條件差,資源模數一般小於5×104m3/(km2·a);南陽盆地地下水資源一般為(6~8)×104m3/(km2·a),西部山前崗區及太行山前局部崗區,資源模數一般小於5×104m3/(km2·a)。
表2-15 各計算區地下水資源按礦化度分級統計表
續表
表2-16 河南省各省轄市淺層地下水資源按礦化度分級統計表
續表
表2-17 河南省各省轄市深層地下水可開采資源及彈性儲存資源量統計表
山區岩溶水分布區,地下水資源豐富,豫北太行山區資源模數一般(15~25)×104m3/(km2·a),局部大於30×104m3/(km2·a),豫中嵩箕山區資源模數一般(15~20)×104m3/(km2·a),豫西一般(10~15)×104m3/(km2·a);其他廣大基岩地區,地下水資源較貧乏,資源模數一般小於5×104m3/(km2·a)。
按照地下水礦化度分級,全省范圍內礦化度大於1g/l的微鹹水及半鹹水,總面積為4920km2,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山區全部為淡水。淡水(<1g/l)、微鹹水(1.0~3.0g/l)及半鹹水(3.0~5.0g/l)分布面積分別為162087km2、3795km2、1125km2,分別佔全省總面積的97%、2%及1%,占平原區總面積的95%、3%及2%。平原區微鹹水及半鹹水主要集中分布在黃河沖積平原前緣地帶,其分布范圍是黃河北:衛河以東、延津、長垣縣以北;黃河以南:羅王、仇樓、太康縣一線以東,鄢陵縣以南、周口、淮陽、鄲城縣以北。
(二)深層地下水資源分布
深層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區,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位於衛河沖洪積平原及黃河影響帶,可開采資源模數為(1.5~2.0)×104m3/(km2·a),其次為黃河影響帶外圍的南北,資源模數一般為(1.0~1.5)×104m3/(km2·a),淮河沖洪積平原一般為(0.5~1.0)×104m3/(km2·a),南陽盆地一般小於0.5×104m3/(km2·a)。
從行政區分布來看,鄭州、開封兩市資源豐富,可開采資源模數為(2.0~3.0)×104m3/(km2·a);南陽市資源貧乏,資源模數小於0.5×104m3/(km2·a);周口、商丘及信陽三市,資源較貧乏,資源模數為(0.5~1.0)×104m3/(km2·a);其他大部分地市資源較為豐富,模數為(1.0~2.0)×104m3/(km2·a)。
三、主要水文地質參數的可靠性分析
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利用的最主要參數是降水入滲補給系數(α)、給水度(μ)。本次給水度的計算不但利用地下水水位動態監測資料,採用圖解法進行求解,還利用淺層水與水面蒸發強度及地下水位埋深的關系進行計算,並結合前人普查、水源地勘查成果,綜合確定了各岩性不同計算區的給水度,可靠程度較高;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系數,採用1980~1999年長系列水位動態資料重新計算,並結合鄭州、商丘兩均衡試驗場資料及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普查和最新的水源地勘探成果確定,合理可靠。
深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最主要的參數是彈性比釋水系數,本次雖未重新進行抽水試驗,但參數選取是根據1:20萬水文地質普查、30餘個縣市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及最新的水源地勘探抽水試驗資料而確定,可靠性較高。
四、地下水資源量的合理性分析
1981年完成的河南省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第一輪),對山區僅計算了天然資源,故兩次評價的全省可開采資源量無法進行比較,僅比較其天然資源,見表2-18。
根據表2-18,本次評價計算的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總量較第一輪評價結果減少了14.86×108m3/a,主要是平原崗地減少12.77×108m3/a,山區地下水資源量還略有增加。
表2-18 淺層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比較表單位:108m3/a
平原區地下水天然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氣象因素及地下水位變動影響所致。近10多年來大氣降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大幅度增加,導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埋深加大,入滲條件改變,相應降水入滲系數亦減少,導致地下水補給資源量減少;另外,近年來因渠道多加以護砌,渠系滲漏大幅減少。按歷年大氣降水量資料分析,大氣降水量減少趨勢明顯,20世紀80年代以前降水量偏大,80年代以後降水量減少。據1997年《河南省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1956~197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為788.8m m; 1984~199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為745.0m m,減少5.5%; 1993年以後降水量較前期還有減少,1980年以後的降水量較以前降水量減少比例要大於5.5%,對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的影響應大於此數值。從地下水位埋深分析,1974年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的地區面積為64404km2,大於8m的地區面積為696km2; 1993年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 地區的面積減小到31491km2,即減少50%以上,而水位埋深大於8m 地區的面積,反而增加到9158km2,即擴大近15倍;1999年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 地區的面積進一步減少到26276km2,而水位埋深大於8m 地區的面積增加到13537km2,對大氣降水入滲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雖然1981年地下水資源評價時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 是按4m 計算降水入滲量,現在水位埋深大於8m 地區面積增加較多,故從降水量的減少和水位埋深變化兩項因素分析,足以說明平原崗地區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的減少是合理的。
