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獃獃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為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
『貳』 練功的基礎功法
練功十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而功效較好的鍛煉方法,對防治頸、肩、腰、腿病以及某些慢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練習時應做到:動作正確,用「內勁」,呼吸活動相配合。
鍛煉方法如下:
防治頸、肩痛的練功法 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叉腰,大拇指向後,兩腿尖稍外撇,雙眼平視前方。
身體保持正直,頭向左轉至最大限度,目視左肩,然後還原成預備姿勢;頭向後轉至最大限度,目視右肩,再還原成預備姿勢。
體保持正直,抬頭後仰望天空,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低頭俯視地面,再還原為原姿勢。如此做4~8次,以頸部肌肉有酸脹感為度。 腿分開直立,稍寬於寬,兩腳尖稍外撇,兩手虎口相對成圓形,離面部約1尺左右,眼視虎口。
手左右分開,到體側的同時,掌變空拳,兩肘關節保持在同一水平,頭向左轉,視線穿過空拳望遠處,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手左右分開,到體側的同時,掌變空拳,兩肘關節保持在同一水平,頭向右轉,視線穿過空拳遙望遠處。然後再還原為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到頸項、肩、背部肌肉有酸脹感,並可放射到兩臂肌群,同時胸部有舒暢感為度。 腳自然站立,分開稍寬於肩,腳尖稍外撇,手握空拳,兩臂肩側屈曲,雙拳稍高於肩,拳心向前。
胸收腹,兩臂上舉,同時兩拳松開,掌心向前,抬頭、目視患側手指,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動作同上,但目視方向相反,四個動作為一次,共做6~12次,至頸部有酸脹感為度。
(4)開闊胸懷
身體自然站立,雙眼平視前方,呼吸自然,兩腿分開,稍寬於肩,兩手交叉於腹前,患側手在前,掌心向內。
挺胸收腹,兩臂交叉上舉,至頭頂時翻掌掌心向外,兩手交叉,患側在前,雙眼仰視手背,兩臂經體側後劃弧下落還原成預備姿勢。兩手分開時,手心向上,至體側下時,手心向後,眼始終看患側手。兩個動作為一次,做6~12次。至頸、肩和腰有酸脹感為度。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雙手自然垂於體側。
兩臂屈肘,經側後成側上舉,手腕放鬆下垂,手背相對,肘稍高於肩。同時挺胸,眼看患者肘部。
兩臂下落,同時兩手成立掌,掌心相對,徐徐下按,經胸腹前至體側,還原成預備姿勢。兩個動作為一次,做12~24次,至頸、肩部和兩肋有酸脹感為度。 自然呼吸,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自然下垂於體側。
左臂經體側上舉成托掌,眼視手背,同時右臂屈肘,手背緊貼腰後部,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右臂經體側上舉成托掌,眼視手背,同時左臂屈肘,手背緊貼腰後背,再還原為預備姿勢。2個動作為一次,做6~12次,至手臂上舉托掌。同側頸、肩部有酸脹感,並覺胸部舒暢為度。
防治腰痛的練功法
(1)雙手托天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肘屈曲,手指交叉於上腹部,掌心向上。
上體正直,兩臂上提至胸部,反掌上托,掌心向上,肘關節伸直,雙眼仰視手背。兩手分開,兩臂經體側後下落,還原成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頸和腰部產生酸脹感為度。
(2)轉腰推掌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握拳置於腰部。
