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人工菌的種植方法視頻

人工菌的種植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8-12 10:10:44

『壹』 人工菌怎麼種植

人工種植有難度。栽培要點:(1)營養野生雞㙡菌生長發育主要營養源,是從蟻巢和菌圃及周圍環境所獲得。蟻巢主要是由工蟻的半消化群井熱就成為菌圃,或稱菌床,菌圃含有豐富的共養物質,包括木質素、纖維素、脂肪、多種氨基酸和灰分元素。加上菌圃周圍的礦物質、水分等這就構成雞㙡菌生長發育的天然培養基。白蟻的排泄物含有氨基酸和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又為雞㙡菌提供良好的氮源,有利於雞㙡菌菌絲的生長,據賀新生(1995)觀察:蟻巢多建於地下20-100厘米處,體積從0.1-10米3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衛星巢,之間有蟻道相互連接,蟻群在蟻巢中會長期繁衍達幾年至數十年之久。(2)溫度雞㙡菌生長地的白蟻巢內,溫度穩定在22℃士30C,最低15℃,最高不超過28℃,幾乎為恆溫。穩定的溫度,有利於菌絲體的生長和白蟻的孵化繁殖。從人工馴化試驗觀察:雞㙡菌抱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2℃一24℃;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6℃-20℃,在18℃從接種到滿管只需10天,菌絲體每天生長達0.73厘米;子實體形成的溫度25℃-35℃均可,最適溫度為25℃-30℃,日溫差5℃為最適;高於35℃,子實體仍能照常發育。

