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7在十三世紀歐洲採用雙倍法計算乘法例如計算46×13的過程是46×2=9246×4=92
13=8+4+1
所以46×13
=46×(8+4+1)
=46×8+46×4+46×1
=368+184+46
陷入這樣算比直接乘麻煩
⑵ 中國古代算賬用算盤,那麼外國古代用什麽呢
人類最早的計算方法當然是掰自己的指頭了,所以大部分的古代文明都採用十進制。之後
人類學會了用越來越復雜的工具來彌補手指的不足。比如,小木棍,石子之類的東西。當
然了這些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工具。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工具是算籌。這玩意兒也是
中國人的發明,但不是算盤。相應的用這種工具來計算的方法就叫籌算。這種工具產生於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在六、七百年前中國人又發明了算盤。
但是這一時期西方人還沒有一種算得上工具的計算器。但不能說外國人就不計算,像我們
今天不依靠計算機也一樣可以口算或者筆算,不過遇到大量的計算就顯的吃力而且費時。
同時西方很早就採用了阿拉伯數字,這使的他們的計算大大簡化了。
西方最早的計算工具是由英國人岡特在1621年發明計算尺。不過在他之前的達·芬奇已經在
他的手稿中提出了計算工具的設想,後人在達·芬奇的手稿中,發現了關於機械式計算工具
設計方案的記錄。之後西方又有了帕斯卡加法機(1642)、萊布尼茲乘法機(1673)等等的
機械計算工具,並由此漸漸發展出了我們現代的計算機。
⑶ 歐洲人在古代曾用算籌和算盤進行計算對嗎
這句話錯誤。
1.【中國人】在古代曾用算籌和算盤進行計算,算盤代表的珠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歐洲直到17世紀初葉才有了納皮爾算籌,那時離【近代史】已經不遠了。
⑷ 古代計算工具有哪些
有算籌、算盤。
1、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
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4)歐洲古老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1、算籌的計算規則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等等(到搜狗可以查)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
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2、算盤的計算規則
從右往左分別是個,十,百,千,萬,十萬,以此類推。最右邊第一豎排,下面五個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當到五時,就撥動上面一個珠子。下面一個珠子代表一。上面一個珠子代表五。當第一豎排滿十了就進到十位。同理。後面也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籌
⑸ 西方最早的計算方法
人類最早的計算方法當然是掰自己的指頭了,所以大部分的古代文明都採用十進制。之後人類學會了用越來越復雜的工具來彌補手指的不足。比如,小木棍,石子之類的東西。當然了這些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工具。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工具是算籌。注意這玩意兒也是中國人的發明,但不是算盤。相應的用這種工具來計算的方法就叫籌算。這種工具產生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在六、七百年前中國人又發明了算盤。但是這一時期西方人還沒有一種算得上工具的計算器。但不能說外國人就不計算,像我們今天不依靠計算機也一樣可以口算或者筆算,不過遇到大量的計算就顯的吃力而且費時。同時西方很早就採用了阿拉伯數字,這使的他們的計算大大簡化了。
明朝以後,算盤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並出現了許多變種。但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麼普及。西方最早的計算工具是由英國人岡特在1621年發明計算尺。不過在他之前的達·芬奇已經在他的手稿中提出了計算工具的設想,後人在達·芬奇的手稿中,發現了關於機械式計算工具設計方案的記錄。之後西方又有了帕斯卡加法機(1642)、萊布尼茲乘法機(1673)等等的機械計算工具,並由此漸漸發展出了我們現代的計算機。
⑹ 古代外國人不用算盤用什麼計算方法
人類最早的計算方法當然是掰自己的指頭了,所以大部分的古代文明都採用十進制。之後人類學會了用越來越復雜的工具來彌補手指的不足。比如,小木棍,石子之類的東西。當然了這些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工具。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工具是算籌。注意這玩意兒也是中國人的發明,但不是算盤。相應的用這種工具來計算的方法就叫籌算。這種工具產生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在六、七百年前中國人又發明了算盤。但是這一時期西方人還沒有一種算得上工具的計算器。但不能說外國人就不計算,像我們今天不依靠計算機也一樣可以口算或者筆算,不過遇到大量的計算就顯的吃力而且費時。同時西方很早就採用了阿拉伯數字,這使的他們的計算大大簡化了。
明朝以後,算盤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並出現了許多變種。但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麼普及。西方最早的計算工具是由英國人岡特在1621年發明計算尺。不過在他之前的達·芬奇已經在他的手稿中提出了計算工具的設想,後人在達·芬奇的手稿中,發現了關於機械式計算工具設計方案的記錄。之後西方又有了帕斯卡加法機(1642)、萊布尼茲乘法機(1673)等等的機械計算工具,並由此漸漸發展出了我們現代的計算機
⑺ 英國古代計算用什麼工具
17世紀初,在計算尺發明之前,有兩種計算工具流行於歐洲。一是伽利略發明的「比例規」,外形象圓規,兩臂上各有刻度,可任意張合,利用比例原理進行乘、除、比例等計算。另一種是納皮爾籌,所根據的原理是15世紀以後通行於中亞細亞及歐洲的「格子演算法」(曾傳入中國,叫「寫算」,又叫「鋪地錦」),和格子演算法不同的是將格子和數字刻在「籌」(長條竹片或木片)上,可根據需要拼湊起來進行計算。
簡單點計算一般就用手指了,歐洲直到15世紀還盛行著指算。
⑻ 在13世紀,歐洲人採用「雙倍法」來計算乘法。如計算46乘13的過程是:46乘2等於92,
46*8+46*4+46=46*(8+4+1)
⑼ 歐洲人採用雙倍法如果把
如計算52×15的過程是:
52×2=104
52×4=104×2=208
52×8=208×2=416
416+208+104+52=780
這樣的計算方法和今天的計算方法比較,此方法較復雜.