上體左轉,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平視左後方,同時左肘向左後方頂出,左掌仍置於腰部,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上體右轉,左手立掌向前推出,眼平視右後方,同時右肘向右後方頂出,如此做6~12次,至腰、肩、頸、背有酸脹感為度。
(3)叉腰旋轉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雙手叉腰,大拇指朝前。
兩腿伸直,兩腳不動,雙手用力推動骨盆,作順時針方向環繞一周,然後再作逆時針方向環繞一周,環繞時幅度由小而大,逐步達到最大限度。如此做6~12次,至腰部有明顯酸脹感為度。
(4)展臂彎腰
分腿直立,稍寬於肩,兩手交叉於小腹前,手掌向內。
兩臂前上舉,挺胸收腹,眼視手背,兩臂經體側下落側舉時,上體盡量前屈,兩腿伸直,兩手交叉,手指盡量觸地,如此6~12次,至腰部及兩腿後肌群有酸脹感為度。
(5)弓步插掌
大分腿直立,雙手握拳置於腰部。
上體正直左轉,左膝屈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成立掌向左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然後還原為預備姿勢。
上體正直右轉變右弓步,左手成立掌向右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再還原為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肩、臂、腰、腿有酸脹感為度。 立正,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置於上腹前,雙手經胸前翻掌成托掌上舉,眼視手背。
上體前屈,臀部後移,兩膝伸直,交叉雙手經體前下落,手掌向下,盡量觸足背,然後還原成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頸、腰及兩腿後側肌群有酸脹感為度。
防治臀、腿痛的練功法
(1)左右轉膝
立正,上體前屈,兩手扶膝蓋,目視前下方。
兩腿彎曲,作逆時針方向環繞一次,然後再按順時針方向環繞一次,兩膝環繞時,幅度要盡量大,腿向後時膝關節要伸直,如此練習8~12次,至膝關節有酸脹感為度。
(2)仆步轉體
大分腿直立,雙手叉腰,大拇指向後。
左腿屈曲,右腿伸直,重心移向左腿成左仆步,同時上體右轉45度,然後還原成預備姿勢。
右仆步,同時上體左轉45度,再還原為預備姿勢,如此做6~12次,至雙腿內側肌群及股四頭肌有酸脹感為度。
(3)俯蹲伸腿
立正,上身前屈,膝關節伸直,兩手扶膝,屈膝全蹲,兩肘外展,指尖相對。
兩腿伸直,臀部向上,上體不動,兩手掌貼足背,最後還原成預備姿勢。如此練6~12次,至大腿前後肌群及膝關節有酸脹感為度。
(4)扶膝托掌
分腿直立,與肩等寬,手自然下垂。
上體前屈,右手扶左膝,左臂經體側上舉,手成托掌,虎口朝前,眼隨手動,同時兩膝彎曲,重心在兩腿之間。
『叄』 站樁的正確方法視頻教程
站樁的正確方法教程如下:
1、頭易正:頭居人體最高處,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傾斜,俗語講:「上不正,則下斜」,頭正神清,神態端莊,收頦直頸而其頭必正直,大有統領全身之意。
2、肩易順:順肩者,兩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順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張,毫無拘禁、高聳之狀,以合出勁之態,此勢乃此樁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嚴在於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壯神威,挺胸則有失中正,出胸有利於腰的靈活,腰部靈活,則身體輕靈,周身合力易成。
4、腰易穩:腰,為人身骨節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運動的紐帶,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緊的是穩,穩而厚重則堅實,上、下行氣不滯,則出勁不空。
5、足易堅:足堅者,兩足放平,大趾內側用力向下扣,使腳部穩穩的立於地上,古語言:百力皆發於腳,足之堅穩否,將直接的影響步法、身形、發力的能力。