『貳』 蘑菇種植技術視頻

蘑菇的種植技術如下,看你是不是能夠有幫助。

室內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設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種植過程中,培養料和土粒的搬運又大大增加了菇農的種植成本和大量人工,並且菇房由於年年種菇,房間內雜菌、害蟲的密度增大,消毒滅蟲工作稍有疏忽,會造成蘑菇減產,質量降低。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要大規模發展食用菌,建設標准化的蘑菇房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將蘑菇種植由室內向室外發展成了今後大規模種植蘑菇的方向。 重慶沙坪壩區蘑菇生產基地的菇農,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在閑置的冬季稻田種植,其產量達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用工量。種植蘑菇後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創造了良好生態農業模式,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其栽培措施是: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後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後,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樑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後,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料的發酵 培養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採用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室外二次發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後將培養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後,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蟎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料上影響發酵。最後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後,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鍾。控溫在50℃左右,6~7天發酵結束,最後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料進棚的准備。 培養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後,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於培養料的表面,然後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餘下1/3的種撒於料面,並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後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和吃料。3天後,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後,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採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採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後,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穀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香菇種植技術
一、概述
香菇是我國特產之一, 多年一直出口,我國香菇產量1999年已達100多萬噸,居世
界第一。香菇也是世界性消費的菇類。我國香菇多以干品銷售,近年也有一定鮮品出口。
二、栽培方式、工藝和品種類型
1.栽培方式和工藝
香菇有段木栽培、人造菇木栽培和地栽三大基本方式,隨著代料栽培技術的不斷完
善和人們保護森林意識的增強,近幾年段木栽培已經很少,我國香菇主要來自代料栽培,
其基本工藝為配料一分袋一滅菌一接種一發菌一出菇。
2.栽培委節
主要有春栽和秋栽兩大季節,有早春播種春末夏出,春播夏出,春播秋冬出,秋播
冬春出這樣幾大生產運作方式。
3.品種類型
香菇品種繁多,可按需要劃分品種類型,可按栽培基質劃分、按出菇早晚劃分、按
銷售型式劃分、按大小劃分、按出菇溫度劃分等。
①按栽培法劃分。香菇可段木栽培,可代料栽培,代料又分為若干類型,為木屑、
蔗渣、玉米芯、稻草等。因此,可劃分為段木種、木屑種(代料種)草料種、菌草種、段
木代料兩用種等五大類型。
②按出菇早晚劃分。按此劃分可分為早生種(接種後70(D80天出菇) 、遲生種(接種
後120天以上出菇) 。 ③按適宜的產品型式。這主要分為干銷種和鮮銷種,干銷種相對
菇質緊密,含水量低,出干率高,適於干制;鮮銷種則菇質較疏鬆,含水量較高。
④按大小劃分。可分為大葉種、中大葉種、小葉種三大類。前者菌蓋多在5-15厘米,
後者4-6厘米,居二者大小之中的為中大葉種。
⑤按出菇溫度劃分。可分為低溫種、中溫種、高溫種、廣溫種4類。
低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5-15℃。
中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10-20℃
高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15-25℃。
廣溫種: 出菇溫度范圍較廣,在5-28℃,但以10-20℃出菇最高,品質最好。栽培
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當品種。
三、代料栽培的主要品種
近年我國代料栽培香菇已佔總產量的90%以上,段木栽培已是一種限制生產的栽培
方式,因此,本文不再對段木種和栽培技術進行介紹,而只介紹代料栽培的品種。為了
