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個稅計算方法2022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公式如下:
1、工資個稅公式: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乘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個稅免徵額是3500,使用超額累進稅率方法: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四金-3500,扣除標准:個稅按3500元月的起征標准算。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在有些國家,個人所得稅是主體稅種,在財政收入中占較大比重,對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貳』 工資個稅是怎麼算的
個稅的計算方式:應繳納所得額=稅前工資收入金額-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費用減除額;應納稅額=應納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個人所得稅是指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叄』 2021年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2021年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是「應繳個稅金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所以說,我們要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稅率和速算扣除數這三個數。按照最新的稅法,需要扣除的項目有5000元的免徵額、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項目、子女教育等附加的專項扣除項目以及企業年金等其它國家規定可以扣除的項目。
個人所得稅具體計算如下:
1、工資范圍在1-5000元之間的,包括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0%;
2、工資范圍在5000-8000元之間的,包括8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
3、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包括17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
4、工資范圍在17000-30000元之間的,包括3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5、工資范圍在30000-40000元之間的,包括4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5%;
6、工資范圍在40000-60000元之間的,包括6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0%;
7、工資范圍在60000-85000元之間的,包括8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5%;
8、工資范圍在85000元以上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45%。
個人所得稅是需要根據不同的收入來計算的,具體情況如下:
1、綜合所得的,適用3%至45%的超額累進稅率來計算的;
2、經營所得,是適用5%至35%的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其中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計算,稅率為20%。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肆』 個稅如何算
個稅扣除的計算方法:例如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的個稅為應稅金額乘以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而應稅金額就是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九)偶然所得。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伍』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在二手房買賣中,我們需要繳納個稅。那麼應該繳納的個稅數額要如何進行計算呢?個稅計算公式是什麼樣的?
個稅的計算公式:
2006年8月1日起,國稅發[2006]第108號正式規定,賣房必須繳納「個稅」,且明確稅率與計算公式:個稅=(轉讓收入-房屋原值-轉讓過程中繳納的稅金-合理費用)20%
二手房買賣中,徵收「個稅」,最重要看一個條件:是否「滿五唯一」。
1.【滿五唯一】(家庭名下滿五年且唯一住宅的)——免徵個人所得稅。
2.【非滿五唯一】(家庭名下不滿五年,或滿五年不唯一住宅的)按照「差額」20%徵收個人所得稅《國稅發[2006]第108號》
3.【特殊情況】如果買賣的是「已購公房」,查不到「房屋原值」的情況,就按照房子「網簽價」的1%徵收。(所謂公房,就是按照國家房改政策發售的,產權屬於個人的房產)
以上就是買二手房個稅繳納的公式,房子是否滿五唯一,會影響到個稅繳納的的數額,滿五唯一的房子是能省錢的。
『陸』 工資個人所得稅怎麼計算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預扣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36,000元的部分 3 0
2 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10 2520
3 超過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6920
4 超過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25 31920
5 超過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30 52920
6 超過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35 85920
7 超過960,000元的部分 45 181920
張三在10月份稅前工資12000元,需要繳納各項社會保險金1100元,
適用5000元新的費用標准和新的稅率表:
應納所得額=稅前工資收入金額-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起征點(5000元)=12000-1100-5000=5900元
找稅率及速算扣除數:參照上面的工資稅率表不含稅部分,超過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則適用稅率10%,速算扣除數為210。
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5900×10%-210=380元
1、工資薪金所得;
2、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
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4、勞務報酬所得;
5、稿酬所得;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8、財產租賃所得;
9、財產轉讓所得;
10、偶然所得;
11、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其他所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柒』 個稅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個稅的計算公式是:個人所得稅=[稅前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也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捌』 個人所得稅怎麼算的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公式如下:
1、工資個稅公式: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乘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個稅免徵額是3500,使用超額累進稅率方法: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四金-3500,扣除標准:個稅按3500元月的起征標准算。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在有些國家,個人所得稅是主體稅種,在財政收入中占較大比重,對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玖』 個稅怎麼計算的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1、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3、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4、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5、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拓展資料:個稅APP系統如何下載?如何進行注冊等操作?