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變化,主要是兩次評價方法的不同:上次地下水資源評價是利用水文資料分析,本次地下水資源評價是以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為基礎進行的評價,研究程度和精確度均有提高,計算的天然資源量有所增大,合乎實際。
B. 山前傾斜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計算
一、地下水均衡計算
(一)地下水均衡計算條件
1.計算范圍
全淡水區,即山區和平原界線以南,鹹淡水界線以北,面積2062.47km2。
鑒於各類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有著較密切的水力聯系,在任何一種含水層取水,都是開采本區地下水總資源的一部分。因此,水均衡計算時將各含水層視為整體。
2.計算方法
均衡法。
3.均衡計算年份
從1991~2000年降雨量資源來看,1997年為枯水年,為了使地下水多年均衡計算的各項參數有可靠的保證,選擇1997年典型年為均衡期,進行水均衡計算。
4.計算單元的劃分
在水文地質亞區劃分的基礎上,根據含水層綜合岩性劃分成10個均衡計算單元(圖7-1)。
圖7-1 地下水計算單元圖
(二)地下水均衡計算公式
根據水量均衡原理,地下水補給量與排泄量之差應等於地下水儲存變化量。區域水均衡補給要素中,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項,其次為山區側向徑流流入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農田灌溉滲漏補給量等。排泄要素中,人工開采為主要排泄項,其次為側向徑流流出量及潛水蒸發量。由於地下水的長期開采,地下水位在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超過潛水蒸發極限深度,因此潛水蒸發量很小。地下水均衡計算公式如下: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儲變——地下水儲存量的變化量(億m3·a-1);
Q降滲——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億m3·a-1);
Q井灌滲——井灌回滲補給量(億m3·a-1);
Q表灌滲——地表水灌溉滲漏補給量(億m3·a-1);
Q渠滲——渠道滲漏補給量(億m3·a-1);
Q側入——側向徑流流入量(億m3·a-1);
Q庫滲——水庫滲漏補給量(億m3·a-1);
Q河滲——河流滲漏補給量(億m3·a-1);
Q礦滲——礦坑排水滲漏補給量(億m3·a-1);
Q開采——地下水開采量(億m3·a-1);
Q側出——側向徑流流出量(億m3·a-1);
Q蒸發——潛水蒸發量(億m3·a-1)。
(三)地下水均衡項計算
1.地下水儲變數計算
(1)計算公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儲變——地下水儲存量的變化量(億m3·a-1);
μ———地下水位變動帶岩層給水度;
Δh——單元地下水位年變差(m);
F——單元面積(km2)。
(2)各項確定:
1)給水度(μ)確定:經過多年地質勘察、供水勘察、水資源中長期規劃等工作,唐山地區第四系地質參數已建立了系列值,參考前人成果資料,本次水位變動帶不同岩性給水度採用值見表7-3、圖7-2。在此基礎上給出各計算單元的給水度。
表7-3 不同岩性給水度
2)地下水位年變差(Δh)的確定。1997年為均衡計算年份,根據地下水動態觀測資料,計算出1997年末水位與1996年末水位差值即為Δh值,進一步給出各計算單元的水位年變差。
3)計算單元面積(F)。利用MAPGIS計算單元面積。
(3)計算結果:1997年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儲變數為-2.5108億m3,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儲變數為-1.3970億m3,總儲變數為-3.9077億m3。儲變數計算結果見表7-4。
圖7-2 水位變動帶岩性分區圖
表7-4 地下水儲變數計算表
2.地下水補給量的計算
(1)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計算:
1)計算公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降滲——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億m3·a-1);
P——單元降水量(mm);
α——單元降水入滲補給系數;
F——單元面積(km2)。
2)各項確定:
A.降雨入滲補給系數(α)的確定。由於降雨入滲補給受降雨量、岩性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響,降雨入滲補給系數是一個變數,同岩性、同降雨量情況下,隨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大,降雨入滲補給系數會達到一個最大值,之後將趨於減小或變為常量。
