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機械加工工時計算公式
機械加工工時計算是直接累計工時的,沒有計算公式。計算規則如下:
1、一般以月、季、年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
2、其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當與法定標准工作時間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在綜合計算周期內,某一具體日(或周)的實際工作時間可以超過8小時(或40小時),但綜合計算周期內的總實際工作時間應當不能超過總法定標准工作時間。
3、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制的,無論勞動者平時工作時間數為多少,只要在一個綜合工時計算周期內的總工作時間數不超過以標准工時制計算的應當工作的總時間數,即不視為加班。若超過,則超過部分視為延長工作時間,並按規定支付報酬,且延長時間的小時數,平均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1)重工工時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機械加工工時的相關介紹:
1、經批准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不受《勞動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日延長工作時間標准和月延長工作時間標準的限制。
2、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用人單位應採取適當的休息方式,確保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和生產。工作任務的完成。
3、實行不定時工作制,除法定節假日工作外,其他時間工作不算加班。根據勞動部《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勞部發[1994]503號)的第四條規定,企業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職工,可以實行不定時工作制。
(1)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外勤人員、推銷人員、部分值班人員和其他因工作無法按標准工作時間衡量的職工。
(2)企業中的長途運輸人員、出租汽車司機和鐵路、港口、倉庫的部分裝卸人員以及因工作性質特殊,需機動作業的職工。
(3)其他因生產特點、工作特殊需要或職責范圍的關系,適合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
❷ 工時的計算方法
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加班工時:為加班人員與加班時間之乘積
4、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5、除外工時:為當日非發生於生產之工時
6、生產總工時:實勤工時—除外工時
7、異常工時:為當日因各種因素造成生產部無法正常生產而耗費的人工工時。
8、總標准工時:為當日生產之各產品入庫總數與各產品之單一標准工時之乘積之和。
9、異常工時:將影響當日生產所發生之狀況分別填寫實際時間
10、除外工時:將當日發生於生產中無法抗拒之工時,分別填寫實際發生之工時。
11、生產工時:為當天生產此工令所發生的實際工時。
12、差異工時:為產出標准工時與生產工時之差
生產效率=總標准工時生產總工時×100%
總標准工時=產出數×單一產品標准工時
❸ 工時怎麼算的
工時計算是要算出員工在某個崗位上,某個項目上或一個月內出勤工時,缺勤工時,具體計算要把每種工時類型統計出來,包括休假工時,加班工時,遲到工時,早退工時,曠工工時,會議工時,外出工時,出差工時,班車延誤工時,就餐工工時。。。。。。
推薦一款好用的工時統計軟體:京頂HR勞動力考勤工時統計分析系統
系統可以實現任意辦公地點的考勤打卡數據採集,年休假,休假,加班,出差,外出的申請審批;考勤工時報表的統計
考勤管理系統全業務管理包含以下模塊:
1、考勤設備服務:主要實現遠程打卡數據實時上傳
工地現在普遍使用人臉識別考勤機,人臉測溫通道也可以,但是比較貴。
2、智能排班模塊:制定標准工時制,綜合工時制,彈性工時制班次時間,並設置將具有相同上班時間的員工分為一個考勤組,制定考勤組排班計劃!
