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岩茶怎麼焙火
、武夷岩茶目前採用炭火烘焙的大約佔百分之多少?
武夷岩茶目前使用炭火烘焙的茶葉不佔太多的比列,受休件限制只有小部份農家茶產量較小或是在產家高檔次茶葉使 用炭火烘焙。
大部分使用烘乾機進行培茶。還有一部分使用烤箱進行。具體比例無法統計。
炭焙和機焙一般烘焙幾次?每次時間多長?
無論用哪種方式進行焙茶。茶葉精製過程中烘焙一般在二次完成,不提倡一次到位,講究文火慢燉。
具體時間每位師傅方式不同略有不同,以本廠老樅水仙炭火培為例 :首次約四小時,第二次約八小時達到足火。
機培的時間與溫度成比例,本廠普通級肉桂機焙為例,首次用140度約15分鍾焙出,第二次140度約30分鍾焙出,達到足火標准。如焙清香小品種茶則溫度還應更低。一焙為二焙時間間隔建議10天以上。
足火和急火的概念在此如何體現?
足火是指:用一定的溫度烘焙,使火味攻入茶葉內部(吃透火)形成熟香型武夷岩茶的一種焙火方式。足火的茶葉具有水厚,回味足,略有苦味(類咖啡味)的特點。
急火是指,用過高溫度焙茶使茶葉表面具有一定的火味,但並使茶葉並未真正吃透火。是茶葉烘焙的敗筆,也是一種焙茶的一種失敗。急火的茶葉,剛始喝有火味,但炭味較足而茶味偏淡。
溫度多高?輕火的溫度多高?中火的溫度多高?高火的溫度多高?
武夷岩茶培火溫度視情況定,以機培為例:輕火是指120度以下,中火是指120-140度,高火是指150度以上的焙茶溫度。但具體也視烘焙時間而定,無法具體解釋到位。
總之,岩茶焙火無定法,做茶還是以看茶做茶為原則,焙火也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
談談大紅袍的簡單識別
大紅袍,紅天下.
很多喝茶的朋友可能對這句話都不陌生.對,這是2005年武夷山大紅袍茶文化節的一個口號.那大紅袍是什麼樣的呢?什麼才是真正的大紅袍呢?
有很多到過武夷山的朋友都知道武夷山街面上,茶館里都賣大紅袍,而且口感各異,外形不同.大紅袍真有那麼多嗎,那大紅袍是如何進行鑒定呢?我告訴各位朋友一個簡單的識別方式"一看二聞三品飲".
一看:
看茶葉的外形:大紅袍是武夷山最傳統烏龍茶的代表,武夷山可以說是烏龍茶的發源地(有據可查).烏龍茶得名於烏黑呈龍形故稱烏龍.所以大紅袍必須是烏黑呈龍形的單葉條索形茶.如果是其他外形的可以確定為非大紅袍.
二聞:
福建烏龍有南烏龍(鐵觀間)與北烏龍(武夷岩茶)之說.大紅袍做為北烏龍的代表.是傳統茶的代言.屬於熟香茶.培火相對較足,初聞茶有炭火茶及茶葉的自然干香.火香味較足.不應有其他的雜味,香味.有人說大紅袍具有明顯的桂花香.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香氣過重過於明顯的茶就不是大紅袍了.大紅袍自古以來就是以水以韻得名,而不是以香得名的.
三品飲:
品飲大紅袍是要有95度以上的開水沖泡,大紅袍湯色呈褐黃色,湯色透亮,較重.這與茶的培火有關.入口有微苦而餘味足.重韻味和回甘,但絕不可以是入口就非常的香甜.久泡亦無苦澀味,且可以多次沖泡有十泡有餘韻之說.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如果有朋友要購買大紅袍茶葉,一定要先沖飲品味後再行購買.個人不建議不品就買茶的做法.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大紅袍的拼配原理
武夷山的大紅袍可以這么理解:母樹大紅袍和商品大紅袍。
母樹大紅袍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與獨特的加工工藝成為中國甚到世界茶王,但其產量極為有限,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紅袍的獨特韻味,於是就出現了商品大紅袍。
商品大紅袍是指用具有一定特色的岩茶進行拼配,以達到大紅袍品質要求的一種拼配茶(品質標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國家標准)。她是大紅袍品牌的一種延伸,是武夷岩茶的一個品牌。
拼配大紅袍原料選材把關較高,非正岩產品不可。並且要求選用達到一定品質具有不同特色的茶葉按照最佳口感比例進行。基本達到母樹大紅袍的口感和韻味。
從市場角度看:各個品牌的大紅袍特徵不完全一致,這主要與大紅袍等級評定的感觀審評標准相關,不同的茶師所注重的口感 不同,所以商品大紅袍的口感與韻味有輕重之分。但其注重的韻味是不可以變的。
大紅袍的傳統特徵應當具備的標准:香幽遠,無澀味,耐沖泡,岩韻顯,回味足。
武夷大紅袍為什麼要拼配?