由於本區地下水埋深較20世紀80年代下降很多,其中山前傾斜平原上部下降2~10m,唐山市下降尤為劇烈,傾斜平原下部下降0.5~1m,局部持平。所以,降水入滲補給系數總體下降,因此,根據包氣帶岩性及結構、水位埋深、地形地貌等因素,參考前人成果資料,對降雨入滲補給系數進行調整,對於計算單元內有市內建築的,按面積比例平均估算(圖7-3)。本次降雨入滲補給系數採用值見表7-5。綜合不同降水入滲補給系數給出各計算分區的降雨入滲補給系數。
圖7-3 包氣帶岩性分區圖
表7-5 降水入滲補給系數表
B.單元降雨量(P)的確定。根據各縣降雨量等值線求取各單元降雨量平均值。
C.計算單元面積(F)。利用MAPGIS計算單元面積。
3)計算結果(表7-6):1997年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降水入滲補給量為0.8781億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降水入滲補給量為0.7437億m3/a,全淡水區降水入滲補給量為1.6218億m3/a。
表7-6 降雨入滲補給量計算表
(2)井灌回滲補給量(Q井灌滲):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農灌——農業開采量/(億m3·a-1);
β———井灌回歸系數。
本研究區基本為地下水灌溉,有回滲的開采主要為農田灌溉和林果灌溉開采,參照前人資料,井灌回滲系數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採用0.16,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採用0.17。計算得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井灌回滲補給量為0.4297億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井灌回滲補給量為0.3912億m3/a,全區地下水灌溉回滲補給量為0.8209億m3/a。計算結果見表7-7。
表7-7 井灌回滲補給量計算成果表
(3)地表水灌溉滲漏補給量(Q表灌滲):利用渠系引地表水灌溉,引入田間的地表水量為渠首引水量減去渠系損耗量。利用田間灌溉入滲系數,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為0.16,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地下水為0.17(表7-8)。
表7-8 地表水灌溉滲漏補給量計算成果表
(4)地下水側向徑流流入量(Q側入):沿各計算分區的邊界切割斷面,依據含水層厚度及岩性不同分段計算。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K——含水層滲透系數(m·d-1);
I——水力坡度(‰);
H——含水層厚度(m);
B——斷面寬度(m);
t——計算時段(d)。
水力坡度I由1997年地下水等水位線圖計算得出。含水層厚度H為計算深度內飽水帶含水層平均厚度。斷面寬度從1∶10萬地理底圖量得。含水層平均厚度、平均滲透系數根據鑽孔和機井資料得出,平均滲透系數為各含水層厚度與滲透系數的加權平均值。計算結果見表7-9。
表7-9 地下水側向徑流流入量計算成果表
(5)渠系滲漏補給量(Q渠滲):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渠引——渠首引水量(億m3·a-1);
N——渠系利用系數(參考前人資料);
γ——渠系滲漏系數。
主要計算主幹渠的滲漏量。
計算結果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為0.0563億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為0.3708億m3/a,合計為0.4271億m3/a(表7-10)。
表7-10 渠系滲漏補給量計算表
(6)水庫滲漏補給量(Q庫滲):本區水庫主要為陡河水庫,依據其滲漏補給量專項研究得陡河水庫滲漏補給量為0.2108億 m3/a,其中補給單元的量為 0.1581億 m3/a,補給單元的量為0.0527億 m3/a。
(7)河流滲漏補給量(Q河滲):河流滲漏補給系數均採用0.2。1997年還鄉河徑流量為3.8620億m3/a,沙河徑流量為0.2399億m3/a,陡河徑流量為2.9300億m3/a。根據各河流在各計算單元的流域長度分配河流滲漏補給量。河流補給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水量為1.3468億m3/a,補給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的量為0.1636億m3/a,河流對全淡水區的滲漏補給量為1.5104億m3/a(表7-11)。
表7-11 河流滲漏補給量表
(8)礦坑排水滲漏補給量(Q礦滲):礦坑排水地段滲透系數仍採用農田回滲系數,根據各礦1997年的排水量計算得礦坑滲漏補給量為0.2333億m3/a(表7-12)。
表7-12 礦坑排水滲漏補給量
3.地下水排泄量的計算
(1)潛水蒸發量(Q蒸發):潛水蒸發與包氣帶岩性和地下水位埋深有關,1997年地下水位下降劇烈,僅豐潤縣南部和豐南市西部以及錢營一帶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約為2~3m。潛水蒸發的極限深度定為3.5~4m。將地下水位埋深小於潛水蒸發極限的地段作蒸發強度等值線分區,分區蒸發強度與分區面積乘積即為該區潛水蒸發量(蒸發區分布范圍見圖7-3)。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E——潛水蒸發強度(mm);
F——計算面積(km2);
E0——水面蒸發量(mm);
H——平均水位埋深(m);
M——與表層岩性及植被有關的參數,取M為1。
計算獲得潛水蒸發量為0.2024億m3/a(表7-13)。
表7-13 潛水蒸發量計算表
(2)地下水側向徑流流出量(Q側出):計算公式與地下水側向徑流流入量計算公式相同。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K——含水層滲透系數(m·d-1);
I——水力坡度(‰);
H——含水層厚度(m);
B——斷面寬度(m);
t——計算時段(d)。
水力坡度I由1997年地下水等水位線圖計算得出。含水層厚度H為計算深度內飽水帶含水層平均厚度。計算得地下水側向流出量為1.8654億m3/a(表7-14)。
