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
1.總則
1.1 為了規范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規范。
1.2 本規范適用於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等項目(以下簡稱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
1.3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應當由依法取得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承擔;評價的方法和要求應當符合職業病防治法及本規范的規定。
2.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2.1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時,建設單位應當向承擔評價任務的機構(以下簡稱評價機構)提供以下資料:
a.建設項目的審批文件;
b.可行性研究資料(含職業衛生專篇);
c.其它有關資料。
2.2 評價機構按照準備、評價、報告編制三個階段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程序見附件1。
2.3 准備
准備階段完成以下工作:
a.對建設單位的總平面布置、工藝流程、設備布局、衛生防護措施、組織管理等,進行初步工程分析;
b.篩選重點評價因子,確定評價單元;
c.編制預評價方案。預評價方案包括以下內容:
a).建設項目概況;
b).預評價目的、依據、類別、標准等;
c).建設項目工程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內容和方法;
d).預評價工作的組織、經費、計劃安排。
2.4評價
評價階段完成以下工作:
a.工程分析;
b.職業衛生調查;
c.職業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評價。
2.4.1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建設項目基本,包括建設地點、性質、規模、總投資、設計能力、勞動定員等;
b.總平面布置、生產工藝、技術路線等;
c.生產過程擬使用的原料、輔料、中間品、產品名稱、用量或產量,主要生產工藝流程,主要生產設備,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部位、存在形態,生產設備機械化或自動化程度、密閉化程度;
d.擬採取的職業病防護設備及應急救援設施;
e.擬配置的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f.擬設置的衛生設施;
g.擬採取的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
2.4.2職業衛生調查
當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技術資料不能滿足評價需求時,應當進一步收集有關資料,進行類比調查。
2.4.2.1收集資料
對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建設項目,應收集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前運行期間的職業病危害監測、健康監護、職業病危害評價等資料。
2.4.2.2類比調查
對新建建設項目,應選擇同類生產企業進行類比調查,內容如下:
a.選址
同類建設單位自投入使用以來,其選址與國家現行衛生法律、法規的協調情況。
b.總平面布置
同類建設單位工作區、生活區、居住區、廢棄物處理、輔助用地的分布,尤其是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場所布置、運行、相互之間的影響情況。
c.職業病危害現狀
同類建設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性質,近年來工作場所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平均濃度(強度)。
d.職業病防護設備
同類建設單位防毒、防塵、防高溫、防寒、防濕、防雜訊、防振動、防電離和非電離輻射等各類防護設施配置和運行效果。
護耳用品、防護口罩、防護服、急救箱等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的配置和使用情況。
休息室、衛生間、洗眼器、噴淋裝置等衛生設施的配置、使用情況。
e.職業病發病情況
同類建設單位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和職業病發生的情況,急性職業中毒事故的案例(包括原因、過程、搶救、整改措施)。
f.組織管理
同類建設單位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組織、人員設置。
g.專項經費
同類建設單位職業病防護設備建設和運行經費投入情況。
2.4.3 分析和評價
2.4.3.1評價依據
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標准等進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主要評價標准見附件2。採用評價標准時應注意引用標準的最新版本。
2.4.3.2評價方法
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特點,採用檢查表法、類比法與定量分級法相結合原則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
a.檢查表法
依據評價標准、規范,編制檢查表,逐項檢查建設項目職業衛生有關內容與國家標准、規范符合情況。
b.類比法
利用同類和相似工作場所監測、統計數據,類推擬評價的建設項目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職業危害後果和應採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
c.定量分級法
對建設項目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勞動者接觸時間進行綜合考慮,計算危害指數,確定勞動者作業危害程度等級。
依據有關標准,新建建設項目根據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和同類企業類比調查,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建設項目根據已有測定資料,分別取得勞動者接觸粉塵、化學毒物、雜訊等職業病危害因素時間以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等數據,計算勞動者作業危害等級指數。計算方法按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執行。
