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二角梅的繁殖方法視頻

二角梅的繁殖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8-03 07:58:56

㈠ 三角梅怎麼養,三角梅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1、選培養土: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怕積水,不耐澇,因此,必須選擇疏鬆、排水良好的培養土 一般可選用腐殖土4份、園土4份、沙2份配製的培養土,也可使用曬干塘泥摻些煤餅渣作盆土。


2、合理施肥:要使其開花,必須保證充足的養分,同時施肥要適時適量,合理使用。一般4月~7月份生長旺期,每隔7~10天施液肥一次,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肥料可用10%~20%腐熟豆餅、菜籽餅水或人糞水等。


8月份開始,為了促使花蕾的孕育,施以磷肥為主的肥料,每10天施肥一次,可用20%的腐熟雞鴨鴿糞和魚雜等液肥。

3、花前控水:平時澆水掌握「不幹不澆,澆則要透」的原則。但要開花整齊、多花,開花前必須進行控水。從9月份開始對九重葛的澆水進行控制,每次澆水要等到盆土乾燥、枝葉軟垂後方可進行 如此反復連續半個月時間,半個月後恢復平時正常澆水。

㈡ 三角梅怎麼養 三角梅的養殖方法

三角梅可以採用土壤養殖、 澆水、施肥等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土壤選擇澆水

三角梅的土壤一般以園土、腐葉土、細沙混合而成,加入適量的骨粉。直接從花卉市場買回小盆三角梅,短期內不需要換土,使用原土即可。養殖1~2年,換盆的時候換上一部分的新土,配比方式如下:

園土:腐葉土:沙按照5:3:2的比例混合,或者泥炭土:腐葉土:沙:珍珠岩按照5:2:2:1比例混合。

2、澆水方法

三角梅需水量比較大,每個季節澆水略有差異:

春季,三角梅長勢逐漸加快,每天都需要澆水,並經常向葉片和四周灑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春季若澆水較少,會因濕度不足,造成落葉。

夏季,三角梅需水澆水,每天澆2次水,早上噴水,下午4點之後澆水一次。

秋季,氣溫下降之後,保持盆土濕潤即可。溫度低於10℃減少澆水,保持盆土偏干。若溫度在15℃以上,可以適當澆水。

冬季,減少澆水,盆土不幹不澆。


3、施肥方法

三角梅喜肥,春天天氣變暖後,每10~15天施1次氮肥,生長期每周施1次餅肥水,花期增施幾次磷肥。秋涼後減少施肥量,冬季停止施肥。生長開花旺季時可葉面噴施1000倍磷酸二氫鉀液2~3次,或每10天追施通用肥1次。

注意:三角梅對尿素很敏感,如施肥不當,便可能產生枝繁葉茂而花少的現象,所以施尿素時要特別謹慎。

(2)二角梅的繁殖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養殖注意事項:

1、角梅的生長期,要適當的保證三角梅的溫度,一般在冬季的時候要保持在5℃以上,最低不能低於3℃。

2、其比較喜愛陽光,但是在夏季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遮陰處理,同時在冬季的時候,要保證8個小時的光照。

3、在土壤的選擇方面,其要選擇的是比較肥沃、疏鬆、排水性能強的土壤。

4、澆水要適量,在梅雨季節,要保證一定的排澇性,否則會出現爛根的現象。

5、開花前,可適當的翻盆換土,同時可進行適當的修剪。

㈢ 山角梅花怎麼養好

三角梅的養殖方法

1、土壤:三角梅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良好、含礦物質豐富的黏重壤中生長良好、貧瘠、耐鹼、耐乾旱、忌積水。微酸的土壤最利於三角梅的生長。

2、澆水:春秋兩季應每天澆水一次,夏季可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冬季應控制澆水花蕾出現後每天早晚各澆水一次,同時向葉面噴水1-2次。梅雨季節要防積水以免植株爛根死亡。

3、溫度:生長適溫為15-30℃,在夏季應適當遮蔭或採取噴水、通風等措施,冬季應維持不低於5℃的環境溫度。

4、施肥:除在盆土中施足基肥外,生長季節還應追肥。入少量的磷酸二氫鉀,同時給葉面噴施伯示麥磷酸二氫鉀溶液,盛花期每周澆施1次礬肥水,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5、光照:一年四季除新上盆的小苗應先放於半陰處。冬季應擺放於南向窗前,且光照時間不能少於8個小時。

