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庫里的黃鱔怎樣捕
引鱔吞鉤法
鉤上掛蚯蚓伸到田坎邊鱔洞口處,以指彈水引鱔即沖出猛吞鉤而捕之。
放針鉤鱔法
運用放針鉤法捕捉鱔魚,適於湖泊、溝梁、塘堰等有黃鱔魚的水域,其優點是一次性放針可大量捕捉,並且鉤者比較輕松。
選擇3號或4號縫衣針十枚,用1.5—2.5米尼龍線或索線一端系在針的中間部分,一端系在木製的插樁上,這就曠針鉤。
黃鱔晝伏夜出,晚上覓食活躍,根據其特點,傍晚時開始放針效果最佳。運用放針法鉤捕黃鱔所用的餌料是比較大的蚯蚓(顏色不限)為宜,也可用螺獅肉、蚌肉、小魚蝦、針尖不能外露,以免黃鱔吃餌時負傷吐針,黃鱔吃餌時豎著將針全部吞下,吞下時一旦黃鱔在活動時馬上被拉橫,這樣黃鱔就不能跑多遠了。放針時要讓針緩緩沉入水底,千萬不可掛在水中,這時將木樁牢牢地插入岸邊關做好記號,放針的距離間隔為5—8米,針放完後約2個小時巡察一次,此時就可以捕捉一些黃鱔了,因為黃鱔吞鉤後是不易逃脫的,應用放針法捕捉鱔的最大缺點是黃鱔吞針後取針較困難,而必將針取出黃鱔負傷重,不能存放過長,更不能飼養。
『貳』 晚上怎麼黃鱔捕捉
1、用7字形黃鱔捕捉籠
7字形黃鱔捕捉籠一般放在稻田和水域有水草的地方就可以捕捉黃鱔魚,一般在夜晚天黑前放置,次日早上去收。7字形黃鱔捕捉籠子適合潛水捕捉、燈籠型毫子適合深水捕捉,黃鱔晚上尋找食物喜歡岸邊,所以毫子都要盡量靠近岸邊。
2、放針鉤鱔法
運用放針鉤法捕捉鱔魚,適於湖泊、溝梁、塘堰等有黃鱔魚的水域,其優點是一次性放針可大量捕捉,並且鉤者比較輕松。
3、誘捕黃鱔入籠法
黃鱔籠裝好誘餌後,一般晚上6-7點鍾沿著有黃鱔出入的水域放籠,第二天晨4—6點收籠。放籠時要注意將整個黃鱔籠橫放在離岸邊一米以外的水中,靠近臨水的樹根旁石縫邊涵洞里以及有水草的地。
(2)捕鱔魚最佳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晚上八九點,黃鱔就會出洞,夏天黃鱔和泥鰍都會從洞出來覓食,靜靜地趴在水下的泥上,黃鱔的活動習性是晝伏夜出,即白天靜卧洞內,晚上出洞覓食,可根據此習性進行夜間捕捉,鱔魚毫子捕捉(夏秋季節最適合)因為夏天和秋天換鱔魚活動頻繁。
黃鱔在自然界生長時,有晝伏夜出的覓食習慣。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系,其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5-30℃。水溫低於10℃時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水溫開至15℃以上,開始正常捕食;當水溫超過30℃時,鑽入洞穴度夏。
用放針鉤鱔法時,放針的距離間隔為5-8米,針放完後約2個小時巡察一次,因為黃鱔吞鉤後是不易逃脫的,應用放針法捕捉鱔的最大缺點是黃鱔吞針後取針較困難,而必將針取出黃鱔負傷重,不能存放過長,更不能飼養。
『叄』 怎麼能逮鱔魚
5月是布穀的時節.當久旱數月的水稻田放水後,2天後你會發現在田埂邊有光滑的圓洞,那說明該處已有黃鱔出沒,這時該是釣黃鱔的時機到了.
下面介紹一下捉鱔魚的3種方法:
1. 硬鉤釣法----取雨傘的傘骨一根,一端磨尖,然後用虎鉗彎成鉤狀,並串上綠蚯蚓,記得不要露鉤.到
田埂或小水溝尋找黃鱔洞,把串上綠蚯蚓的一端伸進洞內,然後緩緩拉出,引魚上鉤,如果有手感有力往洞內拉,說明有魚咬鉤,你得轉一下魚鉤並用力往外拉鉤,說不準一條黃鱔給你甩出洞外,記得馬上抓住它,不然很可能給它逃了.