拼配的武夷岩茶為什麼要叫大紅袍?
很多網友對這兩個問題都有疑問,我想發此帖讓各位有所了解:
一武夷大紅袍要拼配的理由:
武夷山的大紅袍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在拍賣中數次拍茶葉中的天價,可謂"深在山中人不識,一朝品味天下知",大紅袍名聲遠揚,可是母樹大紅袍產量有限,一年只有500克左右,讓很多慕名的人都無法品飲,為了加大武夷岩茶的名聲,讓更多的人了解武夷岩茶,所以才有了大紅袍的拼配.
大紅袍具有"活.甘.清.香"四者於一體的特徵,加上獨特的韻味,"集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岩骨花香之勝".的勝譽.可謂"七泡有餘香,八泡有餘味"余韻十足.
而武夷岩茶在加工過程中,任何一種茶要想做到香水韻三者兼顧,是無法做到的.
例如,某種茶葉在搖青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發酵會產生不同的香味,但香味在搖青的過程中又會有不同的變化時間過長也會變弱,而要想去除茶的苦澀味,搖青的時間又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時間不夠,苦水沒去凈,茶湯中必然有苦澀味.
所以大紅袍就選用不同的具有不同特徵的茶味進行拼配,以達到一定的品質,目的是為了使武夷岩茶的整體品質提高,能夠達到大紅袍的標准:"活.甘.清.香"
武夷岩茶中也有稼接的"二代大紅袍",但由於茶葉的製作受外界的影響較大,也不是一定就能保證品質的,所以大紅袍才有了拼配.
拼配茶叫的大紅袍:是因為武夷岩茶的代表是大紅袍,而且大紅袍的大名遠揚,甚到很多人知道武夷山有大紅袍,不知道武夷山有武夷岩茶,再加上一般拼配的茶葉都是上檔次的茶葉(拼配大紅袍所選用的茶葉都是在某種品質上有獨特特徵的茶葉,可以說單泡就是好茶了),所以武夷山的上等茶叫大紅袍,沾沾光也是必然了.這或許也可以說用的是廣告效應吧。
說說不同的大紅袍
武夷山的大紅袍可以這么理解:母樹大紅袍和商品大紅袍。
母樹大紅袍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與獨特的加工工藝成為中國甚到世界茶王,但其產量極為有限,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紅袍的獨特韻味,於是就出現了商品大紅袍。
商品大紅袍是指用具有一定特色的岩茶進行拼配,以達到大紅袍品質要求的一種拼配茶(品質標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國家標准)。她是大紅袍品牌的一種延伸,是武夷岩茶的一個品牌。
拼配大紅袍原料選材把關較高,非正岩產品不可。並且要求選用達到一定品質具有不同特色的茶葉按照最佳口感比例進行。基本達到母樹大紅袍的口感和韻味。
從市場角度看:各個品牌的大紅袍特徵不完全一致,這主要與大紅袍等級評定的感觀審評標准相關,不同的茶師所注重的口感 不同,所以商品大紅袍的口感與韻味有輕重之分。但其注重的韻味是不可以變的。
大紅袍的傳統特徵應當具備的標准:香幽遠,無澀味,耐沖泡,岩韻顯,回味足。
大紅袍拼配的選料