對目前尚無分級標準的或無類比調查數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可依據國家、行業、地方等職業衛生標准、規范等,結合職業衛生防護設施配置方案,預測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是否符合有關衛生標准。
2.4.3.3評價內容和指標
2.4.3.3.1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
根據工程分析和類比調查資料,確定建設項目各評價單元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描述其理化特性、毒性、對人體危害、工作場所最高容許濃度、接觸人數、接觸方式,評價勞動者作業危害等級。
2.4.3.3.2選址、總平面布置按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標准。
2.4.3.3.3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
a.採用無毒、低毒或避免勞動者直接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生產工藝;
b.在生產許可的條件下,隔離含有害作業的區域,使其避免對無害區域或相互之間的污染和干擾;
c.有害物質的發生源,布置在工作地點機械或自然通風的下側;
d.放散大量熱量的廠房,熱作業應設在建築物的最上層;熱源應盡可能設置在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側或有天窗下方。
2.4.3.3.4建築物衛生學要求
a.建築物容積應保證勞動者有足夠的新鮮空氣量,設計要求參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
b.建築物的構造應使產生粉塵、毒物的車間結構表面不易積塵沾毒,並易於清除;熱發散車間應利於通風散熱;高濕車間應設置防濕排水設施,防止頂棚滴水和地面積水;
c.建築物採光、照明符合現行《工業企業採光設計標准》、《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准》等。
2.4.3.3.5職業病防護設施評價主要包括:
a.除塵設施
b.排毒凈化設施
c.通風換氣設施
d.事故應急設施
e.雜訊控制設施
f.防暑設施
g.防寒設施
h.防濕設施
i.振動控制設施
j.非電離輻射防護設施
k.電離輻射防護設施
2.4.3.3.6應急救援設施
2.4.3.3.7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2.4.3.3.8衛生設施
2.4.3.3.9職業衛生管理
2.4.3.3.10職業衛生經費概算
2.5 預評價報告編制
預評價報告編制階段完成以下工作:
a.匯總、分析各類資料、數據;
b.做出評價結論,完成預評價報告。
2.6 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預評價報告按規定格式編寫(格式見附件3),其主要內容包括:
a.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目的、依據、范圍、內容和方法;
b.建設項目概況,包括建設地點、性質、規模、總投資、設計能力、勞動定員等;
c.對建設項目選址和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對作業場所、勞動者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評價,主要包括職業病危害因素名稱、主要產生環節、對人體的主要職業危害、可能產生的濃度(強度)及其職業危害程度預測等;
d.對擬採取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進行技術分析及評價,主要包括總平面布置、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建築物衛生學要求、職業病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衛生設施、職業衛生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
e.對存在的職業衛生問題提出有效的防護對策;
f.評價結論:對評價內容進行歸納,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的建議,確定職業病危害類別,建設項目是否可行。
3.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3.1 建設單位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委託評價機構進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3.2 評價方案編制
評價單位依據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預評價報告內容和工程建設及試運行情況編制竣工驗收前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方案。
評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評價目的、依據和范圍;
b.工程建設概況,各項職業病防護設施建設及其試運行情況;
c.現場調查與監測的內容與方法,質量保證措施;
d.組織實施計劃與進度、經費安排。
3.3 現場調查
評價單位在接受評價委託後進行職業衛生學調查。職業衛生學調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3.1生產過程的衛生學調查:了解生產工藝的全過程和確定生產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a.化學因素(有毒物質、生產性粉塵):原料、半成品、中間產物、產品和廢棄物的名稱、生產和使用數量、理化特性、勞動者接觸方式和接觸時間;
b.物理因素:雜訊、高溫、低溫、振動、電離和非電離輻射等;
c.生物因素: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體。
3.3.2作業環境衛生學調查:總平面布置、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建築學衛生要求、職業病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衛生設施等方面的衛生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3.3.3調查建設項目是否嚴格按現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規定進行施工,是否落實各階段設計審查時提出的職業衛生審查意見。
3.3.4職業衛生管理調查
a.職業衛生管理機構設置情況;
b.職業衛生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的完善情況;
c.職業健康教育、職業病危害因素測定、健康監護情況;
d.職業衛生資料歸檔情況。
3.4現場監測:測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