一、關於個稅APP如何下載?為便於廣大納稅人下載個人所得稅APP,項目組提供以下下載渠道:(一)蘋果APPStore蘋果APPStore上架應用名為「個人所得稅」。可在APPStore中搜索「個人所得稅」,點「獲取」進行下載。(二)安卓終端應用(1)各省電子稅務局掃碼下載渠道。廣大納稅人可通過各省電子稅務局入口,跳轉到自然人辦稅服務網站後,進行手機APP掃碼下載。(2)各大手機應用市場。目前已經在華為、小米、VIVO、OPPO等應用市場上架,應用名為「個人所得稅」,後續會上架更多應用市場。廣大納稅人可以在上述應用商店搜索「個人所得稅」下載安裝,如應用市場下載出現問題,則建議使用上述二維碼掃碼下載方式進行安裝。
『拾』 工資的個人所得稅怎麼計算
2017-08-29來源:個稅專家
閱讀數: 84954
摘要:2019年1月1日新個稅法實施後,每月發放工資時,單位扣繳稅款將由現行代扣代繳改變為預扣預繳。
2019年1月1日新個稅法實施後,每月發放工資時,單位扣繳稅款將由現行代扣代繳改變為預扣預繳。預扣預繳方法是一種預先計算扣繳稅款的方法,具體是根據個人全年取得的總綜合所得收入、專項附加扣除等扣除項目金額,計算其應納稅款。對日常多預繳的稅款,年度終了納稅人辦理匯算清繳申報、申請退稅,稅務機關將及時、足額退還。
一、累計預扣法
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減除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累計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對照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出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減除已預扣預繳稅額後的余額,作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二、計算公式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已預扣預繳稅額
其中:
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1)累計收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
(2)累計免稅收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中依法可以免稅的累計收入額
(3)累計基本減除費用=5000元/月×當前月份
(4)累計專項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專項扣除額
(5)累計專項附加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專項附加扣除額
(6)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額
三、案例說明
1、李先生在甲企業任職,2019年1月在甲企業取得工資薪金收入18000元,無免稅收入,繳納三險一金等共計2000元,可以辦理的專項附加扣除為3000元,無其他扣除。
1月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18000-5000-2000-3000=8000元,對應稅率為3%
應納稅額=8000×3%=240元
2019年1月,甲企業在發放工資環節按照上述規則計算並預扣個人所得稅240元。
2019年2月,甲企業在申報期內按照新稅法申報個人所得稅,以預扣預繳方法計算出的240元為李先生進行預繳個人所得稅申報。
2、2019年2月,李先生在甲企業取得工資薪金收入16000元,無免稅收入,繳納三險一金等共計2000元,可以辦理的專項附加扣除為3000元,無其他扣除。
計算預扣個人所得稅
(1)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計算
①累計收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18000+16000=34000
②累計免稅收入=0
③累計基本減除費用=5000元/月×當前月份=5000×2=10000元
④累計專項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專項扣除=2000+2000=4000元
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專項附加扣除=3000+3000=6000元
⑥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0
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34000-10000-4000-6000=14000
對應稅率為3%
(2)2月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已預扣預繳稅額=14000×3%-240=420-240=180元
2019年2月,甲企業在發放工資環節按照上述規則計算並預扣個人所得稅180元。
2019年3月,甲企業在申報期內按照新稅法申報個人所得稅,以預扣預繳方法計算出的180元為李先生進行預繳個人所得稅申報。
(三)2019年3月,李先生在甲企業取得工資薪金收入16000元,無免稅收入,發放季度獎金30000元,繳納三險一金等共計2000元,可以辦理的專項附加扣除為3000元,無其他扣除。
1.計算預扣個人所得稅
(1)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計算
①累計收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18000+16000+16000+30000=80000
②累計免稅收入=0
③累計基本減除費用=5000元/月×當前月份=5000×3=15000元
④累計專項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專項扣除=2000+2000+2000=6000元
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截至當前月份累計專項附加扣除=3000+3000+3000=9000元
⑥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0
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80000-15000-6000-9000=50000
對應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2520。
(2)3月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已預扣預繳稅額=50000×10%-2520-420=2060元
2019年3月,甲企業在發放工資環節按照上述規則計算並預扣個人所得稅2060元。
2019年4月,甲企業在申報期內按照新稅法申報個人所得稅,以預扣預繳方法計算出的2060元為李先生進行預繳個人所得稅申報。
以後月份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