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北大醬製作方法
1. 選擇大粒黃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濃越香。(大粒黃豆不存在轉基因的問題)
2. 時間選擇在立春前後,也就是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醬塊。
對於不同的口味要求可以做純豆香味的醬,也可以做帶有臭豆腐味的「東北臭大醬」。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烀黃豆時間需要晚25-30天,也就是許多人說的「二月二烀醬」,在農歷二月二到二月十二這 段時間,即驚蟄到春分節氣。
3. 把黃豆挑洗干凈,用水泡18-24小時,然後用高壓鍋(最好是26cm高壓鍋,每鍋5斤半豆)燒開,保持15-20分 鍾再燒開一次,即可將黃豆烀爛。
4. 待高壓鍋降壓後,打開鍋蓋,把裡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爛的黃豆揉成塊,一鍋(5斤多黃豆)做成一塊。醬塊 越大,發酵效果越好。
5. 醬塊在有光的室內放3-4天,外表乾燥,整體結實,即可裝入紙箱保存發酵。紙箱底用苞米秸稈鋪墊,根據醬塊的干濕程度確定紙箱的通風。存放醬塊的溫度在16-22度,緩慢發酵豆香味純正;正常的發酵醬塊上會長出黑灰色的毛。
如果要做「臭大醬」,就要在25-30度快速發酵。
6. 下醬的時間是穀雨季節根據天氣確定,最好是連續的晴天,氣溫在18-25度。吉林、遼寧(北部)在4月份下旬的穀雨季節,寒冷地區在5月上旬。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時間要在5月下旬,民間常選擇農歷四月十八和二十八這一天。
7. 醬缸的大小視醬塊的多少確定,醬缸里的醬越多發酵效果越好;醬缸位置一定要朝陽和通 風, 陽光越多越好。
把發酵好的醬塊弄碎,放入醬缸里,按每斤黃豆加4兩鹽的比例加鹽。加水憑經驗,開始不 要加過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2天後,開始打杷,把雜物漂出扔掉,連續打5天,把漂浮出來的雜物除凈;然後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發酵完畢,約45天。下醬60天香味濃厚,此方法做的東北大醬再經過一個冬天 味道更好,連續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變。
2. 微視頻贛榆黨史100講
邵維正,邵維正 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政策理論教研室教授,專業技術少將。1935年9月8日生於江蘇省常州,祖籍浙江黃岩,1965年畢業於長沙政治學院。專業技術三級。1951年入伍,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78年調入解放軍後勤學院從事中共黨史教學。1994年7月授予專業技術少將軍銜。中共黨史專家。長期從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聯合製作的《黨史故事100講》「抗戰系列」節目,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的黨史為講述核心,為觀眾呈現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節目從黨史的角度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抗戰,是本節目區別與其他抗戰節目的最大亮點!《黨史故事100講》「抗戰系列節目」從1935年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始講起,到1945年期間,我黨是如何領導全民族高瞻遠矚、英勇頑強地不屈不撓的抗戰全過程。
3. 子長縣瓦窯堡小學校歌視頻
子長縣瓦窯堡小學校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4. 瓦窯堡會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瓦窯堡會議的意義:
1、瓦窯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
2、瓦窯堡會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3、瓦窯堡會議既著重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策略上的錯誤,也警戒全黨汲取大革命中無產階級放棄領導權而導致革命失敗的教訓,從而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
瓦窯堡會議的過程
與會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的國內政治形勢和階級關系新變化,討論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決定採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決定採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和革命的急性病;同時指出,黨在新形勢下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右傾機會主義復活。為了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稱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改變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富農、抗日的國民黨軍官以及華僑的政策。
