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式太極(纏絲勁練法)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勁法術語之一,是一種支配肢體作螺旋式的纏繞進退的力,亦名"螺旋勁"。《陳鑫太極拳類分類語錄》:"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纏絲勁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軀干是旋腰轉脊,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纏絲勁分為順纏逆纏兩種。上肢順纏是掌心由內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勁;上肢逆纏是掌心由外往內翻,其中多含捋勁。下肢順纏指"膝蓋由襠內側往前轉外向下斜纏,或由檔外側往後轉內向上斜纏";下肢逆纏指"膝蓋由襠外側往前轉內向上斜纏,或由襠內側往後轉外向下斜纏"。
太極拳纏絲勁,是呈螺旋形,始於內、形於外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始於內而形於外,然後達於肌膚毫毛之上。此勁是因平時練習太極拳皆以螺旋纏絲旋轉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覺,久而漸現,其勁始於腳、行於腿,通脊背,越兩小臂達於梢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之則能形成自然規律,舉手投足無須再加思考,則自然能隨心所欲,漸階神明。故與人交手時,此勁能自然行於肌膚毫毛之上,順而引之,逆而擊之,敵來化之,即化即打,純是心起勁達,而不知身之為已,已之為身,不知威力從何而來。如明白此勁,並轉化為實際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揣摸、體會,才能漸而知之。纏絲勁的類別有內纏、外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進纏、退纏、正纏、側纏、平纏、 立纏,百般纏繞,環環相扣,端端互生。總之,是以中氣貫於其間。而引即是進,進即是引,此皆是陰陽循環,正反轉化的道理。纏絲勁是周身上下內外一動皆以螺旋形旋轉,始發於內、後形於外的內勁。此勁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剛。過柔,則不適應於交手作戰,純屬軟手,軟手則不能接物應敵;過剛,則轉動不靈,死板呆滯,不能隨機應變,徒受敵制。所以,應擇其中而已,即剛柔相濟,虛實相兼。其周身規矩,頂勁領起,脖項自然懸直,腰勁下塌,平心靜氣,兩腿虛實分明,周身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支撐八面。行動練拳,靜若處女,注內不注外,切不可外帶張狂之氣。表面觀之應是一片悠閑神情,大雅風范。至於接手應變如何,權衡皆本於心,拳來順應自然,進退、緩急、輕重,則隨機應變,本著太極陰陽對稱,不偏不倚之理,一開一合自有妙用,何須再論招勢。
纏絲勁表現在太極拳套路演練中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空間螺旋形(亦稱孤形)纏絲運動路線圖。若從單招看來,因中間有間斷,似乎不算復雜;若從太極起勢到太極的完整路線圖來看,那是無始無終,無端無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錯,如絲僂,如雲煙,裊裊娜娜,儀態萬千,千象共生。這個惟妙惟肖的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太和元氣纏絲勁貫穿其始終並鼓盪不已,如兵家的天門陣、八卦圖,撲朔迷離,這才是真正的太極圖。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用陰陽二魚所表達的太極圖,只不過是古人對太極陰陽相等、對立統一、陰陽互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罷了。這個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才是真正提示和表達了纏絲勁的奧妙。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是《順纏》,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纏》,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復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餘的分類不過是依照拳勢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的法門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而發,靜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於棚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履勁之內,是數於吸氣、蓄放。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陳鑫說:「要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則已,如黏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則已,如既黏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要緊要妙訣也。」
