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產值如何計算
項目產值的計算方法一般按「單價法」計算,即按照一定時期實際完成的工程量乘以單價,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費用計算。
計算公式為:建築工程產值=∑[預算單價×實際完成的實物量×(1+間接費率)]×(1+計劃利潤率)×(1+稅率),建築安裝產值=∑[安裝預算價格×實際完成的實物量+已完工程的基本工資×間接費率)]×(1+計劃利潤率)×(1+稅率)。
(1)村鎮商業總產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產值的分類
農業產值:
1、採集野生植物產值和農民家庭兼營的工商業產值;
2、林業產值=營林產值+採集林產品產值+村及村以下採伐竹木產值;
3、牧業產值指飼養牲畜、家禽產值和出售蓄禽產品產值;
4、漁業產值包括從水域中捕撈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動、植物產品產值。
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成品產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的初期末差額價值採用工廠法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的計算,企業之間計算可以重復。
⑵ 什麼叫產值,產值的公式
產值定義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表明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反映的是生產總成果,並不說明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濟效益。企業是否增收,主要看利潤總額的增長。利潤總額是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利潤(虧損以「-」號表示)。它集中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各方面的效益,是企業最終的財務成果。
企業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只有把生產的產品提供給社會,才能加速資金的周轉,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如果生產的產品很多,但銷售的很少,不能實現盡產盡銷,甚至根本銷不出去,就很難實現增收,如果實現了盡產盡銷,但成本費用過高,利潤率很低,甚至虧本銷售,也不能實現增收,甚至造成虧損。因此,企業在報告期內工業總產值增長了,利潤總額不一定增長或不一定同步增長。
表明企業是否增產增收的一個主要指標就是產值利潤率。計算公式如下:
產值利潤率(%)=利潤總額工業總產值×100%
產值利潤率的提高或降低,決定於利潤總額和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利潤總額的增長速度快於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利潤總額增長速度與產值增長速度的比值大於1),則產值利潤率必然提高;利潤總額與工業總產值同步增長(兩者的速度比=1),則產值利潤率持平;利潤總額增長速度慢於產值增長速度(兩者的速度比小於1),則產值利潤率降低,說明增產未增收。由此可見,實現增產增收,就要保持產值利潤率指標的穩定和提高,既要抓生產,更要抓效益。
產值計算原則:
計算工業總產值應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工業生產的原則:
即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均應包括在內。反之亦然,凡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均不計入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中。
2、最終產品的原則:
即凡是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半成品)對外銷售,那麼對外銷售的中間產品也應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
3、工廠法原則:
即工業總產值是以工業企業作為基本計算(核算)單位,即按企業的最終產品計算工業總產值。按這種方法計算的工業總產值,不允許同一產品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但允許企業間的重復計算。
產值內容及計算方法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在製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部分。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帳的自製設備和自產自用的成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可根據會計「產品銷售收入」科目的有關資料取得。
對於本企業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的勞務收入,如果企業會計核算基礎比較好,能取得這部分資料,而且這部分價值所佔比重較大,應包括在對外加工費收入中。
3、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本指標一般可從會計核算資料中取得。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半成品、在製品的成本,則總產值中也不包括這部分價值,反之則包括。
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產值分類計算:
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於農、林、牧、漁各業總產值之和。用產品法計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計算方法,一般採用"產品法"進行計算,即凡是有產品產量的,都按產品產量乘以其產品單價求得每一種農產品的產值,然後將四業產品的產值相加求得。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的計算范圍,是指在日歷年度內行政轄區內各種經濟類型及各種經營方式所生產的農林牧漁業產品總量。包括農民和集體、機關、團體、學校及國營農林牧漁場生產的產品。但是不包括農業科學試驗單位作為試驗用的農產品和軍事部門的軍馬生產。農、林、牧、漁業各自的統計范圍是:
(1)農業產值:
A、種植業:從事農作物栽培獲得的產品產值;
B、其它農業:採集野生植物產值和農民家庭兼營的工商業產值;
(2)林業產值 = 營林產值+採集林產品產值+村及村以下採伐竹木產值
(3)牧業產值指飼養牲畜、家禽產值和出售蓄禽產品產值。
(4)漁業產值包括從水域中捕撈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動、植物產品產值。
2、工業總產值 = 成品產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初期末差額價值採用工廠法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企業之間可以重復計算。
