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齒輪的計算公式
一、齒輪的直徑計算方法:
1、齒頂圓直徑=(齒數+2)*模數
2、分度圓直徑=齒數*模數
3、齒根圓直徑=齒頂圓直徑-4.5模數
二、M4 32齒
1、齒頂圓直徑=(32+2)*4=136mm
2、分度圓直徑=32*4=128mm
3、齒根圓直徑=136-4.5*4=118mm
三、這種計算方法針對所有的模數齒輪
1、齒輪模數=分度圓直徑÷齒數 =齒輪外徑÷(齒數-2)
模數是決定齒大小的因素。齒輪模數被定義為模數制輪齒的一個基本參數,是人為抽象出來用以度量輪齒規模的數。目的是標准化齒輪刀具,減少成本。直齒、斜齒和圓錐齒齒輪的模數皆可參考標准模數系列表。
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從上述公式可見,齒輪的基本參數是分圓直徑和齒數,模數只是人為設定的參數,是一個比值,它跟分圓齒厚有關,因而能度量輪齒大小,是工業化過程的歷史產物。
⑵ 同步帶輪的計算公式
V1=V2=V3=······=Vn
即R1W1=R2W2=R3W3=······=RnWn
所以各自的齒輪比也就是W1:W2:······:Wn:(1/R1):(1/R2):······:(1/Rn)
在規定的時間內,同步帶上面的齒輪所轉過的齒數,正好正比於同步帶輪所轉過的角度,所以齒輪數也就正比於其本身的角速度W。也由於各個同步帶輪是被同步帶V所接連起來的,所以各個同步帶輪的線速度v也就是相同的。
同步帶按材質可分為氯丁橡膠加纖維繩同步帶,聚氨酯加鋼絲同步帶,按齒的形主要分為梯形齒和圓弧齒兩大類,按帶齒的排布面又可分為單面齒同步帶和雙面齒同步帶。
同步帶傳動具有準確的傳動比,無滑差,可獲得恆定的速比,可精密傳動,傳動平穩,能吸震,噪音小,傳動速比范圍大,一般可達1∶10,允許線速度可達50m/s,傳動效率高,一般可達98℅―99℅。傳遞功率從幾瓦到數百千瓦。結構緊湊還適用多軸傳動,張緊力小,不需潤滑,無污染。
⑶ 怎樣計算同步皮帶的長度
計算技巧
設大滾輪的半徑為r1,小滾輪的半徑r2,2個滾輪中心距離d,則總長度為與大輪相貼的部分+與小輪相貼的部分+懸空長度,即r1*2arccos((r1-r2)/d)+r2*(2PI-2arccos((r1-r2)/d))+2*(d**2-(r1-r2)**2)**0.5,這里PI是圓周率,arccos是反餘弦函數。
在製作同步帶的時候需要注意同步帶的帶齒距離公差為1000±0.1,也就是指任意1000距離以內,同步帶的長度公差是不可以超過±0.1。
選擇技巧
1、在選擇同步帶的時候需要確定所需要多少個帶齒。
2、在選擇同同步帶的時候需要確定帶寬是多少,然後按照同步帶的帶寬還有型號選擇同步帶輪。
3、在選擇同步帶帶的時候需要確定所需要的同步帶輪的軸孔孔徑的大小。
4、在選擇同步帶輪的時候需要先確定所需要的同步帶輪的齒形,或者是確定同步帶的齒形在根據同步帶確定同步帶輪的齒形。
5、最後我們在選擇同步帶輪的時候需要確定擋邊的大小型號還有凸台的大小型號。
⑷ 齒輪的計算公式
齒輪傳動比計算公式
傳動比=從動輪齒數/主動輪齒數=主動輪轉速/從動輪轉速i=z2/z1=n1/n2
1、傳動比是機構中兩轉動構件角速度的比值,也稱速比。構件a和構件b的傳動比為i=ωa/ωb=na/nb,式中ωa和ωb分別為構件a和b的角速度(弧度/秒);na和nb分別為構件a和b的轉速(轉/分)。
2、當式中的角速度為瞬時值時,則求得的傳動比為瞬時傳動比。當式中的角速度為平均值時,則求得的傳動比為平均傳動比。理論上對於大多數漸開線齒廓正確的齒輪傳動,瞬時傳動比是不變的;對於鏈傳動和摩擦輪傳動,瞬時傳動比是變化的。對於嚙合傳動,傳動比可用a和b輪的齒數Za和Zb表示,i=Zb/Za;對於摩擦傳動,傳動比可用a和b輪的直徑Da和Db表示,i=Db/Da。