工地大多採用綜合工時制管理,這個智能排班還是很方便適用的。日歷形式展示
3、職工休假模塊:休假管理很多OA系統也包含,但OA請假以審批流程為主,多以半天或一天為單位而且不檢查班次。所以在考勤工時計算中不是特別精準。考勤休假模塊是包含員工休假資格發放,休假申請審批,休假計劃,工時優化,休假工時統計,自動銷假等功能組成
工人可以通過手機提交休假單,因為工地各個工種需要配合,對於重要崗位工頭可以根據員工休假,提前調配人員
4、年假管理賬戶:年假管理是員工休假的一個特殊情況,採用單獨年休假賬戶實現年假兩年並管,自動清零。很多人不太明白為什麼需要兩年並管,因為按自然年度計算,年假在12月底就到期了,而很多企業為保證員工年假能延續到春節期間申請休假,將上一年年假轉結到第二年。並設置清零有效期
這個模塊對工地考勤不太重要。
5、時間管理賬戶:這個時間賬戶主要實現對員工加班的管理,員工日常的多於標准工時的時間都記入時間賬戶,方便員工申請調休假或發放加班費。同時建立員工時間信用管理體系
工地加班是經常的,綜合工時制是在月底統一計算加班或一季度統一核算
6、出差考勤:員工出差正常考勤,並統計出差地域補助(工地考勤不需要)
7、外出管理:外出單管理,統計外出工時並計算外出餐補(工地考勤不需要)
8、考勤工時統計:員工每月的工資計算需要考勤報表,補助項統計,工時統計報表上報完成才算考勤的全業務管理。員工的實出勤工時,缺勤工時,休假工時,加班工時,出差工時,外出工時,會議工時,和考勤相關的福利補助全部計算匯總,方便HR部門計算薪酬(重要模塊)
9、工效分析:大數據挖掘。員工的項目工時,工效,休假率,出勤率多種維多的分析數據有助於准確核算工時,優化用工結構,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決策支持
10、定製開發:微服務架構可以在不影響現有業務基礎上擴展新應用。實現真正的企業一體化數字管理。避免多套系統對接,多頭維護,降低維護成本(工地考勤不需要)
綜合以上分析,工地考勤主要是打卡,排班,統計三個部分的管理需要。
❹ 工時是怎麼計算的
工時的計算方法:
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❺ 標准工時的計算公式
標准工時=標准作業時間+輔助時間
標准工時與寬放率的關系式如下所示:
標准工時=正常工時X(1+寬放率)
寬放率=(標准工時-實測工時)/實測工時*100%
=管理寬放率+生理寬放率+疲勞寬放率
正常工時是人工操作單元工時(經過速度評比)+機器自動作業工時(不可作速度評比)的總和
寬放率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的總和:
1.生理寬放 一般取2%~5%。
2.疲勞寬放 一般取5%~20%;
3.管理寬放 一般取3%~10%
4.特殊寬放
電子製造業使用的寬放率一般取10%
❻ 工時怎麼算的
工時的計算問題,需要從工時制度來理解。
工時制度即工作時間制度,據現有情況,我國目前有三種工作時間制度,即標准工時制、綜合計算工時制、不定時工時制。標准工時是我國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工時制度。
在標准工時制下,根據《勞動法》第三十六條、《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三條的規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長工時為8小時,周最長工時為40小時。
綜合計算工時制。這類是以標准工時制為基礎,以一定的期限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的工時制度。
根據《勞動部關於職工工作時間有關問題的復函》的第五條至第七條的規定,該類工時制度有以下的特點:
①一般以月、季、年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
②其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當與法定標准工作時間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在綜合計算周期內,某一具體日(或周)的實際工作時間可以超過8小時(或40小時),但綜合計算周期內的總實際工作時間應當不能超過總法定標准工作時間。
③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制的,無論勞動者平時工作時間數為多少,只要在一個綜合工時計算周期內的總工作時間數不超過以標准工時制計算的應當工作的總時間數,即不視為加班。若超過,則超過部分視為延長工作時間,並按《勞動法》規定支付報酬,且延長時間的小時數,平均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不定時工時制度,這是指,每一工作日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限制的工作時間制度,是針對因生產特點、工作特殊需要或職責范圍的關系,無法按標准工作時間衡量或是需要機動作業的職工所採用的一種工時制度。
根據勞動部勞部發[1995]309號《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7條,《勞動部關於職工工作時間有關問題的復函》的第八條以及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三條規定,該類工時制度有以下的特點:
①經批准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不受《勞動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日延長工作時間標准和月延長工作時間標準的限制。
②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用人單位應採取適當的休息方式,確保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和生產。工作任務的完成。
③實行不定時工作制,除法定節假日工作外,其他時間工作不算加班。
❼ 請問怎麼計算生產標准工時
標准工時的計算方法:標准工時=正常工時X(1+寬放率);寬放率=(標准工時-實測工時)/實測工時*100%=管理寬放率+生理寬放率+疲勞寬放率;正常工時是人工操作單元工時(經過速度評比)+機器自動作業工時(不可作速度評比)的總和;寬放率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的總和:
1.
生理寬放一般取2%~5%。
2.
疲勞寬放一般取5%~20%;
3.