表7-14 地下水側向徑流流出量計算成果表
(3)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開采量包括農業開采量(Q農灌)、城鎮工業和生活開采量(Q工業)、農村人畜開采量(Q生活)和礦坑排水量。總開采量為9.3895億m3/a(表7-15)。
表7-15 地下水開采量統計表
4.均衡計算結果分析
全淡水區補給量與排泄量之差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為-2.6045億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為-1.5103億m3/a,均為負均衡,與地下水儲變數的絕對誤差分別為0.0937億m3/a和0.1134億m3/a,相對誤差分別為4%和8%,說明均衡計算的各項較符合實際情況,所採用參數可以作為計算天然補給資源和可開采資源的基礎(表7-16)。
表7-16 1997年全淡水區均衡計算成果表(單位:億m3/a)
二、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及可采資源量計算
多年平均(1991~2000年)天然資源量計算仍按均衡計算的分區計算(兩個亞區、10個計算單元)。補給項包括: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井灌回滲補給量、地表水灌溉滲漏補給量、渠道滲漏補給量、地下水側向徑流流入量、水庫滲漏補給量、河流滲漏補給量、礦坑排水滲漏補給量。天然補給資源量為總補給量減去井灌回滲補給量。計算公式為: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多年平均(1991~2000年)可采資源量是利用總補給資源量減去不可奪取的地下水排泄量計算獲得,不可奪取的排泄量包括地下水側向流出量和蒸發量。其中蒸發量以3.5~4m為蒸發極限來計算。計算公式為: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各項量的計算方法同前。計算得全淡水區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為6.9292億m3/a,可采資源量為5.5286億m3/a(表7-17、表7-18)。
表7-17 多年平均全淡水區計算單元分項量表(單位:億m3/a)
表7-18 多年平均全淡水區地下水資源量模數表
C. 計算水資源評價時,為什麼平原區是補給量,山丘區是排泄量
計算水資源評價時,平原區是補給量,山丘區是排泄量的原因是高程因素,水往低處流。
在進行地下水資源量計算時,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只計算排泄量。平原、盆地區地下水資源量,應以計算補給量為主。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地區,應利用排泄量法結合地下水動態資料,進行補給量與排泄量的平衡分析。
在對一般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進行評價時,由於山丘區的構造,岩性,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都比平原區復雜,而且用來直接計算山丘區地下水補給資源量的資料又十分缺乏,常常無法直接計算各種補給量,而只好採用計算地下水排泄量的辦法近似地計算補給量。通常是先分別計算區域的各項排泄量,然後以總排泄量作為地下水資源量。對於有水文站控制的山丘區,河川基流量是通過切割逐日平均流量過程線得到,其餘各項排泄量則需由水文地質資料和開采調查資料得到。在地下水開采水平不太高的地區,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主要組成部分,通常可佔80%以上,因此對基流的分割是否合理,決定了地下水資源量計算的精確程度。
D. 內蒙古徵文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 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 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參考資料:http://www.nmg.gov.cn/
E. 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通常以什麼估算
地下水資源量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資源是由地下水的儲存量和補給量組成的,評價時還須考慮排泄量和開采量。
通過多種途徑(如降水入滲,地表水滲漏等),自外界進入含水層並轉化為儲存量的水量(以單位時間體積計)。補給量既隨氣象、水文條件的變化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而改變,又隨排泄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只是當補給和排泄條件相對穩定時,補給量才能保持常量。
通過溢出、蒸發等形式從含水層中排出的流量(以單位時間體積計),雖然這一部分水量已脫離含水層而不再歸屬於地下水的范疇,但它主要來源於地下水的補給量,故可用以反推補給量。當地下水動態穩定時,排泄量恰等於補給量,儲存量不變。
當地下水的動態呈周期性變化時,則每一周期的補給量應等於排泄量和儲存量的增量(正或負)之和。
F. 地下水資源類型分布及開發利用現狀
一、水文地質分區及地下水資源類型
1.水文地質分區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地質構造格局、地層岩性及地形地貌組合決定了半島地區地下水資源的補、徑、排、蓄條件及賦存、富集特徵。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可劃分為3個水文地質區,即:魯西北平原鬆散岩類水文地質區(Ⅰ區),魯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鹽岩類為主水文地質區(Ⅱ區),魯東低山丘陵鬆散岩類、碎屑岩、變質岩類水文地質區(Ⅲ區)(圖6-1)。魯西北(Ⅰ區)和魯中南(Ⅱ區)的分界以地下水全淡區與鹹淡水交錯區為界。魯中南(Ⅱ區)與魯東(Ⅲ區)的分界北段以彌河東側地表水與地下水分水嶺為界,南段以沭河東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嶺為界。
