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眼睛斜視怎麼糾正
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正,有偏內、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兩眼視物應是正而平行的,當注視一個物體的時候,此物體的影像即分別落在兩眼視網膜的視黃斑中心凹上,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才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斜視的病人因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個物體時,此物體影像於正常眼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視物就會出現復視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因此,斜視不僅是美觀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時治療,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與弱視。
斜視一般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與上下斜視。
(一)內斜視:一般俗稱斗雞眼。眼位向內偏斜。臨床上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斜視。在出生至內發生者稱之為先天性內斜視。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後天性內斜視又分為調節性與非調節性,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通常會伴有中高度遠視,或是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非調節性內斜視則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
(二)外斜視: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因病人具有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時間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維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陽光下或疲乏不經心的時候,才表現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兒童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復視,在大太陽常會閉一隻眼睛。間歇性外斜視常會發展成持續性外斜視,而偶而出現外斜視的情形變成終目持續的外斜視。
(三)上、下斜視: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較少見,上下斜視常常並有頭部歪斜的情形。
斜視的治療方法,因斜視的類別不同而異,一般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
(一)手術療法乃以手術的方法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眼位趨於正常。先天性內斜視與上下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借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
(二)非手術療法:並非所有的斜視都需要手術治療,如果是調節性內斜視,只要戴上適當的遠視眼鏡或雙光鏡就可以矯正。如果並有中高屈光異常,亦常需配戴眼鏡來矯正,另外可借著軸矯正訓練的方法來幫助兩眼單視能的恢復與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視軸矯正訓練機來訓練,或者配戴棱鏡鏡片……等。如果並有弱視,則弱視的訓練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
2. 成人如何校正斜視
成人可以通過手術校正,可以先到大醫院的眼科去咨詢一下。起的斜視。3、A、V綜合征,水平位的斜視程度與垂直方向有關,即水平性斜視向上、下注視時其原有的斜視程度發生改變,呈象形的英文字母A或V型的改變。4、特殊類型斜視:甲狀腺相關眼病,先天性的解剖異常等。
如何治療斜視:不同類型的斜視治療方法不同。共同性斜視首先應充分散瞳驗光,如果戴眼鏡後斜視不能完全矯正,或斜視與戴眼鏡沒有關系時則應手術治療。小兒應較早的執行手術以保全良好雙眼視覺、融合及立體視功能。非共同性斜視應首先尋找致病原因。待病情穩定後6個月以上再行手術治療。
針對你的情況,你可以採用佩戴三棱鏡的方法試試看能否治療。
光線穿過三棱鏡後向其基底方向折射,物像向其尖端方向移位,根據物像移位的規律和斜視度的大小,在斜視眼前放置三棱鏡,並不斷改變三棱鏡的度數,直至外界物體成像於斜視眼的黃斑,雙眼有了共同的視覺方向,復視也就得以消除。
根據不同方向的斜視,三棱鏡基底放置的方向如下;
外斜;基底向內,即向鼻側。
內斜:基底向外,即向顳側。
上斜:基底向下。
下斜;基底向上。
由於三棱鏡產生物像移位。隨三棱鏡度數的增加移位增大,而人的雙眼對移位的耐受有一定限度,平均限度不超過10個三棱鏡度。
三棱鏡治療斜視,常用於以下幾種情況:1、小角度斜視。2、斜視手術後的殘留斜位。3、有症狀的隱斜視或旋轉斜視、垂直斜視。
好運!!