管理寬放一般取3%~10%4.特殊寬放電子製造業使用的寬放率一般取10%《勞動法》第三十六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
❽ 工時是怎麼算的
工時的計算方法:
1、出勤工時:為實到人數與每日標准工作時間數(8小時)之乘積。
2、受援工時:為接受支援人數與實際支援時間之乘積。
3、實勤工時:出勤工時+受援工時+加班工時。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❾ 求一份工時定量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合理化、標准化的工時管理制度,並設定效率指針來評定生產力,提高公司經營
管理及生產管理水平。
2.適用范圍
2.1 公司製造單位直接人員之工時管理和運用。
2.2 生產日報表、月報表之統計分析。
3.定義
3.1 直接人員
製造單位直接從事生產作業人員。如生產線作業員、檢測人員。
3.2 編制工時
可供生產使用之工時(編制工時=編制人數×480分鍾)
3.3 支援工時
因其他部門人員暫調協助而增加之工時(支援工時=支援人數×支援分鍾數)。
3.3.1.支援工時增加(+)=其它部門協助生產部門。
3.3.2.支援工時減少(-)=生產部門協助其它部門。
3.4 應有工時
全部可供生產使用之工時(應有工時=編制工時+加班工時±支援工時
=實動工時+損失工時+不動工時
=可作業工時+不動工時)
3.5 實動工時
實際有效之生產工時。(實動工時=生產人數×有效生產工時)
3.6 損失工時
因停工待料,製造不良重工,品質變異等原因造成生產線停工或工時增加之損失(詳
見4.2)。
3.7 不動工時
正常管理下,直接人員未投入生產的時間(詳見4.3)
3.7.1.因私事而請假的工時;
3.7.2.公司責任歸屬的工時。
3.8 可作業工時
可供生產作業的工時(可作業工時=實動工時+損失工時
=應有工時-不動工時)
3.9 標准工時
依工時研究設定之產品生產時間(標准工時=產量×每PCS標准生產時間)。
4.作業內容
4.1 生產力指針
4.1.1 總效率
總效率=標准工時/應有工時×100%
4.1.2 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標准工時/實動工時×100%
4.1.3 出勤率
出勤率=(編制工時-不動工時-(特休、公假、產假))編制工時×100%
4.1.4 加班率
加班率=加班工時/應有工時×100%
4.1.5 不動率
不動率=不動工時/應有工時×100%
4.1.6 損失率
損失率=損失工時/可作業工時×100%
4.1.7 生產達標率
生產達標率=實際標准工時/預計標准工時×100%
4.2 損失工時計算方式
損失工時類別 損失工時 責任單位
4.2.1編制不足之損失工時 目標編制工時-實際編制工時 人事
4.2.2停工待料之損失工時 人數×停工閑置時間 責任單位
4.2.3線外處理重工或全檢之損失工時 實際投入之工時 責任單位
4.2.4線內處理重工全檢之損失工時
a.不另設加工站且總時間低於該生產線周期時間者
b.需另設加工站且該加工站時間低於原生產線之周期時間者
c.需另設加工站且該加工站時間高於原生產線之周期時間者
零
周期時間×增加人數×數量
(新周期時間×新總人數
-原周期時間×原總人數)×數量 責任單位
4.2.5換線之損失工時
a.預告換線
換線前兩小時(含)以上通知
b.臨時換線
換線前兩小時以內通知
人數×15分
人數×30分 責任單位
註:以上所稱換線系指除生產計劃安排之換線生產外,因品質變異或材料供應不及時,
所造成換線之損失工時,且該生產線已進入生產狀態。
4.3 不動工時計算方式
不動工時類別 不動工時 責任單位
4.3.1 會議或教育訓練 人數×時間 公司
4.3.2 新人訓練 480/2=240分鍾/天
(訓練期為一周) 公司
4.3.3 公司不動工時
(特休、公假、產假、公傷假) 人數×請假時間 公司
4.3.4 事假、病假 人數×請假時間 各部門
4.3.5 停電 人數×停電時間 公司
4.4 損失工時費率,金額計算方式
4.4.1 計算基準
依公司年度費率計算表。
4.4.2廠商區別及損失工時費率,金額計算
a.加工廠商損失工時費率=(人工費用率×1.30)×1.20
b.材料廠商損失工時費率=(人工費用率×1.30)×1.20+(製造費用率×0.30)
c.公司內責任單位損失工時費率=(人工費用率×1.30)×1.20+(製造費用率×0.50)
d.損失金額=損失工時時數×損失工時費率
e.系數1.30(人工費用+30%的年終資金、勞保費、福利金),系數1.20(生產總效率以 80%計),系數0.30(製造費用分攤3/10),系數0.50(製造費用分攤1/2)。
f.財務課於年終前最後一個月(12月),須發文通知各事業單位次年度損失工時費率。
4.5 損失工時通知
4.5.1 由生產單位填寫扣款通知單,一式三聯(附件5.1)。
4.5.2 各單位簽確認後,扣款通知單交由承辦人員向責任單位收取損失金額。
4.5.3 第一聯承辦單位存,第二聯責任單位存,第三聯交財務。
5.附件
5.1 扣款通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