圖6-1 山東半島城市群水文地質分區圖
2.地下水資源類型及分布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承壓水、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
(1)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
該類型地下水主要分布於魯西北平原及山間河谷,由山前到平原再到濱海,水文地質條件有明顯的變化規律,成岩方式由沖洪積到沖積、海積,含水砂層顆粒由砂礫石變為中細砂、粉細砂、粉砂,富水性由強到弱,含水層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礦化度由低到高,水化學類型由重碳酸鹽型到重碳酸-硫酸鹽型、重碳酸-氧化物型、氯化物型。
(2)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承壓水
該類型地下水分布於魯中南山區、地表及地下岩溶發育區。由於地形地貌條件的影響,岩層富水性差別很大。石灰岩裸露的低山、丘陵區,地下水深埋,大都為潛水,且岩層富水性差,是嚴重缺水區。在盆地谷地的中部和單斜構造的前緣,地勢較平坦,石灰岩傾伏於第四系之下,地下水豐富,並具承壓和自流性質。
(3)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
魯中南地區主要分布於淄博及沂沭斷裂帶內,由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等頁岩、砂岩、砂礫岩構成;魯東地區主要分布於海陽、萊陽、諸誠一帶中生代沉積的砂頁岩、砂岩、砂礫岩中,該含水岩組含水微弱,單井出水量一般小於100m3/d。
(4)基岩裂隙水
裂隙水接受大氣降水滲入補給淺部循環,以下降泉形式排泄補給地表水。該含水層分布面積大,富水性差,只適合分散小量開采。
二、地下水資源量及其分布規律
1.地下水資源量
本節所稱地下水資源量系潛水或淺層地下水資源量,即與當地降水和地表水體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動態水量。地下水資源量的計算,平原區、岩溶山區採用補給量法,一般山區採用排泄量法;平原區主要按礦化度小於2g/L計算,山丘區按礦化度小於1g/L計算。
由於山丘區和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補給的關系,因此分區地下水資源量為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和扣除兩者之間的重復計算量。200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各市區地下水資源量見綜述部分表10。
2.地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
(1)地下水資源地域分布特徵
地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水文地質條件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地差別很大。總體是平原區大於山丘區,山前平原區大於黃泛平原區,岩溶山區大於一般山區。
1)山丘區地下水一般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補給來源單一,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隨著降水量地區分布的變化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優劣差異很大。岩溶裂隙較發育的地段,可達(25~30)×104m3/km2·a。在濰彌白浪、膠東半島、東南沿海以變質岩、岩漿岩、碎屑岩為主的一般山區,岩石堅硬,地下水賦存於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中,儲存條件較差,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8~10)×104m3/km2·a,膠萊大沽山區為降水低值區,地下水資源模數也是最低區,一般在(5~8)×104m3/km2·a。
2)平原區地下水以孔隙水為主,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其次是山前側滲補給。地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除與大氣降水地區分布、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有關外,與人類活動影響程度也有一定關系,所以平原區地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也十分不均。山前平原區調節庫容量大,補給條件好,降水入滲補給量較大,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為(15~20)×104m3/km2·a。
(2)地下水資源的年際變化
地下水資源的補給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降水入滲補給量佔地下水資源量的近90%,因此地下水資源量與降水量的變化密切相關,地下水資源量的年際變化幅度比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大,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大於平原區。降水入滲補給量的年際變化,基本代表地下水資源量的年際變化。
1956~2000年期間,半島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具有豐、枯交替及連續豐水年和連續枯水年的現象出現,連續豐水年和連續枯水年均出現兩次,連續豐水年出現在1956~1979年期間,為1961~1964年、1970~1975年,而連續枯水年卻出現在1980~2000年期間,為1981~1983年、1986年~1989年;降水入滲補給量連續低值期和連續高值期也出現在這4個階段,其變化規律與降水量變化規律基本一致。