商品大紅袍,亦稱拼配大紅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性茶葉,代表著武夷岩茶傳統茶葉的品質特徵。今天在這里我大家一起探討大紅袍原料的選擇。
從大紅袍的培火情形來說,拼配原料大部分必須選用名岩產區的原料。名岩的茶耐焙火。
名岩產區的茶葉具有的特點:火焙得越足,其口感越好,韻味足,岩味顯且湯水厚。
大紅袍選料的選擇要注意茶葉特點的繼承性,簡單來說,帶異味或苦澀味足的茶,哪怕是加入一點點也會影響到總體的品質。建議選用品質相等的茶葉進行。
品種選擇上應避免:
苦澀味重的茶;
有青味的茶;有異味的茶;
品種特徵過於明顯的茶。
理由是大紅袍為代表性品牌茶葉,代表的是武夷岩茶的總體口感而並非某個品種的口感所以特徵過於明顯的茶不應做為原料。
在選料上要考慮的茶葉品種
1、 有香氣的品種;
2、 水厚韻足的品種;
3、 具備大紅袍國家標准某個特徵,但其他方面略不不妥的品種
4、 穩定性較強的品種(對茶葉後期的品質起到穩定性作用,以保證產品一致性)
從個人見解來看,建議選用的品種:
肉桂:肉桂茶是岩茶的代表性品種,香氣較顯,水中韻味好,略帶苦澀但不顯。品質特徵較穩定。
水仙:武夷岩茶傳統性代表茶之一,水厚,韻足,香偏低,但穩定性極高,不易變味。基本上的大紅袍均需拼配這一類的品種。
奇種:奇種亦稱菜茶,野茶。本身與母樹大紅袍有相同的基因。根據做茶的工藝可分為清香及熟得兩種,武夷山有較多的高山老樅奇種,也是武夷山有代表性的品種。
北斗:北鬥茶在新品種茶中以水的韻味為特色,屬品種茶中可用於拼配大紅袍的少數品種之一。
老樅水仙:與水仙比,其青苔味更於明顯,有獨特的樅韻,屬大紅袍拼配的佳品。
陳年老茶:有一定年數的茶葉,在品種上注重選擇水仙或北斗,這兩種茶葉的特點是水軟厚。
另外就是一此香氣較穩定的品種茶也可作為原料。
總之大紅袍具有的是「活、甘、清、香」的特徵,在選料上,個人意見認為從這四個方面把關是可以的。做到「香幽、水厚、韻足、回味好」是大紅袍拼配的整體原則。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如有不妥、敬請諒解。
老樅水仙
老樅水仙是,原來自水吉之大湖,傳發現於祝仙洞下,故名為祝仙,因當地「祝」與「水」同音,後習慣稱為水仙至今。武夷山景區天心村由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逐使水仙品質更加優異,如今樹冠高大葉寬而厚、成茶外形肥壯緊結有寶光色,沖泡後香含蘭花葉濃而醇,湯色深橙耐沖泡,葉底黃亮硃砂邊,為武夷岩茶傳統的珍品。養生成份豐富,老樅水仙茶湯味極濃醇且厚重,湯水順滑又兼具有陳年茶之味。老樅水仙為水仙茶中極品。
水仙茶樹品種屬無性系、大葉、晚生種型,葉片比普通小葉種大一倍以上,葉質肥厚。其條索肥壯,色澤綠褐油潤而帶寶色。香濃辛銳、清長,有獨特的"蘭花香"。茶湯味濃醇厚,喉韻明顯,回甘清爽,湯色濃艷呈橙黃色,葉底軟亮,耐沖泡。外觀條索較粗壯,呈油亮蛙皮青色.條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色澤滑潤暗沙綠.香氣濃郁,有一股很幽很柔的蘭花香,有的則帶乳香和水仙花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厚軟黃亮,葉綠硃砂紅邊或紅點,既"三紅七青".