6、繁殖:扦插枝的選取:三角梅的枝,粗如胳膊細如香都可用於扦插;粗枝發根遲,成型快;一年生木質化綠枝易發新根,成活率高。一般選結構緊密粗壯的1-2年生外層向陽枝,(不用過細枝,不成熟枝,徒長枝,蔭蔽枝。)用鋒利小刀削成3-4節(約長8-10cm)一段,下部的斜削麵在節下5-10毫米處,摘除下部葉片,保留上部二片半(全)葉作插穗。

7、修剪:葉子花生長勢強,因此每年需要整形修剪,葉子花常用扦插繁殖,育苗容易,五、六月份,剪取成熟的木質化枝條,長20厘米,插入砂盆中,蓋上玻璃,保持濕潤,一個月左右可生根,培養二年可開花。修剪方法:開花後應適度修剪,剪去花梗,縮回花枝的枝條,疏去弱枝、短枝、內膛枝。冬季結合換盆土修剪,修剪應掌握:短、重、疏。短,為短截,保留枝條的;重,為重剪長花枝;疏,為疏去弱枝,使其重發強枝,也稱更新修剪,剪下的枝條可選留作育苗插條用。南方用三角梅作花架、籬笆、門庭栽植的,冬季不休眠、不落葉,只做輕度修剪,但應做綁縛、分布、牽引,使花架的枝條分布均勻合理,布滿花架。

㈣ 三角梅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1、光照溫度

葉子花為喜光植物,生長期都要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冬季霜降前要搬入溫室內,溫度保持10-15℃,置於向陽處,最低溫度不低於3℃。4月穀雨前後搬出溫室,放在通風、向陽處養護。霜降前入房。

2、澆水施肥

葉子花喜水但忌積水,每年栽植或上盆、換盆後澆1次透水,生長旺季每天上午噴水1次、下午澆水1次(下午4點以後澆)。春、秋季可酌情2天澆1次水,冬季在室內可控制澆水,促使植株充分休眠。

一般不幹不澆。施肥量也隨季節而不同。冬季停止施肥。春季栽植或上盆、換盆時施足基肥,盆栽的出房後可每月施3-4次腐熟的餅肥水或蹄片水,花期前可增施幾次磷、鉀肥。秋季減少施肥量。夏季生長旺盛時,可每周施1次肥水。

3、整形修剪

葉子花生長勢強,因此每年需要整形修剪,每5年進行1次重剪更新。時間可於每年春季或花後進行,剪去過密枝、乾枯枝、病弱枝、交叉枝等,促發新枝。



(4)二角梅的繁殖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三角梅的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耐瘠薄,耐乾旱,耐鹽鹼,耐修剪,生長勢強,喜水但忌積水。要求充足的光照,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均盆栽養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疏鬆、排水好的沙質壤土能旺盛生長。

葉子花光照不足會影響其開花;適宜生長濕度為20~30℃。


㈤ 三角梅如何繁殖

1、扦插繁殖

選擇一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修剪至10-15cm,將其插入沙床中,在20-25℃下栽植,20-25天可生根,待40天後上盆,第二年入冬可開花。