三、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綜合評價
主要從地下水資源開采量、開發利用程度、剩餘量、各類水質供水程度、比例及超采狀況進行分析評價。
圖6-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資源利用現狀評價(據張宗祜等,2004)
從圖6-2可以看出,近30年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開采量在不斷增多,到1999年八大城市開采量已達40.99×108m3/a。
以1999年度為基準,開采量較大的有:濰坊14.32×108m3/a,濟南9.59×108m3/a,淄博9.39×108m3/a;開采量較小的有:日照2.22×108m3/a,威海1.57×108m3/a,東營0.90×108m3/a;居於中間的為:煙台8.14×108m3/a,青島5.32×108m3/a。以2003年開采量與1999年開采量相比,結果基本相近,如開采量較大的仍是:濰坊13.07×108m3/a,濟南13.32×108m3/a,淄博9.96×108m3/a;開采量較小的仍是:日照3.59×108m3/a,威海2.61×108m3/a,東營0.76×108m3/a。這充分說明地下水資源具有多年動態平衡、保持穩定、可持續利用的效益和功能。
從地下水開采程度分析,1999年度的資源量已得到較充分的開采和利用,大多已接近100%的飽和程度,其中青島、煙台、威海、淄博、濰坊、日照各地都有部分地區嚴重超采(見圖6-3深紅色柱),總的剩餘量僅有6.20×108m3/a,尚不足總開采量的1/6,其中僅有濟南剩餘量較大,有2.75×108m3/a,其次為煙台1.36×108m3/a,青島、東營、淄博都在(0.75~0.65)×108m3/a之間。不僅如此,在濰坊、威海和日照地下水由於超采還出現負增長,如濰坊虧損達2.18×108m3/a,日照虧損0.20×108m3/a,威海虧損0.03×108m3/a。
這些年來,由於各地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地下水總的剩餘量嚴重缺少的形勢已有初步的緩解。據2003年統計(見綜述部分表11),剩餘量已上升達14.97×108m3/a,其中剩餘量較大的地區與1999年相似,仍為濟南4.24×108m3/a和煙台6.08×108m3/a;與1999年統計不同的是,日照和威海不僅不虧損,反而有了一定的剩餘量;由於超采而出現虧損的仍為東營、濰坊,而青島、淄博則已接近基本平衡狀態。
總的來看,本區地下水資源已得到較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尚有一定剩餘潛力,但也出現部分嚴重超採的地段。
根據地區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和後備資源不足的現實,應注意適當地調控,以豐補欠,使采補處於平衡狀態,在超采地段要嚴格限制過量開采,同時要挖掘潛力,不斷開擴新水源和節約用水,從而使地下水資源能穩定地可持續發展。
以2003年為基準,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分類開采和利用現狀見表6-1。
表6-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2003年度含水岩層開采量統計
從表6-1可以看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多以孔隙水與岩溶水為主要供水水源,兩者合計已佔總開采量的92%,其中孔隙水佔73%,岩溶水佔19%。
G. 我國河流流量是
水資源量
(一)降水量
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北少南多的極不均勻態勢,1999年降水量由於氣候異常而造成這種北少南多的分布狀況更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為100~600毫米,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毫米;南方地區一般為800~1600毫米,部分地區超過2000毫米(見圖1)。將1999年降水量與常年比較,除上海、浙北、皖南、贛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東北大部、華北中部、陝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二)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用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1999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7204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286.6毫米,比常年多3.8%,比上年減少16.6%。按流域片計,松遼河片1115億立方米,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億立方米,比常年少64.5%;黃河片524億立方米,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億立方米,比常年少50.5%;長江片1112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億立方米,比常年少6.5%;東南諸河片2240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3.1%;西南諸河片592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1.6%;內陸河片1455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9.2%。
