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單的做硯台的方法
最好還是買吧,自己做的話主要是對石頭了解很少,然後工藝上你肯定也不是很了解。
通常我們說起「文房四寶」時脫口而出便是「筆墨紙硯」,硯在這里是排最後的,但是這似乎絲毫不影響硯台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書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硯台是中國毛筆書法的必備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硯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但自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屬陶)被並稱為「四大名硯」,但中國書法界公認的十大名硯是:
1.廣東端硯:用端溪硯石製作,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之爛河山。端硯的特點在於它石質細膩、幼嫩,發墨不損筆毫,呵一口氣即可研墨。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紋構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葉白、魚腦凍、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冰紋、石眼等。
端硯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以古雅、朴實、精美、自然聞名於世,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 硯」、「文房四寶中的寶中之寶」的美譽。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因此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江西歙硯:始於唐代,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所以又稱之為龍尾硯。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朴大方。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山西陶硯:山西澄泥硯,出產於山西省新絳縣(古稱絳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硯之一,與端、歙、洮硯齊名。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燒制時間不同而有不同顏色,以 「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硃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澄泥硯不施彩釉,採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葯物熏蒸,特殊的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之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
澄泥硯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特點。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可惜的是到清代時其製作工藝就失傳了。
4.甘肅洮硯:亦稱洮河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洮河源於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石質膩潤,色澤細麗,發墨快,貯墨時間長。洮河石分為綠洮和紅洮兩種,綠洮石有「鴨頭綠、鸚哥綠」等名石,石紋如絲,清麗誘人。紅洮石呈土紅色,色純而細潤,頗罕見。洮河石硯傳世很少。
5.山東魯硯:以山東省所產諸硯石製成的硯,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以其質地嫩潤,護毫發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魯硯石質、色澤、紋彩、天然形狀等方面各具特點。包括有紅絲石、淄石、尼山石,還有徐公石、浮萊石等十多個品種。這些硯材都具有沉透嫩潤,堅而不頑,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的特色。
另外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還產一種淄石硯,又叫金星硯,已有千年的歷史。淄石顏色有綠、黃、紫等幾十個品類。綠色的有荷葉綠、竹竿綠、萵苣綠和沉綠;紫色的有夾山 紅、紫雲、紺紅等;黃色的有紺黃、柑黃、束瓤黃等。此外還有赭色、多彩、紺青等品種。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於硯面。
6.四川苴卻硯:硯石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苴卻硯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 雕刻於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郁的多元風格。石品絢麗豐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紋、綠膘、黃膘、火捺、眉子、金線、魚腦凍、蕉葉白、廟前青、玉 帶、紫砂、雞血等近百種,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寶的石眼著稱於硯界。苴卻硯斑瀾多姿、異彩飛揚、天生麗質、獨步天下。有極晶美譽的金田黃,色澤金碧, 燦燦然一片金黃;外白如晴雪,內紅如丹砂的封雪紅,風韻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潤可人的碧雲凍,如碧雲浮起,豐饒富麗;天然成趣的綠蘿玉,如幽谷涌翠,碧波 瀉玉,又似綠蘿漫延。苴卻硯石質細膩,發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氣可研,叩之有金玉之聲,撫之如嬰膚嬌嫩。
7.寧夏賀蘭硯:產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麓筆架山。硯有深紫、淺綠兩種天然色彩,制硯以紫色為主,綠作點綴之用。硯石中帶石眼、玉帶、銀錢、眉子和雲紋者更是可貴。此硯質地細,發墨細,不滲不漏,不幹不臭,不損筆毫。
8.貴州思州石硯:硯石出自貴州省岑鞏縣星台潭,石硯堅致細潤,發墨細,不滯筆,貯墨於硯中終日可用。如果無水時,呵氣硯中,能自出露液,並能用於書寫。石質堅潤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雲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思州石硯的製作以浮雕為主,造型古樸厚重。
9.吉林松花御硯:產於東北長白山區,色彩有紫紅、紫綠相兼、深綠、淺綠四種,間有黃色和刷絲紋,以深綠色刷絲為上品。石質堅實發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後,用水沖洗不留痕跡。
10.河北易水古硯: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也稱易硯。取石於河北省易縣鍾南山,硯石色彩柔和,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點綴碧綠、淡黃或灰色的斑紋。硯石細膩光潤,質剛而柔,易發墨,儲墨久長,不滯墨。雕刻以龜硯、龍硯、琴硯、獸硯、棋硯等最為著名。