老樅水仙一般是指五六十年以上樹齡的水仙茶樹,在岩骨花香的基礎上突出蘭花香和樅味,抓老樅的樅味,主要有三味:木質味、青苔味、糙米味。
老樅水仙屬武夷岩茶製作的工藝與岩茶打進相同,老樅水仙屬於中輕焙火味醇清香。老樅水仙外形緊實、條索狀;顏色多為色澤烏綠潤帶寶色;干茶香馥郁、老樅味。葉底大片有明顯的「綠底紅鑲邊」的特徵,葉脈浮於葉面之上。
用沸水進行沖泡,沖泡老樅水仙時可用蓋碗或紫砂壺。老樅水仙香氣高,有花香,老樅味前幾泡被香氣遮蓋,後面幾道湯老樅味就出來了,一直可以保持10泡以上,第一泡水可用潤茶法進行沖泡出水要快,從第三泡開始每泡可延續10秒出水。老樅的茶湯金黃色或橙黃色有明顯的光圈,老樅水仙特徵濃香甘醇,喉韻明顯,回甘清爽。品茶時第一口順暢倒胃第二口齒頰留香第三口滿口生津。
安溪千鶴茶苗 2013-06-14 13:07:35
武夷岩茶之 十大名樅
等級分為四大類: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
四大名樅: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
十大名樅: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白牡丹,金桂,金鎖匙,北斗,白瑞香。
武夷岩茶名樅之一:大紅袍
大紅袍武夷傳統四大珍貴名樅(名從)之一。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天心岩九龍窠懸崖上,相傳清代中期已有大紅袍名。品質特優,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香氣馥郁芬芳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岩韻」顯,香味獨特,是武夷岩茶之珍品。
武夷岩茶名樅之二:鐵羅漢
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之內鬼洞(亦稱峰窠坑),兩旁懸崖峭壁,茶樹植於一狹長地帶的小溪澗旁(竹窠岩長窠內亦有與此齊名之樹)。相傳宋代已有鐵羅漢名,為最早的武夷名樅。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山(岩山)。干鐵羅漢看上去色澤綠褐油潤帶寶色,條索粗壯緊結勻整,乍看似水仙。香氣濃郁幽長;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滋味順滑,濃厚鮮活,岩韻特強;葉底軟亮勻齊,紅邊帶硃砂色。鐵羅漢之上品,兼具花果香。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三:白雞冠
原產福建省武夷山隱屏峰蝙蝠洞(在武夷宮白蛇洞口和慧苑岩火焰峰下之外鬼洞亦有與白雞冠齊名之樹),相傳明代已有白雞冠名,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山(岩山)。成茶外形緊結,色澤墨綠帶黃,香氣細長有特別幽長之感;滋味醇厚較甘爽,湯色橙黃明亮,葉底黃亮,紅點點泛現。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四:水金龜
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牛欄坑杜葛峰之半崖上。相傳清末已有此名。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山(岩山)。觀其外形,綠褐帶寶色,色澤烏潤略略泛白,條索緊結彎曲,勻整,稍顯瘦弱;聞有輕微焙火焦香,湯色橙黃清澈艷麗,微有雜質;香氣內質蘊含梅花香;湯色由深橙漸黃,透亮。綠潤軟亮;紅邊帶硃砂色;邊緣有破碎,茶湯顯厚,略帶甜香,滋味十分鮮爽,喉感滑順舒服。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五:半天腰
又稱半天鷂,半天鷂武夷岩茶傳統五大名樅(名從)之一,原產於九龍窠三花峰之第三峰絕頂崖上,又名半天夭、半天腰。妖氣十足,多變的茶香,初時如蘭似花,繼而如粟像杏,再則焦香橫溢,時刻帶著一份妖媚。條索緊細,色澤烏潤,干茶香馥郁茶香帶有多元的果香,香味精緻優雅細膩,沖泡時香氣襲人,滋味濃醇,熟果香氣鮮明馥郁,回甘清甜持久。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六:白牡丹
武夷珍貴名樅(名從)之一。風致優秀,條索緊實,色澤黃綠褐潤,噴香氣濃烈芳噴香似蘭花,滋味濃醇甘甜,「岩韻顯」。抗旱性和抗寒性強。扦插滋生力強,成活率高。
武夷岩茶名樅之七:金貴
武夷珍貴名樅之一。產地及分布:原產福建省武夷山白岩蓮花峰,相傳已有近百年歷史。品質優異,條索肥狀,緊結重實,色澤黃綠褐潤,香氣濃郁幽長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甜爽,「岩韻」顯。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八:金鎖匙
武夷珍貴名樅(名從)之一。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宮山前村(彌陀岩等多處亦有與金鎖匙同名之樹),相傳已有近百年栽培史。品質優異,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香氣高強鮮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韻」顯。抗旱性和抗寒性強。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九:北斗,曾名北斗1號。武夷珍貴名樅(名從)之一。
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北斗峰。制烏龍茶,品質優異,色澤綠褐潤,香氣濃郁鮮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韻」顯。
武夷岩茶名樅(名從)之十:白瑞香
武產地及分布: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山(岩山)。制烏龍茶,品質優異,色澤黃綠褐潤,香氣高強,滋味醇厚似粽葉味,「岩韻」顯。抗旱性和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
安溪千鶴茶苗 2013-06-14 13:11:17
半發酵青清香型茶品種
青茶品種2011-5-27
烏龍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龍茶只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黃旦(黃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凍頂烏龍、肉桂、奇蘭、羅漢沉香、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 、色種等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名貴品種有下列幾種:武夷岩茶產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曲、,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顏色青翠、砂綠、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綠色。品飲此茶,香氣菠郁,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韻"。大紅袍則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武夷山區的烏龍茶的統稱。大紅袍:位居武夷岩茶之首,有"茶王之王"之稱,名揚內外。鐵羅漢:位居四大名樅之二。白雞冠:位居四大名樅之三。水金龜:位居四大名樅之四。武夷肉桂:是近幾年新開發的岩茶名樅。武夷水仙:屬半喬木型,葉片比普通小葉種大1倍以上,因產地不同,同一品種製成的青茶,如武夷水仙,閩北水仙和閩南水仙,品質差異甚大,以武夷水仙品質最佳。