便於栽培者了解品種及其合理使用,本文以栽培季節介紹品種。
1.春栽遲生品種
目前,代料香菇應用的主要有241(D4、慶元9015(花菇939)、花菇135三個菌株。
(1)名稱、來源和基本性狀
①241(D4241(D4香菇菌株是我國第一個大量應用於代料栽培香菇的春栽遲生型品種,
從1988年始至今累計應用量約25億袋以上。該品種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吳克甸
主持選育成功。是浙江省法定推廣品種。241(D4菌株系從段直木 241菌株的子實體分離
獲得的自然變異新菌株。其子實體大葉型,朵型園整,肉厚,菌蓋真徑6 (D10厘米,肉
厚1.8(D2.2厘米,柄短而細,品質優,國外稱為「仿生菇」,屬中溫偏低型,出菇溫
度范圍6-20℃,以12(D16℃為最適,接種到出菇(菌齡)180天,適宜的接種期為2(D5月,
出菇期10-翌年4月。該菌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在全國香菇產地均有應用。出菇期以
低棚保濕、脫袋出菇的方式為主,在一定的溫差范圍內利用干濕刺激催蕾效果最佳。是
代料香菇感觀和品質最優的品種,也是香菇出口量最大的品種。
(2)慶元9015(花菇939)該品種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吳慶甸主持選育成功,
並通過認定。是浙江省法定推廣的三個香菇品種之一,屬自然變異新菌株,是目前栽培
花菇的當家品種。全國應用9015(花菇939)量占代料花菇總面積75%左右,其朵形圓整,
蓋大肉厚,產量高,菌蓋直徑4 (D14厘米,柄長3.5(D5.5厘米,不易開膜,易形成花
菇:屬中溫型,出菇溫度為8- 22℃,以14 (D18℃最適,菌齡90天左右。該菌株最大優
點是接種期間可在3(D8月之間接種。不同接種期菇木的香菇產量一致,但5(D7月接種的
菇木香菇的朵形最均勻。該菌株抗逆性強,是所有代料香菇的菌株中耐高溫能力最優的
品種,出菇期9月(D翌年5月。該菌株是花菇栽培的優良品種,也是採用低棚保濕、脫袋
出菇方式的高產優質品種。
③135該品種系段木栽培香菇的品種,經代料栽培馴化成為栽培花菇的品種之一。
其菌蓋大,肉厚,菇柄短,菇質優,菌蓋直徑5 (D13厘米,柄長3(D4厘米,易形成
花菇;屬中低溫型,出菇溫度范圍6(D18、,以9-13℃為最適;菌齡200天以上,接種期
2(D4月,出菇期為10-翌年3月。該品種抗逆性較差,在菌絲生長發育階段遇夏季高溫會
影響菇木質量,輕則局部霉爛,重則病蟲滋生。接種的菇木培養環境光線要弱,以免菌
膜色太深,菌膜太厚不易出菇。
(2)栽培關鍵技術
①科學安排栽培接種期,春栽秋生型品種從接種到出菇有一個較長的菌絲生長發育
過程,接種期過早培養料的營養消耗多會影響香菇後期產量,接種期太遲香菇菌絲營養
積累少,第一至二潮菇的畸形菇多。從我國南方的氣候條件來看,春栽秋生型的接種期
分別為:241(D4為2-5月,慶元9015(花菇939)為4-7月,花菇135為2(D4月。我國北方氣
溫偏低,秋季出菇適溫要比南方來得早,接種期可稍提前,但要注意,接種期必須安排
在氣溫5℃始日之後。
②合理的培養料配比。以上菌株均適宜用雜木屑78%,麥麩20%,糖和石膏各1%,
含水量60%左右的常規配方,花菇 135品種的培養料含水量略低些更好。
③適時刺孔通氣。刺孔通氣的工具常用1.5寸元釘製成,每段菇木刺孔的總量視菇
木劃分別進行。較緊實的菇木刺孔數要多些,含水量較大的菇木刺孔要深些。每段菇木
一般掌握在100個左右, 深度為1.5厘米。在菌絲生長過程中一般刺三次孔,第一次在
接種孔香菇菌絲圈直徑6(D7厘米,第二次在香菇菌絲蔓延到培養料50%左右,第三次在
香菇菌絲布滿全袋。第 1-2次刺孔的位置選在香菇菌絲圈內1.5厘米,第三次刺孔則在
接種孔的背面。第二及第三次時培養料袋壁必須出現玉米粒大小的白色瘤狀物。
④調整菇木堆形,調節料溫。接種的菇木一字形排列,堆高8-10層,第二次刺孔通
氣的菇木橫二縱三排列,堆高8層,第:次刺孔之後的菇木六角形排列,堆高5-6層。堆
與堆之間要有空隙,行與行之間須有40厘米通道。在室內培養的要加強通風換氣。
⑤菇木適時轉場。 促使菇木轉色形成均勻菌膜需要較強的散射光線。241-4、9015
(花菇939) 的菇木,香菇菌絲布滿全袋後2個月左右開始轉場,最遲為出菇前30天;135
菇木不宜全面轉色後再轉場,因為轉色太深菌膜太厚,菇蕾不易發生,應採取長期的較
暗光線培菌,出菇季節轉場,邊轉場邊出菇。
⑥促使菇蕾發生均勻。香菇241-4和慶元9015(花菇939)菌株系菇蕾多發生型的品種,
在香菇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和出菇適溫季節來臨時,採取溫差刺激出菇較宜。若採取震動、
擊木(驚蕈) 刺激,菇蕾就會大量發生影響香菇質量;花菇135菌株則必須有一定的震動
或擊木(驚蕈)刺激,否則出菇不均勻。
(3)雜菌和蟲害的預防措施
對春栽遲生型品種,在雜菌和蟲害預防上的重點是越夏管理階段。主要技術措施有:
精細管理,盡量疏散菇木,及時通風降溫,菇棚保持良好的遮蔭度以及搞好環境衛生等。
發生局部污染的菇木可用清菌素、撲霉靈等塗刷,菇蚊可用專用蚊香、敵敵畏等防治。
2.春栽夏生品種
(1)名稱、來源和基本性狀
①武香1號, 是目前應用的出菇溫度最高的品種。該品種子實體大葉,菌肉肥厚,
菌菌蓋色較深,柄中粗,稍長,其最大的優點是出菇溫度高,在28℃的高溫條件下能大
量出菇,最高至34℃,出菇溫度范圍10-34℃,最適20-26℃,菌齡60天,適易的接種期
為3-4個月, 出菇期5-11個月。其抗逆性強一般地區可作為夏季出菇的首選品種,主要
適宜鮮銷和保鮮銷售。
②CR04,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採用雜交育種法選育成功的中高溫型品種。子實體大
葉型,朵型圓整,菌肉肥厚,菌蓋為茶褐色,有鱗片,有時蓋頂有稍突起的尖頂,柄中
粗,稍長,其出菇溫度范圍10-28℃,最適18-23℃,菌齡70天,適宜的接種期為 1-4月,
出菇期4-11月。其抗逆性強,適應性較廣,適宜在中高海拔地區使用,主要適於保鮮和
脫水烘乾銷售。
③廣香47,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選育的高溫型品種,其子實體朵型圓整,蓋大肉厚,
菌蓋黃褐色,柄中粗,稍長,出菇溫度范圍14-28℃,最適14-24℃,菌齡60天,適宜的
接種期為2(D5月,出菇期5(D11月,出菇高峰期分別在5-6月以及9-10月,冬季出菇量極
少。可在中高海拔地區使用,主要適於脫水烘乾和保鮮銷售。
④8001,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選育的中高溫型品種,其子實體單生,朵型圓整,
中大葉型, 肉質肥厚,菌蓋茶褐色或深褐色,柄粗,稍長,出菇溫度14-26℃,最適為
18-23℃,菌齡60天以上,適宜接種期2-4月,出菇期5 (D11月,冬季低溫不宜出菇,適
於鮮菇銷售或脫水烘乾銷售。 中國有機農業網