——摘自《
中國十大名硯(附硯台的種類、價格、鑒別方法及硯台保養知識)
》
㈡ 中國的四大名硯。和產地
中國四大名硯及其產地為:指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新絳縣的澄泥硯。
1、洮河硯因洮河而得名,簡稱洮硯,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石硯,在宋朝時已聞名全國,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及山西澄泥硯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硯。洮河硯,以其細密晶瑩、清麗動人、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等特點,為歷代皇家所珍藏,備受文人雅士青睞。
2、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端硯、歙硯和洮硯,素來有「三大石質名硯」之美譽。製造端硯,一般要經過採石。選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3、歙硯,全稱歙州硯,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歙石的產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產地。除此之外,歙縣、休寧縣、祁門縣亦產歙硯。
4、澄泥硯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傳統書法用具之一,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
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贊譽。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
中國的其他硯台: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我國的墨硯除了使用價值以外還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漢代的硯,其側就刻有鳥獸圖案。隨時間的推移,雕刻工藝越來越精湛常是一個墨硯,就是一個絕妙的工藝品。以致有些硯台,專為觀賞而做。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山東的魯柘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㈢ 四大名硯總產自安徽的是什麼
端硯,始於唐代,盛於宋。端石出產於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硃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岩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歙觀,出產於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於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後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製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洮河硯,產於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於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於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朴,清晰感強。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
㈣ 中國的四大名硯是什麼
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中以端硯為諸硯之首。
端硯,始於唐代,盛於宋。端石出產於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硃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岩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鑒別硯時,用手指敲打硯,聽其聲。發出金屬聲的,表明石質堅硬、密度高;木聲表明石質溫和,密度低;若發出的聲音似瓦聲,則表明石質粗糙。古人將端硯的特點概括為「溫潤如玉,扣之無聲,縮墨不腐」,這表明「無聲」的端硯為上品。「無聲」的硯,並不是指敲打時聽不到聲音,而是發出的聲音溫和、細微。值得注意的是,硯石時發出的聲音也取決於硯的厚度。
歙觀,出產於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於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後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製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歙硯的石品很多,主要分為羅紋類、眉子、眉紋類及金星和金暈類。古代稱:「羅紋硯,其紋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其理堅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金星羅紋,是指硯面融有穀粒的結晶物,在光線照耀下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眉子硯,「紋若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
洮河硯,產於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於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於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朴,清晰感強。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㈤ 中國四大名硯的特點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端硯
端硯,始於唐代,盛於宋。端石出產於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硃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岩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鑒別硯時,用手指敲打硯,聽其聲。發出金屬聲的,表明石質堅硬、密度高;木聲表明石質溫和,密度低;若發出的聲音似瓦聲,則表明石質粗糙。古人將端硯的特點概括為「溫潤如玉,扣之無聲,縮墨不腐」,這表明「無聲」的端硯為上品。「無聲」的硯,並不是指敲打時聽不到聲音,而是發出的聲音溫和、細微。值得注意的是,硯石時發出的聲音也取決於硯的厚度。
●歙觀
