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時效率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工時效率?
也許有人認為每個工位的員工都確保參與生產,就能得到較高的人效,但是在整個製造過程中會有許多的人力資源浪費,影響到整體企業人效。所以工時效率不僅僅是為了反映員工個人的人效,它更重要的是體現企業整體人效和製造水平。何謂製造型企業的人效,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主要是:在人的作用下做到企業產品低成本,高品質,交貨及時等,在下面將引用電子製造型企業來重點闡述人效與工時效率的關系。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工時效率是如何計算和得到的,通過初步的了解我們才能更深入的探討一系列與工時效率有關的話題:
1.怎麼計算工時效率?
工時效率是實際的產品產出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與實際人事考勤時間之比,公式如下:
工時效率:(實際產品產出數量 * 理論工時 )/人事考勤時間
例如:某工廠生產某產品每個需要花費0.5個小時,7月份該產品的出貨為8000個,進倉庫成品2000個,完成一半的半成品500個,當月直接人力的人事考勤時間為6500個小時,工時效率為多少?
工時效率: ((8000+2000)*0.5+500*0.5*50%)/ 6500 = 78.85%
2.如何得到或定義相應的指數?
工時效率它是由實際產品產出數量(ActualOutput),理論工時(Standard labor hour),人事考勤時間(Actual HR labor hour)三大指數組成。
在這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半製品的工時,在正常的生產情況下每個工段都有可能出現,比如某工廠完成一個產品需要經過3個步驟(工段),那麼在第一步驟與第二步驟之間和第二步驟與第三步驟之間會有半製品的出來,第一階段的半製品花費的工時為0.5小時,第二階段的半製品花費的工時為0.5小時+ 0.2小時 = 0.7小時。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生產管理系統,將理論工時提前設定到系統中,系統將自動生成生產用時;或採用每站追蹤系統可以進行時時記錄。
以上得到的生產效率,其高低是直接生產員工的人效,同時我們要知道這些效率也體現了間接生產員工的人效。直接生產員工、職能員工和輔助型員工共同決定著企業生產效率,這個整體就是組織的人效。那麼在製造型企業中就需要增加控制間接員工和直接員工的比率,並進行監控。由於每個公司都有各自製程和崗位的設置方式,所以沒有一個公司關於間接員工和直接員工的設定是相同的,必須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標准化的格式。
2. 人均工作效率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人均工作效率的計算公式是:人均工作效率= [(實際工作工時-加班工時)/制度工作工時]×100%。
公式中,實際工作工時等於制度工作工時減去缺勤工時、非生產工時、停工工時,加上停工工時中被用工時、加班工時。
人工結構差異
在同一崗位可選擇使用不同工資級別(實際體現為不同熟練程度)的人工的情況下,企業也會因所用人工比例與預算比例有差異而改變成本。因此,直接人工效率的高低也是利用低價人工的程度和每種人工勞動生產率高低綜合作用的結果。
種由於直接人工結構發生改變而產生的差異稱為直接人工的結構差異。同樣,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直接人工結構差異和直接人工產出差異。
3. 生產效率計算公式怎麼算
生產效率=(生產數量÷生產實際人數)÷(標准小時產能×生產時長÷標准人數)
實際產量:生產部、財務計算生產效率/生產力時以實際入庫量計算。
擋產工時:因外部門或受客觀條件影響造成停線或返工工時。
加班工時:為增加產量而延長的工作時間。
(3)工時效率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生產狀況,定期反饋於相關部門,由相關部門及時了解並快速調整生產計劃。可以通過工作結果定期反饋機制進行保證落實。
增強作業技能及作業經驗,增加員工舉一反三的能力,以減少效率浪費針對性培訓……針對突出不良及特殊事項進行培訓,同樣的錯誤不重犯。
4. 工時效率怎麼算
工作日的計算方法:年工作日:365天/年-104天/年(休息日)-11天/年)(法定休假日)=250天/年
季工作日:250天/年÷4季=62.5天
月工作日:250天/年÷12月=20.83天
5. 人工工時計算公式是什麼
人工工時按照以月,季度,半年,一年為周期。比如以月為綜合計算工時,21點75乘8等於167小時左右,超過167小時的需要按照百分之150支付加班工資。國定假日需要按照百分之300支付加班工資。
人工工時效率
人工工時效率的計算公式,人工工時效率,等於實際工作工時減去加班工時除以制度工作工時乘百分之百。人均勞效是人均平均勞動效率的簡稱,代表了一個公司,企業,團隊的勞動效率。在企業管理中通常通過人均工時,人均產值,人均銷售收入,人均利潤等指標來進行評價。
公式中,實際工作工時等於制度工作工時減去缺勤工時,非生產工時,停工工時,加上停工工時中被用工時,加班工時。
人工工時對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如果存在不同等級工人混合使用的情況,則還可將其進一步分解,計算結構差異和效能差異,反映一定量的總工時中不同等級工人完成的工時所佔比重的變動和工作效率變動。
6. 標准工時怎麼算出來標准工時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標准時間=觀測時間*評比系數*(1+寬放率)=正常時間*(1+寬放率)觀測時間:是實際觀測得到的時間值的平均,而觀測時間由於受到作業者熟練度、工作意願、情緒等的影響,並能代表真實的情況,故此應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評價系數,求得實際時間作為標准時間的主體,而實際時間應考慮一定的寬放,作為疲勞、等待、喝水、上廁所等必須要項的預備,這樣才得到標准時間。
評比系數: 評比是一種判斷或評價的技術,目的是將實際的操作時間調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其中影響評比的因素包括:
a)操作者的熟練程度
b)設備工具的完善度
c)操作者的教育程度
d)工作的困難度
以100%作為正常速度的基準,如果評價系數為1.1(即110%),代表比正常速度快10%左右,如果評價系數為0.6(即60%),由代表作業速度相當於正常速度的60%。
寬放:寬放是指由於疲勞,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給予標准工時制定調整的一個方法。
產能的定義
產能:是指單位工作時間內的良品的產出數
工作時間:員工的實際的作業時間,由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良品產出數:生產現場的產出必須一定要是良品才能作為產能計算的依據