3. 小孩斜視的治療方法
斜視治療的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治療斜視,第一點是針對弱視,以促使兩眼良好的視力發育,其次為矯正偏斜的眼位。斜視的治療方法包括戴眼鏡、戴眼罩遮蓋、正位視訓練。戴眼罩是治療斜視所引起的弱視的主要方法。自然糾正,已經沒有什麼效果,就採用帶鏡吧。
4. 斜視怎麼辦
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疾病。可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兩大類。前者以眼位偏向顳側,眼球無運動障礙,無復視為主要臨床特徵;麻痹性斜視則有眼球運動受限、復視,並伴眩暈、惡心、步態不穩等全身症狀。斜視病因復雜,現代西醫學除針對病因及手術治療,對病因不明者,尚無理想方法。
針灸治療目偏視,在中醫古籍文獻中,未查閱到有關記載。現代用針灸治療斜視的早期臨床文章,見於1958年[1]。但到60年代末,資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視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本病的治療得到了針灸界的關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視,在幼兒中發病率較高,而現代醫學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為針治重點。治療方法上,以針灸為主。近年用梅花針按辨證分型叩刺治療,取得較好的經驗。此外,用電針、頭針、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磁電療法以及傳統的隔核桃殼灸等,都有一定療效。
針灸對麻痹性斜視和共同性斜視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治療】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風池。
配穴:據辨證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發病與高熱抽搐有關,目干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稍弦或小數,苔薄白。
肝俞、膽俞、內關、百會。
脾氣虛弱型:眼斜,視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納少,頭暈體瘦,時有便溏,脈細弱或緩,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關、足三里。
腎虛型:眼斜,多自幼發病,屈光度較薄,視力較差,頭暈發枯,面色欠華,常有遺尿,苔薄或凈,舌質淡或尖紅。
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
調理鞏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復,視力未達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據證型酌加。在具體選穴時,則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進視力,配穴之內關必加;第二階段是在上述基礎上糾正斜視,則百會或肝俞、膽俞每次必加;第三階段為鞏固階段,則均酌取最後一組配穴。
採用普通皮膚針或電梅花針叩刺。如為電梅花針,則將特製的電梅 針針具接通晶體管治療儀,用直流電,電壓9伏,電流以強度小於5毫安,以病人耐受為度。然後在每一穴區之0.5~1.5厘米直徑內作均勻叩打,計20~50下。胸腰椎兩側,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膚針,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彈刺,力量以中等強度為宜,至局部出現明顯潮紅為度。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半月後,繼續下一療程。患者在治療期間堅持自我按摩兩側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共同性斜視,對象以20歲下的青少年為宜。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眼位復正,視力增加到1.0以上。顯效:眼位復正或基本復正,視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視程度減少一半,視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復正,視力增加1~2行;或斜視程度減少不到一半,但視力增加2行以上。無效:無改善或改善未達到有效標准。
共治共同性斜視103例,共180隻眼。以上述標准評定,痊癒57隻(31.0%),顯效101隻(55.5%),有效21隻(11.5%),無效3隻(1.7%),總有效率為98.3%。內斜視比外斜視療效好,斜視程度在15度效果較好[2]。
體針加穴位貼敷
(一)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後。
配穴:內斜肌麻痹:陽白透魚腰、瞳子{1}透絲竹空;外斜肌麻痹:攢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後針患側,合谷選任1側,左右交替。配穴據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兒不合作,可由家屬抱坐)。四白穴應摸准穴位進針,以引出觸電感為佳,球後針深1.5寸,使眼眶酸脹感明顯,合谷局部得氣。透穴要求進針快,沿皮下送針須慢。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每隔10分鍾,刮針柄半分鍾。如為不合作小兒,可採取快速進針,輕度捻轉不留針法,不予透刺。針後,可在配穴取1~2穴貼敷馬錢子片,用膠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時。每日或隔日針刺貼敷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馬錢子片炮製:先將馬錢子加適量水浸泡1個半小時,再加入適量綠豆加熱,直煮至綠豆開花,取出馬錢子,趁熱去皮,並切成片,曬干貯存於乾燥容器配。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麻痹性斜視。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眼肌力恢復,斜視和復視消失。有效:眼肌力部分恢復,斜視改善,尚殘存復視。無效:治療後未見改善。