3.4.1測試方法:按照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標准執行。
3.4.2測試條件:按設計滿負荷生產狀況。
3.4.3測試頻次:根據生產工藝、職業危害因素的種類、性質、變化情況以及危害程度分類,一般連續采樣測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點不同時間內測定,採取樣品不得少於三個,測試結果取其均值(放射、雜訊等物理因素測試結果除外)。
特殊情況按相應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執行。
3.4.4化學因素、物理因素測試點的設置原則見附件4。
3.5職業性健康檢查
對可能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應當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根據職業危害因素確定職業性健康檢查項目,依據職業健康檢查的結果評價職業危害控制效果。
3.6評價結果
a.評價選址、總平面布置是否符合國家規定要求;
b.工程防護設施及其效果;
c.計算職業病危害因素每個測試點濃度(或強度)的均值,其中粉塵濃度的測試數據計算幾何平均數,毒物濃度計算算術平均數或幾何平均數(其測試數據如為正態分布計算算術平均數,如為偏態分布則計算幾何平均數),雜訊測試數據不計算均值;每個測試點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未超過標準的為合格,超過標準的為不合格;
d.依據上述計算結果,評價各項職業衛生工程防護設施的控制效果;評價因生產工藝或設備技術水平限制,對一些職業病危害因素超標的崗位所採取職業衛生防護補救措施效果;
e.評價個人衛生防護用品、應急救援設施、警示標識配置情況;
f.評價建設項目職業衛生管理機構、人員、規章制度執行落實情況。
3.7控制效果評價報告
建設項目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a.評價目的、依據、范圍和內容;
b.建設項目及其試運行概況;
c.建設項目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分布及其濃度或強度,職業病危害程度;
d.職業病防護措施的實施情況,包括總平面布置、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建築物衛生學要求、衛生工程防護設施、應急、救援措施、個人防護設施、輔助衛生用室、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的落實情況;
e.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效果評價;
f.評價結論及建議。
3.8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按規定格式編寫,格式見附件5。
附件5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格式
1、封頁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
評價機構(加蓋公章)
年 月 日
2、封二
評價機構開展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資質證書影印件
3、封三
項目名稱:××××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
承擔單位:評價機構
法人代表:
項目負責人:
報告編寫人:
報告審核人:
4、封四
目錄,按照評價目的、依據范圍、內容、方法、標准、建設項目概況、職業危害因素和職業衛生防護設施控制效果分析與評價、評價結論、存在問題和建議等內容的順序排列。
5、正文
按照目錄內容編寫,紙型規格A4紙,字體為國標仿宋體,標准4號,30行/頁,30字/行。
6.附件
Ⅱ 空氣污染指數怎樣計算
空氣污染指數的計算方法:
指標解釋和計算公式 空氣污染指數(API)是一種反映和評價空氣質量的數量尺度方法,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指數數值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中國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當某種污染物濃度
Ⅲ BMI數值怎麼計算
BMI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身高)。(體重單位:千克;身高單位:米。)
例如:70kg÷(1.75×1.75)=22.86
主要用於統計用途,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
(3)為害指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體質指數
< 18.5過輕某些疾病和某些癌症患病率增高
18.5-23.9正常
24-27.9超重
>28肥胖
罹病情況包括乙型糖尿病、血糖過高症、血胰島素過高症、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壓、癌症、痛風症等。
該公式可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
根據美國有關醫學統計:BMI小於16的人和BMI大於30的人死亡率最高。
死亡率最低的為BMI在20-22之間的人。
Ⅳ 煙的危害大小以什麼判斷 哪種煙危害比較小
煙的危害以尼古丁的多少來判斷,尼古丁較少的煙危害比較小。尼古丁通過肺黏膜和口腔黏膜擴散到全身,進入大腦之後,尼古丁能模仿乙醯膽鹼這種中樞神經傳遞物質作用,同許多神經元表面的尼古丁受體結合在一起。
尼古丁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刺激作用,在「獎賞迴路」內作用尤為明顯。它能通過激活相關神經來釋放更多的多巴胺。而煙草中所含的的哈爾明和降哈爾明則能通過抑制分解酶的活動,使神經突觸內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保持在高濃度水平。
隨著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保持的作用得到強化,人的清醒程度就更強、注意力更為集中,從而更能緩解憂慮忍耐飢餓。煙草可導致惡心、眩暈、頭痛。
(4)為害指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煙草公司為了應對公眾逐漸提高的健康意識,試圖通過改變卷煙產品設計以保持卷煙的吸引力,大力宣傳低焦油、柔和、淡味、長過濾嘴、以及中草葯的概念,藉此來迷惑公共對吸煙危害的認識。
然而國際上的無數科學證據表明,吸這些所謂的「低危害」卷煙並不能減少吸煙對身體的傷害,反而往往會增加吸煙量,降低吸煙者的戒煙意願。
Ⅳ 空氣質量1到3級的污染指標分別是多少到多少
1級:0-50。
2級:51-100。
3級:100-200。