2、高壓繁殖

選擇木質化枝條,在距頂端15cm左右進行環剝處理,寬度在2cm左右,用濕潤的營養土或紙巾包紮,保持在20℃以上,20天左右發根。

3、嫁接繁殖

選擇生長旺盛的植株作為砧木,採用短枝劈接法將枝條嫁接在劈口處,用塑料布條進行八字形上下包紮。完成後隨時抹去砧木上萌發的新芽。抽梢長3-5cm時,表示嫁接成功。

4、水培繁殖

在塑料瓶或玻璃瓶中裝水,從植株上剪下粗壯枝條,泡在水中,只要根部萌發出小白點,既可以證明生根成功,一般45天左右生根,注意每2天換水一次。待生根後可移植上盆。

(5)二角梅的繁殖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常見的三角梅品種

1、重瓣紅三角梅

葉大且厚,深綠無光澤,呈卵圓形,芽心和幼葉呈深紅色,枝條硬、直立,莖刺小,花苞片為大紅色,花色亮麗,花期為3-5月、9—11月。

2、小葉紫三角梅

三角梅中的小葉紫,是最常見、最普通、最早引入大陸的品種,據講最早引入廈門大學和鼓浪嶼的三角梅就是它,應有近百年了。它的生長量大,易活易養,在南方現在四處可見它的身影,快要成了野花了,因為它皮,長得極瘋,地植的常常遮天蓋地。

3、艾娃夫人三角梅

圓綠葉,開重瓣花,葉狀花苞紅紫色,艷麗。葉卵圓形至卵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至急尖,多數長5cm。花梗紅色,苞片鑲緣粉紅色及玫瑰紅色,先端漸尖;雄蕊及花萼退化成苞片狀,與苞片同色,傘形花序。

4、金斑大紅三角梅

葉寬卵圓形至寬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急尖,葉基部楔形或截平,葉長達7cm,葉緣具黃白色斑塊,新葉的斑塊為黃色,漸變為黃白色;苞片單瓣,深紅色,先端急尖至圓鈍,整苞片近圓形;萼管紅色,長約1cm,萼管頂端裂片白黃色。

5、加州黃金三角梅

加州黃金是普及的黃色三角梅品種,不同的季節顏色有所不同:橙黃色、金黃色、淡黃色,株型大,生長迅速,所以看起來也非常好看,適合在家裡養殖。

㈥ 梅花如何繁殖

梅花用種子繁殖比較容易。播種法有兩種:一是秋冬播,時間在立冬和小雪之間,種子不需經特殊處理,這種方法發芽率較高;另一是春播,時間在春分前後。種子在播前要經過處理,這種方法發芽率較低一些,梅花種子需完成後熟過程才能具有發芽力。秋冬播的種子是在田間自然條件下,完成種子後熟作用;春播的種子須經人工層積貯藏,才能順利完成後熟作用,達到出苗整齊的目的。
種子處理的方法:應在6月梅果成熟時,收集完全成熟或自然落下的黃熟梅,堆放在陰涼地上。堆積期間,溫度不可超過25~30℃,堆的厚度以10~15厘米為限,且要經常翻動。如用手觸發熱,即應加強通風和翻動,以降低溫度,約經過半個月,果肉腐爛,即可洗出種子。種子洗凈後,立即放在陰涼處,攤成2~3厘米厚陰干。為使種子乾燥均勻而迅速,每天翻動數次,經3~5天即可乾燥貯藏。干藏時注意不可過干、過濕、過熱,以免失去生命力。若行春播,播前可用溫水浸2~3天後沙藏,或用冷水浸5~6天後沙藏,亦可不浸種而直接沙藏,直到種子出現開裂,即可取出播種。一般沙藏約經20天。沙藏方法:1份種子和3~4份干凈的濕沙混合均勻,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不流出水為度。沙藏期間要經常檢查,防止乾燥。
播種方法:如用畦1.6米,可播6行;畦1.5米,播5行。每溝兩行,呈「品」字形播於溝之兩沿,株距3厘米,隨播隨覆土,覆土3厘米。全部覆土後耙平。如土質中等,一般不施基肥。家庭養梅可播於土盆中,株距3厘米播種1粒,覆土厚約3厘米,注意保濕。
播種發芽後應追施幾次稀薄氮肥,促進生長,使其莖加粗以供夏季芽接之用。為了提早一年成苗,可在12月播種(種子事先經過沙藏),用薄膜覆蓋,使發芽早且整齊,並加強肥水管理,5月下旬至6月上旬,砧木基部粗度達到0.6厘米以上,即可進行芽接。