『叄』 天麻菌材培育及種植視頻

不可以的,必須要分開。
種植栽培
1.選地、整地:宜選半陰半陽的富含有機質的緩坡地、谷溝地栽種,土質以疏鬆的壤土、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土,尤以生荒地為好。土壤PH5~6為宜。忌黏土和澇窪積水地,忌重茬。此外還可利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場所種植天麻。 2.繁殖方法:主要用塊莖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 ⑴塊莖繁殖:冬栽或春栽。冬栽天麻接菌率高,生長快,時間在11月。春栽在3~4月。栽前要培養好菌床。適宜蜜環菌生長的樹種,常用殼斗科的青杠、槲櫟、栓皮櫟、毛栗等,以樹皮厚、本質堅硬、耐腐性強的闊葉樹為好。將選好的木材鋸成40-50厘米長的木棒,樹皮砍成魚鱗口。在選好的地塊,於栽前2-3個月,挖深25~30厘米、寬60厘米、長度據地形而定的窖。窖底鬆土整平,鋪放一層干樹葉或腐殖質土,用處理好的新木棒與帶蜜環菌的木材(俗稱菌材)間隔擺1層,相鄰二棒間的距離為6-7厘米,中間可夾些闊葉樹的樹枝,用腐殖質土填實空隙,以防雜菌污染,再覆土3~4厘米。同法擺第二層,上覆土10厘米。保持窖內濕潤,上蓋雜草遮蔭降溫保濕使蜜環菌正常生長,即成菌床。選無病斑、無凍害、不腐爛的塊莖作種栽,大小分開,分別栽培。栽植時,把種麻平行擺放在菌棒間的溝內,緊靠菌棒,用腐殖質土填平空隙,再蓋上3厘米,以不見底層菌材為宜。同法栽第二層,最後蓋上10~15厘米,上蓋一層樹葉雜草,保持土壤濕潤,越冬期間加厚覆土層,以防凍害。 如採用人工菌床和塑料袋栽培,所用種麻為生長健壯的白麻和米麻,由於採用人工控溫,栽培時間從11月至翌年4月均可進行。 ⑵種子繁殖:選擇重100克以上的天麻,按上法隨采隨栽,抽穗時要防止陽光照射,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授粉時間可選晴天10時左右,待葯帽蓋邊緣微現花時進行。授粉後用塑料袋套住果穗,當下部果實有少量種子散出時,由下而上隨熟隨收。由於天麻種子壽命短,採下的蒴果應及時播種。播種時,將菌床上層菌材取出,扒出下層菌材上的土,將枯落潮濕的樹葉,撒在下層菌材上,稍壓平,將種子均勻撒在樹葉上,上蓋一薄層潮濕落葉,再播第二層種子,覆土3厘米,再蓋一層潮濕樹葉,放入土層菌材,最後覆土10~15厘米。如每窖10根菌材可播蒴果8~10個,每個蒴果約有3萬粒種子,種植得當,第二年秋可收到一部分箭麻、白麻、子麻和大量的米麻,可作為塊莖繁殖的種栽。