共治麻痹性斜視81例,痊癒49例(60.5%),有效為25例(30.9%),無效7例(8.6%),總有效率為91.4%[3~5]。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內斜視,①瞳子髎、風池、四白、太沖;②球後、太陽、目窗、外關;③絲竹空、魚腰、頭維、光明。
2、外斜視,①睛明、眉沖、魚腰、合谷;②攢竹、風池、四白、太沖;③下睛明、光明(頭)、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許。
(二)治法
據症而取,每次取1組穴,3組穴輪用。雙眼斜視取雙側,單眼斜視取單側。眶內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轉。風池穴進針時,針尖對准對側眼球,強刺激促使針感達到眼部。小兒速刺入,捻轉半分鍾左右即出針。其餘進針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15分鍾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日。
(三)療效評價
本法適宜於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患者。
共治230例,痊癒125例,顯效35例,有效43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為88.3%[6,7]。
【主要參考文獻】
[1]胡錚。針刺治療眼球內斜視二例報告。上海中醫葯雜志 1958;(9):27。
[2]鍾梅泉。辨證分型以梅花針治療共同性斜視103例。中國針灸 1984;4(2):11。
[3]楊元德。麻痹性斜視的針刺治療。遼寧中醫雜志 1988;(5):37。
[4]聶漢雲。針刺配合穴位貼敷治療麻痹性斜視42例。四川中醫 1987;(6):49。
[5]劉世安。針刺治療10例斜視的療效觀察。福建中醫葯 1981;1(1):32。
[6]高萬祥,等。針刺治療斜視176例療效觀察。山西中醫 1985;1(1):48。
[7]秦榮華,等。針灸治療麻痹性斜視54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97;17(6):368。
臨床上把由於眼球位置或運動異常所引起的雙眼視軸分離稱為斜視,其是較常見的一類眼科疾孺。斜視按患者是否有眼外肌功能障礙可分為共轉性斜視和非共轉性斜視兩大類。共轉性斜視又稱共同性斜視,為各眼外肌功能正常,眼球向各個方向運動無障礙但雙眼視軸分離者。根據注視眼的性質可分為單側性和雙眼交替性;根據斜視發生的時間可分為間歇性、恆定性或周期性等。非共轉性斜視又稱麻痹性斜視,為神經傳導或眼外肌本身功能障礙致一條或數條眼外肌麻痹而發生雙眼視軸分離者,患眼由於眼肌麻痹必然伴有眼球向某一個或多個方向運動障礙。確定了斜視患者為共轉性或非共轉性斜視後,按眼位的偏斜方向可以把共轉性斜視分為內斜視、外斜視和垂直性斜視。麻痹性斜視則按麻痹神經或功能障礙眼外肌命名,如動眼神經麻痹、上斜肌麻痹等。由於支配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眾多,且雙眼視物時的協調運動有多條眼肌參與,使斜視發生的機理較為復雜,要了解斜視就必須首先明確雙眼眼肌協同運動和雙眼單視的形成機制。
人類兩隻眼球各有6條眼外肌主宰眼球運動,它們是4條直肌和2條斜肌。根據其在眼球上的附著位置分別稱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其中內外直肌的作用比較簡單,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運動的作用。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著點因偏離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則比較復雜,除協同支配眼球垂直向運動外,還具有使眼球內外旋轉運動的功能,從而使眼球對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視。各眼肌位置及主要作用方向如圖28,29所示。
正常情況下雙眼運動必須協調一致,使雙眼能夠同時注視單一目標,這種功能需要雙眼眼外肌的協同運動才能完成。雙眼視物時眼外肌的協同運動是一種復雜的肌肉協調運動,以雙眼水平向運動為例:當向右方注視時,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收縮,同時右眼內直肌和左眼外直肌鬆弛使雙眼向右側轉動,其轉動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還要有一定的緊張度以協助眼球轉動並維持眼球的水平狀態。這一過程中在眼球運動方向起牽引作用的一對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稱配偶肌,而與這對肌肉起主要對抗作用的一對眼肌(右眼內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稱對抗肌。當眼球向垂直方向運動時,由於有多組眼外肌參與運動,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協同肌協助作用於運動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對抗肌和間接對抗肌,使協同運動更加復雜化。各方向眼球運動的配偶肌和對抗肌如表4所示。雙眼眼外肌協同運動遵循兩條規律:其一為一條眼外肌的收縮必同時伴有它的直接對抗肌的鬆弛,否則眼球不能靈活轉動,此規律稱為Sherrington定律。其二為起自中樞神經系統使眼球轉動的神經沖動,一定同時和等量地抵達雙眼,否則雙眼無法注視同一目標,此規律稱為Hering定律。由於眼球運動的這些規律性,才形成了人類雙眼單視的基礎。