㈦ 梅的繁殖方式

繁殖嫁接是中國繁殖梅花常用的一種方法,嫁接苗生長發育快,開花早,能保持原種的優良特性。嫁接砧木可選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實生苗,其中桃、山桃的種子最易得到,嫁接易成活,接後生長快捷,開花繁多,因而生產上較多應用,但接後易發生病蟲害,使得壽命縮短,不如杏、山杏、梅為砧木好,因而提倡用三者的種子培育1-2年實生苗,再作為砧木用於嫁接。
嫁接方法因地區和不同栽培目的而有差異,如北京天旱風大,多在處暑白露期間進行方塊芽接,上海等江南地區多在3-4月份早春發芽前進行腹接、切接,或在秋分前後進行腹接,而蘇州、揚州則於2-4月或6-8月常用果梅老根作砧木與梅花幼樹進行靠接製作梅樁。
芽接也是梅花常用的繁殖方法,多於7-8月進行,華北一帶常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芽接。芽接節省接穗,方法簡便,適合在砧木和接穗細小的情況下採用,成活率較高,可採用「T」字形芽接法。選1-2年生健壯枝條中上部飽滿的腋芽作接穗,在腋芽的上方約0.5厘米處橫切一刀,深達木質部,從腋芽左右各0.5厘米處豎斜切一刀,使接芽成上寬下窄的盾形,削麵要平滑,去掉裡面的木質部,剪去葉片反留葉柄。在砧木苗基部距地面5-6厘米處選一光滑的皮面,切成一個「T」字形切口,艮短大小與接穗相仿。隨即把芽片插入介面,使切口密結,最後用塑料條綁扎固定,將葉柄及芽露在外面。
嫁接後如遇乾旱要適當澆水,多雨季節要開溝排水,多風天氣要防止接芽枯萎或接枝處因刮風而斷裂,並要隨時剪除砧木上萌生的櫱芽及剪砧。 中國北方由於冬季嚴寒,地栽難以越冬,多作盆栽,適宜在冷溫室中越冬生長。繁殖成活的梅苗,露地栽培一至數年後,可在年前上盆。盆土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盆底施足基肥。盆梅對水分比較敏感,要求也比較嚴格,盆土過濕輕則根系發育不良,葉黃而落,重則傷根毀樹,過干則短枝少,新梢伸長慢,易落葉,花芽發育不良,因此盆梅澆水應干澆濕停、見干見濕、不幹不澆、澆則澆透,雨天要避免盆土內積水。在新梢生長期應避免因澆水過多而抽枝過長,初夏花芽分化前,適當控水,以利於形成花芽和著生花蕾,夏季應正常澆水,此時水分不足易落葉和影響花芽形成,秋季落葉後減少澆水次數,保持土壤不幹不濕,以利枝條充實,冬末初春適當增加澆水,便可收到花繁滿枝的效果。
盆梅因已施足底肥,且不喜大肥,當新梢長到約5厘米時,可施一次薄餅肥水,促使枝條生長健壯。花後展葉時,肥水要充足,以4-5周施一次稀薄液肥。待枝條長到20厘米時控制施肥。為促使花芽分化,夏末秋初施追肥。每次施肥後都應當澆水。
盆栽梅花應放在通風向陽處養護,過密或環境蔭蔽,使植株高而細弱,冬季多曬太陽則花芽飽滿粗壯,花色艷麗,姿態美觀。若控制樹形,促使幼樹提早開花,需適時修剪整形。梅花的花芽是在一年生的新生枝條上形成的,一般當幼苗長至25-30厘米時,剪去頂端,萌芽後留頂端3-5個枝條作主枝,當枝條長到約20厘米左右時,摘心,以利花芽飽滿。次年,花後留基部2-3個芽重剪,剪時應注意剪口芽的方向,選准外向芽,內向芽。發芽後剪除交叉枝、過密枝、重疊枝。盆梅因直則無姿、正則無景、密則無態,應按「疏、欹、曲」而又不矯揉做作的原則進行修剪。
盆栽梅花應每隔1-2年在早春花後修剪完畢進行換盆、換土。如使盆栽梅花春節開花,在冬季落葉後放入室外自然休眠,元旦以後移入溫室向陽處,室溫保持8-12℃,每天向枝端灑水,並保持盆土濕潤,使花蕾現色後,增溫到1 5-20℃,則春節即可開花。如使「五一」開花,整個冬季需放在稍高於0℃的冷室內不見直射光,盆土保持相對乾旱,直到4月上旬再逐步移到室外。 卷葉病:卷葉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地栽或盆栽梅花,在水分脅迫狀態下,葉片兩側向正中摺合內卷,整個梅株呈疲倦萎蔫狀態,嚴重時導致葉片大量脫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夏季高溫少雨、土壤乾旱、空氣乾燥、光照過強,另一方面梅樹本身為細須根,對水分的吸收和運送能力較差,再加上梅花葉質偏薄,而此時梅株對水分的蒸發又較快,總體上水分處於虧缺狀態,從而導致其葉片發生捲曲,其中尤以「綠萼梅」品種發生最為嚴重。卷葉現象約從6月開始,雨後有所緩和,葉片可稍許平展;在風調雨順、水分供應充足時,卷葉出現較晚,不會大量落葉,也不會影響到花芽的分化。
