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個人所得稅費用計算公式
一、正面回答
個人所得稅費用計算公式,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免徵額)-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工資稅=應納稅所得額乘工資稅稅率;專項附加扣除的項目有: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
二、分析詳情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這就是說,個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與任職、受雇有關,不管其單位的資金開支渠道或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課稅對象。
三、個稅起征點與個稅免徵額的區別
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也就是當收入達到開始征稅的界限之後,就要對徵收對象時徵收稅金。如果收入沒有達到起征點,則就是不用納稅。免徵額也就是不用納稅的數額,與個人所得稅起終點相似的之處就是在於如果個人收入沒有達到起免徵額的部分,也是不用納稅,而超過部分所徵收的對象也正是超過的那一部分。
『貳』 應確認的所得稅費用怎麼算
一、 正面回答:
所得稅有兩種計算方法:
1、 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
2、所得稅費用=(會計利潤+或-永久性差異)×25%;
因此實現營業利潤800000元,利潤總額=800000-50000=750000,所得稅費用為750000*25%=187500元。
二、 詳情分析:
當期所得稅費用就是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25%,其中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稅法規定允許扣除項目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職工福利費職工工資及薪金的14%、工會費2%。
三、什麼是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後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叄』 所得稅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所得稅計算方法有:
1、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2、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項目金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二十二條
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減除依照本法關於稅收優惠的規定減免和抵免的稅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額。
『肆』 所得稅費用怎麼算
所得稅費用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倒擠的: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另一種是直接計算的:所得稅費用=(會計利潤+或-永久性差異)×25%,前提是不存在預期的稅率變動。
具體表現為:企業設立一個匯算清繳賬戶,並存入一定的金額,在核算出當期的所得稅時稅款通過匯算清繳賬戶結算,即使後期存在差異的情況下也會在下一個會計期間返還或者補全。
『伍』 所得稅怎麼算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收益),其中,當期所得稅就是當期應交所得稅,即: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只有永久性差異,則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
所得稅計算方法:應納所得稅額納稅所得額×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一、所得稅納稅所得額 * 稅率(25%或20%)應納稅所得額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二、企業所得稅是指對取得應稅所得、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境內企業或者組織,就其生產、經營的純收益、所得額和其他所得額徵收的一種稅。
(一)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
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在銀行開設結算賬戶;
2.獨立建立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表;
3.獨立計算盈虧。
(二)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
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內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
(三)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總額-准予扣除的項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四、勞務報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八、財產租賃所得;九、財產轉讓所得;十、偶然所得; 十一、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第一項(一)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
『陸』 所得稅費用是怎麼算的
企業所得稅率是企業應納所得稅額與計稅基數之間的數量關系或者比率,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企業所得稅負高低的重要指標,是企業所得稅法的核心。企業所得稅率一般是25%。而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一般為20%。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一般為15%。非居民企業對於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適用稅率均為20%。PE溢價投資類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在40%左右。
此回答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旗下信貸平台,度小滿金融將切實把國家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號召落到實處,全面支持小微生產經營,大多數小微業主選擇有錢花,滿足小微經營周轉需求。據悉,度小滿金融的信貸用戶中,有七成是小微企業主。截至目前,度小滿金融攜手數十家金融合作夥伴,累計為小微企業主發放數千億元貸款,資金周轉就找度小滿金融,大品牌更安心。
『柒』 工資所得稅費用計算公式
法律分析: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捌』 現金預算的所得稅費用怎麼算
所得稅費用有兩種計算方法: 1、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 2、所得稅費用=(會計利潤+或-永久性差異)×25%。「現金預算」中的「預交所得稅」現金支出,要與「預計損益表」中的「所得稅」項目的金額一致。它是根據預算的「利潤總額」和預計所得稅率計算出來的。現金流量表的所得稅不是計算的。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的所有稅款,反映企業按規定支付的各種稅費,包括本期發生並支付的稅費和本期之後以前交納各期發生的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