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動態相對指標的計算公式
答:
結構相對指標是反映總體內部結構狀況的指標,一般用百分數表示。其計算公式為:結構相對指標=
,如:某門課程及格率為98%。
動態相對指標是兩個時期同一指標數值的對比,是反映現象發展變化程度的指標,通常用百分數或倍數表示。其計算公式為:動態相對指標=
,如:今年產量為去年的95%。強度相對指標是兩個有一定聯系而性質不同的總量指標的對比,是用來表明現象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強度相對指標=
,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0元/人。
㈡ 相對指標的計算
結構相對指標
結構相對指標是在對總體分組的基礎上,以總體總量作為比較標准,求出各組總量占總體總量的比重,來反映總體內部組成情況的綜合指標。
結構相對指標=各組(或部分)總量/總體總量
如:甲地職工男職工人數占職工人數的70%
計算結構相對指標能夠反映總體內部結構和現象的類型特徵。
比例相對指標
比例相對指標是總體中不同部分數量對比的相對指標,用以分析總體范圍內各個局部、各個分組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協調平衡狀況比例相對指標=總體中某一部分數值/總體中另一部分數值
如:甲地職工男職工人數是女職工人數的2倍
比較相對指標
比較相對指標是不同單位的同類現象數量對比而確定的相對指標,用以說明某一同類現象在同一時間內各單位發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明同類實物在不同條件下的數量對比關系。
比較相對指標=甲單位某指標值/乙單位同類指標值
如:甲地職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職工平均收入的1.3倍
強度相對指標
強度相對指標是兩個性質不同但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之間的對比,用來表明某一現象在另一現象中發展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它和其他相對指標根本不同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同類現象指標的對比。強度相對指標以雙重計量單位表示,是一種復名數。強度相對指標=某種現象總量指標/另一個有聯系而性質不同的現象總量指標
人口密度=人口總量指標/面積總量指標人均產值=國民生產總值/人口數量
三、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是用來檢查、監督計劃執行情況的相對指標。它以現象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實際完成數與計劃數對比,來觀察計劃完成程度。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實際完成數/計劃數
計劃年度計劃(產值、產量、成本、價格)=上年實際(產值、產量、成本、價格)×(100%-本年計劃下降率或增長率)
計劃年度實際(產值、產量、成本、價格)=上年實際(產值、產量、成本、價格)×(100%-本年實際下降率或增長率)
增長率=(實際—計劃)/計劃數
此指標根據下達計劃任務時期的長短和計劃任務數值的表現形式不同,而有多種計算方法,實際應用時需注意區別。公式中分子減分母的差額表示計劃執行的絕對效果。
㈢ 什麼叫相對指標和絕對指標
相對指標又稱「相對數」,是用兩個有聯系的指標進行對比的比值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的綜合指標。相對指標也稱作相對數,其數值有兩種表現形式:無名數和復名數。
無名數是一種抽象化的數值,多以系數、倍數、成數、百分數或千分數表示。復名數主要用來表示強度的相對指標,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強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糧食產量用「千克/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
絕對額指標是指企業計劃期實現的利潤總額。企業利潤總額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以及營業外收支凈額三部分。其中營業利潤又是由商品銷售利潤加其他銷售利潤,再扣除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確定的。
(3)相對指標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相對指標的作用
1、相對指標通過數量之間的對比,可以表明事物相關程度、發展程度,它可以彌補總量指標的不足,使人們清楚了解現象的相對水平和普遍程度。例如,某企業去年實現利潤50萬元,今年實現55萬元,則今年利潤增長了10%,這是總量指標不能說明的。
2、把現象的絕對差異抽象化,使原來無法直接對比的指標變為可比。不同的企業由於生產規模條件不同,直接用總產值、利潤比較評價意義不大,但如果採用一些相對指標,如資金利潤率、資金產值率等進行比較,便可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果做出合理評價。
3、說明總體內在的結構特徵,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質提供依據。例如計算一個地區不同經濟類型的結構,可以說明該地區經濟的性質。又如計算一個地區的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可以說明該地區社會經濟現代化程度等。
商品銷售利潤為營業凈收人扣除銷售費用再扣除銷售稅金和教育費附加後的余額;企業的投資凈收益是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扣除投資損失後的數額。
投資收益包括對外投資分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投資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轉讓所取得的款項高於賬面價值的差額,以及按照權益法核算的股權投資在被投資單位增加的凈資產中所擁有的數額等。
㈣ 相對指標的種類是怎麼計算的
它是通過兩個有聯系的統計指標對比而得到的,其具體數值表現為相對數,一般現為無名數,也有用有名數表示的。相對指標是質量指標的一種表現形式。
相對指標按其作用不同可劃分為六種:結構相對指標、比例相對指標、強度相對指標、動態相對指標、比較相對指標和計劃相對指標。
㈤ 結構相對指標,動態相對指標和強度相對指標的計算公式,並舉例說明。