『肆』 種植人工菌需要什麼

需要潔凈的環境

『伍』 如何種植菌類技術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後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後,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樑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後,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料的發酵 培養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採用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室外二次發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後將培養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後,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蟎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料上影響發酵。最後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後,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鍾。控溫在50℃左右,6~7天發酵結束,最後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料進棚的准備。 培養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後,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於培養料的表面,然後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餘下1/3的種撒於料面,並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後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和吃料。3天後,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後,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採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採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後,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穀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陸』 人工菌的種植方法

1、選擇容易種植的人工菌種類,如白蘑菇、平菇、香菇等,根據選擇的人工菌種類調休合適的培養基,如白蘑菇適宜混合堆肥培養基、平菇適宜麥稈培養基、香菇適宜木屑培養基。然後准備一個空房間,消毒處理後即可種植人工菌,種植期間還要給予合適的溫度、水分等。
2、不同的人工菌、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的溫度也是不完全一樣的,所以室內種植人工菌,對房間的溫度管理一定要嚴格。
3、人工菌對水分的要求也比較高,一般需要將培養基的濕度控制在55-60%左右。所以在培養過程中要根據人工菌的生長情況及時澆水。
4、此外,人工菌本身具備一定的好氣性,在生長中需要有足夠氧氣來維持,實際栽培種,要注意定期地通風換氣。