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個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的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復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的運行,如陳鑫所舉《懶扎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穴與第四穴之間。)逾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沖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少陰心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沖(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沖(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轉翻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淺深,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致。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隨著纏絲勁變化復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只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復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別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標准。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向外轉向上是《順纏》,手心向內轉向下是《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至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手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向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里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境界,這種境界只有下苦功長時鍛鍊才能做到。
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這兩種形象的比方都是說,運勁的形象如螺旋。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時的來復線後,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的運動路線。太極拳的纏絲勁就要具有這種形象。
前面已經說明了運動必須如纏絲的意義,那麼在實際運動中應如何進行呢?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下,動作時掌心由內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內翻,使之形成太極圖的現象。同時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挽轉膀》,表現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這是太極拳必須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譜中特別提出練拳時,不論是開展的開放或緊湊的收斂,都不可須臾離開「翻轉掌心」和「旋晚轉膀」的太極勁。這猶如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一樣。所以太極拳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
(一)纏絲勁的形體訓練
「纏絲勁」的形體訓練,是指肢體各部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得以「螺旋形」地纏繞鍛煉。正如拳諺所雲:「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腰似蛇形腿似鑽,周身運動走螺旋。」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的「以形導氣」階段必須藉助肢體外形的螺旋纏繞,來帶動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與聚合。如此,才能漸悟「纏絲勁」的意義和內涵。軀體纏絲運動規律,可分三種表現形式。
1.軀幹部位: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折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對拉拔長,松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橈二骨擰擦翻轉,雙手做順纏與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雙胯同時松開,爭橫前綣里合,襠勁撐圓,開膝合臏,雙腿里纏,雙足纏絲法,有了體會後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在其纏繞的運動中,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關節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順而又敏捷的狀態下,進行自然的纏繞旋轉。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一動即纏,一運即纏。
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從腰部纏至四梢,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循環往復。其緊要者在於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互為傳遞並相合相隨。
(二)內纏外繞 互為里表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較為難練,難就難在功夫,猶難者,長久功夫。陳式太極拳有一個大原則,講究處處皆有陰陽開合,隨處皆有圈。可見,周身纏絲運動應當始終在「中氣」貫串下協調一致、和諧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氣由精變,由弱而壯,生於腎,養於丹田,發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脊而行,循經走脈,充於肌膚纏繞運行,復歸丹田之中。正如馮志強老師說:「心為一身之主,腹為內氣之源,腰為發勁之機,胸為運化之府,脊為督氣之徑,肢為運動之道。其主要者,即氣不離丹田。」為此,在纏絲勁訓練中要加強內氣的凝聚能力,注意氣息的潛轉與運行。其氣由腎而發,自後而前,由襠中過來,沖長強(穴)順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納氣,必須松胯圓襠,下閉穀道,氣方不往下泄。氣升於頂,由百會穴進入泥丸下降,隨著兩肩一松,雙肘一垂,膻中穴微內涵,兩肋一束,乘其合腹,氣歸於丹田。同時腰勁向下松串,內勁除頭頂懸外,渾身之勁要全部松人腳底,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由於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都寓於心腹之內,使氣勢開之則其大無處,合之則退藏隱密,其根本要義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潛藏於丹田深處,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不使用時浩然長存,靜若處女,一旦運用,抖然勃發,神形並茂,隨心所欲」。 「纏絲勁」的運用通過纏絲勁的內纏外繞,體內氣息與肢體上起到了相應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身體內部氣機潛轉與運聚能力增強,促進肢體生長出一種靈活而又沉穩、沾粘性極強的掤勁。其勁不但韌性極佳而且彈性極強,尤其是運用推手較技中,即可權衡彼來勁之大小與長短,准確把握對方勁力之方向,角度,任憑對方變化神奇,皆能隨人所動乘勢而纏,纏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對方雙腳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穩。另外,纏絲勁在運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轉順,我守我疆,觸處成圓,容易找敵方的邊沿與背勢,在無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敵方之效果。