3、建築業總產值 = 建築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產值。其中:建築工程產值包括建築工程產值和裝修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不包括被安裝設備本身的價值; 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不包括被修理房屋本身的價值;計算方法是用實際完成的實物工程量乘以單價(結算價格)
4、運輸業總產值 = 營運收入+服務收入 郵電業總產值 = 全部營業收入
特點:運輸郵電業的生產活動是一種不直接生產具體貨物的服務活動。它擔負著把貨物從生產地轉移到使用地的職能,從而使產品的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價值得以提高。
5、 批發零售貿易業總產值 = 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進價—外購運費和裝卸搬運費
餐飲業總產值 = 全部營業收入
特點: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不生產貨物,而是在完成貨物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轉移過程中,使貨物的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價值得以提高。
6、 盈利性服務業總產值 = 營業(業務)收入非盈利性服務業總產值 = 經常性支出 + 虛擬固定資產折舊費(指沒有經營收入或不能以收抵支的單位)
⑶ 你好,個體戶填年報,總產值和納稅額怎麼算啊
總產值計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
(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
(3)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
個體戶要交的個人所得稅徵收有查賬徵收和定額核定徵收兩種方式:
1、個體工商業戶實行查賬徵收的,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體業主的工資不作為成本、費用扣除,但可以扣除生計費用每年42000元。
2、凡實行定期定額核定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按行業應稅所得率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公式為:
年應納稅所得額=年銷售收入額×應稅所得率(由稅局定,各行業不一樣)
年應納稅額=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月應納稅額=年應納稅額/12
(3)村鎮商業總產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個人所得稅稅率:
費用分為消費稅和購置稅,分別為5%和3%~5%。要交納5%的購置稅,個人只需要交3%。家用汽車分1升排量以下輕自動車和1升以上普通自動車兩個類型。相應的,小型車的購置稅只相當於大型車的一半左右。養車費中所包括的汽車驅動稅、重量稅和保有稅也都有相應的優惠。
小排量汽車從購置到使用、保養都有優惠政策。例如在汽車特別消費稅上,排氣量2.0L以上的車要交納總車價的10%,0.8L至2.0L的車交納5%,不滿0.8L的微型車則免除;在車輛登記稅等方面,微型車也全部免稅。除此之外,微型車還可以免交駕照稅,享受過路費減半等優惠。
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50%的部分,稅率為30%。
⑷ 企業工業總產值怎麼核算
一、工業總產值
計算公式
1、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2、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二、工業增加值
一是生產法,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二是收入法,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值+營業盈餘
一般企業採用後一種計算方法。
(4)村鎮商業總產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業產品總量。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包括:在本企業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規定不需包裝的產品除外)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制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總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不能把企業內部各個車間(分廠)生產的成果相加。但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允許重復計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起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
(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
(3)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
1.工業生產的原則。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計算工業總產值時都應包括在內。
2.最終產品的原則。凡是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對外銷售,那麼也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也應包括在企業總產值內。
3.工廠法的原則。工業總產值是按企業最終產品來計算的,所以不允許同一產品的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但是允許企業之間的重復計算。
⑸ 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計算方式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於農、林、牧、漁各業總產值之和。用產品法計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計算方法,一般採用"產品法"進行計算,即凡是有產品產量的,都按產品產量乘以其產品單價求得每一種農產品的產值,然後將四業產品的產值相加求得。
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的計算范圍,是指在日歷年度內行政轄區內各種經濟類型及各種經營方式所生產的農林牧漁業產品總量。
包括農民和集體、機關、團體、學校及國營農林牧漁場生產的產品。但是不包括農業科學試驗單位作為試驗用的農產品和軍事部門的軍馬生產。農、林、牧、漁業各自的統計范圍是:
產值:
1、農業產值:
1)種植業:從事農作物栽培獲得的產品產值;
2)其它農業:採集野生植物產值和農民家庭兼營的工商業產值;
3)林業產值 = 營林產值+採集林產品產值+村及村以下採伐竹木產值
4)牧業產值指飼養牲畜、家禽產值和出售蓄禽產品產值。
5)漁業產值包括從水域中捕撈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動、植物產品產值。