鍛煉注意要點:
1、堅持時間
站樁最基礎的時間要求,必須保證四十分鍾,如果低於四十分鍾是沒有效果的。另外根據不同需求,時間也各有不同,養生為目的,站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如果以武術練功為目的,則需要站到兩小時甚至更多。
2、站對掙樁
站對爭樁時,可以讓同伴從各個角度推壓練習者的間架、前膝進行檢驗,如果間架很整很強韌並且極具彈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復位、彈回,一般就為正確。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頂著,就是錯誤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極樁功,網路—站樁
『肆』 舞蹈怎麼練功
你好,請問你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專業學舞蹈沒有找到方法,我告訴你一個訣竅。韌帶怎麼練著別扭,怎麼練著痛就怎麼練。芭蕾注意三大要素:開,綳,直。中國舞古典舞:鉤,儈,呼,吸。
如果是業余的,在家練,准備護膝,一雙舞蹈基本功鞋子,最好的皮頭的(耐穿)有彈性的著裝。壓韌帶最好先雙腿並攏(坐下或直立)雙手去抓腳尖或腳跟。韌帶會痛,反復練習。這個動作不僅練功而且對身體很多地方有好處。老少皆宜。這是初學的第一個動作。
還有很多動作一時用語言形容也很難,必須有老師教學。你可以找老師上幾次課就好了。如果想練習身體氣質就必須長期堅持,很多東西看起來簡單實際有很多學問。即使你知道了方法也不一定能練,不然舞蹈培訓班就沒用了,呵呵~祝你好運。
哦對了。前面那位所說是個辦法,但是要知道你不明白人肢體構造和用力發力點,哪裡該緊張哪裡該鬆弛很容易把身材練變形,甚至腿,腳,脊柱,都有可能因為方法不當而造成扭曲,最可怕的是有些動作沒做好會把骨頭韌帶弄傷,即使好了也下雨天也會痛。連我們專業舞院畢業的很多學生都有職業病的。可不要為了節約一點點葬送自己的身體健康。建議最好找老師學學。如果不想花錢。就學習基本功的方法,然後回家長期練習。這樣也有一點點效果的。看你自己吧。
『伍』 怎樣練氣功
你說的一種是動功(練氣)、一種是靜功(養氣)、真正的氣功裡面都有。
這里隨便給你介紹一種氣功五禽戲(華佗著):
「五禽戲」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名醫華佗的「五禽之戲」,之後繁衍的流派甚多。功法的側重點有著眼於「內氣」、「內」、「外」、「動」、「靜」、「剛柔」、「柔勁」、「導引按摩」等等不同,風格各異。
自發五禽戲動功屬於五禽戲派生功法,但在練法上與傳統功法有很大的差別,它屬於一種「自發運動」(有認為是誘發運動),是經入靜、放鬆、意守丹田等程序後,出現自發動作,如拍打、按摩、點穴,或近似虎、鹿、熊、猿、鳥等五禽的動作。功法具有動靜兼備、內外雙修的特點.其意守、內視的方法都頗有特色。
一、練功准備
練功前首先要把思想安靜下來,消除一切煩惱或未解決的問題干擾,還要排除大、小便,寬衣解帶,取掉身上各種硬物,如手錶、眠鏡、鋼筆、硬幣等,以免思想分散不能入靜以及在「外動」時毀壞或碰壓受傷。
二、練功姿勢
以自然站式為主,但如身體病弱或不能久站者,應採取平坐或仰卧式,或三者交替輪換,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產生頭暈現象。
1、自然站式:兩腳開立,腳外側與肩同寬,腳尖平行向前,上體自然伸直,微向前傾。兩手下垂,置於體前側,稍離開大腿.頭頸稍向前低,使鼻尖在意念上對著自己肚臍(圖1)。
2、平坐式:在高低適當的椅子上正坐,臀部坐於椅前1/3,並使會陰部貼於椅面前緣處,兩腳平放觸地,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均成90度角。再下肢相距與肩同寬,平行向前,兩手垂於大腿兩側.小腿垂直於地面。頭頸端正,沉肩松肘(圖2)。
3、仰卧式,自然仰卧。
在站、坐、卧三種練功姿勢中,採用站式較易放鬆,因而也較易發動,所以練本功提倡以站式為主。如用坐式則較難發動,卧式更難發動。但選擇哪一種姿勢,均應以適合練功者的身體狀況和習慣為准,如因病情需要,或自己素來已習慣於某種姿勢,可隨意採用各種適合自己的姿式,如以站式練了一段時間後就感到疲勞,可改為坐式繼續練功,即站坐結合,亦可坐卧結合。