武夷奇種:指以單樅冠名以外的茶品種所製成的烏龍茶。台灣烏龍茶產於中國台灣,條形捲曲,呈銅褐色,茶湯橙紅,滋味純正,天賦濃烈的果香,沖泡後葉底邊紅腹綠,其中南投縣的凍頂烏龍茶(俗稱凍頂茶)知名度極高而且最為名貴。產於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等地縣市,是台灣最早生產的茶類。文山包種:又名"清茶",是台灣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綠色烏龍茶。凍頂烏龍茶:被譽為台灣烏龍茶中的極品,它屬於發酵極輕的包種茶類,在風格上與文山包種相似。台灣高山茶:台灣高山茶是指生產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區的茶葉,產地主要分布在阿里山、玉山、雪山、中央山、台東山等山區。木柵鐵觀音:產於台灣省台北市木柵區。白毫烏龍:又名"膨風茶"、"香檳烏龍"、"東方美人",為台灣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重的一種。羅漢沉香產於四川蒙頂山。羅漢沉香兼有紅茶和白茶的優點,獨特的"果香樟韻",滋味鮮醇高爽,果香清甜,樟香幽長濃郁,香氣高雅持久。東方美人是台灣獨有的名茶,又名膨風茶,又因其茶芽白毫顯著,又名為白毫烏龍茶。東方美人茶葉外觀頗顯美感,葉身呈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鮮艷可愛,茶湯水色呈較深的琥珀色,嘗起來濃厚甘醇,並帶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鳳凰水仙是產於廣東潮安鳳凰鄉的條形烏龍茶,分單叢、浪菜、水仙三個級別。有天然花香,蜜韻,滋味濃、醇、爽、甘,耐沖泡。主銷廣東、港澳地區,外銷日本、東南亞、美國。鳳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譽。茶條肥大,色澤呈鱔魚皮色,油潤有光。茶湯澄黃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閩北烏龍茶產地包括崇安(除武夷山外)、建甌、建陽、水吉等地。閩北水仙:閩北烏龍茶中的主產品。閩北烏龍:外形條索緊細重實,葉端扭曲,葉底柔軟,肥厚勻整,綠葉紅邊。白毛猴:又稱"白綠",是政和縣的傳統名茶。閩南烏龍茶安溪鐵觀音:因身骨沉重如鐵,形美似觀音而得名,是福建烏龍茶中的極品。閩南安溪產。"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蜻蜒頭,由於咖啡鹼隨著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綠起霜"。此茶沖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
安溪黃金桂:又名"透天香",以奇異高香而得名。永春佛手:主產永春縣,是福建烏龍茶中具有獨特風味的名茶之一。安溪色種:組成色種的烏龍茶品種主要有本山,水仙,奇蘭,梅占等等。廣東烏龍茶廣東烏龍茶的加工方法源於福建武夷山,因此,其風格流派與武夷岩茶有些相似,外形呈條形。鳳凰水仙:主要產區為鳳凰鄉,一般以水仙品種結合地名而稱為"鳳凰水仙"。鳳凰單樅:是以鳳凰水仙的茶樹品質值株中選育出來的優異單株,其採制比鳳凰水仙精細,是廣東烏龍茶中的極品之一。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崬山茶區。茶形壯實而捲曲,葉色淺黃帶微綠。湯色黃艷襯綠,香氣清長,多次沖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浪菜:採摘多為白葉水仙種,葉色淺綠或呈黃綠色。嶺頭單樅:又稱白葉單樅。石古坪烏龍:以潮安石古坪採制的品質最優。
安溪千鶴茶苗 2013-06-14 13:15:53
安溪清香型有哪些種類
安溪青茶清香型種類
青茶有哪些種類?很多朋友不明白青茶包括哪些,今天就來說說青茶的種類。青茶又名烏龍茶,青茶種類包括:鐵觀音、黃旦(黃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葉烏龍、武夷岩茶、凍頂烏龍、水仙、大紅袍、肉桂、奇蘭、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色種等。安溪青茶有哪些種類:1、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後,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後,一年生長期7個月。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2、本山:本山原產於安溪西坪鎮,與鐵觀音近親,但生長勢與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成茶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近似。條索尚肥壯,緊結,較沉重,葉梗紅亮,細瘦整齊,尾部稍大,竹子節明顯,色澤烏潤呈熟透的香蕉皮色,具有青蒂綠腹紅點的特點。3、大葉烏龍:大葉烏龍(又名大葉烏),原產於安溪長坑珊屏。無性系品種。相傳,清雍正九年(1731),安溪長坑人氏蘇龍,將安溪一種茶苗移栽於建寧府(今南平市),產量高,品質好,當地茶農認定為優良品種,競相繁殖栽培。沒過幾年,蘇龍辭世,當地茶農以蘇龍姓名諧音命名為烏龍。4、毛蟹:烏龍茶——毛蟹,原產於安溪福美大丘化,民國時亦稱毛外,無性系品種。育芽能力強,但持嫩性較差,發芽密而齊,採摘批次較多,樹冠形成迅速,成園較快,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易於栽培,產量較高。
⑵ 中國名茶泡法
中國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衛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復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卧,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雲、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而黃山茶葉在300年前就相當著名了。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中國十大名茶——洞庭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採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採摘,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熏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嘗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螺春」。
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中國十大名茶——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問(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
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制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
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歷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都獨占魁首,多次獲獎,享有盛譽。