『柒』 怎麼種植人工菌

食用菌內容很多,這里下載不下,只能下載一篇,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二章 雞腿蘑
一、概述�
雞腿蘑又名毛頭鬼傘、毛鬼傘、刺蘑菇,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傘科。�雞腿蘑幼時肉質細嫩,鮮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亞於草菇。�雞腿蘑還是一種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經常食用有助消化、增進食慾和治療痔瘡的作用。據《中國葯用真菌圖鑒》等書記載,雞腿蘑的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100%和90%。另據報道,雞腿蘑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每公斤體重用2克雞腿蘑的濃縮物投給小白鼠,1.5小時後降低血糖濃度的效果最為明顯。近年來,美國、荷蘭、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相繼栽培雞腿蘑成功,其生產的鮮菇、干菇(切片菇)、罐頭菇,在國際市場都很受歡迎。�
為了開發這種寶貴的食用和葯用蕈菌資源,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雲南省食用菌科技開發中心、遼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對雞腿蘑進行調查、採集、分離和栽培試驗,為雞腿蘑的商業化生產做了不少工作。河北省和北京市已試栽成功,目前有少量供應市場,具有十分可觀的生產和市場潛力。�
二、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
子實體群生。菇蕾期菌蓋圓柱形,連同菌柄狀似火雞腿,雞腿蘑由此得名。後期菌蓋呈鍾形,高9~15厘米,最後平展。菌蓋表面初期光滑,後期表皮裂開,成為平伏的鱗片,初期白色,中期淡銹色,後漸加深;菌肉白色,薄;菌柄白色,有絲狀光澤,纖維質,長17~30厘米,粗1~2.5厘米,上細下粗,菌環乳白色,脆薄,易脫落;菌褶密集,與菌柄離生,寬5~10毫米,白色,後變黑色,很快出現墨汁狀液體。孢子黑色,光滑,橢圓形,有囊狀體。囊狀體無色,呈棒狀,頂端鈍圓,略帶彎曲,稀疏。�
2.生態習性�
(1)習性春夏秋季雨後生於田野、林園、路邊,甚至茅屋屋頂上。子實體成熟時菌褶變黑,邊緣液化。保鮮期極短,可食,但少數人食後有輕微中毒反應,尤其在與酒或啤酒同食時易引起中毒。�
(2)分布世界各國均有,我國主要產於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河北、山東、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青海、雲南、西藏等省(區)均有報道。筆者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山地也曾採集到。�
3.生活條件�
雞腿蘑是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草腐土生菌,其生活條件要求如下:�
(1)營養雞腿蘑能夠利用相當廣泛的碳源。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麥芽糖、棉籽糖、甘露醇、澱粉、纖維素、石臘都能利用。利用木糖比葡萄糖差,利用乳糖相當好,但不是最好;某些菌株利用半乳糖和乳糖好於利用甘露醇、葡萄糖、果糖;利用軟石臘能力較差。�
蛋白腖和酵母粉是雞腿蘑最好的氮源。雞腿蘑能利用各種銨鹽和硝態氮,但無機氮和尿素都不是最適氮源,在麥芽汁培養基中加入天門冬醯胺、蛋白腖、尿素,菌絲生長更好。�缺少硫胺素時雞腿蘑生長受影響。在培養基中加入含有維生素B�1的天然基質,如麥芽浸膏、玉米、燕麥、碗豆、扁豆、紅甜菜、野碗豆、紅三葉草、苜蓿等綠葉的煎汁,可以大大促進雞腿蘑菌絲的生長。�
雞腿蘑可以進行深層培養。在麥芽汁培養液中,每升可以產生25~28克干菌絲體。在只含無菌水、磷酸鹽和碳源的培養液中,雞腿蘑的菌絲也能生長。�
(2)溫度雞腿蘑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在3~35℃,最適生長溫度在22~28℃。雞腿蘑菌絲的抗寒能力相當強,冬季零下30℃時,土中的雞腿蘑菌絲依然可以安全越冬。溫度低時,菌絲生長緩慢,呈細、稀、絨毛狀;溫度高時,菌絲生長快,絨毛狀氣生菌絲發達,基內菌絲變稀;35℃以上時菌絲發生自溶現象。子實體的形成需要低溫刺激,當溫度降到在9~20℃時,雞腿蘑的菇蕾就會陸續破土而出。低於8℃或高於30℃,子實體均不易形成。在12~18℃的范圍之內,溫度低,子實體發育慢,個頭大,個個象雞腿,甚至象手榴彈。20℃以上菌柄易伸長、開傘。人工栽培,溫度在16~24℃時子實體發生數量最多,產量最高。溫度低,子實體生長慢,但菌蓋大且厚,菌柄短而結實,品質優良,貯存期長;溫度高時,生長快,菌柄伸長,菌蓋變小變薄,品質降低,極易開傘和自溶。�
(3)濕度雞腿蘑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宜,發菌期間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子實體發生時,空氣相對濕度應為85%~95%,低於60%菌蓋表面鱗片反卷,濕度在95%以上時,菌蓋易得斑點病。�
(4)光線雞腿蘑菌絲的生長不需要光線,但菇蕾分化時和子實體發育長大時均需要500~1 000勒克斯的光照。