2. 軟鉤釣法----取中號縫衣針一枚、魚網線50公分,魚網線一端穿過針頭並打死結,拉直魚線在縫衣針的三分之二處再打一活結,另一端栓上小木棒或竹節,縫衣針穿上綠蚯蚓。白天可以在田埂或小水溝尋找黃鱔洞,記得要把蚯蚓丟進鱔洞的水裡,不然黃鱔聞不到蚯蚓味不會上鉤,並用小木棒在旁插牢。做10-20個這樣的軟鉤,等你把這些軟鉤放完,很可能已有魚上鉤,只要線被拉直,說明魚已咬鉤。
3.放彎籠----市場上有竹製和打包帶兩種.用鉛絲或竹簽串上綠蚯蚓放進籠內,放蚯蚓端浸入水中.
『肆』 怎樣捕捉鱔魚
1.直接從野外捕捉野生黃鱔種苗。每年4-10月份,可以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一人一次可以帶200隻鱔籠黃鱔種苗。晚上或者雷雨過後放入田間的水溝中,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捕捉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誘餌,每隻籠子一晚上取鱔苗2-3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中的時候,一定要將籠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黃鱔在籠子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黃鱔種苗出售,小的留作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黃鱔種苗,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另一種方法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時,盡可能不損傷黃鱔的身體。捕到的黃鱔苗應該馬上放養。
2.在市場上采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應該選購一直處於換水暫養狀態的籠捕捉黃鱔種苗作為飼養對象。凡是受到農葯侵害的黃鱔和葯捕的黃鱔都不能作種苗放養。一般可以將黃鱔品種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色黃身上有大斑點,這種鱔種生長快;第二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三種,體色灰,斑點細密,這種鱔苗則生長不快。鱔苗應該分開飼養。每公斤鱔種生產成鱔的增重倍數是:第一種為1:5~6;第二種為1:3~4;第三種為1:1~2。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重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放養哪一種規格的鱔種還得考慮市場因素。如果春節前後市場上規格大的商品鱔價格很高,養殖者也可以適當考慮放養大規格的鱔種。
3.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這里我分兩個層次講:
(1)模擬野外自然產卵環境,在養殖池中讓其自然繁殖。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殖的成鱔苗中,選擇體格健壯、尾重100~200克,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土壤的池中越冬,待轉年6~7月自然產卵繁殖。當池中水溫達到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的投餌喂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鱔魚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後可以取出來專門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鱔魚吃小鱔魚、相互殘食。在培育池內,可以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游生物,然後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浮游動物生長。如果浮游動物不足,則可以輔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始吃食,就可以逐漸分散活動。
(2)在野外收集黃鱔受精卵,然後人工孵化育苗。在每年盛夏的時候,有些湖岸沼澤地區和農村的水溝、水稻田,常常可以見到一些泡沫團狀物漂浮在水面上,這有可能是黃鱔的孵化巢。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應該及時用瓢或盛飯的勺子輕輕將它撈起,放在已經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而後,將鱔卵小心地放在鱔卵孵化器中孵化。孵化期間的管理和剛才我們講到的人工繁殖孵化期間的管理是一樣的。
『伍』 冬天野生黃鱔的捕捉方法