1999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89億立方米,其中流入新疆、內蒙古境內的為124億立方米,流入廣西、雲南、西藏境內的為16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7106億立方米,其中從新疆流出國境的為267億立方米,從雲南、西藏、廣西流出國境的為6049億立方米,從遼、吉、黑、內蒙古4省(自治區)流入國際界河的為790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共17461億立方米,其中北方松遼河、海河、黃河、淮河4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362億立方米,南方長江、珠江、東南諸河3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17099億立方米。與上年比較,入境水量變化不大,只減少5億立方米,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別減少1130、3860億立方米。
(三)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指降水、地表水體(含河道、湖庫、渠系和渠灌田間)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山丘區採用排泄量法計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側向流出量、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水開采凈消耗量;平原區採用補給量法計算,包括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和山前側向流入量。在確定流域分區或行政分區的地下水資源量時,扣除了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之間的重復計算量。
1999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計算面積為939萬平方公里(未包括水面面積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的鹹水面積),地下水資源量為8387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計算面積為193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量為1786億立方米,加上井灌回歸補給量後的總補給量為1856億立方米。
(四)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總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計算量而得。
199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9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29.7萬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資源總量見表3。與常年比較,松遼河片減少28.6%,海河片減少54.3%,黃河片減少15.8%,淮河片減少38.9%,長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減少6.5%,東南諸河片增加16.8%,西南諸河片增加1.3%,內陸河片增加20.0%。
H. 山區地下水資源計算
一、山區地下水資源計算公式
在以往對山區的工作中,沒有投入太多的實物工作量,僅對山間盆地的地下水資源量做過估算,本次在全面調查山區地下水位、開采量的基礎上,對整個山區採用排泄量法計算2000年山區地下水天然資源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山區——山區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億m3·a-1);
Q側排——地下水側向排泄量(億m3·a-1);
Q泉——山區泉流量(億m3·a-1);
Q開采——山區開采量(億m3·a-1);
Q蒸發——山區蒸發量(億m3·a-1)。
(1)沿山區與平原分界線做切割斷面,按達西公式計算山區的地下水側向排泄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K——含水層滲透系數/m·d-1;
I——水力坡度/‰;
H——含水層厚度/m;
B——斷面寬度/m;
t——計算時段/d。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2)2000年枯季和豐季泉水的調查資料顯示,由於降雨量減少,開采量增大,工作區泉水數量減少,泉流量降低。區內主要有馬蹄泉、壯泉、廣泉,枯季泉流量分別為235.044m3/h、18m3/h、35.7m3/h,豐季分別為250.978m3/h、18.5m3/h、70.1m3/h,山區泉流量Q泉平均為0.0314億m3/a。
(3)山區開采主要發生在山間盆地,2000年因開采量未收集到,所以採用20世紀90年代山區平均開采量為Q開采=0.6625億m3/a。
(4)從2000年各測點地下水位埋深來看,山區只有榛子鎮盆地局部地下水位埋深較淺,依據《冀東平原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該區潛水蒸發極限深度為3.5~4m。據此圈出蒸發范圍,利用經驗公式計算山間盆地蒸發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E——潛水蒸發強度(mm);
F——計算面積(km2);
E0——水面蒸發量(mm);
H——平均水位埋深(m);
M——與表層岩性及植被有關的參數,取M為1。
計算獲得山區潛水蒸發量為0.0402億m3/a(表7-1)。
表7-1 山間盆地地下水蒸發量表
二、山區地下水資源計算結果