2、工業總產值 = 成品產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初期末差額價值採用工廠法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企業之間可以重復計算。
(5)村鎮商業總產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總產值基本特點:
1、總量性,成本+利潤,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全部價值,即轉移到產品中去的物質資料消耗的價值和新創造的價值。
2、行業性,每個行業都可以計算總產值,包括工業、采礦、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交通運輸、郵電、科技、服務業等。
3、價值量,2000年前,分別按不變價格或現行價格計算,用不變價格計算的總產值,便於多年之間互相比較,消除各個時期價格變動的影響,保證資料的可比性,以便於研究生產發展水平和速度,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2001年以後,不變價廢止,按照逐年剔除價格變動因素的辦法計算總產值。
⑹ 鄉鎮一級的GDP和社會總產值怎麼計算
鄉鎮一級的GDP有三種核算方法,具體如下:
1,生產法: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GDP)。
2,收入法: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GDP)。
3,支出法:支出法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我國發布的季度GDP是以生產法為基礎核算的結果。
社會總產值計算方法有兩種:
1,直接把各物質生產部門的總產值相加。即將工業、農業與建築業三個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果按生產價格計算的價值,與貨物運輸業、為生產服務的郵電業、商業、物資供銷業及飲食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果按追加勞動計算的價值相加的總和。
2,按工業、農業、建築業三個部門產品的最終消費價格計算。消費價格是生產資料或消費品由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用作生產消費或生活消費的價格,貨運、商業等其他部門的產值都分攤到工業、農業、建築業產品價值中。
⑺ 什麼是商業產值
商業產值有:商業總產值(不變價)、商業總產值(現價)、銷售總產值(不變價)、銷售總產值(現價)。其中:商業總產值反映商業企業商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反映的是生產總成果。銷售總產值反映企業產品銷售總規模和總水平,反映銷售總成果。
⑻ GDP的測算方法有幾種,每種如何計算
GDP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總產出-中間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業增加值之和 1、總產出: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反映一定范圍內各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總規模,也叫總產值。總產出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各主要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如下: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就是農業總產值,按產品法計算,即以核算期農產品產量乘單位產品價格求得,其中農產品產量包括生產者自產自用的農產品產量。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工業性作業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在實行增值稅後,工業總產出等於工業總產值加銷項稅額。 建築業總產出就是建築業總產值,指建築企業或自營施工企業單位在核算期內自行完成的工程價值。具體包括建築工程產值、機器設備安裝工程產值、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價值。建築業總產出一般按完成工程實物量或進度乘預算單價計算。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是核算期內各種運輸郵電業務的總收入。具體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鐵路、管道等運輸總收入,電話、電報和傳送郵件等郵電業務營業收入。 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等於商業附加費,也就是商品的銷售收入凈額減去商品銷售成本,即通常所說的毛利。為了避免流通過程中的重復計算,保持商品購進價格的一致性,需要扣除對外支付的運輸費和裝卸搬運費。 住宿和餐飲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 銀行業總產出等於金融媒介服務活動的虛擬服務收入加實際服務費收入。 保險業總產出等於保費收入與理賠支出之差加其他營業收入。 房地產總產出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總產出、物業管理總產出、房地產中介服務總產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總產出。 其他服務業總產出,按營利性單位和非營利性單位兩種情況分別計算。營利單位的總產出就是其營業(業務)收入,如社會服務業的營業收入。非營利單位主要是事業、行政單位和社會團體,一般沒有經營收入,或有少量的經營收入但抵補不了支出,這些部門的總產出就是核算期內為社會提供服務發生的費用,按經常性業務支出加虛擬固定資產折舊,不計算營業盈餘。 2、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在生產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如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因此,各部門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是與其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相對應的,如工業總產出按工廠法計算,工廠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那麼其中間投入就應該按生產中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計算;農業總產出按產品法計算,其中間投入既包括外購的也包括自產自用的中間產品(如種籽、飼料)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易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3、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是生產單位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超過了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投入價值後的差額部分。