產能的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
產能=單位工作時間/周期時間
拉的周期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
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通過工時系統的實施,可實時掌握現場所有生產線人員或生產線的狀態,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及調度生產線人員,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通過系統的工時統計等數據,為相關部門提供准確的工時、產能及效率數據,用於核算員工工資及計算人力成本,無需耗費大量的人力進行統計、核算。該系統收益如下:
績效管理:幫助客戶輕松實現生產績效管理,實時掌控個人、班組、車間的效率數據;
生產效率: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加班時間;
生產調度:隨時掌握各生產線人員的工作狀況,幫助實現靈活的人員調度;
消除浪費:減少生產閑置時間,減少人員及時間的浪費;
物料管理:通過移動終端的網路功能,及時通知倉庫補充物料;
管理決策:為管理決策提供全面、實時數據;
客戶服務:使生產過程更加透明化,實時掌控訂單進度,提高出貨的准時性。
7. 工作效率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產出大於投入,就是正效率;產出小於投入,就是負效率。工作效率是評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斷增大。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
(7)工時效率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相關意義
1、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增加二者利益。即有利於單位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增加活力;有利於工作人員個人實現多勞多得,增加收入。
2、提高工作效率以後,就有可能縮短工作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讓員工自行支配,去從事學習、娛樂、旅遊、社交和休息。
3、提高工作效率以後,可以克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浪費時間的現象。
8. 生產效率的實際計算方法公式是什麼
生產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製程的實際產出與最大產出兩者間的比率。生產效率講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實際產出與標准產出的比率.
生產效率=標准總工時÷實際總投入工時*100%
標准總工時=標准工時*實際產出數
實際總投入工時=總投入工時-損失工時-補助工時
生產效率:操作者按規定的作業方法工作時,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標准工時:根據PIE提供產能表所計算出來的工時。
總投入工時:是指當日考勤表上的總工時。
損失工時:因生產異常或其它原因使生產受影響的工時。
補助工時:每個訂單在排拉時所需的工時。
簡單舉例:甲廠140人的新車間生產A物品產量為700000隻,老車間60人的老車間生產A物品產量為120000隻,甲廠的生產效率為多少?
甲廠生產效率=(700000+120000)/(140+60)=4100隻/人
標准工時是在標准工作環境下,進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時間。
9. 計算直接人工效率時,試制工時你們規定的怎麼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10. 工時率是怎麼算的
1、勞動生產率:指員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從事勞動的效率,即活勞動效率。 勞動生產率的2種演算法:
(1)勞動生產率的直(接)演算法: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銷售額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生產時間
商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銷售額/銷售人數
(2)勞動生產率的逆演算法:以工人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工時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勞動生產率=生產時間/產品的數量
說明:直(接)演算法的數值越大,即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
逆演算法結果越小,說明生產一個產品所消耗的工時越少,當然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
2、工時利用率
工時利用率=(實際工作工時-加班工時)/工作工時*100%
=實際工作工時/工作工時*100%
3、工作效率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4、設備利用率=全部設備實際工作時數/設備工作總能力(時數))*100%
(10)工時效率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生產中的各種經濟和技術因素:
①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工藝流程的能力。
②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發展,其成果運用於生產越普遍,就越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③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的好壞,對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
④生產資料的規模與效能,對勞動生產率有決定性作用。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程度。
⑤自然條件。包括對自然資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會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特別是農業和采礦業的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上述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