雙眼單視指雙眼同時注視單一目標,使目標在雙眼黃斑部聚焦成像,傳導至大腦視中樞重疊成為一個完整且具有立體感覺的單一物象的過程。這種功能是靈長類動物特有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雙眼前移至面部前方平行位置,雙眼視野大部分重疊,具備了雙眼單視的基礎。出生後由於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經常轉動眼球,運用注視和再注視反射。這種反復協調的雙眼運動,使雙眼視網膜對應點上的影象經常不斷地在大腦視中樞融合為一個物像,日久形成條件反射,產生雙眼單視功能。故雙眼單視是在出生後逐漸形成的。雙眼單視功能可分為3級,首先是雙眼能同時感覺到同一物
兒童斜視的預防:
斜視可分為內斜、外斜、隱斜視、麻痹性斜視。
據臨床觀察,引發兒童出現看電視時歪頭性斜視的主要眼病是單眼性內斜,即注視眼固定於一側,多因兩眼視力相差懸殊,經常用視力較好的眼注視,視力差的眼則淪為內斜。
預防要點:
·預防斜視要從嬰幼兒時期抓起,家長要注意仔細觀察孩子的眼睛發育和變化。
·嬰幼兒在發熱、出疹、斷奶時,家長應加強護理,並經常注意雙眼的協調功能,觀察眼位有無異常情況。
·要經常注意孩子的眼部衛生或用眼衛生情況。如燈光照明要適當,不能太強或太弱,印刷圖片字跡要清晰,不要躺著看書,不可長時間看電視及打游戲機與電腦,不看三維圖等。
·對有斜視家族史的孩子,盡管外觀上沒有斜視,也要在2周歲時請眼科醫生檢查一下,看看有無遠視或散光。
·孩子看電視時,除注意保持一定距離外,不能讓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對電視的位置。應時常左中右交換座位,否則孩子為了看電視,眼球老往一個方向看,頭也會習慣性地向一側歪。時間久了,6條眼肌的發育和張力就不一樣,失去了原來調節平衡的作用,一側肌肉老是處於緊張狀態,另一側則鬆弛,就會造成斜視。
5. 如何治療斜視
醫生如果說他「有一點」斜視,為什麼要讓他做手術呢?不知道是醫生表述錯誤還是現在的醫生都利慾熏心了! 不論什麼手術,都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如果斜視在15°一下,是不應該給這種手術的建議的。所以,首先應該做的不是聽別人說應該不應該,而是要先確定他的斜視到底到了什麼程度。
一般的說,如果不是很嚴重的話,可以通過別的途徑,比方說按摩等等方法來糾正。如果是調節性的內斜視,則通過佩戴度數合適的遠視眼鏡或者棱鏡就可以矯正。
應該做的還有查清楚斜視是由什麼引起的。如果是由於近視引起,就先要去檢查近視度數。
一句話,先要弄清楚原因,然後對症下葯。眼睛的事情,馬虎不得!
祝你弟弟健康!
6. 怎樣預防近視和斜視
一、注意緩解眼睛疲勞, 方法如下 : 1、眼珠運動法 頭向上下左右旋轉時,眼珠也跟著一起移動。 2、眨眼法 頭向後仰並不停的眨眼,使血液暢通。眼睛輕微疲勞時,只要做2~3次眨眼運動即可。 3、熱冷敷交替法 一條毛巾浸比洗澡水還要熱一點的熱水,另一條毛巾浸加了冰塊的冷水,先把熱毛巾放在眼睛上約五分鍾,然後再放冷毛巾五分鍾。 4、眼睛體操 中指指向眼窩和鼻樑間,手掌蓋臉來回摩擦五分鍾。然後脖子各項左右慢慢移動,接著閉上雙眼,握拳輕敲後頸部十下。 5、看遠看近法 看遠方三分鍾,再看手掌1~2分鍾,然後再看遠方。這樣遠近交換幾次,可以有效消除眼睛疲勞。試試吧! 6、電腦一族的護眼妙招 臨床上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他們的症狀為「眼乾澀不舒,甚至乾燥、畏光、視物模糊」。這類病人的職業大多是計算機操作人員、文字編輯、美術工作者、教師及刺綉工人等。隨著電腦在工作、生活中的普及,這種情況更為常見。他們的症狀並不是病理變化所引起,而是由於用眼不當所致。 6、目不轉睛害處多 長時間「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對眼睛的危害是極大的。首先,神經高度緊張會使眼睛發脹,視神經功能慢性減退;再者,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促使軸性近視的發展;另外,就是眨眼動作的減少,使眼球缺乏潤滑和保護作用。據統計,人正常的眨眼數為每分鍾15次左右,在神情專注的時候,只有2~3次,這就使眼表面的淚液蒸發過多,而來不及得到及時的補充,久之則引起眼球表面的炎症。 這樣的病人,早期檢查結果往往查不出什麼病,但長此以往,便可能失去健康的眼睛。對於青少年來說,長期近距離使用電腦會引起調節痙攣而看不清遠處,繼而造成真性近視等。而對於45歲以上的人來說,因為眼睛的調節能力下降出現老花、近距離視物疲勞,並且不能持久,如果長期注視電腦會使疲勞症狀加重,還可能誘發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病。 7、勞逸結合防眼病 (1)要預防或消除這種情況,日常應注意對眼睛的呵護,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起: (1)避免長時間連續操作電腦和看書學習,千萬注意不要等到感覺眼睛疲勞時才休息,而應該是每隔一小時左右休息10—15分鍾,休息時或是看看窗外的綠樹或遠景,或是做做眼保健操 ,使眼睛充分放鬆。 (2)操作電腦和看書學習時要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勢。保持一個最適當的姿勢,使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方注視熒光屏,這樣可使頸部肌肉放鬆,並使眼球暴露於空氣中的面積減小到最低。不要躺著看書或者在光線差的地方看書以及在移動的物體(如車輛)上看書。看書的燈光以用日光燈為宜。 (3)如果出現眼睛干澀、發紅,有灼熱感或異物感,眼皮沉重,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眼球脹痛或頭痛,則要立即停止操作電腦和看書學習,休息一段時間。 (4)長時間操作電腦和看書學習出現視覺疲勞症狀時,可以閉上雙眼按摩眼眶周圍的幾個穴位.按摩穴位的具體方法如下:揉睛明穴:睛明穴在鼻樑兩側,距內眼角約半公分,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按在睛明穴上,按壓鼻根部分,先下後上擠壓,上下擠壓一次為一拍,連續做四個八拍;揉四白穴:四白穴在眼眶下緣中部下方的凹陷處,用雙手食指按壓,按壓面不要太大,一按一松為一拍,連續做四個八拍;揉太陽穴:太陽穴在外眼角和眉梢之間向後約1寸的地方,雙手拇指的羅紋面按在太陽穴上,一按一松為一拍,連續做四個八拍。整個按摩過程大約只需要2分鍾。還可以用濕熱毛巾熱敷雙眼,每次15分鍾。如果通過上述處理,仍無明顯好轉,那就需要到醫院看眼科醫生了. (5)眼局部進行熱敷、葯熏、理療、針灸等。中醫眼科認為,視物日久,導致疲勞過度,或腎陰不足,津液短少,肝血虛損,內有郁熱。故可內服中成葯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養血安神片、逍遙丸等。可以滴一些潤滑眼球、緩解眼疲勞的眼葯水,如艾唯多眼葯水、人工淚液、潤潔、新樂敦、珍視明、潤舒、海寶等眼葯水 ,建議你堅持每天用2——4次(用眼葯水不要固定使用一種,應該隔1—2月就更換另一種眼葯水)。 (6)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7)定期體檢,發現眼病盡早治療。如有近視、遠視、散光等屈光不正,要在醫生指導下戴鏡矯正。眼脹痛、流淚等症狀明顯時,應及時排除青光眼、角結膜炎等眼病。 (8) 菊花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中國自古就知道菊花能保護眼睛的健康,除了塗抹眼睛可消除浮腫外,平常就可以泡一杯菊花茶來喝,能使眼睛疲勞的症狀消,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對恢復視力也有幫助。 菊花茶中加入枸杞,兩種都是中葯護眼的葯材,泡出來的茶就是有名的「菊杞茶」,尤其是學生常在澈夜溫習功課之後,都出現眼睛疲勞的毛病,近視的人更是經常感到睛睛乾澀,常喝菊花茶能改善眼睛的不舒服。另外,還有一種形狀像黑色米粒的決明子,煮成茶汁來喝,也是一種很好的護眼飲料。 (9)多到戶外進行鍛煉。建議進行球類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高爾夫球等,當眼球追隨目標時,睫狀肌不斷地放鬆與收縮,以及眼外肌的協同作用,可以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進眼部新陳代謝,從而減輕眼疲勞。 二、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堅果類食物,多吃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A的食物, 要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食糖過多,會造成血鈣減少,這樣就會影響眼球壁的堅韌性,使眼軸變長,助長近視眼的病情發展。選用的食品要以補益肝腎為主,目的是增強眼外肌和睫狀肌的肌力,恢復調節功能;加強鞏膜的堅韌性,增強它對外界的抵禦力量,並防止其繼續擴張。因此要多吃含蛋白質多的食品,如:瘦肉、魚、蛋、奶;多吃含鈣質和磷質的食品,如:牛骨湯、豬骨湯、豆類、油菜、小白菜、花生米、大棗、乳類、蛋、魚、紫菜、核桃等;多吃含鋅、鉻的食品,如黃豆、杏仁、紫菜、海帶、羊肉、牛排、谷類、肝類;多吃含維生素A多的食品,如:動物肝臟、乳類、蛋黃、新鮮水果、 紅棗、胡蘿卜、動物肝臟、枸杞菜等。 中醫認為近視眼多與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有關。因此,進食具有養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可達到預防近視的效果。平時宜吃些桂圓、大棗、枸杞子、黑木耳等食物,水果可選擇柑桔類。另外,羊肝也是護眼佳品。 此外,醫學研究表明,近視眼與微量元素硒缺乏有關。因此,近視眼患者多吃魚眼睛或家禽的眼睛,對本病的防治可起到良好效果。動物眼睛除含有多種蛋白質和氨基酸外,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中硒的含量比其它元素都高。烹調時可採取清燉,如適量放些黑木耳,則療效更佳。 方劑一: 雞蛋l個,牛奶1杯,蜂蜜l湯匙。 將雞蛋打碎,充分攪勻,沖人加熱的牛奶內,用小火煮沸,待溫,加蜂蜜。 每日早一次(當早點),加麵包或饅頭。 雞蛋。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鈣質、磷質,充分攪勻易吸收。消化。注意要和其他食品一同進食,才能發揮牛奶的營養價值。也可用豆漿代替牛奶,但豆漿中不能放雞蛋,因為雞蛋中的黏液性蛋白和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後,會失去一定的營養價值。 方劑二: 枸杞子10克,陳皮3克,桂圓肉10個,蜂蜜1湯匙。 將枸杞子、陳皮放在兩層紗布做的袋內,與桂圓肉一起放在鍋內,加適量水,用文火煮沸30分鍾,盛出桂圓肉及湯,待溫後加入蜂蜜服用。 每日下午一次。 此方主要是補益肝,腎,健脾胃,安心神,使氣血旺盛,以營養眼內組織。以上四味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鈣質、磷質,這都是鞏膜和睫壯肌需要的營養物質。 方劑三(治療假性近視): 枸杞子10克,陳皮3克,紅棗8個,蜂蜜2湯匙。 將枸杞子、陳皮、紅棗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沸20分鍾,取頭汁,再加水煮,取二汁。 每日兩次。上午頭汁,下午二汁,服時待溫後加蜂蜜1湯匙。 紅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具有增強肌肉力量的功效。枸杞子補益肝腎,陳皮開胃,增強食慾,加上營養全面又豐富的蜂蜜,對於因睫狀肌緊張而引起的假性近視及由於鞏膜脆弱而引起的軸向性近視都很對症。 方劑四(治療假性近視): 熟核桃仁泥1湯匙,熟黑芝麻粉1湯匙,牛奶或豆漿1杯,蜂蜜l湯匙。 將核桃仁泥、黑芝麻粉沖人煮沸過的牛奶或豆漿中,待溫後加蜂蜜,調勻後服。每日早一次,配麵包或饅頭。 核桃仁與黑芝麻含有眼內組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B2、維生素E、鈣、磷等營養物質。具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堅固牙齒、烏發等作用。配牛奶、蜂蜜,可使睫狀肌增強活力,鞏膜加強堅韌性,對近觀眼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