三、練功方法
(一)開功程式
1、按壓肚臍:擺好姿勢後,兩目輕閉。用一隻手的中指(男左女右)按壓肚臍四十九下。按壓的力量要適中,以使肚臍有明顯的按壓感覺為度,但不要按壓太重以致壓痛了肚臍。按壓一下就數一下。按壓的速度大約一秒鍾一下,按壓時要意守和內視著肚臍內一寸的「丹田穴」(圈3),意守即是用意識守住某個穴位或部位。內視即是用眼在裡面看著某個穴位或部位,只是想像著好象看見,而實際上是看不見的。同時要想像著氣血都集中到內視的部位。以下凡作「內視」均同上述要求。
2、默念口訣(只是心想,不要念出聲音):「我心情舒暢,神態從容;我飄飄若仙,如入雲中;我氣血運行,經絡暢通;我意守丹田,靜極生動。」此時就好象自己的思想意境已經達到了口訣的要求一樣,覺得心情舒楊,精神愉快,身心爽適,神態從容自若,舒松自然,一點也不緊張,有象神仙在藍天白雲上騰雲駕霧,飄飄然盪來盪去的自我感覺。氣血在全身運行,所有的經絡、血管、神經都暢通無阻,意守著丹田部位,守到靜下來.靜到極點就會不由自主地動起來。上述口訣只念一遍就不再念,但練功的整個過程,不管動或不動都要貫徹口訣的意境。當練到能產生外動之後,下次以後的練功就可以省去「按壓臍肚」和「默念口訣」這兩個程式。當擺好姿勢開始練功時,只存思想達到了口訣的意境要求即可,但要注意,下面八個程式則必須做,不能省去,做完下面八個程式才可以任其發動,否則就容易發生偏差。
3、降氣放鬆(三次):意想氣血自頭頂百會穴(見圖4)開始,由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逐漸向下降至腳底,就好象用一桶水從頭頂淋下去。水從頭頂向四面八方及滲透到裡面往下慢慢傾瀉下去一樣。隨氣血下行時,內視氣血下降經過身體內外每一部位,包括毛發、皮膚、肌肉、骨骼,關節、經絡、血管、神經、五官、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身體所有部位,都被氣血流注經過,意想氣血每到一個部位,這部位就好象棉花一樣的輕松,好象海棉一樣的松軟,象白雲一樣的鬆散,象雞蛋糕一樣的松脹起來,達到了非常放鬆的思想意境。就這樣地反復進行降氣血放鬆三次。但經絡敏感而容易產生外動的人,或是練功練到能夠產生外動之後,以後練功則只要放鬆降氣一次便可。
4、意守湧泉:上述程式做完後,氣血已降至腳底,就想像著氣血集注在腳底的「湧泉穴」(圖5)上,內視著湧泉,男的默數七下,女的默數六下,稍停。
5、意守祖竅:內視兩眼之間鼻樑上的「祖竅穴」(圖4)。男的默數三下,女的默數二下,稍停。(注意,意守此穴時不能數多幾下,惹數多了,意守時間過長,這就容易引起氣血上逆的「走火」出偏差,輕者會頭暈頭脹,重者會內氣亂竄,大動不已,切不可擅自更改默數的次數。) 在做完上述第四個程式接做第五程式時,只是把意守部位直接轉換為守上祖竅穴,切忌守完湧泉後就把氣血提升上祖竅。在練整套功任何一個程式或收功等過程中,氣血只能讓它下降,不能讓它提升上沖,氣血上沖就容易出偏差。所謂「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菏疾不起,是謂得道。」總之,在任何情況下,若有氣血上逆的感覺時就要用意念引導其下降到丹田或湧泉,不使其直線上沖。那些平時容易頭暈頭脹,或是患有高血壓旨,或是經絡敏感容易外動者,在意守祖竅穴時尤其要注意不能提升氣血或是數多了數,男的只數一下,女的一閃而過就做下面的程式。
6、意守肚臍:內視祖竅穴的氣血向下降至肚臍(圖3),停在臍內意守著它,男的默數七下,女的六下,稍停。
7、肚臍吸氣:內視肚臍,然後意想肚臍向後吸氣——不是口鼻吸氣,而是意想肚臍在吸氣。男的分五段(每段數一下,共數五下),女的分六段(數六下),吸到肚臍好象貼住脊骨上的「命門穴」(圖6)。以上只是意想肚臍吸氣,實際上肚臍並沒有吸氣或向後收縮,不要在吸氣時故意把肚臍向後收,做收腹動作:也不要用口鼻吸氣故意配合肚臍的呼吸。初練者不會感到肚臍在吸氣,只著重在意想。練功日久,就會覺得肚臍真的有氣吸入,五下五段就貼住了命門。練此式時,若肚臍吸氣時肚臍不自覺地有點向後收而不是故意收縮肚臍的話,就聽其自然。稍停。
8、意守命門:內視肚臍貼住命門不動,氣血集注於命門,男的默數七下,女的默數六下,稍停。
9、肚臍呼氣:與第七程式相反。意想肚臍向前呼氣,男的分五段(數五下),女的分六段,把肚臍呼出來,復回原位。