山區開采資源採用天然資源減去側向流出量和山間盆地蒸發量獲得,計算結果見表7-2。山區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0.9229億m3/a,可采資源量為0.6939億m3/a。基岩區基本沒有開采,可將泉的排泄量視為基岩區的天然資源量,為0.0314億m3/a,並將該量近似作為基岩區的可采資源,於是得到山間盆地的天然資源為0.8915億m3/a,可采資源為0.6625億m3/a。
表7-2 山區地下水資源量表
I. 濱海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計算
一、濱海平原區淺層鹹水的儲存量估算
濱海平原區面積為1897.84km2,地下水為雙層結構,上部為鹹水,下部為淡水。鹹水體底板埋深多在40~80m之間,在該區均開采深層承壓淡水,鹹水的補給資源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此,對於鹹水體僅計算它的容積儲存量。以鹹水底板以上鹹水含水層的厚度等值線進行分區。根據濱海平原區的岩性特點,將鹹水含水層概化為細砂層、亞砂土層和粘土層,岩層給水度依據抽水試驗結果和經驗數值給出,計算公式如下: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儲存量——鹹水儲存量(億m3);
μcp——給水度;
H——計算深度內含水層的厚度(m);
F——計算區面積(km2)。
計算結果見表7-19。鹹水分布區鹹水儲存量為52.2719億m3,其中砂層鹹水儲存量為33.0695億m3,亞砂土及粘土層鹹水儲存量為19.2024億m3。
二、濱海平原區深層淡水的補給資源量及開采資源量
(一)補給資源計算
深層承壓淡水的補給項有地下水側向流入和越流補給,排泄項有地下水的側向流出和人工開采(表7-20、表7-21)。
表7-19 濱海平原區淺層鹹水儲存量表
表7-20 深層淡水側向量計算表
表7-21 深層淡水越流補給量計算表
深層淡水補給資源量計算公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深層淡水補給資源量計算結果為1.1186億m3/a,補給模數為5.89萬m3/km2·a。
(二)濱海平原區深層淡水彈性釋放量及可采資源量計算
1.彈性釋放量計算
計算公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式中:Q彈性——深層淡水彈性釋放量(億m3);
F——計算區面積(km2);
μ*——彈性給水度;
S——多年平均年水頭變差(m)。
彈性給水度採用鑽孔抽水試驗結果的平均值,計算結果見表7-22。
表7-22 深層淡水彈性釋放量計算表
2.深層地下水可開采量計算
計算公式:
華北平原地下水潛力調查及評價方法研究
計算獲得可采資源量為0.9893億m3/a,可采資源模數為5.21萬m3/(km2·a)。
J. 地下水資源數量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地下水資源數量評價的主要內容有:
1、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的組成及其時空分布特徵;
2、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及其空間分布特徵。
也就是說,現在主要的評價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補給資源量,一個是可開采資源量。
另外,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還要對以下問題進行著重分析研究:
a、降水量年際變化及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降水量資料延長到2003年,對降水觀測點上的資料進行計算處理,取得各區面狀年降水量,分析降水量多年變化規律,有無增加或減少趨勢,降水量多年豐、枯變化周期,20世紀90年代處於降水豐、平、枯變化的何種狀態;應用延長的降水系列計算1956~2003年降水均值。
b、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由於大型水庫工程,地表水、地下水調蓄、移民搬遷等影響下河流徑流量、渠道引水量有何變化,渠道襯砌工程、渠道利用系數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對地下水補給有何影響。
c、井灌、渠灌面積及其分布、灌溉定額、灌水次數、灌溉方式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對地下水補給有何影響。
d、地下水開采後,引起的包氣帶厚度和水位變動帶岩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地下水垂向滲漏補給有何影響。
e、地下水開采量較大、歷史較長的地區,建議用近30年來降水量、地下水資源量、開采量、地下水水位的多年動態資料,並進行對比分析。
f、農業種植結構、種植技術及其改變對潛水(或淺層地下水)補給和蒸發的影響。
g、不同岩性、不同埋深,有植被和無植被條件下,地下水蒸發的比較。
h、總結和分析以往和近年調查研究成果,重新認識山區對平原側向補給的機理和補給量。
i、開采條件下,相鄰含水層水力聯系的變化,以及對地下水資源量和水質的影響。
j、海水入侵、鹹水入侵、地下水嚴重污染對地下水資源量的影響。
(10)平原區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地下水資源量評價主要成果:
1、計算分區各項補給量、排泄量、地下水蓄變數、地下水資源量及地下水可開采量;
2、總補給量、地下水資源量及地下水可開采量的空間分布特徵;
3、文字報告成果。
地下水資源數量評價工作程序:
1、准備工作;
2、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3、評價類型區劃分及均衡計算區的確定;
4、水文地質參數率定;
5、地下水礦化度分區的確定;
6、平原去地下水資源量計算;
7、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計算;
8、地下水可開采量計算;
9、評價成果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