7. 斜視怎麼矯正
斜視 斜視的病人因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個物體時,此物體影像於正常眼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視物就會出現復視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因此,斜視不僅是美觀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時治療,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與弱視。 (一)內斜視:一般俗稱斗雞眼。眼位向內偏斜。臨床上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斜視。在出生至內發生者稱之為先天性內斜視。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後天性內斜視又分為調節性與非調節性,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通常會伴有中高度遠視,或是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非調節性內斜視則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二)外斜視: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因病人具有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時間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維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陽光下或疲乏不經心的時候,才表現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兒童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復視,在大太陽常會閉一隻眼睛。間歇性外斜視常會發展成持續性外斜視,而偶而出現外斜視的情形變成終目持續的外斜視。(三)上、下斜視: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較少見,上下斜視常常並有頭部歪斜的情形。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斜視-治療方法 斜視圖書 斜視的治療方法,因斜視的類別不同而異,一般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一)手術療法乃以手術的方法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眼位趨於正常。先天性內斜視與上下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借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二)非手術療法:並非所有的斜視都需要手術治療,如果是調節性內斜視,只要戴上適當的遠視眼鏡或雙光鏡就可以矯正。如果並有中高屈光異常,亦常需配戴眼鏡來矯正,另外可借著軸矯正訓練的方法來幫助兩眼單視能的恢復與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視軸矯正訓練機來訓練,或者配戴棱鏡鏡片等。如果並有弱視,則弱視的訓練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三)針灸治療目偏視,在中醫古籍文獻中,未查閱到有關記載。現代用針灸治療斜視的早期臨床文章,見於1958年。但到60年代末,資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視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本病的治療得到了針灸界的關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視,在幼兒中發病率較高,而現代醫學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為針治重點。治療方法上,以針灸為主。近年用梅花針按辨證分型叩刺治療,取得較好的經驗。此外,用電針、頭針、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磁電療法以及傳統的隔核桃殼灸等,都有一定療效。針灸對麻痹性斜視和共同性斜視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皮膚針(一)取穴主穴:正光1、正光2、風池。配穴:據辨證分型取穴。肝血不足型:眼斜,發病與高熱抽搐有關,目干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稍弦或小數,苔薄白。肝俞、膽俞、內關、百會。脾氣虛弱型:眼斜,視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納少,頭暈體瘦,時有便溏,脈細弱或緩,苔薄白。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關、足三里。