10、三元歸一: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肚臍內,默念與意想著:眼內視肚臍(丹田),耳內聽肚臍,腦內想肚臍,使眼、耳、腦這「三元」都歸到一個丹田的地方,故稱「三元歸一」。在「三元歸一」的基礎上,做到了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精神集中在肚臍內(丹田),對於來自外界的聲音、光線、氣味等干擾一點也不去理會它。眼、耳、鼻、口這四道「門戶」都好象封閉起來內向著肚臍(丹田)一樣,這叫做「四門緊閉」。就這樣反反復復地默念、意守,意識始終貫注於肚臍,久久守候,一直練至十五分鍾至半小時,如果沒有產生「外動」則練至一小時也可以,這時就可作收功法進行收功。若是外動起束,就讓其自然地動、初次動起來若是不劇烈,可以動半個小時。練習日久若仍是輕微的動、可視體力而定,體質好而不疲勞者可動至最長的時間(二小時)就要收功,體質一般者則不要練得時間太長,若是劇烈大動者的則應控制,初練劇烈者十五至三十分鍾甚或五至十分鍾就要收功。以上是指每天只練一次而言,若練兩次則要減少每次練功的時間。動的時聞多長,劇烈程度多長,都應根據各人年齡、體質或病情不同而定,總的原則是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不能過度疲勞,同時做到能控制,能收好功才算正確。
(二)收功程式
1、意想收功:練功練到動起束一段時間而想收功的時候,首先在思想上想著要收功,心想:「讓我的動作慢下來吧,我停下來吧,我要收功了。」反復這樣默想,動作就會慢下來,甚至停下來。
2、降氣湧泉,意想著氣血下降至湧泉穴,意守著它,配合上述意想收功,這樣就會使動作停止。
3、繞臍轉圈:做完下述程式後,務必等動作完全停了下來,才作本程式:意想著肚臍內有氣,用意想像氣自臍部左上角起,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繞圈成逆時針方向繞著肚臍邊轉圈,由小圈轉到大圈,轉三十六圈,繞到最大圈時的范圍上不超過肋弓,下不超過骼骨和恥骨,即是限制在腹部的軟組織范圍內繞圈(圖7),繞完三十走圈就反過來轉圈,由大到小,順時針方向轉三十六圈,使氣歸於原左上角部位,然後把氣收入肚臍內。以上是男性做的。女性做的則與男性相反,先從右上角起,由小圈到大圈順時針方向繞三十六圈,反過來由大到小逆時針方向繞三十六圈,最後把氣收入臍內(圖8)。初練者大多數沒有氣感,練久了便會產生氣感,覺得真正有氣在繞圈,甚到會感到氣動時會推動腸胃在蠕動。初學者若意念很難想像或跟不上氣上繞圈,可以用手掌或手指幫助按上述順序規定繞臍劃圈,使意念跟上繞圈方向和大小。待意念能跟上後就不要用手幫助了。
4、氣散全身;當氣已收入臍內丹田部位時,就想像著把氣由臍內向全身慢慢擴散開來,使氣達於頭面手足,四肢百骸,覺得手指尖和腳趾尖都有麻脹的氣感。
5、搓手擦臉:張開眼睛,搓熱兩手掌、手背,以手掌從下巴起經面部向頭頂至後枕繞環,不停地連續擦三十六次,擦時要整個手掌貼於面、頭、後枕各部,不要離開,連耳朵及整個頭面都要經過,擦到。
做完上述五個收功程式,如果是站式練功,時間長感到腿部疲勞,可緩緩徐步放鬆。
本功的「收功」並非是可有可無的一種形式,而是全套氣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收與不收,收的正確與否對練功的效果或防治偏差均有影響。如果不按上述方法而草草收功,或中途而止,不作收功,或收功不對,不但會削弱練功的效果,而且還會產生頭暈、惡心、胸腹脹悶、氣堵翳滿、手掌腫脹,以及寒顫、手足發冷,余動不止,或大動不已,或內氣亂竄等偏差弊病,這是練功者必須注意的。
樓下門外漢給你上一課,武術幾千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氣功就是五禽戲、八段錦、大小周天、最早的氣功記載是發據出來一塊玉上面的「行氣玉佩銘」這些都是可以查的到的,怎麼說書籍上氣功是虛構的呢?沒有這些書籍記載你跟誰學去?麻煩你們尊重中國的氣功。
『陸』 怎麼練氣功
八段錦習練要領
1.松靜自然