防治方法:卷葉是梅花本身特別的結構和生理特性,以及不良氣候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為此加強管理,使其根系發育良好、樹體生長健壯,從而提高其吸水和運水能力;進入高溫乾旱季節後,加強根部澆水、葉面噴水和環境灑水,通過增濕降溫為其創造一個相對涼爽的環境;盆栽梅花,特別是淺盆梅樁,尤其是對「綠萼梅」品種,可搭棚遮陰,遮光度控制在30%-40%之間,保護其卷葉不至於因脫水過重而掉落即可。
黃化病:黃化病,是一種在鹼性土壤條件下,出現的缺鐵性生理病害。淮河以北地區地栽或盆栽的梅花,由於土壤或培養土偏鹼,或因長時間澆灌偏鹼的用水,使梅株根系長期處於偏鹼的環境中,導致營養須根壞死,從而引起葉片褪綠發黃。鹼黃主要表現在新抽嫩枝的葉片上,葉片偏小,葉脈間褪綠呈黃白色,不很規則,但葉脈尚呈綠色,中下部的老葉一般不發生黃化。
防治方法:盆栽用土或地栽園土,要將其pH值調整至6.5以下;用自來水澆花,要先放置3-5天,並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亞鐵顆粒;生長季節每月澆施一次礬肥水,可預防黃化病的發生;葉片出現較嚴重的黃化後,可用0.3%的硫酸亞鐵溶液澆施根部,用0.2%的葯液噴灑葉面,半月一次,澆噴兼施、雙管齊下,可促成其嫩葉褪黃變綠。少量盆栽也可考慮用1%的食醋液或0.5%檸檬酸液澆施根部。
炭疽病:受害葉片最初產生褐色小斑點,後擴大成1厘米以下的圓形、橢圓形病斑,生於葉緣者多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呈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為紅褐色和暗紫色,上生黑色小點,呈同心圓輪狀排列。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塊在染病落葉或感病嫩梢中越冬,翌春借風雨傳播,5月中下旬至6月初發病嚴重。「硃砂型」梅花最易感染,「綠萼型」最抗病。
防治方法:清除枯枝落葉燒毀;從4月中旬開始用50%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的炭疽福美、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交替噴灑,連續3-4次。
流膠病:為枝、干主要病害。患病枝、干變褐腐爛,並伴有流膠,樹勢逐漸衰弱,導致抽枝少而細,花芽分化不良,嚴重時枝條乾枯,甚至整株死亡。枯枝型流膠,一般發生在多年生枝上,多以皮孔為中心,滲出脂狀膠液,初呈淡黃色、半透明、柔軟,後逐漸氧化凝固成褐色晶體狀,嚴重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干腐型流膠,一般發生在主幹上,初為水漬狀;後變褐腐爛,腐爛部分逐漸變褐下凹,樹皮開裂反卷,並伴隨有流膠,嚴重時樹勢衰弱,甚至會全株枯死。3-11月均可發生,以6-9月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加強水肥管理,及時排除積水;防止蛀乾性害蟲侵入,避免日灼和凍害;刮除病部膠狀物,塗抹3-5度的波美石硫合劑或0.1%的升汞水消毒;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塗抹創口。
膏葯病:在枝幹樹皮上形成圓形、橢圓形灰褐色大病斑,狀似平貼之膏葯,後期出現龜裂,小枝發病的膏葯形病斑呈淺灰色,並且繞小枝一圈,後期與小枝分離,呈鞘狀套住小枝。此病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削弱樹勢,嚴重時樹體逐漸衰弱死亡。全年均可發生,以夏季最為集中,地處潮濕、樹冠郁閉的衰弱樹易發病,蚧殼蟲為主要傳播媒介。