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中國十大名茶——雲南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採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採茶的標准為二三葉。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乾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葯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運銷港、澳地區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
中國十大名茶——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蘊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為屋,開辟園圃種茶種葯。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采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為標准。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凈。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現在,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著廬山旅遊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遊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嘗此茶時,欣然作詩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中國十大名茶——凍頂烏龍:
凍頂茶,被譽為台灣茶中之聖。產於台灣省南投鹿谷鄉。它的鮮葉,采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凍頂為山名,烏龍為品種名。但按其發酵程度,屬於輕度半發酵茶,製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於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為姊妹茶。凍頂茶品質優異,在台灣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呈墨綠鮮艷,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彎曲,乾茶具有強烈的芳香;沖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中國十大名茶——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博得國際市場的經久稱機,奉為茶之佼佼者。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章,創制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品質風格,蜚聲中外。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
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為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為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後祝壽,贊美茶為〔群芳最〕。
中國十大名茶——蘇州茉莉花茶:
我國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蘇州茉莉花茶,約於清代雍正年問已開始發展,距今已有250年的產銷歷史。據史料記載,蘇州在宋代時已栽種茉莉花,並以它作為制茶的原料。1860年時,蘇州茉莉花茶已盛銷於東北、華北一帶。
蘇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產花季節的不同而有濃淡,其香氣依花期有別,頭花所窨者香氣較淡,「優花」窨者香氣最濃。蘇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為烘青,也有殺茶、尖茶、大方,特高者還有以龍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級花茶。與同類花茶相比屬清香類型,香氣清芬鮮靈,茶味醇和含香,湯色黃綠澄明
⑶ 青龍岩野茶到底怎麼樣
本人是脂肪肝喝過這個茶,現在已經恢復了。下面是我當初買青龍岩野茶之前查詢到的答案,復制給你看一下。
網路搜集的答案:青龍岩野茶是一種發酵型的茶,對於脂肪肝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有著特別的功效,效果比較確切。
⑷ 如何給植物殺青
殺青,是綠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殺青是綠茶等形狀和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殺青方式:炒青、蒸青、烘青、泡青、輻射殺青。蒸青唐代普遍使用,目前日本、俄羅斯、印度應用較多。我國明朝後普及使用炒青法,目前世界各產茶國普遍使用。殺青一般掌握「高溫殺青、先高後低;老葉嫩殺、嫩葉老殺;拋悶結合、多拋少悶」等原則。蒸青則要「高溫、快速」。
炒青有手工和機械兩種形式,製作高級名茶一般用手工鍋炒,茶場、茶廠規模生產則用殺青機,有鍋式、草式、轉筒式三種。
-------------------------------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里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盡管現在人們對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統一,但綜合各方面情況,名茶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點:其一,名茶之所以有名,關鍵在於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茶葉的色、香、味、形四個方面。杭州的西湖龍井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也有一些名茶往往以其一二個特色而聞名。
如岳陽的君山銀針,芽頭肥實,茸毫披露,色澤鮮亮,沖泡時芽尖直挺豎立,雀舌含珠,數起數落,堪為奇觀。其二,名茶要有商品的屬性。名茶作為一種商品必須在流通領域中顯示出來。因兒名茶要有一定產量,質量要求高,在流通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三,名茶需被社會承認。名茶不是哪個人封的,而是通過人們多年的品評得到社會承認的。歷史名茶,或載於史冊,或得到發掘,就是現代恢復生產的歷史名茶或現代創制的名茶,也需得到社會的承認或國家的認定。由於我國名茶種類繁多,在此僅對不同茶種的有代表性的少量名茶作一概述。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衛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復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卧,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雲、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而黃山茶葉在300年前就相當著名了。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洞庭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採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採摘,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熏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嘗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螺春」。