松靜自然,是練功的基本要領,也是最根本的法則。松,是指精神與形體兩方面的放鬆。精神的放鬆,主要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態;形體上的放鬆,是指關節、肌肉及臟腑的放鬆。放鬆是由內到外、由淺到深的鍛煉過程,使形體、呼吸、意念輕松舒適無緊張之感。靜,是指思想和情緒要平穩安寧,排除一切雜念。放鬆與入靜是相輔相成的,入靜可以促進放鬆,而放鬆又有助於入靜,二者缺一不可。自然,是指形體、呼吸、意念都要順其自然。具體來說,形體自然,要合於法,一動一勢要准確規范;呼吸自然,要莫忘莫助,不能強吸硬呼;意念自然,要「似守非守,綿綿若存」,過於用意會造成氣滯血淤,導致精神緊張。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自然」決不能理解為「聽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需要習練者在練功過程中仔細體會,逐步把握。
2.准確靈活
准確,主要是指練功時的姿勢與方法要正確,合乎規格。在學習初始階段,基本身形的鍛煉最為重要。本功法的基本身形,通過功法的預備勢進行站樁鍛煉即可,站樁的時間和強度可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狀況靈活掌握。在鍛煉身形時,要認真體會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和要領,克服關節肌肉的酸痛等不良反應,為放鬆入靜創造良好條件,為學習掌握動作打好基礎。在學習各式動作時,要對動作的路線、方位、角度、虛實、松緊分辨清楚,做到姿勢工整,方法准確。靈活,是指習練時對動作幅度的大小、姿勢的高低、用力的大小、習練的數量、意念的運用、呼吸的調整等,都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掌握,特別是對老年人群和體弱者,更要注意。
3.練養相兼
練,是指形體運動、呼吸調整與心理調節有機結合的鍛煉過程。養,是通過上述練習,身體出現的輕松舒適、呼吸柔和、意守綿綿的靜養狀態。習練本功法,在求動作姿勢工整、方法准確的同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調整好姿勢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對有難度的動作,一時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對於呼吸的調節,可在學習動作期間採取自然呼吸,待動作熟練後再結合動作的升降、開合與自己的呼吸頻率有意識地進行鍛煉,最後達到「不調而自調」的效果。對於意念的把握,在初學階段重點應放在注意動作的規格和要點上,動作熟練後要遵循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原則進行練習。
練與養,是相互並存的,不可截然分開,應做到練中有養、養中有練。特別要合理安排練習的時間、數量,把握好強度,處理好「意」「氣」「形」三者的關系。從廣義上講,練養相兼與日常生活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能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將有助於提高練功效果,增進身心健康。
4.循序漸進
八段錦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和運動強度。因此,在初學階段,習練者首先要克服由於練功而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如肌肉關節酸痛、動作僵硬、緊張、手腳配合不協調、顧此失彼等。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和數量的習練,才會做到姿勢逐漸工整,方法逐步准確,動作的連貫性與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對動作要領的體會不斷加深,對動作細節更加註意,等等。
在初學階段,本功法要求習練者採取自然呼吸方法。待動作熟練後,逐步對呼吸提出要求,習練者可採用練功時的常用方法——腹式呼吸。在掌握呼吸方法後,開始注意同動作進行配合。這其中也存在適應和鍛煉的過程,不可急於求成。最後,逐漸達到動作、呼吸、意念的有機結合。由於練功者體質狀況及對功法的掌握與習練上存在差異,其練功效果不盡相同。良好的練功效果是在科學練功方法的指導下,隨著時間和習練數量的積累而逐步達到的。因此,習練者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合理安排好運動量。
四、八段錦功法問答
1.怎樣才能掌握好健身氣功