歙觀,出產於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於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後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製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歙硯的石品很多,主要分為羅紋類、眉子、眉紋類及金星和金暈類。古代稱:「羅紋硯,其紋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其理堅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金星羅紋,是指硯面融有穀粒的結晶物,在光線照耀下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眉子硯,「紋若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
●洮河硯
洮河硯,產於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於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於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朴,清晰感強。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 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東漢以前,硯被稱之為「研」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文房四寶」以硯為冠,論及名品硯台,總離不開「端、歙、洮、澄」。這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中以端硯為諸硯之首。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市的端溪,端硯石品常見的有魚腦凍、盪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金星點、水紋、金錢線和石眼等等。其製作十分辛苦,從探察、開鑿、運輸、選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滌到裝盒,其工序精巧又細致。
歙硯:產於安徽歙縣,唐開元年間開始製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有:金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金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如穀粒多如秋夜星星,閃閃發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細、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紋」如水的波紋,變化無窮。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朴,大方勻稱。
洮河硯:硯石產於甘肅西南的洮硯鄉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綠,經研磨後可呈現黃膘水紋,如浪似雲。洮河硯在唐代已名揚天下,它具有發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色濃保濕而利筆等優點。
澄泥硯:產於山西,澄泥硯的製作先縫絹袋於汾水中,迎浪張開袋口,過濾水中泥沙,一年後袋內泥滿,取出風干,製成硯坯,再燒製成質地似陶的硯台,最後經過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澄泥硯石質細膩、光潤,以硃砂色和鱔魚黃色為上乘。
㈥ 肇慶端硯的製作過程
端硯名師鍾創榮告訴你端硯的製作過程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工序有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現就上述幾個主要工序作簡要介紹。一, 採石。開采硯石是端硯製作的重要一環。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名坑質優之硯石,加上制硯高手製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端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故採石這道工序極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采,勞動強度大,採石技術高,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
因端溪石大多不抗震,硯石開采至今仍以手工開采為主,不能以機械代替。在開采硯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準石脈,就會浪費好硯材。特別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時可能整壁石都不成材(石工謂之斷脈,即斷層),就得將它一塊塊地鑿下來,再根據石脈的走向尋找石源。石脈(石層)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有時也會曲折蛇行,甚至要挖到深層才能找到。因此採石工必須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從接縫處下鑿,盡量保住硯材的完整。
採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以鑿為主。這些刀具長短有異,大小不一,粗細不同,但每個石工必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都要修理或磨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二, 維料。制璞維料又稱選料制璞。開采出來的硯石並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硯材,須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別等級。特別好的,純凈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者為乙級。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頂板底板……統統去掉,剩下「石肉」。這個過程首先要懂得看石。憑實踐經驗,內行的維料石工能夠「看穿石」,可以預測到表層看不到的石品花紋,如硯石的側面發現有石眼般的綠點,或綠色的翡翠帶,那麼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現;硯石的兩側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圍有火捺包著,則可能隱藏魚腦凍或蕉葉白。硯工還要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用錘或鑿製成天然形、蛋形、長方形、方形、圓形、金鍾形、蘭亭式、太史式……等硯形硯式的硯璞。制璞者同樣必須懂得看石,因為要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硯石質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石作評價,鑒賞石品花紋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三, 設計。設計的目的是將硯石中的瑕疵變成無瑕,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藝術價值,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硯形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