用今天的乘法分配律解釋如下:
52×15,把15看作1+2+4+8
52×15
=52×(1+2+4+8)
=52+52×2+52×4+52×8
=52+104+208+416
=780.
⑽ 每個國家古代的計數方法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各國都不一樣。列舉以下幾個:
1、中國古代的計數系統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自從發明了算籌這種計算工具以後,中國人的計數系統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算籌在中國人手裡已經使用得非常普遍了。算籌就是一種細竹棍,它表示數字1——9有兩種方式:
縱式、橫式。
表示多位數字的方法是縱橫相間,這就避免了符號不獨立可能引起的混亂,例如22837的表示法是。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的計數系統是典型的十進位值制。
算」的原意就指的是算籌,中間的「目」表示桌上擺放若干根算籌,下面「艹」是支架,上面「&<1950;」表示它的質料。與算、籌同義的字還有「策」,古書稱「木細枝為策」,因此運籌、運算、計策、計算等在古代是近義詞。
《史記·張良》中有「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說法,說明當時軍事家在指揮一場戰役之前,在帳中也要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計算和謀劃。
事實上,採用幾作進位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位值制概念。巴比倫人和瑪雅人有位值制概念,卻都不是十進制;古埃及和古希臘是十進制,卻都沒有位值制,只有中國是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值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因此,首創十進位值制,是中國古代人民對世界做出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
2、古埃及在三千多年前的計數法如下
例如258寫作。這種計數法是十進制的,但沒有位值制;就以上符號而言,最大隻能表示99999,而且寫起來非常麻煩,我們現在只用5個符號就能表示的數字99999,他們卻要用45個符號。
3、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
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是十進制,但沒有位值制概念。他們用27個古希臘字母α、β、γ等在其上畫一橫杠來表示數字,前9個字母分別表示1——9,中間9個字母表示10——90,後9個字母表示100——900,按這種方式最大隻能表示999。
為了表示更大的數目,他們又引進新的計數符號。這種計數系統十分復雜,但由於沒有引進位值制,所以它無法保證任意大的數目都有相應的符號。
阿拉伯數字的起源: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種姓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圓點就代表一百。
這樣,不僅是數字元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么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阿拉伯數字使用注意事項:
阿拉伯數字容易通過改變小數點位置而產生變化。所以在特殊場合(如銀行)不能完全替代大寫的漢字。
阿拉伯數字使用規則:
在科技書刊中,阿拉伯數字因其「筆畫簡單、結構科學、形象清晰、組數簡短」等特點,有著很高的使用頻率,其用法是否正確及規范,直接關繫到科技期刊的質量。
印度數字:
公元3世紀,古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最古的計數目大概至多到3,為了要設想「4」這個數字,就必須把2和2加起來,5是2加2加1,3這個數字是2加1得來的,大概較晚才出現了用手寫的五指表示5這個數字和用雙手的十指表示10這個數字。
這個原則實際也是數學計算的基礎。羅馬的計數只有到Ⅴ(即5)的數字,Ⅹ(即10)以內的數字則由Ⅴ(5)和其它數字組合起來。Ⅹ是兩個Ⅴ的組合,同一數字元號根據它與其他數字元號位置關系而具有不同的量。
這樣就開始有了數字位置的概念,在數學上這個重要的貢獻應歸於兩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後來古鯿人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進,並發明了表達數字的1,2,3,4,5,6,7,8,9,0十個符號,這就成為記數的基礎。八世紀印度出現了有零的符號的最老的刻版記錄。當時稱零為首那。
兩百年後,團結在伊斯蘭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圍的民族,建立了東起印度,西從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國。後來,這個伊斯蘭大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各代君王都獎勵文化和藝術,所以兩國的首都都非常繁榮,而其中特別繁華的是東都——巴格達,西來的希臘文化,東來的印度文化都匯集到這里來了。阿拉伯人將兩種文化理解消化,從而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約700年前後,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區,他們吃驚地發現:被征服地區的數學比他們先進。於是設法吸收這些數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數學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達,被迫給當地人傳授新的數學符號和體系,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用的計演算法)。由於印度數字和印度計數法既簡單又方便,其優點遠遠超過了其他的計演算法,阿拉伯的學者們很願意學習這些先進知識,商人們也樂於採用這種方法去做生意。
後來,阿拉伯人把這種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由教皇熱爾貝·奧里亞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採用了這些符號和體系。
至13世紀,在義大利比薩的數學家費婆拿契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採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那時的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而已,為使它們變成1、2、3、4、5、6、7、8、9、0的書寫方式,又有許多數學家花費了不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