陳式太極拳在推手較技中講究: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靈活。為此,借敵方來勁,虛攏詐誘,引入陣內,運用纏法,纏其梢節,制其中節,摧其根節。換句話來說,把握敵方舊勁已去新勁未生之機,隨招就勢制敵方肩部,令其出勁從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順其背串下,把腰勁串死,再令其腰勁經後腿部串至腳跟,使敵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轉換,胸腰不得運化,內勁受阻發滯,前腿空虛,令敵欲退不可,欲進不能,只得俯首聽命。在推手較技中稱此勁為「拿勁」,屬於慢勁之范疇,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難做到。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在制住敵方根節的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施用彈抖之勢,擊得敵方頭暈目眩,陰陽倒轉,精神失調,前(陰)勁升,後(陽)勁降的速度加快(陳式太極拳要求前降後升),令敵莫名其妙,拔根騰空跌出。拳論中講:「氣洪濃,勢崢嶸,團團聚聚在中宮,隱而不發節節靈,忽然身依氣,氣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動,上下左右辨體形。」為此,必須細心揣摩,體會時機,使纏絲勁諸法隨心意而動,利用自身優勢,意在人先,後發先至,乘勢所纏,隨動所纏,即引即纏,即進即纏,身挨何處何處合勁,用驚顫彈抖螺旋勁,驚空敵方心意,令其心悸。綜上所論,即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奧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論「不明纏絲勁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夠詳細了吧
❷ 太極拳纏絲,有內纏,外纏,有上下纏嗎
太極拳纏絲勁的作用及要點
纏絲勁按其性能可分為兩種基本的纏絲:一種是掌心由內往外翻的順纏絲,順纏絲內絕大多數是棚勁。另一種是掌心由外往內翻的逆纏絲,逆纏絲內絕大多數是捋勁。這兩種纏絲存在於太極拳運動的一切過程中,並貫串始終。因此,在一切運動過程中,皆包含著棚捋二勁的相互變化。它們是太極拳運動中的基本矛盾,同時又互為一體。在這兩個纏絲之下,因方位不同和變換各異,又分出五對不同的方位纏絲,使運動的平面圈變成立體圓,這正是太極拳螺旋運動所必具的特色。
太極拳有了一對基本纏絲,再加上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和進退纏這五對方位纏絲,練拳時才有左右逢源,連隨於人的節節貫串和周身一家的整體力量,以滿足醫療健身和實戰技擊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極拳每一個拳式,在順逆基本纏絲的基礎上,至少要有三對方位纏絲結合一起進行運動。只要掌握這個規律,就可使動作在劃弧線的運動時有了一定的依據,不論是學習或是糾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在練拳時如果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或不得勁處,就可以纏絲勁之依據來糾正了。所以掌握了纏絲勁法,就是掌握了自我糾正的工具。例如:「運手」這一拳式在十三勢內是唯一包含雙順轉雙逆左右大纏絲的動作,在運動時,兩手的基本纏絲是掌心由內往外的順纏絲轉成由外往內的逆纏絲,它的方位纏絲是左右,上下和微向里外。左右上下是一個平面圈,若再使劃圈微向里外,就可成為一條空間曲線的立體圈。再例如:「白鶴亮翅」它的基本纏絲是一順一逆,這是拳架內比較多的一種纏絲,它的方位纏絲是左右、上下和大小,因為一順一逆在左手是向里、向下的逆纏絲勁,在右手是向外、向上的順纏絲勁,兩者合起來在兩膊相系的要求下成為右上左下的一個「右順左逆」分棚圈。由此看來,太極拳雖然轉換各別,變化無窮,但從它基本纏絲來分析,就極其簡單了。即:所有的拳式概不外乎「雙順纏絲」,「雙逆纏絲」及「一順一逆纏絲」這三種組合。若按此法經常分析和琢磨自己常走的拳架,並且列成表就可以成為自己修改拳架的依據,有了這種依據,則可分清勁別,做到內外相合,節節貫串,在提高彈性的基礎上,達到姿勢正確的要求。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也合乎養生保健的衛生之道。人體的經絡互為表裡,交聯環繞,如腰腹帶脈,任督兩脈,以及行於里的三陰經,敷於表的三陽經,通過順逆、內外纏絲的運動,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解三焦,平和陰陽,柔活骨節,內壯五臟,外強筋骨。
所以,練太極拳須明纏絲勁,此勁不明,即不明拳。如果推手時手是直伸直縮,而不翻轉掌心,腿是直進直退,沒有旋膝轉踝來配合,就會發生「頂抗」比力的缺點。為了糾正這個缺點,就必須用螺旋勁,因為螺旋的曲率半徑是變化的,當壓力壓在這根螺旋桿上,都會很自然地將壓力因旋轉落空而被化去。太極拳螺旋式的纏絲是「太極」拳名稱的由來,在體育鍛煉方面,它能促使全身節節貫串地推動,並由此進行到內外相合的一動無有不動的境界。這對內臟器官能起到一種按摩作用。同時使顯於外的神氣發生鼓盪,因而強健了大腦皮層,從而能進一步增強全身一切組織器官的生命力。在技擊方面,纏絲勁的作用更為廣大,太極拳技擊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機知勢的懂勁功夫。懂勁可分兩個方面,一為懂自己的勁,必須從練習拳架中得來,二為懂別人的勁,須從推手中得知,欲求知人,先求知己,這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欲使走架的「知己」達到高度純熟境界,則必須練成周身一家的功夫。「周身一家」是由內外相合和節節貫串的一動無有不動中練成的,練達「周身一家」的過程是: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流行於氣,蹬之於腳,運之於手,達之於指,斂之於髓,上與兩膀相系,下與兩腿相隨,收便是合,放便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由於這么多復雜多變的勁力結合,在技擊方面,纏絲勁也是極其重要的。