EVI極值指數(EVI)用SO2、CO、TSP和氧化劑為指標,先計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數,再綜合成一個EVI值。此指數反映一個地區短期(1~24 h)出現的高濃度污染的評價。有一定局限性,應與MAQI(密特空氣質量指數)配合使用。分指數呈線性,總指數為平方和開方。
空氣質量API:
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污染指數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適合於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污染指數越大,污染越重,污染最重的污染物為首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指數即為API。
API是間接表徵空氣污染程度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綜合、簡便、直觀,適用於描述城市短時間內空氣質量狀況及污染程度,因此,在國內外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被普遍採用。
大氣質量標準是制定API的出發點,我國採用現行的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它是污染區的劃分、污染控制措旋的實施、污染對生態環境(含人)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各類區域環境污染現狀的評價和對策等的法律依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空氣污染指標
Ⅵ 怎樣測量空氣污染指數能詳細介紹一下是怎樣的過程嗎謝謝!
測量空氣污染指數有以下幾個參數:二氧化硫(CO2)、氮氧化物NOX和總懸浮顆粒物(粉塵)用紅外光(或紫外光)吸收的方法進行對比(比例測光方式)
空氣質量周報就是根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中規定的幾種常見污染物例行監測的結果,評價城市一周內的空氣質量,並以空氣污染指數的表徵形式來向公眾發布。
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是一種反映和評價空氣質量的方法,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數值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質量狀況與空氣污染的程度,其結果簡明直觀,使用方便,適用於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
空氣污染指數的確定原則: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於各種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氣污染指數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准和各項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確定污染指數的分級及相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目前我國所用的空氣指數的分級標準是:(1)空氣污染指數(API)5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一級標准;(2)API10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二級標准;(3)API20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三級標准;(4)API更高值段的分級對應於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影響時的濃度限值,API500點對應於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時各項污染物的濃度。
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和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再調整增加其它污染項目,以便更為客觀地反應污染狀況。
空氣污染指數的計算與報告: 污染指數與各項污染物濃度的關系是分段線性函數(見表1和圖1),用內插法計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數In(具體計算方法請參見《環境監測簡報》1997年第9期),取各項污染物分指數中最大者代表該區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數。即:
API=max(I1,I2…Ii,…In)
該指數所對應的污染物即為該區域或城市的首要污染物。當污染指數API值小於50時,不報告首要污染物。
表1 污染指數API分級限值
Ⅶ help! 關於空氣污染和空氣污染指數
你可以看下這兩個網頁,裡面還要表格
http://www.xmems.org.cn/hjkp/about_api.htm
http://www.xmems.org.cn/hjkp/kqzl.htm
空氣污染指數(API)
空氣質量周報就是根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中規定的幾種常見污染物例行監測的結果,評價城市一周內的空氣質量,並以空氣污染指數的表徵形式來向公眾發布。
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是一種反映和評價空氣質量的方法,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數值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質量狀況與空氣污染的程度,其結果簡明直觀,使用方便,適用於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
空氣污染指數的確定原則: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於各種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氣污染指數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准和各項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確定污染指數的分級及相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目前我國所用的空氣指數的分級標準是:(1)空氣污染指數(API)5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一級標准;(2)API10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二級標准;(3)API20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三級標准;(4)API更高值段的分級對應於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影響時的濃度限值,API500點對應於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時各項污染物的濃度。