四, 雕刻。端硯的雕刻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天然朴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得當是錦上添花,處理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璞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認真構思,並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硯要線條清晰,玲瓏浮凸,一目瞭然。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
採用什麼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如要表現剛健豪放的多採取以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和細刻;要表現精緻古樸、細膩含蓄的,則以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總之,細刻和線刻均屬「工精藝巧」之「工精」部分。細刻要求雕刻精細,准確,生動;線刻則要線條細膩、流暢,繁而不亂,繁簡得當。
五, 配盒。端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硯盒起著防塵和保護硯石的作用,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石形狀而定。自端硯問世以來,其盒底部都有「四腳」,雜形和天然硯盒的「腳」稱「豹腳」,長方形硯盒的「四腳」則要與盒形的四角線條相吻合,成為直角形的「腳」。硯盒之腳除了起裝飾作用外,更重要是從實用去考慮,使移動端硯或洗滌時方便。硯與盒必須吻合,同時要考慮到木盒的干濕度,可能會整體收縮,硯盒本身要稍比硯石四周寬些,以便於硯石取出洗滌。總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硯顯得更加古樸凝重,更加名貴。
六, 磨光。硯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後。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鑿口、刀路,然後再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紙反復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後褪墨處理。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的效果。人們在選擇端硯的時候,除了以水濕石察看石色,鑒賞石質和石品花紋外,還常用手按摸硯堂(所謂手感),看是否細膩,潤滑,這一切都與硯石的磨光有直接關系。
㈦ 中國四大名硯是什麼產地
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新絳縣和山東泗水的魯柘澄泥硯。
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洮河石、端石、歙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中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青州的紅絲硯、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泗水的魯柘澄泥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
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三硯皆為石硯。
(7)石眼的製作方法視頻大全擴展閱讀:
1、端硯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不但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之特點,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氣研墨,發墨不損筆毫」的長處。
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並且與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中國文房至寶。
二、澄泥硯
澄泥硯始於前漢,盛於唐宋,與後起之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新安縣是澄泥硯原產地之一,隸屬於古虢州澄泥硯系列,制硯歷史悠久,據傳與漢代名將新安人楊朴築建「漢函谷關」同一時期,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其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台。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硃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多為題銘珍藏。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
網路-四大名硯
㈧ 硯製作過程
文房四寶
『 硯 』
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是為我國四大名硯。硯不僅是我們進行書寫研磨的工具,到了當代更具收藏、裝飾、審美的新趣味。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以歙硯的製作為例,一般取料於江西婺源一帶的溪澗中。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一、圍料:
就是選取適合制硯的石料,避開瑕疵與不可制硯的部分,開采出來的硯石的表面十分粗糙,經驗豐富的石工有「一眼穿石」的功力,從石材表面就能分辨石質優劣,並能知道石料裡面大概有些什麼石品花紋,再決定取捨,例如:硯石側面有翡翠點,或翡翠帶,那麼鑿下去很可能會有石眼,兩側若呈微白色,周邊又有胭脂暈包圍著,那麼裡面可能有魚腦凍或蕉葉白,有的則有榔頭,經過一陣旁敲側擊,由石聲判斷石質枯潤、檢查石材是否有斷裂。經過選取後的石料,摘取可制硯部分,決定大概的硯形,圈選為記,進行下一步驟的開料裁切。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二、裁切:
石料經圈選之後,按初步的厚度、硯形進行裁切。裁切又分為「鋸料」與「整料」。所謂的鋸料,又稱開料,就是將一塊大的硯石,裁切開來,去除不能用的部分;「整料」是理出所需的形狀、厚度,製成初胚。鋸料又分機械、半機械兩種方法,一般小石料用手持電鋸,屬於板岩石或體積較大的石材,則用大型電鋸操作。老坑石一般都以人工半機械方法開料。老坑石因為不抗擊、不抗震,機械的震動力過大,容易將石料震裂。半機械的方法開料,在工作進行中,較能掌握突發狀況,尤其是體積較大的老坑 石料,都採用這種傳統的方法開料。這種開料方法,是靠一種特殊設計的鋸片,由鋸齒夾帶著金剛砂將石料「磨斷」,就像古時候用「解玉砂」開玉料一樣。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三大名坑硯在製作過程中,每道環節都得謹慎,特別是老坑有金、銀線、冰紋者,得更加留心,這些石品花紋常隱藏著細微的間隙,裁切或製作過程中,得戰戰兢兢,不敢怠忽,一發現石料有間隙或龜裂,得馬上用膠水施行補強工作,防止繼續龜裂。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三、雕刻設計:
雕刻是制硯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它能使一塊朴實天然的硯石,透過雕刻處理,成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雕刻設計除了要具備精練的雕刻技術外,還要具備藝術素養,即所謂的「硯外工夫」。凡藝術都有其共通性,若能從繪畫或書法、文學方面多加涉獵,吸取養份融入硯的雕刻中,必能提高硯的藝術價值。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四、配盒:
硯經過雕刻完成後,為了避免碰撞而遭損傷,先要配盒,硯盒除了有防塵及保護硯的作用外,還能增加美觀,提高硯的附加價值,也方便於收藏。硯盒用料自古以來都很講究,名貴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雞翅木、紅木等等。硯盒要從實用與美觀的角度著眼,硯台與硯盒必需吻合,四腳必須平整,硯盒上漆的色調宜沉不宜浮,沉則雅,浮則俗,硯盒色調如果太浮艷,會與端硯的色調格格不入,易造成喧賓奪主之病,破壞了端硯的古相素靜。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五、打磨:
硯的打磨在於配盒之後,打磨品質的好壞,關系硯的品質及實用效果,打磨工作先以油石或砂紙,將刀路、鑿口磨平,再用細砂紙精工打磨,直到硯堂、硯背、四邊,用手觸摸細膩光滑手感良好為止。硯須四腳平穩,不能有傾料,硯堂要平整,凹凸不平則有礙研墨,不管實用或觀賞,平整寬闊的硯堂,予人一種安定舒朗的感覺。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六、漿墨:
以墨汁加適量的米酒,均勻的塗於硯上,使硯的色調統一,避免刀路、鑿口的痕跡,並可增加硯的古樸效果。漿墨有遮醜的功用,能掩飾硯的瑕疵,使硯看起來較美觀。漿墨的墨色要適中,不可太深,墨色太深看起來很死板。除了仿古硯的作舊以外,一般硯堂是不漿墨的,硯背若是質地純凈的,石品花紋精彩者,一般也是不漿墨的。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七、上臘:
上臘的目的,是保持石質的滋潤與增加美觀,上臘可以去除雕刻的刀痕,讓硯的色調更統一,對比更明顯,使石品花紋更清晰。硯的上臘,是為了保持石質的滋潤與美觀,就像皮鞋刷鞋油一樣。上臘都上得很厚,讓人看不出破綻。買硯之前,最好要求退臘,檢視一下硯的真正面目。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八、退臘:
大家都知道硯要上臘,但多數人不知有「退臘」這道工序。上臘的作用是保護石質的滋潤,退臘是將「硯堂」表面的臘退去,硯堂退臘才能使用。退臘方法,是用棕束沾衫木碳粉,就像洗鍋的一樣將臘去除。衫木炭是鹼性的,可去油臘。衫木碳粉質地細軟無雜質,不傷硯面。簡便的退臘方法可用肥皂代替,最近我又發現一種更簡便的方法,用棉布沾「去漬油」,來回兩下就清洗干凈,方便極了。硯台經過退臘之後會露出真面目,石色層次更豐富,石品花紋更清晰,手感更細嫩,有一種松軟的觸感。有瑕疵及硯面粗糙的硯,最好別退臘,以免一退破功,瑕疵無所遁形,硯經退臘後才算完成。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筆墨紙硯的製作過程,極富匠心!——硯的製作
正是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執著的匠人們,將一件平凡的文具做出了名氣,讓一個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名揚天下。
㈨ 文房四寶中的硯是什麼作用
裝墨,用墨來磨
硯台,研磨用具。漢劉熙《降名·釋書契》:「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漢許慎《說文》:「硯,石滑也。」「滑」訓作「利」,與研磨用義。我國自古就把硯解釋為研磨工具。我國制硯,歷史久遠。古硯多用鐵、銅、銀、石、瓦、陶、澄泥、玉、漆等製成,最早的硯材,大概是石。品種繁雜,裝飾各異。隨歷史的演進,形制也各具特色,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現產地以廣東肇慶、安徽、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主,都具有硯石細膩、雕刻精美、發墨快、不損筆、不易乾涸和易於洗滌等優點。藝人因材施藝,充分利用硯石的各種天然形態、色汗紋理、透明石眼,巧於雕成各式硯台,風格清雋高雅,堪稱文房之寶。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一、端硯
端硯,始於唐代,盛於宋。端石出產於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硃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岩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鑒別硯時,用手指敲打硯,聽其聲。發出金屬聲的,表明石質堅硬、密度高;木聲表明石質溫和,密度低;若發出的聲音似瓦聲,則表明石質粗糙。古人將端硯的特點概括為「溫潤如玉,扣之無聲,縮墨不腐」,這表明「無聲」的端硯為上品。「無聲」的硯,並不是指敲打時聽不到聲音,而是發出的聲音溫和、細微。值得注意的是,硯石時發出的聲音也取決於硯的厚度。
「玩古」而藏硯者,如若沒有端硯在室,行內人便會嗤之以鼻。端硯是中國名硯的代表,它在中國硯中龍頭老大的地位從來就不曾動搖過。端石石質堅實細潤,產於廣東端州高要 (今肇慶)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硯為端硯,但同為端硯,質地和花樣卻差別很大。
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士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鶴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鴨鴿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限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叉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厘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二、歙硯
歙硯,出產於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於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後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製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歙硯的石品很多,主要分為羅紋類、眉子、眉紋類及金星和金暈類。古代稱:「羅紋硯,其紋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其理堅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金星羅紋,是指硯面融有穀粒的結晶物,在光線照耀下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眉子硯,「紋若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
三、洮河硯
洮河硯,產於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於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於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朴,清晰感強。
四、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研墨用,古代的墨多為固體,用時需在硯中加水與墨一起研磨,磨下的粉末將水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