腎虛型:眼斜,多自幼發病,屈光度較薄,視力較差,頭暈發枯,面色欠華,常有遺尿,苔薄或凈,舌質淡或尖紅。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調理鞏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復,視力未達到正常:胸椎8~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據證型酌加。在具體選穴時,則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進視力,配穴之內關必加;第二階段是在上述基礎上糾正斜視,則百會或肝俞、膽俞每次必加;第三階段為鞏固階段,則均酌取最後一組配穴。採用普通皮膚針或電梅花針叩刺。如為電梅花針,則將特製的電梅針針具接通晶體管治療儀,用直流電,電壓9伏,電流以強度小於5毫安,以病人耐受為度。然後在每一穴區之0.5~1.5厘米直徑內作均勻叩打,計20~50下。胸腰椎兩側,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膚針,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彈刺,力量以中等強度為宜,至局部出現明顯潮紅為度。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半月後,繼續下一療程。患者在治療期間堅持自我按摩兩側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三)療效評價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共同性斜視,對象以20歲下的青少年為宜。療效判別標准:痊癒:眼位復正,視力增加到1.0以上。顯效:眼位復正或基本復正,視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視程度減少一半,視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復正,視力增加1~2行;或斜視程度減少不到一半,但視力增加2行以上。無效:無改善或改善未達到有效標准。 斜視 體針加穴位貼敷(一)取穴主穴:四白、合谷、球後。配穴:內斜肌麻痹:陽白透魚腰、瞳子{1}透絲竹空;外斜肌麻痹:攢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後針患側,合谷選任1側,左右交替。配穴據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兒不合作,可由家屬抱坐)。四白穴應摸准穴位進針,以引出觸電感為佳,球後針深1.5寸,使眼眶酸脹感明顯,合谷局部得氣。透穴要求進針快,沿皮下送針須慢。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每隔10分鍾,刮針柄半分鍾。如為不合作小兒,可採取快速進針,輕度捻轉不留針法,不予透刺。針後,可在配穴取1~2穴貼敷馬錢子片,用膠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時。每日或隔日針刺貼敷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馬錢子片炮製:先將馬錢子加適量水浸泡1個半小時,再加入適量綠豆加熱,直煮至綠豆開花,取出馬錢子,趁熱去皮,並切成片,曬干貯存於乾燥容器配。(三)療效評價本法主要用於麻痹性斜視。療效判別標准:痊癒:眼肌力恢復,斜視和復視消失。有效:眼肌力部分恢復,斜視改善,尚殘存復視。無效:治療後未見改善。 體針(一)取穴主穴:分2組。1、內斜視,①瞳子髎、風池、四白、太沖;②球後、太陽、目窗、外關;③絲竹空、魚腰、頭維、光明。2、外斜視,①睛明、眉沖、魚腰、合谷;②攢竹、風池、四白、太沖;③下睛明、光明(頭)、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許。(二)治法據症而取,每次取1組穴,3組穴輪用。雙眼斜視取雙側,單眼斜視取單側。眶內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轉。風池穴進針時,針尖對准對側眼球,強刺激促使針感達到眼部。小兒速刺入,捻轉半分鍾左右即出針。其餘進針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15分鍾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日。(三)療效評價本法適宜於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患者。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斜視-疾病危害 嬰幼兒斜視 由於斜視影響美觀,斜視兒童常被人起綽號,給兒童心理蒙上陰影而造成其孤僻及反常心理,所以很多人包括斜視患者及其家長都認為斜視的危害為影響美容,甚至以糾正外觀畸形為當務之急,不肯或不願單接受那些不能馬上產生糾正斜位效果的治療措施。其實不然,這僅僅是外觀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斜視造成了雙眼單視功能的喪失。 嬰兒出生時是沒有單視功能的,視力不及成人的1%,也沒有雙眼融像功能。視覺功能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育,並要不斷接受外界清淅物像的反復刺激,促進發育。如果在此期間發生了斜視,雙眼無法同時注視一個物體,傳到大腦中樞就同時產生兩個不同影像,相互干擾而無法看清。大腦為了克服干擾,只能強迫斜視眼不看東西,斜視眼接受不到物象的刺激,視功能發育停止,視力停止在一個初級發育階段,「用進廢退」,久而久之,斜視眼視力進一步下降,矯正視力也無法提高,形成弱視(詳見後述)。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斜視兒童斜眼的視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多見於單眼性斜視。 