說得通俗一點,健身氣功八段錦練習的運動量,就是指一次練習多長時間,做幾遍,及所採取的姿勢高低與用力的大小的總和。一般情況下,一周應不少於5次練習,每次練習在40分鍾,做1至2遍,每遍之間休息2分鍾,加上開始的准備活動和結束的整理運動,一次練習在50分鍾左右為宜。如時間或身體健康情況不允許,可在一天中合適時間安排1~2次練習,每次練習15~30分鍾,數量1至2遍,也可將整套拆開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來練習,同樣可以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由於受到性別、年齡、身體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練習者個體差異很大,不應攀比,心態要平衡,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運動量安排得是否合理,是練習的最關鍵環節,任何一種模式的選擇都有其局限性。對運動量的掌握應以本體感覺為准,其最簡便有效的檢測方法是運動後精神愉快、脈搏穩定、血壓正常,食慾及睡眠良好,表明運動量是適宜的。如果運動後身體明顯疲勞,脈搏長時間得不到恢復,食慾不振、睡眠不佳,則表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進行調整。
2.形體活動應重點注意事項
形體活動包括兩方面,一是姿勢,二是運動過程。對於初學者,在練習中首先要抓好基本身型。如基本身型有毛病就會給人感覺到動作處處別扭,因為身型貫穿於形體活動的始終。正如古語所說,「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可見基本身型的重要。當學會功法後,應進一步在動作的規格要領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動作準確,要領得法,姿勢優美,動作大方。因為會做並不等於做得對,更不等於做得好,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提高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動作開始由緊變松,由松變沉,由沉變穩,功夫逐漸上身。此時,應該把形體活動的重點放在如何突出功法的風格特點上,做到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結合,動靜相兼,神與形合,氣寓其中。以上只是從練習的不同階段,談了健身氣功�八段錦形體活動應重點注意的問題。在實際練功中這些應注意的問題都是交織在一起的,只不過是有所側重而已。還有三調之間的關系處理也至關重要,在這里就不展開談了。
另外,在形體活動中同樣要注意因人而異。對姿勢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都應靈活掌握,對一時難以完成的動作不可強求,應降低難度以自己練習的舒適為好。
3.在練習中如何進行呼吸吐納
呼吸吐納是指吐出肺中濁氣,吸進清新的空氣。呼吸方法是,採用逆腹式呼吸,同時配合提肛呼吸。具體操作是,吸氣時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氣時隔肌下降、松腹、松肛。與動作結合時是起吸落呼,開吸合呼,蓄吸發呼,在每一段主體動作中的松緊與動靜變化的交替處,採用閉氣。因每個人的肺活量、呼吸頻率存有差異,功法的動作幅度也有大小、長短之別,對呼吸的方法要靈活運用,不可生搬硬套,如氣息不暢應隨時進行調節。練習中對呼吸吐納的總體把握是,在初學階段以自然呼吸為好,待動作熟練後可根據呼吸方法結合動作逐漸練習,呼吸應柔和均勻,不可追求深長,其間自然呼吸在練習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這樣,經較長一段時間的鍛煉,呼吸與動作才能配合自如,逐步進入不調而自調狀態。
4.練習健身氣功會不會出偏
「出偏」是指人的機體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較為嚴重的功能紊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呼吸與意念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走火」與「入魔』。