❸ 太極拳如何練習腰
對在練習陳式太極拳中怎樣掌握腰襠,對腰襠的練習要求及方法進行了論述與分析。認為無論是在盤架子還是在推手格鬥中, 腰與襠都應密切配合, 而襠部的運行路線應該「鍋底型」與「∞字型」相結合。
1 :腰、襠居於人體中間部位,是連接上下盤的樞紐,也是調整人體重心、發人制勝的關鍵部位。拳論中說:「腰如車軸、氣如車輪、用力在腕、機關在腰。」說明腰為太極運動中的第一主宰[1]。 陳式太極拳的架子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小旺老師傳授的拳,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陳老師說:這種低架子是其師父傳授給青年和健壯的中年人的架子,但無論怎樣低,大小腿之夾角不得小於90°,不然則成為「盪襠」,即病襠。在陳式太極拳練習中,腰的走動與襠的走線既有規律,又無規律。在盤架子時,欲向右則腰先向左,欲向左則腰先向右;襠有時走下弧有時走後弧(鍋低襠與∞字襠);但在推手中則不然,有時時機成熟時,可以通過調整重心或趁勢完成進攻動作,以縮短進攻時間或距離。總之,腰襠的運用是一個較復雜的環節,有時一個動作中包含著多次的腰襠變化,有時可以借勢直接出擊。故本文在此通過舉例並結合筆者多年的經驗總結對此加以剖析。
2 在行功走架中腰襠的要求與應用方法
2.1 腰的要求與應用方法
在練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來,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兩胯松平衡,不能出現前俯後仰,左右傾斜的不良姿勢[1]。全身動作的變化和重心調整的穩定必須由腰來起主要作用,上下轉動的關鍵也在於腰,推動勁力到達四肢部位仍然由腰主導完成。腰要松,松腰兩足才有力,下盤才穩固,所以有「不得力必腰腿求」之說,說明要使自己下盤穩固,練出強似不倒翁的底盤功夫,就不能不明松腰、塌腰的重要性。腰脊的運動是輕松、柔和、圓活自然的,在不斷地作旋轉、屈伸中時而蛹動,時而蛇行,時而擰轉,時而伸縮。從腰部的三根軸來說,在練拳時沿冠狀軸運動,動作開、伸、實;呼氣發勁時,從腰軸開始,椎骨一節一節向上蛹動彈撥,使脊柱在前屈或後仰的同時伸長;動作合、屈、虛、吸氣蓄勁時,隨腰軸轉動,椎骨一節一節地向下蛹動復歸腰軸,使脊柱在前屈或後仰的同時縮短,動態如蠶行。腰部松沉,能使骶骨有力,便於發勁,利於氣沉丹田,使氣不上浮,下肢穩而有力,也是保證腰軸轉動靈活的所在。腰部松沉與虛領頂勁相配合,上有頂拔之勢,下有松沉之意,使腰軸不彎不搖,而又不僵直。為了便於腰軸靈活,轉動自如,還需要胯膝的配合,屈膝松胯,不僅能使腰直豎易做好,而且還能發揮腿部的機能,使髖關節轉動靈活,腰骶關節轉動自然靈活,腰的轉動才能更加靈活有力。總之,腰部松沉豎直,虛領頂勁,屈膝松胯,都是為腰軸轉動靈活,充分發揮腰的運動能力而做准備。
在陳式太極拳中,氣出腎入腎就要求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形之於外為胸腰折疊[2]。在盤架子中,每一個動作都要反復強調腰不動、手不動,內不動、外不發。胸腰折疊的運動方法,對於健身有特殊的作用,因為人體腹部臟腑最多,為全身氣血匯集之處,也是經絡通貫上下表裡的樞紐。每一胸腰折疊,都使腹內臟器進行一次溫柔的自我按摩,它可以起到培養真氣,消除腹部脂肪的作用,對腎臟功能的鍛煉效果較好。這種胸腰折疊若與真氣運行結合起來效果將更為突出,如果能做到一次胸腰折疊,任督二脈一個循環,即一個小周天,即可起到一次還精補腦、氣貫周身的作用。比如在套路中,象「撇身捶」、「肘底捶」、「下步胯虛」等等動作中都有較明顯的胸腰折疊。
那麼在練習中怎樣才能用上腰、用好腰?筆者認為應從單式動作入手來尋找腰的轉動與運用。比如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中的第一個動作「起勢」,雙手上抬與下壓過程中,胸腰就有一個一折一疊的運動路線,雙手按至胯齊後向左側前旋轉掤出前,腰部先向右稍轉動後再向左結合上肢轉動(有練習者此時在腹前雙手微轉一小圈,這是腰部的轉動帶動外形的表現),至腕與肩平時,腰也達到適合位置,處於中定位,雙手向右側捋動前,腰先向左微帶轉動,此時雙手錶現為在左側劃一小圈後再向右隨腰掤捋,隨著腰手的轉動重心也隨之向左向右移,腰的轉動、雙手的右捋、重心的移動結束、左腳的拈起都應在一氣呵成的原則上完成,各部要求到位後,左足向左側前開步,腰向右轉動,雙手與左足形成對拉,這是陳式太極拳中外形上的對拉拔長,左足落地後雙手在右側後方向下稍壓換勁隨腰向左轉動移重心於左腿緊跟上右腿合手完成起勢。就此一個起勢動作,不過七個小節,而腰部細分起來要轉動8次。此時筆者提醒大家,動腰並不是外在的那種搖頭擺尾,而是含於內又微顯外的一種練習要求。這僅僅是一個動作、一方面的要求,可想而知腰在太極拳中的地位何等重要。在尋找腰的運動路線及方法時要注意把握太極拳中的欲左先右、欲前先後的原則,這樣就會少走彎路,更易掌握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