交替性斜視患者,雙眼視力可能均正常,但是卻僅能用一眼看物體,除了不如正常人看物視野開闊外,更重要的是沒有融像能力和立體視覺,不能准確分辨物體的前後距離。他們是憑借物體的陰影、顏色和模糊程度以及對類似物體觸摸得到的經驗感覺來辨別物體的形狀、大小,與正常人的立體視覺有本質上區別。斜視患者不能從事諸如駕駛、測繪等需立體視覺的工作。 還有一些麻痹性斜視的患者,由於眼肌麻痹,視物成雙,為克服復視,採用偏頭、側臉、抬頦等特殊的頭位來補償,醫學上稱「代償頭位」。這對兒童來說,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導致全身骨骼發育畸形。另外,斜視會導致異常視網膜對應,雖然克服了復視,但斜視也固定了,這種斜視很難矯正。由於產生了異常視網膜對應,斜視眼的注視性質發生變化,即用黃斑中心旁的某點注視產生旁中心注視,由此造成嚴重的弱視。偏心注視給今後的弱視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 由此可見,斜視的危害不僅影響美容,為了減少、避免上述的嚴重並發症,必須認真對待,及早治療。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斜視-預防要點 斜視現象 斜視可分為內斜、外斜、隱斜視、麻痹性斜視。據臨床觀察,引發兒童出現看電視時歪頭性斜視的主要眼病是單眼性內斜,即注視眼固定於一側,多因兩眼視力相差懸殊,經常用視力較好的眼注視,視力差的眼則淪為內斜。 1、預防斜視要從嬰幼兒時期抓起,家長要注意仔細觀察孩子的眼睛發育和變化。2、嬰幼兒在發熱、出疹、斷奶時,家長應加強護理,並經常注意雙眼的協調功能,觀察眼位有無異常情況。3、要經常注意孩子的眼部衛生或用眼衛生情況。如燈光照明要適當,不能太強或太弱,印刷圖片字跡要清晰,不要躺著看書,不可長時間看電視及打游戲機與電腦,不看三維圖等。4、對有斜視家族史的孩子,盡管外觀上沒有斜視,也要在2周歲時請眼科醫生檢查一下,看看有無遠視或散光。5、孩子看電視時,除注意保持一定距離外,不能讓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對電視的位置。應時常左中右交換座位,否則孩子為了看電視,眼球老往一個方向看,頭也會習慣性地向一側歪。時間久了,6條眼肌的發育和張力就不一樣,失去了原來調節平衡的作用,一側肌肉老是處於緊張狀態,另一側則鬆弛,就會造成斜視。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斜視-相關治療 治療斜視的,首先是針對弱視,以促使兩眼良好的視力發育,其次為矯正偏斜的眼位。斜視的治療方法包括:戴眼鏡、戴眼罩遮蓋、眼視軸矯正訓練、眼肌手術或上述方法的綜合使用。戴眼罩是治療斜視所引起的弱視。視軸矯正乃利用儀器加強眼球運動。眼肌手術則包括放鬆或縮短一眼或兩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條或多條眼肌。輕度斜視可以戴「棱鏡眼鏡」來矯治。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風池。
配穴:據辨證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發病與高熱抽搐有關,目干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稍弦或小數,苔薄白。
肝俞、膽俞、內關、百會。
脾氣虛弱型:眼斜,視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納少,頭暈體瘦,時有便溏,脈細弱或緩,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關、足三里。
腎虛型:眼斜,多自幼發病,屈光度較薄,視力較差,頭暈發枯,面色欠華,常有遺尿,苔薄或凈,舌質淡或尖紅。
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
調理鞏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復,視力未達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據證型酌加。在具體選穴時,則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進視力,配穴之內關必加;第二階段是在上述基礎上糾正斜視,則百會或肝俞、膽俞每次必加;第三階段為鞏固階段,則均酌取最後一組配穴。
採用普通皮膚針或電梅花針叩刺。如為電梅花針,則將特製的電梅 針針具接通晶體管治療儀,用直流電,電壓9伏,電流以強度小於5毫安,以病人耐受為度。然後在每一穴區之0.5~1.5厘米直徑內作均勻叩打,計20~50下。胸腰椎兩側,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膚針,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彈刺,力量以中等強度為宜,至局部出現明顯潮紅為度。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半月後,繼續下一療程。患者在治療期間堅持自我按摩兩側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共同性斜視,對象以20歲下的青少年為宜。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眼位復正,視力增加到1.0以上。顯效:眼位復正或基本復正,視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視程度減少一半,視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復正,視力增加1~2行;或斜視程度減少不到一半,但視力增加2行以上。無效:無改善或改善未達到有效標准。
共治共同性斜視103例,共180隻眼。以上述標准評定,痊癒57隻(31.0%),顯效101隻(55.5%),有效21隻(11.5%),無效3隻(1.7%),總有效率為98.3%。內斜視比外斜視療效好,斜視程度在15度效果較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