3、多級減速器各級傳動比的分配,直接影響減速器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還會影響其體積、重量和潤滑。傳動比一般按以下原則分配:使各級傳動承載能力大致相等;使減速器的尺寸與質量較小;使各級齒輪圓周速度較小;採用油浴潤滑時,使各級齒輪副的大齒輪浸油深度相差較小。
4、低速級大齒輪直接影響減速器的尺寸和重量,減小低速級傳動比,即減小了低速級大齒輪及包容它的機體的尺寸和重量。增大高速級的傳動比,即增大高速級大齒輪的尺寸,減小了與低速級大齒輪的尺寸差,有利於各級齒輪同時油浴潤滑;同時高速級小齒輪尺寸減小後,降低了高速級及後面各級齒輪的圓周速度,有利於降低雜訊和振動,提高傳動的平穩性。故在滿足強度的條件下,末級傳動比小較合理。
5、傳動比=使用扭矩÷9550÷電機功率×電機功率輸入轉數÷使用系數
6、傳動比=主動輪轉速除以從動輪轉速的值=它們分度圓直徑比值的倒數。
即:i=n1/n2=D2/D1
i=n1/n2=z2/z1(齒輪的)
⑸ AT10同步帶輪33齒節徑,外徑是多少~
AT10同步帶輪33齒節徑是105.042mm的話,外徑是101.34mm。
外徑和齒數、節距以及節頂距有關,和節徑沒有關系。
同步帶輪外徑計算公式:
同步帶輪外徑=齒數×節距÷π-2×節頂距
那麼,AT10 33齒輪外徑:33x10÷3.1416-2x1.85=101.34
同步帶輪一般由鋼,鋁合金,鑄鐵,黃銅,等材料製造。內孔有圓孔,D形孔,錐形孔等形式。表面處理有本色氧化,發黑,鍍鋅,鍍彩鋅,高頻淬火等處理。精度等級依客戶要求而定。
⑹ 同步帶輪中心距演算法
您說的傳動中心距和中心距 其實是一個道理 只是說法不一樣
同步帶型號1400(皮帶公制長度)-14M(齒型)-55(寬度mm)這是HTD圓弧齒皮帶,在同步帶發展史中是第二代的皮帶,如HTD3M,5M,8M,14M 表示齒頂圓中心的間距為3mm 5mm 8mm 14mm,第一代是梯型齒,如:MXL,XL,L,H,XH,XXH,齒距分別為,2.032mm 5.08mm. 9.525mm,12.7mm,22.225mm.
你的中心距為412.78mm
⑺ 齒輪計算公式是什麼
齒頂高系數 :ha* =1,齒頂間隙系數:c*=0.25。
齒頂圓直徑=分度圓直徑+2*齒根高齒根圓直徑=分度圓直徑-2*齒根高齒鋸=π*模數齒厚=齒鋸/2齒槽寬=齒厚標准中心距=分度圓直徑之和/2=模數*(次數之和)/2。
1、齒頂圓直徑=(32+2)*4=136mm。
2、分度圓直徑=32*4=128mm。
3、齒根圓直徑=136-4.5*4=118mm。
壓力角
α rb=rcosα=1/2mzcosα,在兩齒輪節圓相切點P處,兩齒廓曲線的公法線(即齒廓的受力方向)與兩節圓的公切線(即P點處的瞬時運動方向)所夾的銳角稱為壓力角,也稱嚙合角。對單個齒輪即為齒形角。標准齒輪的壓力角一般為20」。在某些場合也有採用α=14.5° 、15° 、22.50°及25°等情況。
⑻ 同步帶傳動齒數怎麼定
看你需要多長,然後轉換成多少個齒的嘛
假如你用的是8M的型號的同步帶
需要運輸大概4000
那就設計4000/8=500個齒
如果需要4004長的話 4004/8=500.5這樣的話,設計時候要不就加多個齒,要不就減少個齒,縮短距離。設計成4010 501個齒或者4000 500個齒
其實做設計,這些最容易定的了,什麼都是你說了算
⑼ 同步帶輪的節圓直徑如何計算
各種同步帶輪的計算公式
同步帶輪的節圓直徑計算: Dp=p×Z/∏ Dp: 節徑 Z : 齒數 ∏: 圓周率
同步帶輪實際外圓直徑計算: De= Dp-2δ Dp:節徑 δ:節頂距
同步帶輪中心距及同步帶節線長計算
⑽ 2個L同步輪中心200,都是14齒,同步帶要多長。
摘要 同步帶的長度計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