決定加強新形勢下黨的建設,以便掌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扭轉了「左」傾錯誤給黨造成的長期孤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繼續發展。
5. 缸瓦窯村的制陶業中,燒制陶器的製作過程有哪些5步
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泥板成型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
2/5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素坯彩繪——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素燒:等泥坯晾乾後進行裝窯,並進行第一次素燒,燒到800度左右,使泥坯硬化,再等待冷卻,出窯。
3/5
上釉,素燒過的瓷胎可以進行上釉,先施內釉。
4/5
正燒,上好釉的瓶子需要再次裝入窯中,並進行正燒,正燒需要燒制高溫,一般在1280度到1310度之間。
5/5
貼花:如瓶子需要商標、酒精度等其他文字說明或圖案類的絲網印刷內容,則在燒成的瓶子表面貼上釉上彩的花紙,再放入烤爐進行烤花,大概烤到700-800度左右。
6. 桂林哪幾家米粉最好吃
崇善米粉很有名 在正陽步行街鍾樓肯德基旁邊 在桂林有14家分店 微笑堂對面的石記米粉店,老字型大小,別無分店 瓦窯口的勝利不錯。 王城商廈後面的一家也很好 又益軒老店的也沒得說
7. 桂林米粉了,製作方法和材料。
你要知道,鹵水的配方和操作工藝一直是桂林人視為只傳內不揚外的鎮家之寶,無論想學習桂林米粉的人出價多少,一概拒絕不理,半個字也不會透露出去;
尤其是在桂林,米粉可以說是千年常興不衰,只要你做得地道好吃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客戶擁護你的生意,根本不用擔心沒有生意做。
但是話說來了,桂林米粉店實在太多了,各家口味不一樣,配方也不一樣,製作方法和材料肯定區別很多。
我就拿瓦窯聚口福米粉來跟你說吧。
聚口福米粉鹵水配方:
八角50g、甘草50g、沙姜50g、花椒15g、桂皮20g、草果5個、玉果5個、白扣50g、香葉25片、丁香10g、白芷10g、茴香10g、檳榔20g、砂仁10g、香茅20g、陳皮10g。
佐料:豆豉( 2斤 )、食用油(一斤 )、老紅糖( 2斤 )、冰糖( 1斤 )、鹽( 10斤 )、味精( 2斤 )、牛骨頭(5斤 )
設備設施:瓦崗、尖底鐵鍋、半圓形鐵鍋、不銹鋼過濾網、鐵通、水瓢、鍋鏟、湯勺、電子稱
技術要領:用水把香料的精華熬制出來,再與新鮮鹵肉的鹵汁相結合,根據大眾的口味用味精、鹽、冰糖和紅糖來調制,即可製成濃厚香甜、回味無從的鹵水
關鍵要點:香料不能炸焦、鹵水長期存儲的技術
熬制工序流程:
1. 香料粗加工——把的香葉、茴香、陳皮等香料進行剪碎變小;香料二的草果和玉果香料拍碎;
2. 食用油倒入半圓形鐵鍋,開大火煮開油;
3. 香料熱油處理——處理好的香料直接放到油鍋裡面翻炒至香,
4. 豆豉處理——把稱量好的豆豉放到香料裡面不斷的炒香炒碎
5. 半成品鹵水武火熬制——再加入牛肉、廋肉、雞等鹵肉,還要放入一定量鍋燒肉的湯水,開大火一直煮開香料3個小時;
6. 半成品鹵水文化熬制——鹵肉熟了之後,撈出來,然後把大火熬制的鹵水放入尖底鐵鍋裡面,然後放入牛骨頭,再加入鍋燒肉的湯水先大火煮開,然後轉小火熬制6個小時;
7. 鹵水成品——熬好的鹵水,撈出渣渣,撇除鍋上面的一次油,放入佐料(冰糖、紅糖、鹽、味精)調味,開大火煮開2-3分鍾;再轉小火熬制15分鍾;
8. 精品鹵水出鍋——把熬好的鹵水經過不銹鋼過濾網過濾掉微量的小渣渣,放入到瓦窯存儲
9. 店鋪鹵水使用——從瓦崗取出來的鹵水要用大火燒開再賣給客戶。
8. 桂花糕是哪兒的特產怎樣製作
桂花糕是中國湖北咸寧、延平峽陽和南京的特產小吃。下面介紹做法:
准備材料:椰汁漿250ml、糖桂花80g、純凈水160g、糖50g、吉利丁片5片
製作步驟:
1、准備好材料,預先把吉利丁片放冰水泡軟
9. 煎餅發源於什麼地方
煎餅,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是用麵粉和玉米粉調成糊狀的雜面攤烙而成。多由粗糧製作,也有細面製作。烙成餅後水分少較乾燥,形態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疊層,口感筋道,食後耐飢餓。一般方形,疏鬆多孔。折後為長方形,為粗糧,耐飢餓。
煎餅為漢族主食,以山東為盛,起源甚早。是將五穀雜糧磨成麵糊,倒入燒熱的鏊子,再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煎餅從原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玉米煎餅、米面煎餅、豆面煎餅、高梁面煎餅,還有地瓜面煎餅。按照地區特色來劃分,有臨沂煎餅,嵐山煎餅,棗庄煎餅,泰山煎餅。
讀音:jiān bǐng