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GDP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在投入產出中也稱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GDP。計算公式為: GDP(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1、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勞動者通過各種渠道從生產單位獲得的一切貨幣形式和實物形式的收入和個體勞動者通過勞動而獲得的收入。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工資,二是福利,三是從利潤或成本中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相當於工資性質的勞動報酬,四是實物性收入,指農民自產並用於個人消費的農副產品的價值,以及勞動者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從單位得到的實物的價值。 2、固定資產折舊:是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中所消耗固定資產而提取的價值。固定資產折舊並非本期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而是生產中消耗的固定資產的價值,是屬於轉移價值。GDP之所以包括這部分轉移價值,是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是從固定資產中游離出來作為折舊進入成本,記入成本中的折舊也作為折舊基金被提出來用於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進入企業的資金循環運動,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樣消耗完畢,從這個角度講,它類似於增加值的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餘。另外,從收入的角度考慮,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可以避免由於把折舊計算在中間投入中,因折舊的大小不同而帶來營業盈餘的大小不一,從而造成增加值的波動。而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就會避免這個問題。因此,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既可以提高GDP計算的准確性和一致性,也可以增強GDP的可比性。 3、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銷售稅金,二是進成本的稅,指國家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而徵收的稅金,但有的行業把這部分稅統一作銷售稅金處理。三是各種附加和規費。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某些部門的補貼,包括糧食企業的價格補貼和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要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購買貨物、服務進項稅額之差)。 4、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它是常住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對固定資產進行了補償,對勞動者進行了分配和上繳國家稅金以後所餘下的份額。 (三)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GDP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1、最終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其中,居民消費是常住單位居民在核算期內滿足個人最終消費需求而購買的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包括商品性消費、文化生活服務消費、住房及水電氣消費;政府消費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為了滿足公共的需要而向全社會提供的服務,以及企業為了滿足企業職工的公共需要而向他們提供的服務。 2、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的合計,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固定資本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末與期初存貨變動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庫存增加 庫存增加=期末庫存額-期初庫存額 3、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總額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地區凈出口還包括流入和流出。 凈出口=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口總額 從理論講,通過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這三種不同方法計算出的GDP是相等的,即生產法計算的GDP等於收入法計算的GDP,也等於支出法計算的GDP,稱為三面等值。也就是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及收入分配的結果與最終使用應是相等的,因此必須保持三種方法的計算口徑一致。但在實際計算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是正常的。三種方法各有特點,相互補充。就我省而言,核算年度GDP時三種方法都採用,核算季度GDP時通常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
⑼ 商品流通企業的總產值怎麼計算,有辦法核算人均產值嗎
商品流通企業的總產值是指物流部門的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物流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價值成果。換句話說,總產值就是物流的價值量表現,是物流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價值。
人均產值=商品流通企業的總產值/商品流通企業的從業人數。
商品流通(Commodity circulation),相對於商業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將其由過去的行業的概念上升為產業的概念,並成為第三產業的基礎產業和主導構成部分,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國內商業、對外貿易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倉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