健身氣功�八段錦是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導引術,其方法簡單易行,練習中大腦始終處於覺醒狀態,對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不像靜功和有些動功要求那麼高。只要按健身氣功八段錦書中習練要領去做,不可能會出偏。但在練習中,個別初學者有出現過頭暈、惡心、手足麻木、心慌氣短等現象。這多與體質虛弱、沒有休息好和身體不舒服還堅持練習,或過於認真而出現緊張有關。只要暫時停止練習,稍加休息症狀即可消除。也有練習後感到身體不適的,這主要與運動量過大有直接關系,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4.在練習中怎樣進行心理調節
心理調節,指練功者對思維活動的調控,也稱調心,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如何運用意念。在練習時的意念活動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動作過程。它包括動作的規格、要點、重點部位及呼吸。可能有人會問,這么多內容如何意守,會不會顧此失彼。其實操作起來非常容易,它同調身調息一樣,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練功初期,也就是學習動作階段,主要是意念動作規格和要點,在熟練提高階段重點是意念動作技術環節,注重風格特點,使意念與呼吸相協調。隨著功法的熟練、技術水平的提高,動作趨於自動化,呼吸也近於自調,這時的意念也隨之越來越恬淡,最後達到動作、呼吸、意念協調一致。
5.八段錦意守的重點部位
預備式——意守丹田,寧靜心神,調整呼吸,端正身型。雙手托天理三焦——意想三焦通暢,兩掌上托氣從關元提至天突,兩掌下落氣從天突降至關元。左右開弓似射鵰——開弓勁達脊背,意至食指商陽。調理脾胃須單舉——意想丹田,伸拉兩脅,吸入清氣,呼出濁氣。五勞七傷往後瞧——旋臂刺激手腕原穴,後瞧轉動頸部大椎,展肩勁達脊背,蹲身氣沉丹田。搖頭擺尾去心火——搖頭放鬆大椎,擺尾轉動尾閭,呼吸取其自然,意念守在湧泉。雙手攀足固腎腰——摩運膀胱經,暢通任督二脈,意念守在命門,氣息沉至丹田。攢拳怒目增氣力——左右擰轉脊柱,氣力發於丹田,旋腕用力抓握,兩眼怒目睜圓。背後七顛百病消——腳趾用力抓地,百會向上虛領,放鬆肢體下顛,吸氣呼氣想丹田。收式——氣息歸元守丹田,靜養一會再還原。
「八段錦」各個動作的口訣和做法
一、 鳴天鼓理腰椎。(鳴天鼓64下、搓腰椎至發熱、按摩腰肌至發熱)。
二、 兩手托天理三焦。(兩腳尖雙顛兩手指交叉翻手托天往上用力,連續做八下)。
三、 調理脾胃單舉手。(上手掌朝上往上用力,下手掌朝下望下用力,連續做八個循環)。
四、 七情勞傷往後瞧。(頭轉動,身體不能轉動,頭向左轉時左右眼一齊向身後的固定點看;頭向右轉時,左右眼一齊往右向身後的一個固定點看;左右瞧時必須是同一個固定點,左右各瞧八次)。
五、 疏理頸椎雙甩手。(左右手輪流前後甩手八次,兩個輪回)。
六、 托腰後仰壯腎腰。(彎腰手掌拉腳背八下,然後身體後仰兩手用力托住腰,腰身往後,手用力托腰部八下)。
七、 怒目伸拳增力氣。(兩腳分開,股部略下蹲,瞪兩眼呈怒視態勢,出拳時先出右手往左側用力出拳,後出左手往右側用力出拳,連續八個循環)。
八、 雙足八顛百病消。(身立正,眼向前平視,雙腳尖著地向上用力,雙手向下用力,做一次雙腳放平還原,再進行第二、三次,連續做八次)。
『柒』 中國武術簡單易行的練功方法,都有哪些呢
中國武術簡單易行的練功方法,都有開胯、開龍脊、前俯腰、下腰、仰卧起坐、俯卧撐。
『捌』 氣功氣功。。。誰會的教教我
氣功的方法很多,但最好能在有老師當面指導下進行,如果想自學,可先試練一下抱圓樁功,其方法簡單,少岀偏,收效快,練功方法這里介紹一下:氣功講究「身體姿勢、呼吸方式、意念活動」即「調身、調息、調心」首先兩腳平行以肩同寬,兩腳平衡,腳掌充實踏地松腰微微後坐(膝蓋微微彎曲)兩手在兩肋前抱成圓形,十指相對,掌心向內。眼睛輕輕閉上,全身從頭到腳一遍一遍放鬆,心無雜念,精神尤其要放鬆。就這樣一直站著就可以了。起始時間約15分鍾即可,然後再根據自已的體力慢慢延長。一定要量力而行。收功也很重要,收功時雙手摟在丹田靜養一小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