將五穀雜糧磨成麵糊,倒入鏊子,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煎餅種類較多。從原料上看,有米面煎餅、豆面煎煎餅餅、玉米面煎餅、高梁面煎餅、地瓜面煎餅等等;按口味不同,有咸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等等。煎餅不易變質,易保存。卷以小菜而食,則風味別致。山東濟南的 「糖酥煎餅」,餅薄如紙,香酥干甜,曾為宮廷供品,現為居民普遍喜用的食品。
定義:煎餅,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是用麵粉和玉米粉調成糊狀的雜面攤烙而成,多由粗糧製作,也有細面製作。烙成餅後水分少較乾燥,形態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疊層,口感筋道,食後耐飢餓。一般圓形,疏鬆多孔。折後為長方形。
陝西子長煎餅因文火攤煎而得名,是子長縣的風味小吃。在陝、甘、寧、晉一帶頗負盛名,瓦窯堡一帶居民於明末清初之際以煎餅為食。民國時期瓦窯堡為陝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瓦窯堡煎餅以其餅薄、個小、味道獨特備受本籍人士青睞,以至有「不吃煎餅不算到過瓦窯堡」的美談。建國後不斷更新工藝,調味品廣采[1]川、粵萊餚之長,使之成為適合大眾口味的風俗名吃。瓦窯堡煎餅採用蕎麥粉加工拌成糊狀,以手搓揉至麵筋,兌水稀釋,經沙網過濾後在鐵鏊上攤煎而成。餅成橢圓狀,碗口大小,薄如紙、白似銀,有韌性,食用時,卷以豬頭肉、紅燒肉、酥肉、雞肉或各類炒菜、熱豆腐、豆腐乾,配以醋蒜湯、麻椒油、熟芝麻、酥韌相輔,清香撲鼻,酸辣適度,具有生津解署功能。瓦窯堡煎餅除本地生產、銷售外,西安、銀川、蘭州、太原等地亦有子長人設點經營,頗得食客贊譽。
江蘇省北部、山東全省除膠東以外普遍食用煎餅,特別是在邳州、臨沂、泰安、萊蕪、日照、宿遷、棗庄、濟寧、淄博沂源縣一帶有以煎餅為主食的傳統,而膠東以玉米餅子、餑餑為主食。90年代後,臨沂等地的移民把煎餅帶到了膠東。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山東各地,特別是在城鎮中,煎餅已經逐漸讓位於米飯和饅頭。
天津的「煎餅果子」多以綠豆面製作而成,口感香滑酥脆、不粘牙,在天津的外國友人對天津煎餅評價甚高。北京地區近幾年流行的《一品酥脆煎餅》是由雜糧製作,主要以脆為主,各種口味,具有一定特色。
蘇北的徐州,宿遷,贛榆也以煎餅為主食。
河北、東北等地也食用煎餅,做法與山東大體一致。以《石老磨煎餅》最具特色。
福建的一些地方也食用煎餅,做法有所變化。
客家人也食用煎餅。
現代煎餅製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東晉王嘉《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
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文中的「此日」指正月七日人日這一天。
唐代牛僧孺《玄怪錄》:「既同詣其家,二吏不肯上階,全素入告,其家方食煎餅,全素至燈前拱曰:『阿姨萬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段維……而乃性嗜煎餅,嘗為文會,每個煎餅才熟,而維一韻賦成。」
宋代李昉等著《太平廣記· 詼諧三·石動筒》轉引隋代侯白《啟顏錄》,記述了北朝齊高祖大宴群臣時出了一個謎底是煎餅的謎語。
宋代李觀有詩句:「蝸後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載有:「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校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
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載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相關文章以送窮。」
元代脫脫等著《遼史·禮志六·嘉儀下》載有:「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
這些記載多與人日、天穿節、二月二、送窮等風俗有關。這些記載沒有關於煎餅製作的說明,因此那時的「煎餅」是否和現代的「煎餅」指稱同一個事物,是可以懷疑的。
元代王楨《王禎農書·谷譜二》:「(蕎麥)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
明代劉若愚《酌中志》:「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從這些記載已經可以看到此時製作煎餅的作糊和攤制過程了。
1967年泰安市省庄鎮東羊樓村發現了一份明代萬曆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於「鏊子」的出現,我們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曆年間,現代煎餅的製作方法就已經存在,那時的「煎餅」和現代的「煎餅」指稱的是同一個事物。
清代蒲松齡《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這段記載將煎餅的詳細製作過程寫出,與現代製作方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