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問(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
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制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
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歷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都獨占魁首,多次獲獎,享有盛譽。
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雲南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採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採茶的標准為二三葉。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乾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葯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運銷港、澳地區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
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蘊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為屋,開辟園圃種茶種葯。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采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為標准。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凈。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現在,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著廬山旅遊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遊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嘗此茶時,欣然作詩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凍頂烏龍
凍頂茶,被譽為台灣茶中之聖。產於台灣省南投鹿谷鄉。它的鮮葉,采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凍頂為山名,烏龍為品種名。但按其發酵程度,屬於輕度半發酵茶,製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於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為姊妹茶。凍頂茶品質優異,在台灣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呈墨綠鮮艷,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彎曲,乾茶具有強烈的芳香;沖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博得國際市場的經久稱機,奉為茶之佼佼者。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章,創制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品質風格,蜚聲中外。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
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為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為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後祝壽,贊美茶為〔群芳最〕。
蘇州茉莉花茶
我國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蘇州茉莉花茶,約於清代雍正年問已開始發展,距今已有250年的產銷歷史。據史料記載,蘇州在宋代時已栽種茉莉花,並以它作為制茶的原料。1860年時,蘇州茉莉花茶已盛銷於東北、華北一帶。
蘇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產花季節的不同而有濃淡,其香氣依花期有別,頭花所窨者香氣較淡,「優花」窨者香氣最濃。蘇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為烘青,也有殺茶、尖茶、大方,特高者還有以龍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級花茶。與同類花茶相比屬清香類型,香氣清芬鮮靈,茶味醇和含香,湯色黃綠澄明。
從解放初期始,蘇州茉莉花茶開始出口,外銷香港、東南亞、歐洲、非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⑸ 官方的「中國十大名茶」是什麼有歷史資料能證明最好了
中國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所評選,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1.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衛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復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2.洞庭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採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採摘,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熏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嘗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螺春」。
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3.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鑒別方法: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形,葉片發黃。