1.直接從野外捕捉野生黃鱔種苗。每年4-10月份,可以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一人一次可以帶200隻鱔籠黃鱔種苗。晚上或者雷雨過後放入田間的水溝中,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捕捉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誘餌,每隻籠子一晚上取鱔苗2-3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中的時候,一定要將籠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黃鱔在籠子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黃鱔種苗出售,小的留作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黃鱔種苗,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另一種方法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時,盡可能不損傷黃鱔的身體。捕到的黃鱔苗應該馬上放養。
『陸』 捕黃鱔泥鰍最好的方法
抓不到黃鱔的原因有這幾點:
1、水不能過肥,不能太深。
2、不能把黃鱔籠直接往水裡扔。
3、放籠的時間一定要把黃鱔籠上下拉開。
4、不能直接把黃鱔籠放到草上面。
5、蚯蚓不能夠直接放到籠里。
6、沒黃鱔的地方也就不要下籠了。
首先把黃鱔籠整理好洞口向裡面才對,准備好蚯蚓,蚯蚓最好是自己挖的越大越好。把蚯蚓用熱灰弄死後裝入紗網里(千萬不要把蚯蚓身上的灰弄掉了),
再把裝蚯蚓的紗網貼在黃鱔籠的上面(有泡沫的一面)封好紗網的口。
接下來就是要放籠子了,放籠子的時間在天黑前一兩個小時即可,籠子最好是要放到有水草的地方,把水草拔一個籠子大的洞再把籠子放到水草的洞里,一定要把籠子撐開上下不能幷在一起。
接下來就是要用點水草把籠子蓋住,最主要是要把蚯蚓泡在水裡黃鱔才能聞到蚯蚓的味道才會來。
接下來就等待收籠了,收籠的時間在天黑後兩個小時後就可以開始收(一般在第二天早上收最好)。只要你那裡有黃鱔的話這樣效果會很好的
使用餌料時請注意:餌料可以加上豆粉,菜籽枯粉,花生粉,饅頭或剩飯等等。餌料盡量和干一點,硬一點,這樣誘餌在水中的霧化時間要長一些。如果是捕蝦可以加些田螺肉,生雞腸子,豬肝這類的腥味食物。用鱔籠捕黃鱔必需加蚯蚓。
添加型香精,必須和菜籽枯粉,花生枯粉,飯,饅頭等等配合使用哦。和餌時盡量要和干一點,硬一點,這樣誘餌在水中的霧化時間就要長一些,效果更好。
4.捕鱔籠要把餌放在籠上面,親們可以用小眼魚網做一個兜,最好用幾條大蚯蚓,把蚯蚓放到兜里封好後再放到鱔籠上這樣氣味大.為之而來的鱔和泥鰍會更多。黃鱔和泥鰍即使進到籠子里,也吃不到誘餌這樣鱔魚想吃但又很難吃到,如果餌放在籠中,鱔魚吃飽了又跑了,如果餌放得多,還會把鱔搞得腹脹,或脹死的。鱔籠放入水中後,將餌放在籠上面(將蚯蚓剪成2-3節和一網捕鱔餌混合在一起),鱔魚.游入籠內食誘餌,每個網都有4個入口,入口的設計,讓鱔魚.泥鰍有進無出。親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將網下到河裡.第二天早晨收起,將進魚口拉出來,然後倒出即可。捕魚的多少與天氣,放魚籠的位置,餌料配方,取籠間隔時間等因素都有關系的
捉泥鰍的最佳方式是須籠,不過下須籠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因為泥鰍大多生活在淺水區,因此下須籠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能下在深水處,最好距離水面五十公分左右。
另外泥鰍以水中浮游生物餵食,大多生活在水草密集去,因此下須籠的地方應該有水草。不過由於水草叢地形復雜,可以選擇在水草邊沿下。
當然,下須籠的餌料也很重要,一般是蚯蚓、田螺或者饅頭等,重要的是攪拌餌料時要用一些香油浸泡,這樣入味後可以很好的引來泥鰍,甚至是黃鱔龍蝦等。其次,等到秋冬季節枯水期,到溝里邊挖。這里挖泥鰍也需要注意,泥鰍是生活在水底的魚類,如果該水溝在夏末已經乾枯,那麼泥鰍大多會在最低窪處打洞。如果是秋冬季節乾涸,那麼泥鰍一般會在邊沿地帶。第三,用電打。這種方式本人並不推崇,但也是 捕捉泥鰍的一種方法。用此方法,大多是久旱後突然下雨,泥鰍打洞從洞中出來,很容易被捕捉。
注意事項
捕捉泥鰍大致就這幾種方法,對於水源豐富的地方,晚上捕捉泥鰍也是賺錢的一條門路。本人以前在家時下過須籠,一晚上曾經捉了八十多斤泥鰍,賣了八百多塊,可以說收獲頗豐。
不過在這里提醒大家,不要竭澤而漁。
『柒』 用什麼方法捕野生黃鱔最佳
1、餌料誘捕法。
黃鱔喜歡夜間覓食所以,用餌料誘捕黃鱔,一般多在晚間進行,方法是:在每天投餌台處,可將罩網或3-6平方米聚乙烯細網眼的網片平置於池底水中,然後,再將黃鱔喜歡吃的餌料撒入網片中間,並在餌料上鋪蓋一層草墊或破網片,引誘黃鱔自行入網片,待20-30分鍾左右,再把網的四角同時升起,隨手將覆蓋物取出,接著用撈海把活蹦亂跳的黃鱔捕入鱔簍里此方法的捕撈率可達60%如需捕捉幼鱔,可把飼料放在草包里,放在餵食的地方,黃鱔將會慢慢地鑽入草包里,此時,把草包取出即可:也可每平方米水面放3-4個己乾枯的老絲瓜,待15-20分鍾後,幼鱔就會自行鑽入絲瓜內,只要把絲瓜取出即可 。
2、網捕法 。
在捕捉人工飼養黃鱔時,可採用夏花魚種網來捕取捕撈時,把池中水生植物一起圍在網內,起水時,首先把水生植物提出,黃鱔便留在網中如全部起捕,可先用全網捕1-2次,而後把水放干捕捉,往往可將全池的黃鱔捕盡 。
3、鉤捕法 。
黃鱔在夏季,經常躲藏在洞內,而頭部則時時伸出洞外此時,可取一釣竿,將牛虻活餌拽掉一邊翅後,裝在釣鉤上,把鉤放在洞口的水面上,牛虻就會在水面上不停地打轉黃鱔一受驚,就會立刻潛入洞內此刻,要耐心等待,黃鱔將會又慢慢地把頭伸出洞外,窺看鱔餌,接著,突然吞餌又縮回洞內這時,可將釣鉤和黃鱔一起取出洞口,再隨時將黃鱔從釣鉤上輕輕取下,並放入鱔簍同時,還可採用蜓蚓穿鉤法,將蟲匠蚓穿在鱔鉤上,放入洞內引誘黃鱔吃鉤,待黃鱔上鉤後,立即把黃鱔取出水面,隨手放入魚簍內採取鉤捕法的捕撈率可達到50%-70% 。