防治方法:通風透光,開溝排水;消滅蚧殼蟲,減少傳媒;秋末落葉後至春季發葉前刮除病部燒毀,塗抹3-5度波美石硫合劑;少量盆栽,有葉期可於颳去病斑後。塗抹達克寧霜軟膏。
煤污病:由於蚜蟲、蚧殼蟲等的刺吸危害,其排泄的分泌物 --「蜜露」,在比較陰濕的條件下,易誘發煤污病。表現為葉片、樹干、枝條上被有一層烏黑的煤污層,嚴重影響到梅株葉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從而導致植株生長不良,不能正常孕蕾開花。
防治方法:春季出現蚜蟲危害,及時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出現蚧殼蟲危害,可用25%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每15天一次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多·硫懸浮劑800倍液噴灑植株。
根癌病:由土壤根癌桿菌借苗株傷口侵入而引起,多發生於根頸部及嫁介面部位,有時也發生在主幹和枝條上。受害部位長出球形、扁球形腫瘤,初為乳白色或肉色,較為柔軟,後變硬木質化呈褐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呈龜裂狀。梅株感病後根系發育不好,地上部分生長遲緩,樹勢衰弱,影響到花芽分化,嚴重時葉片發黃脫落,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從疫區購進未顯症狀的梅苗,栽種前要先行消毒,可用2000倍72%的農用硫酸鏈黴素浸泡30分鍾;或用「抗根癌菌劑」Ⅰ號或Ⅲ號,加水1-2倍調勻,定植前蘸根20分鍾,預防效果較好;對大植株不忍舍棄,可用利刀切除癌腫部分,再用石灰乳或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5份)塗抹傷口,並單獨養護。 桃粉大蚜:即「膩蟲」之一種,主要在嫩梢和幼葉上刺吸汁液。該蟲以卵在梅花的枝、芽上越冬,來年3-4月梅花抽梢展葉時,孵化出的無翅若蚜危害最甚,雨水多的年份發生嚴重,並能誘發煤污病。
防治方法: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液噴殺;家庭少量梅株出現蚜蟲,可用苦楝葉揉汁稀釋噴殺,也可用草木灰灑在有蚜蟲的枝葉上,過1-2個小時後用清水沖洗枝葉即可。
黃褐天幕毛蟲:以幼蟲啃食嫩芽、新葉及葉片,並在枝杈處吐絲結成天幕狀網,群居於白色天幕上,老熟幼蟲離開天幕分散暴食,嚴重時可將整株葉片吃光。
防止方法:發現幼蟲群集在天幕上時,可清除網幕、燒死幼蟲;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液或2.5%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噴殺。
桃紅頸天牛:桃紅頸天牛是危害梅樁主幹的主要害蟲。遭其危害的梅樁基部地面上,常堆存有紅褐色的蟲糞。
防治方法:5-6月在雨後晴天的中午,尋找在枝幹上歇息的成蟲,將其殺死,或用2.5%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噴殺;在樹幹上發現排糞蟲孔後,用毒簽插入蟲孔熏殺,或用葯棉蘸敵敵畏堵塞蟲孔;秋末冬初,進行樹干塗白。
蚧殼蟲:危害梅花的蚧殼蟲種類較多,主要有桑白盾蚧、糠片盾蚧、梨圓盾蚧、朝鮮球堅蚧、龜蠟蚧、褐軟蠟蚧等,其中尤以朝鮮球堅蚧危害最為嚴重。主要以若蟲和雌成蟲密集在枝幹上汲取汁液,嚴重時使樹勢減弱,造成枝條枯死或全株死亡。它還是膏葯病的主要傳播蟲媒。該蟲嚴重發生時,蟲株率達90%,梅株死亡數占死亡總數的85%。
防治方法:5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用50%的殺螟松1000倍液,或50%的馬拉硫磷500倍液,或40%的乙醯甲胺磷500倍液+除蟲菊脂2000倍液,進行噴灑,對若蟲殺滅效果都很好;用75%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對朝鮮球堅蚧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