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和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再調整增加其它污染項目,以便更為客觀地反應污染狀況。
空氣污染指數的計算與報告: 污染指數與各項污染物濃度的關系是分段線性函數(見表1和圖1),用內插法計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數In(具體計算方法請參見《環境監測簡報》1997年第9期),取各項污染物分指數中最大者代表該區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數。即:
API=max(I1,I2…Ii,…In)
該指數所對應的污染物即為該區域或城市的首要污染物。當污染指數API值小於50時,不報告首要污染物。
空氣質量日報基本常識
中央電視台將象天氣預報一樣,每天向公眾發布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4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廈門市也在其中。為了讓廣大市民對空氣質量日報有所了解,特對空氣質量日報的基本常識以問答形式做一些介紹。
1、 何為空氣污染?
答:空氣污染是指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使某種物質進入大氣,使大氣的化學、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變,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或危害各種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間接地損害設備、建築物等的現象。
2、 空氣質量受何因素影響?
答:空氣質量的好壞反映了空氣污染程度,它是依據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來判斷的。空氣污染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空氣污染物濃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來自固定和流動污染源的人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響空氣質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車輛、船舶、飛機的尾氣、工業企業生產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燒等。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氣象等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
3、 為什麼要公告環境空氣質量?
答: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廠、車輛、人口。空氣質量由於以上原因,逐漸開始惡化,哪些地方在惡化,惡化程度如何,發展趨勢如何,專家關心它,人民關心它,政府更關心它。在新聞媒體上公開發布空氣質量狀況,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項舉措,是環保工作走向與國際接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不僅有利於環保工作的公開透明化,也有助於促進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環保工作的參與。空氣質量根據報告時間的不同可分為:每小時報告的稱為時報;每天報告的稱為日報;每周報告的稱為周報。
4、 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答:空氣污染的污染物有: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浮塵)、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
5、 目前我國空氣質量報告主要依據哪些污染物?
答:我國目前規定空氣質量必須依據的污染物有三項: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漂塵),這是根據全國城市污染情況及現有技術水平而確定的。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市還將根據廈門市的特點,增加其他污染項目,使之更能全面地反映廈門全市的空氣質量和污染狀況。
6、 空氣質量日報和周期是如何報出的?
答:空氣質量日報主要依靠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連續不斷地實時監測數據,並自動傳輸到中心控制室,經數據處理和計算後得出當天的空氣污染指數,再向社會公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是包含了自動分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遠程通訊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舉例來說,測量總懸浮顆粒物的振盪天平方法就是採用了太空梭上測量顆粒物的技術設備。自動監測系統每4分鍾就產生一組的監測數據,連續不間斷地測量,然後計算出小時均值和日均值,一般來說日均值計算是採用上一天中午12時到次日12時的數據。
7、 我市在空氣質量日報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市早在20年前就開始了空氣質量監測,鑒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人力、物力限制,僅能採取手工間斷采樣實驗室分析的方法,一直未能實現空氣質量的日報。
我市於1997年引進了美國空氣質量監測儀器,在鼓浪嶼和大生理實現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當年開展了空氣質量周報工作。1998年建設了覆蓋全島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並於1998年5月25日成為繼大連後全國第二個實現空氣質量日報的城市。1999年底,我市又在國內率先推出空氣質量時報上網。根據環保局的工作部署,今年還將完成覆蓋全市的空氣質量監測系統,逐步實現島外各區的空氣質量日報。與此同時,還准備與氣象部門一起聯合開展有關空氣質量的預報工作。
8、 空氣質量是如何評定的?
