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教鋼筋高手「關於基礎主梁非貫通縱筋長度計算」
非貫通筋伸入跨中的長度都是以支座邊(柱邊)開始計算的,沒有以柱中線開始計算的。11G101-3的71頁圖中 ln/3 的長度也是從柱邊算起的。
規范的『貫通縱筋』是指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規定的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有不得小於2Φ12的貫通全數跨度並可靠錨固於兩端(邊)支座的鋼筋。按陳青來教授答疑解釋,通長中是可以在允許位置用各種可靠接頭延續的。一般口語說中間支座鋼筋貫通是拉通之意,此貫通有異於彼貫通。
(1)懸挑板上部非貫通鋼筋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基礎梁底部非貫通縱筋的長度規定,當配置不多於兩排時,在標准構造詳圖中統一取值為自柱邊向跨內伸出至Ln/3位置;當非貫通縱筋配置多於兩排時。
從第三排起向跨內的伸出長度值應有設計者註明。Ln的取值規定為:邊跨邊支座的底部非貫通縱筋,Ln取本邊跨的凈跨長度值;對於中間支座的底部非貫通縱筋,Ln取支座兩邊校大一跨的凈跨長度值。
⑵ 求農村自建房樓板鋼筋布置和計算!
一、普通板底筋計算
(一)、底筋長度
底筋長度=凈跨+伸進長度×2+彎鉤×2
1、當板的端支座為框架梁時
底筋長度=凈跨+左右伸進支座長度max(框梁支座寬/2,5d)+彎鉤×2
2、當板的端支座為剪力牆時
底筋長度=凈跨+左右伸進支座長度max(牆支座寬/2,5d)+彎鉤×2
3、當板的端支座為圈樑時
底筋長度=凈跨+左右伸進支座長度max(圈樑支座寬/2,5d)+彎鉤×2
4、當板的端支座為砌體牆時
底筋長度=凈跨+左右伸進支座長度max(120,板厚)+彎鉤×2
(二)、底筋根數
情況一:底筋根數=(凈跨-50mm×2)/板筋間距+1 情況二:底筋根數=(凈跨-保護層×2)/板筋間距+1
情況三:底筋根數=(凈跨+保護層×2+左梁角筋1/2直徑+右梁角筋1/2直徑-板筋間距)/板筋間距+1
二、麵筋計算
(一)、端支座負筋
1、端支座負筋長度
端支座負筋長度=錨入長度+彎鉤+板內凈尺寸+彎折長度 情況一:錨入支座長度=錨固長度LaE
(1)、當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2時,
端支座負筋長度=(錨固長度LaE+彎鉤)+(板內凈長)+(板厚-保護層×2) (2)、當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時,
端支座負筋長度=(錨固長度LaE+彎鉤)+(板內凈長)+(板厚-保護層)
情況二:錨入支座長度=0.4La+15d (1)、當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2時,
端支座負筋長度=(0.4La+15d+彎鉤)+(板內凈長)+(板厚-保護層×2)
(2)、當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時,
端支座負筋長度=(0.4La+15d+彎鉤)+(板內凈長)+(板厚-保護層)
2、板端負筋根數
情況一:負筋根數=(凈跨-50mm×2)/板筋間距+1
情況二:負筋根數=(凈跨-保護層×2)/板筋間距+1
情況三:負筋根數=(凈跨+保護層×2+左梁角筋1/2直徑+右梁角筋1/2直徑-板筋間距)/板筋間距+1
(二)、端支座負筋分布筋 1、端支座負筋分布筋長度
情況一:分布筋和負筋參差150mm
(1)、分布筋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或凈跨)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150mm×2+彎鉤×2
(2)、分布筋不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或凈跨)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150mm×2
情況二:分布筋=軸線長度
(1)、分布筋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長度+彎鉤×2
(2)、分布筋不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長度
2、端支座負筋分布筋根數
情況一: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板內凈尺寸/分布筋間距(向上取整)
情況二: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板內凈尺寸/分布筋間距+1(向上取整)
(三)、中間支座負筋
1、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標注長度+彎折長度×2
情況一:當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2時,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標注長度+(板厚-保護層×2)×2
情況二:當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時,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標注長度+(板厚-保護層)×2
2、中間支座負筋根數
情況一:中間支座負筋根數=(凈跨-50mm×2)/板筋間距+1
情況二:中間支座負筋根數=(凈跨-保護層×2)/板筋間距+1
情況三:中間支座負筋根數=(凈跨+保護層×2+左梁角筋1/2直徑+右梁角筋1/2直徑-板筋間距)/板筋間距+1
(四)、中間支座負筋分布筋
1、中間支座負筋分布筋長度 情況一:分布筋和負筋參差150mm