紅蜘蛛:即葉蟎。梅花普遍受其危害,且比較嚴重。它以成蟲、若蟲在葉片背面危害,初為受害葉片正面出現黃白色失綠小點,後失綠面積擴大,葉片失去光澤,嚴重時一片蒼白,造成提前落葉。成蟎卵圓形,初脫皮時為紅色,取食後變為暗紅色,大小在0.5毫米左右,若蟎、幼蟎略小。該蟲一年發生10代以上,以卵和成蟎在枝乾的粗皮裂縫和落葉層間越冬,5-7月乾旱時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用25%的倍樂霸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或用20%的滅掃利乳油2500倍液噴殺,或用5%的尼索朗乳劑1500倍液噴殺。因其蟲體較小,且藏匿於葉背面,噴葯時一定要仔細均勻,並輪換使用不同的殺蟎劑。
袋蛾:即「弔死鬼」。危害梅花、果梅的有大袋蛾、小袋蛾、茶袋蛾、白囊袋蛾等。幼蟲為絲質袋囊所包裹,囊外附有較大的碎葉片或少數排列零亂的枝梗。一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4-5月化蛹,5月底羽化,6月上旬為幼蟲孵化高峰,到11月復以老熟幼蟲在囊內越冬。初孵幼蟲在晴天中午爬出母囊,吐絲下垂,隨風傳播,在適宜的梅株或其他植物上吐絲綴葉成囊。幼蟲藏匿於囊內,取食遷移時負囊而行,初時取食葉肉,剩下上表皮,使葉片呈透明斑點,長大後食葉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啃食莖干表皮、嚼食果肉;高溫乾旱持續時間長時,危害特別嚴重。
防治方法:秋冬季結合修剪,人工摘除袋囊,消滅越冬老熟幼蟲;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用25%的滅幼脲3號1500倍液噴殺幼蟲;在低齡幼蟲盛期,用50%的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殺幼蟲;於產卵高峰期,用20億/克的棉鈴蟲核多角體病毒懸浮劑1000倍液噴灑。
刺蛾:即「洋辣子」。危害梅花的刺蛾有黃刺蛾、麗綠刺蛾、綠刺蛾、扁刺蛾、扁黃刺蛾、褐邊綠刺蛾等。夏季以幼蟲取食葉片,嚴重時可將葉片啃光,僅剩下粗葉脈和葉柄,影響梅株的正常生長和孕蕾開花。幼蟲體上長有較多的毒毛,對人體皮膚有嚴重的刺激性,一旦接觸人的皮膚會產生強烈的灼痛感。
防治方法:秋冬季人工剝去枝幹上的越冬蟲繭;成蟲羽化期利用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特點進行燈光誘殺;盆栽用0.3%的印楝素500倍液,或25%的滅幼脲3號2000倍液,或5%的抑太保乳劑1500倍液噴殺。

閱讀全文

與二角梅的繁殖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沂蒙山楂的食用方法 瀏覽:177
系統思維的訓練方法 瀏覽:41
組合數計算方法高中數學例題 瀏覽:305
如何用物理方法卷發 瀏覽:194
穿絲襪的正確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20
簡單鍛煉方法視頻捂臉 瀏覽:274
如何喚醒孩子的方法 瀏覽:567
雙開雙控插座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704
gps手持測畝儀使用方法 瀏覽:152
有什麼方法可以安眠 瀏覽:215
種大蒜的視頻種植方法 瀏覽:172
什麼樣的方法能瘦下來 瀏覽:429
蟲牙打洞治療方法 瀏覽:889
糖尿病檢測方法題 瀏覽:528
2012年汾酒鑒定方法及技巧 瀏覽:119
如何自己製作竹子的方法 瀏覽:854
面部混合痣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361
中種發酵方法和技巧 瀏覽:407
中學生物教學方法ppt 瀏覽:985
怎麼設置qq鈴聲設置方法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