結構相對指標是反映總體內部結構狀況的指標,一般用百分數表示。 如:某門課程及格率為98%。 動態相對指標是兩個時期同一指標數值的對比,是反映現象發展變化程度的指標,通常用百分數或倍數表示。其計算公式為:動態相對指標=總體部分數值/總體全部數值」 , 如:今年產量為去年的95%。強度相對指標是兩個有一定聯系而性質不同的總量指標的對比,是用來表明現象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強度相對指標=某一總量指標數值/另一有聯系而性質不同的總量指標數值 , 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0元/人。強度相對指標又稱「強度相對數」,就是在同一地區或單位內,兩個性質不同而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數值對比得出的相對數,是用來分析不同事物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表明現象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綜合指標。動態相對指標又稱「動態相對數」或「時間相對指標」,就是將同—現象在不同時期的兩個數值進行動態對比而得出的相對數,藉以表明現象在時間上發展變動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數(%)或倍數表示,也稱為發展速度。
發展速度減1或100%為增長速度指標,計算結果大於100%為增長多少百分數或百分點,小於100%為下降多少百分數或百分點。
動態相對指標的計算
㈥ spss怎麼計算相對數指標
spss計算相對數指標方法如下所示:
SPSS用於描述性統計分析的過程大部分都在分析—描述統計菜單中,另有一個在比較均值—均值菜單,雖然這幾個過程用途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可以輸出常用的指標結果。
㈦ 比例相對指標是什麼如何計算
比例相對指標是將總體按某一標志分組,用各組的總量指標數值相對比而求得的比值或比例。表明總體內不同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公式「比例相對指標」=「總體中某部分的數值」/「總體中另一部分數值」。例如:某地區某一年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為105:100。
相對指標亦稱「統計相對數」。兩個有聯系的現象數值相比得到的比率。反映現象的發展程度、結構、強度、普遍程度或比例關系。分為:結構相對數、強度相對數、比較相對數、比例相對數、動態相對數、計劃完成相對數等。表現形式是有名數和無名數。
拓展資料:
1.要分析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僅僅利用總量指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要對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對總體的組成和其各部分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比較,這就必須計算相對指標。
2.相對指標又稱「相對數」,是用兩個有聯系的指標進行對比的比值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的綜合指標。相對指標也稱作相對數,其數值有兩種表現形式:無名數和復名數。無名數是一種抽象化的數值,多以系數、倍數、成數、百分數或千分數表示。復名數主要用來表示強度的相對指標,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強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糧食產量用「千克/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
3.相對指標通過數量之間的對比,可以表明事物相關程度、發展程度,它可以彌補總量指標的不足,使人們清楚了解現象的相對水平和普遍程度。例如,某企業實現利潤50萬元,實現55萬元,則利潤增長了10%,這是總量指標不能說明的。把現象的絕對差異抽象化,使原來無法直接對比的指標變為可比。不同的企業由於生產規模條件不同,直接用總產值、利潤比較評價意義不大,但如果採用一些相對指標,如資金利潤率、資金產值率等進行比較,便可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果做出合理評價。說明總體內在的結構特徵,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質提供依據。例如計算一個地區不同經濟類型的結構,可以說明該地區經濟的性質。又如計算一個地區的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可以說明該地區社會經濟現代化程度等。
㈧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的計算方法
由於計劃數在實際計算中可以表現為絕對數、相對數、平均數等多種形式,因此計算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1、計劃數為絕對數和平均數時
使用絕對數和平均數計算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時,可直接用上述計算公式。
例:某企業2000年產品計劃產量1000件,實際完成1120件,則產量計劃完成程度為: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1120÷1000)×100%=112%
計算結果表明,該企業超額12%完成產量計劃,實際產量比計劃產量增加了120件。
例:某企業勞動生產率計劃達到8000元/人,某種產品計劃單位成本為100元,該企業實際勞動生產率達到9200元/人,該產品實際單位成本為90元,其計劃完成程度指標為:
計算結果表明,該企業勞動生產率實際比計劃提高了15%,而某產品單位成本實際比計劃降低了10%。這里勞動生產率為正指標,單位成本為逆指標。
在檢查中長期計劃的完成情況時,根據計劃指標的性質不同,計算可分為水平法和累計法。
1)水平法
用水平法檢查計劃完成程度就是根據計劃末期(最後一年)實際達到的水平與計劃規定的同期應達到的水平相比較,來確定全期是否完成計劃。其計算公式為: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計劃期末實際達到的水平/計劃規定期末應達到的水平
採用水平法計算,只要有連續一年時間(可以跨年度)實際完成水平達到最後一年計劃水平,就算完成了五年計劃,餘下的時間就是提前完成計劃時間。在例中,該企業實際從五年計劃的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年第二季度連續一年時間的產量達到了計劃期最後一年計劃產量720萬件水平,完成了五年計劃,那麼第五年下半年這半年時間就是提前完成計劃的時間。
2)累計法
累計法就是整個計劃期間實際完成的累計數與同期計劃數相比較,來確定計劃完成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計劃期間累計實際完成數/計劃規定的累計數
采有累計法計算,只要從中長期計劃開始至某一時期止,所累計完成數達到計劃數,就是完成了計劃。例中,前四年投資額已完成五年計劃,比計劃時間提前一年。
2、計劃數為相對數時
計劃數為相對數時計劃完成程度計算公式為: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實際完成百分比數/計劃規定百分比;
其中:實際完成百分比數=本期實際完成數/上期實際完成數;
計劃規定百分比數=本期計劃完成數/上期實際完成數;
計算結果表明,產量計劃完成程度大於100%,說明超額完成計劃。而單位成本計劃完成程度小於100%,說明實際成本比計劃成本有所降低,也超額完成了成本降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