『捌』 人工菌的種植方法圖

需要白蟻,人工種植有難度。栽培要點:(1)營養野生雞㙡菌生長發育主要營養源,是從蟻巢和菌圃及周圍環境所獲得。蟻巢主要是由工蟻的半消化群井熱就成為菌圃,或稱菌床,菌圃含有豐富的共養物質,包括木質素、纖維素、脂肪、多種氨基酸和灰分元素。加上菌圃周圍的礦物質、水分等這就構成雞㙡菌生長發育的天然培養基。白蟻的排泄物含有氨基酸和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又為雞㙡菌提供良好的氮源,有利於雞㙡菌菌絲的生長,據賀新生(1995)觀察:蟻巢多建於地下20-100厘米處,體積從0.1-10米3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衛星巢,之間有蟻道相互連接,蟻群在蟻巢中會長期繁衍達幾年至數十年之久。(2)溫度雞㙡菌生長地的白蟻巢內,溫度穩定在22℃士30C,最低15℃,最高不超過28℃,幾乎為恆溫。穩定的溫度,有利於菌絲體的生長和白蟻的孵化繁殖。從人工馴化試驗觀察:雞㙡菌抱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2℃一24℃;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6℃-20℃,在18℃從接種到滿管只需10天,菌絲體每天生長達0.73厘米;子實體形成的溫度25℃-35℃均可,最適溫度為25℃-30℃,日溫差5℃為最適;高於35℃,子實體仍能照常發育。(3)濕度蟻巢內穩定的環境條件,適合雞㙡菌菌絲體生長,但不利於形成子實體。因此,正常情況下,菌絲體在蟻巢內大量生長而不形成子實體,需到雨季來臨後,雨水滲人蟻巢周圍的土壤中,此時菌絲向蟻巢外生長,在表層上產生子實體,這說明水分和濕度對雞㙡菌的重要性。人工栽培時,培養料含水量為60%-75%均可,以65%為最佳;培養料含水量70%-75%時,子實體形成最適合。雞㙡菌菌絲體生長環境空氣相對濕度在80%左右為好,原基形成期空氣相對濕度不能低於80;子實體生長階段,環境空氣相對濕度85%為佳,子實體開傘需要95%以上的空氣相對濕度。(4)酸鹼度蟻巢菌圃的pH比較穩定,常在4.0-4.5,化學分析表明造成蟻APH1峨的王安原囚是仔在著十有機酸,如揮發性的蟻酸,非揮發性的烏頭酸、反丁烯二酸、丁二酸等。而pH較穩定的主要因素是建巢土壤中的礦物質和新運人的植物殘體所起的緩沖作用。據賀新生(1995)研究雞㙡菌菌絲生長在pH4.0-4.5最適合,而不利於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長,特別是炭角菌的生長,因而保證雞縱菌的絕對優勢地位。(5)空氣蟻巢內二氧化碳濃度一般在3%-5%,比空氣正常的含量高100倍以上。雞㙡菌也是食用菌中少數能耐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種類之一。高濃度二氧化碳有利於菌絲體的生長,而不利於子實體的形成。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菌絲體在蟻巢內大量生長,而不形成子實體。子實體生長發育要求要有充足的氧氣。人工栽培時注意通風。(6)光照孢子萌發、菌絲生長、原基分化、子實體的生長發育不一定需要光照。子實體開傘時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使其分化發育良好。

閱讀全文

與人工菌的種植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讓安卓手機出故障的方法 瀏覽:399
銅的顯微結構分析方法 瀏覽:758
繞組電阻檔的測量方法 瀏覽:66
devondale奶粉使用方法 瀏覽:243
黑枸杞剪枝方法圖片 瀏覽:549
汽車導航拆卸安裝方法 瀏覽:533
流鼻涕需要用什麼方法讓他治好 瀏覽:246
電熱棒使用方法 瀏覽:144
統計指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936
鐵皮石斛種植方法能種在石頭上 瀏覽:174
高冰種翡翠原石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401
租房喝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月見草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4
玉樹菇食用方法 瀏覽:955
子宮上長了瘤子消除最佳方法 瀏覽:476
led燈接線柱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657
ipad如何隔空手勢操作方法 瀏覽:423
如何起小運的方法 瀏覽:373
有什麼草本方法祛痘 瀏覽:307
北京幼兒教育方法培訓班哪裡有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