4.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5.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卧,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雲、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而黃山茶葉在300年前就相當著名了。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6.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鑒別方法: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艷麗,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葉肉黃綠色,葉脈淺黃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7.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問(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
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制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
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歷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都獨占魁首,多次獲獎,享有盛譽。
8.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貴州都勻市,屬布衣族、苗族自治區。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南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流,林木蒼郁,雲霧籠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9.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 ,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當地的茶樹品種高產質優,植於肥沃的紅黃土壤中,而且氣候溫和、雨水充足、日照適度,所以生葉柔嫩且內含水溶性物質豐富,又以8月份所採收的品質最佳。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蘊含著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清飲最能品味祁紅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紅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適。祁門茶葉,唐代就已出名。據史料記載,這里在清代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製法與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綠」之稱。光緒元年,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創設茶莊,祁門遂改制紅茶,並成為後起之秀。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祁門茶葉條索緊細秀長,湯色紅艷明亮,特別是其香氣酷似果香,又帶蘭花香,清鮮而且持久。既可單獨泡飲,也可加入牛奶調飲。祁門茶區的江西「浮梁工夫紅茶」是「祁紅」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於世。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慈禧太後曾月奉十四兩;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入竟有80多處提及,特別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讀來令人盪氣回腸;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著「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顯著的位置。
「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還得惠於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
主產地是革命老區金寨縣,全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溫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採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⑹ 姚村野茶屬於什麼茶
姚村野茶屬於綠茶。瑞草魁綠茶手工製作技藝起源於地方野茶,鴉山陽坡橫紋茶,郎溪縣姚村鄉是鴉山陽坡橫紋茶的主產區,制茶技藝在此地世代相傳。茶中奇葩瑞草魁產於皖南山區郎縣以南姚村鄉白陽崗。
姚村野茶製作工藝
瑞草魁製作技藝要求很高,需於清明至穀雨間開采,開始采一芽一葉,芽長於葉,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葉初展,芽葉基本等長,制二等茶,後期一芽三葉,制三等茶。要求不採魚葉,不採病蟲為害葉,不採紫色芽葉,不採不符標準的芽葉。
採茶時應輕采輕放,防止損傷芽葉。採摘為提手采,要求芽葉成朵,大小均勻,不能采碎帶頭。攤放則要注意散熱均勻,不能讓鮮葉發熱變紅。攤放不好的茶葉有青臭氣、顏色發黑、團塊。
瑞草魁的製作講究高溫殺青,先高後低,殺青時間要求高溫快速,殺青方法有透悶結合,多透少悶、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等。翻炒要求干凈利索。炒制分為三個階段,手法分別是抓、抖、撒,抖、帶、甩和攏、帶、甩等。
理條、增香的工序其手法為攏、帶、撒、磨、滾,制出的茶品外形芽葉相連舒展,鮮葉歷經多道工序成為產品,還基本保持了在茶樹上生長的自然狀態,沖泡品啜時在杯中正立,狀若一朵朵盛開的蘭花。
⑺ 碧螺春的製作過程
洞庭碧螺春的製作過程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後開采,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
⑻ 青龍岩野茶怎麼沖泡啊
以下幾種都可以
一:傳統的喝法:取茶10至15克,用壺或其它容器盛滿500毫升的水,煮至一沸時,將茶放入其中,待至壺中水再沸騰時,改用文火煮一至二分鍾,停火後,濾去茶渣,即可飲用。
二:用功夫茶具,按照功夫茶的泡飲方法飲用。
三:可用蓋的紫砂或陶瓷杯、碗,取茶5-8克,先用沸水沖洗一次,燙杯後倒掉,再沖入沸水,加蓋悶一分鍾左右,待到湯色紅濃,即可飲用。
四:用1比60的比例,配好茶水,按照傳統方法將茶水煮好,濾去茶渣,放涼後即可飲用,放入冰箱,風味更佳
⑼ 野擦菜鹹菜的怎麼做
野叉菜鹹菜的做法,這個先把野菜洗干凈,然後加入鹽攪拌,然後放入密封的容器裡面,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清洗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