(7)捕鱔魚最佳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黃鱔(學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體長約20.70厘米,最長可達1米。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去,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各鰭不發達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及附近之大小島嶼,西起東南亞,東至菲律賓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東印度群島。
『捌』 用什麼方法最快能捕捉黃鱔
用網片做一個網兜,網兜成三角形,網兜三邊用竹子綁牢就可以了.選擇水邊水草豐盛的地方用網兜兜起水草,原後把草撈走就可以捕獲黃鱔了.大雨過後效果最好
『玖』 如何捕捉鱔魚
1.直接從野外捕捉野生黃鱔種苗。每年4-10月份,可以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一人一次可以帶200隻鱔籠黃鱔種苗。晚上或者雷雨過後放入田間的水溝中,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捕捉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誘餌,每隻籠子一晚上取鱔苗2-3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中的時候,一定要將籠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黃鱔在籠子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黃鱔種苗出售,小的留作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黃鱔種苗,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另一種方法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時,盡可能不損傷黃鱔的身體。捕到的黃鱔苗應該馬上放養。
2.在市場上采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應該選購一直處於換水暫養狀態的籠捕捉黃鱔種苗作為飼養對象。凡是受到農葯侵害的黃鱔和葯捕的黃鱔都不能作種苗放養。一般可以將黃鱔品種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色黃身上有大斑點,這種鱔種生長快;第二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三種,體色灰,斑點細密,這種鱔苗則生長不快。鱔苗應該分開飼養。每公斤鱔種生產成鱔的增重倍數是:第一種為1:5~6;第二種為1:3~4;第三種為1:1~2。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重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放養哪一種規格的鱔種還得考慮市場因素。如果春節前後市場上規格大的商品鱔價格很高,養殖者也可以適當考慮放養大規格的鱔種。
3.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這里我分兩個層次講:
(1)模擬野外自然產卵環境,在養殖池中讓其自然繁殖。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殖的成鱔苗中,選擇體格健壯、尾重100~200克,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土壤的池中越冬,待轉年6~7月自然產卵繁殖。當池中水溫達到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的投餌喂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鱔魚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後可以取出來專門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鱔魚吃小鱔魚、相互殘食。在培育池內,可以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游生物,然後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浮游動物生長。如果浮游動物不足,則可以輔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始吃食,就可以逐漸分散活動。
(2)在野外收集黃鱔受精卵,然後人工孵化育苗。在每年盛夏的時候,有些湖岸沼澤地區和農村的水溝、水稻田,常常可以見到一些泡沫團狀物漂浮在水面上,這有可能是黃鱔的孵化巢。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應該及時用瓢或盛飯的勺子輕輕將它撈起,放在已經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而後,將鱔卵小心地放在鱔卵孵化器中孵化。孵化期間的管理和剛才我們講到的人工繁殖孵化期間的管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