答:我國空氣質量採用了空氣污染指數進行評價。空氣污染指數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准和各項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確定污染指數的分級及相應的污染物濃度值。我國目前採用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分為五個等級,API值小於等於50,說明空氣質量為優,相當於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准,符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API值大於50且小於等於100,表明空氣質量良好,相當於達到國家質量二級標准;API值大於100且小於等於200,表明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相當於國家空氣質量三級標准;API值大於200表明空氣質量差,稱之為中度污染,為國家空氣質量四級標准;API大於300表明空氣質量極差,已嚴重污染。
9、 不同級別的空氣質量對人體有哪些影響?
空氣污染指數
API 空氣質量狀況 表徵顏色 對健康的影響 建議採取的措施
0-50 優 可正常活動
51-100 良
100-200 輕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狀有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症狀
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減少體力消耗和戶外活動
200-300 中度污染 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症狀顯著加劇,運動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現症狀
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應停留在室內,並減少體力活動
>300 重污染 健康人運動耐受力降低,有明顯強烈症狀,提前出現某些疾病
老年人和病人應當留在室內,避免體力消耗,一般人群應避免戶外活動
10、 我市的空氣質量處於什麼水平?
答:廈門是我國最早實行空氣質量日報的城市之一,監測結果表明廈門環境空氣質量基本保持良好。1999年度廈門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為35,空氣質量優級率達88.5%。
11、 二氧化硫有什麼危害,它的來源是什麼?
答:二氧化硫是一種無色的中等刺激性氣體,主要影響呼吸道。二氧化硫主要來自燃燒含硫燃料。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很大部分來自發電過程及工業生產。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統功能受損,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支氣管炎及心血管病)。對於容易受影響的人,除肺部功能改變處,還伴有一些明顯症狀如喘氣、氣促、咳嗽等。二氧化硫亦會導致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在懸浮粒子協同作用下。最易受二氧化硫影響的人士包括患有哮喘病、心血管或慢性肺病(例如支氣管炎或肺氣腫)者,兒童及老年人。
12、 二氧化氮有什麼危害,它的來源是什麼?
答:二氧化氮是一種棕紅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氣體。主要來自於車輛廢氣、火力發電站和其他工業的燃料燃燒及硝酸、氮肥、炸葯的工業生產過程,具有腐蝕性和生理刺激作用,呼吸系統有問題的人士如哮喘患者,較易受二氧化氮的影響。對兒童來說,可能會造成肺部發育受損。研究指出長期吸入能會導致肺部構造改變。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酸雨的來源之一。
13、 總懸浮顆粒物和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漂塵)對人體有何傷害,它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答:總懸浮顆粒物能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大小由0.05至100微米不等的顆粒物組成,小於10微米以下的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漂塵)總懸浮顆粒物由天然及人為來源產生,包括海洋、泥土、車輛廢氣、工業活動、建築工程以及氣相化學反應。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決定於粒子吸入而積聚於呼吸系統的數量。直徑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能直達並沉積於肺部,而引發不良的健康反應。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導致呼吸不適及呼吸系統症狀(例如氣促、咳嗽、喘氣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及損害肺部組織。因此,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漂塵)更引起人們的重視。最易受總懸浮顆粒物影響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臟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兒童。
14、 如何改善空氣質量?
答: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工業合理布局,搞好環境規劃;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燃料、使用清潔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植物有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和凈化空氣的功能,樹林尤為顯著,所以綠化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