(1)、分布筋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或凈跨)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150mm×2+彎鉤×2
(2)、分布筋不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或凈跨)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150mm×2
情況二:分布筋=軸線長度
(1)、分布筋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長度+彎鉤×2
(2)、分布筋不帶彎鉤 分布筋長度=軸線長度
2、中間支座負筋分布筋根數 情況一:根數=布筋范圍/間距
中間支座負筋分布筋根數=(布筋范圍1/分布筋間距)+(布筋范圍2/分布筋間距) 情況二:根數=布筋范圍/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分布筋根數=(布筋范圍1/分布筋間距+1)+(布筋范圍2/分布筋間距+1)
三、溫度筋
為了防止板受熱脹冷縮而產生裂縫,通常在板的上部負筋中間位置布置溫度筋。
1、溫度筋長度
當負筋標注到支座中心線時,
溫度筋長度=兩支座中心線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參差長度150×2+彎鉤×2
2、溫度筋根數
當負筋標注到支座中心線時,
溫度筋根數=(兩支座中心線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溫度筋間距-1
四、純懸挑板的鋼筋計算
(一)、純懸挑板的上部鋼筋計算
1、上部受力鋼筋長度
上部受力鋼筋長度=懸挑板凈跨XBK+錨固長度LaE+(板厚h-保護層)
2、上部受力鋼筋根數
上部受力鋼筋根數=(懸挑板長度L -保護層×2)/上部受力鋼筋間距+1
3、上部分布筋長度
上部分布筋長度=(懸挑板長度L -保護層×2)+彎鉤×2(或不加彎鉤)
4、上部分布筋根數
上部分布筋根數=(懸挑板凈跨XBK -保護層)/分布筋間距
(一)、純懸挑板的下部鋼筋計算
1、下部構造鋼筋長度
下部構造鋼筋長度=(懸挑板凈跨XBK-保護層)+max(支座寬/2,12d)+彎鉤×2(二級鋼筋不加彎鉤)
2、下部構造鋼筋根數
下部構造鋼筋根數=(懸挑板長度L -保護層×2)/下部構造鋼筋間距+1
3、下部分布筋長度
下部分布筋長度=(懸挑板長度L -保護層×2)+彎鉤×2(或不加彎鉤)
4、下部分布筋根數
下部分布筋根數=(懸挑板凈跨XBK -保護層)/分布筋間距
⑶ PKPM中懸挑板配筋怎麼計算
挑出長度不長時可直接採用樑上挑出,板上恆載包括板自重,面層及抹灰,集中荷載採用荷載規范4.5規定取,板上活載包括規范中活載標准值,及雪荷載。集中荷載及活荷載不同時組合,取不利結果。計算簡圖為一邊固定的懸挑靜定結構,取板根部厚度及彎矩設計板受拉鋼筋,過梁參看《砌體結構設計規范》7.2過梁。梁,彎矩,剪力,扭矩同時作用詳見《混凝土規范》相關公式。
整體結構抗傾覆驗算,Mov<Mr。
挑出長度較長,(超過1200mm,參考取值),採用懸挑樑上蓋板,此時板按實際受力情況計算,抗彎,撓度,裂縫,截面驗算
⑷ 懸挑梁鋼筋長度計算
懸挑梁 備注 計算公式 上部鋼筋懸挑端 第一排 L<4hb,全部伸至遠端 伸至遠端下彎再回彎5d(hb-2C+5d) C:保護層厚度 長度=懸挑端長度+懸挑遠端下彎+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L>4hb,除角筋外,第一排總根數的1/2不伸至懸挑遠端即下彎 按45度角下彎後平伸至遠端 hb,懸挑遠端高度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10d)+下彎斜長+上平直段+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第二排 伸至0.75L位置 L:懸挑梁長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0.75L)+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下部鋼筋 錨固12d 長度=凈長+錨固(12d) 箍筋 長度 懸挑遠端變截面時按平均高度計算 根數 與邊梁垂直相交時,布置至邊梁邊(箍筋距梁邊有50mm的起步距離) 純懸挑樑上部鋼筋錨固 彎錨 Max(hc-c,0.4Lae)+1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直錨 Max(La,0.5hc+5d)+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⑸ 請問板支座上部非貫通縱筋的長度怎麼確定
梁鋼筋上部非貫通筋是抵抗支座處負彎矩而設置的,確定長度如下:
上部鋼筋長度為凈跨的1/3,如下圖:
2.注意綁扎過程中鋼筋不能過密,影響混凝土澆築振搗。
⑹ 怎樣計算懸挑板的配筋
受拉鋼筋最小配筋面積
Asmin=ρsminbh
=0.0020×250×500
=250mm^2
凈懸挑的長度的1/12,不過還要看梁內側的板厚,懸挑構件容易破壞,建議還是按照凈懸挑的長度的1/10取,同時還要注意與之相連的樓板板厚的協調問題。懸挑板的板厚取1/10板的挑出長度,且不小於70mm,端部不小於50mm。
(6)懸挑板上部非貫通鋼筋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當連續梁跨高比≤9時,由於梁承受彎矩較小,配筋基本受最小配筋率控制,裂縫寬度和燒度都較小。
當跨高比≥10時,隨著鋼筋強度的提高,縱筋計算配筋率明顯減小;當跨高比較大荷載較大時,配筋可能受裂縫寬度和撓度的限制,與釆用HRB400鋼筋相比,不能體現HRB500鋼筋的強度優勢,宜選用鋼筋。
跨高比在10~14之間時,與採用HRB400鋼筋相比,採用HRB500鋼筋節約鋼筋較為明顯,宜採用HRB500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