2.2 襠的要求與應用方法
襠部運動路線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太極襠應走下弧,即「鍋底襠」;一種說襠應走後弧, 即「∞字襠」。筆者認為,為了更有利於腰襠的結合,襠部的運動應兩者相結合進行練習,更有利於使周身結合。練習陳式太極拳時要適當地斂臀和翻臀,就是說在動作定勢時,臀要斂,斂臀襠部前開後合,否則後襠合不住,不能使骶骨和脊柱成一直線;還應把頂和襠聯系起來,稱為「提頂吊襠」,就是用意識使肛肌向內收斂,但不可用力,並要與盤臀相聯系,使每個動作過程肘都要「吊」或「裹」襠,以保證軀干在運動時的正確姿勢;在每一動作過程中,臀又要翻,翻臀前襠合住,大腿根撐開,襠自圓,襠腰勁合好、下好後,如臀泛不起來,不僅前襠合不住,連上體亦皆扣不住,腰勁下不實,上下盤也扣合不住勁,則形成底無力,動作不穩固。只有斂翻協調運用才有利於周身動作的完整性。它和頭頂懸的要求一樣,靠意念的支配而不用拙力。總的來說,在每一個動作的練習中,都應開襠、圓襠,在松圓中使身法轉換得更加靈活。
襠部在重心轉換中的運行路線也不可忽視。在初學階段,為了便於掌握動作,襠的運行路線可以只走後弧(∞字襠),但隨著動作的熟練和腿部力量的增加,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襠走下弧的技術動作,再進一步後,襠部的運行路線就應該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練習。就襠的運行路線而言,襠走下弧,在拳架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其運動強度大、難度大、很吃功夫,無論對練功還是健身都有極大好處;襠走後弧有利於動作圓滑連貫,也有利於引化外來的沖擊力。比如「雙推手」右腳開步後,雙手在左肩合力,重心由左腿向右腿轉換時就應襠走下弧;又如「撇身捶」中,右臂打「七寸靠」時就要用襠走下弧才更具威力;再如「攔扎衣」一式,開步合手後重心由左向右移動時就要用襠走後弧,才有利於肩肘的撐開與連貫;「摟膝」一式中的第一小節就要用襠走後弧,有利於動作的飽滿圓滑。上述例子只是就襠走下弧或後弧而言,如果兩者結合起來,就更能顯示陳式太極拳的圓滑及剛柔相濟等特點。比如「攔扎衣」變「六封四閉」時,第一次移重心襠應走後弧,第二次移重心襠就應走下弧,襠的兩種移動路線相結合,藉助左腿的蹬力、雙手與腰胯結合,此時如果發力就會更加威猛。總的來說,走下弧襠和走後弧襠相結合,才更利於塌腰、合腹、開胯、胸腰折疊和腿功的運用。
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胯松不活,死頂住骨盆,腰也就難以起到軸的作用,襠就更難完成兩種弧線的協調結合。掌握好松胯的難度較大,因為胯部支撐著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鬆,膝關節及大腿肌群的負擔就要加重,氣就難沉丹田,就會出現胸悶難受的現象。為了便於掌握此動作,首先要保持上身部位的中正舒適,屈膝下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開胯不能過大,否則拉力鬆弛使腿部的基礎伸縮力不強而造成浮而不固。練習低架子時,要特別強調膝關節不過足尖,避免太過會形成盪襠的毛病。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壓,從而導致氣不能下降,氣機升降功能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就難以達到腹內靜松氣騰然的要求。所以在練習時要做到舒松靈活,為了更好地松胯可以先把腹部松開,並且必須注意虛實。還可以經常採用一些幫助胯關節松開的彎腰、壓腿、壓膝、壓胯根的一些基本動作,以提高胯的靈活性和柔韌性[2]。
2.3 腰襠結合的要求及應用方法
練習陳式太極拳十分重視腰襠功,如果兩者不結合起來運用,單獨地去轉腰或走襠,會造成身體搖擺而導致下盤不穩[3]。只有兩者結合、兩胯放鬆、襠勁撐圓、兩者貫串,才能使腰胯左右轉換輕靈圓活,形成旋腕轉膀、旋踝轉膝、旋腰轉脊的立體螺旋纏絲動作,整套動作練起來才能圓轉自如,順其自然。腰與襠的結合,在盤架子過程中表現為,每個動作定勢要做到塌腰、合襠,可使氣能歸丹田,下盤穩固;在運勁走勢過程中要做到活腰松襠,可使動作流暢連貫、輕靈自然;在發勁技擊時要做到擰腰、扣襠(腰勁旋擰、襠勁扣住),可使發勁快猛迅疾,力達梢節。例如:在基本功的正面纏絲練習中,攔扎衣起動後(右手為例),腰向左轉,右手走下弧順纏絲,襠走下弧(即鍋底襠),重心移至左腿後,腰向右轉襠走後弧,手做逆纏絲向右外展,如此往返運行。雖然動作很簡單,但其中包含了旋腰轉脊,胯運襠行。如果只動腰不動襠,就會出現搖頭擺尾,低頭彎腰;如果只動襠不動腰,就會出現動作似乾柴,毫無一點生機。總的來說,無論是在練習單勢還是在練套路,都應腰襠結合,才能體現出陳式太極拳的那種上下九節勁、節節腰襠發的特殊勁力。
3、 在推手、擒拿格鬥中腰襠的要求及應用方法
陳式太極拳在推手、擒拿格鬥中的腰襠配合有著密切的關系,腰要能松沉,胯要能撐開,臀要能斂起、翻正,膝要能里合,這些要求達到後,腰襠勁自然就能撐圓而更加飽滿。技擊時通過腰襠的配合來維持和調節自身的重心平衡,同時又運用腰襠的協調變化來破壞對方的重心平衡,引化彼力,發出腰襠勁,而使自己一擊湊效,克敵於腰襠轉化的一瞬間[1]。從技擊的角度來講,中盤結合得好,採用下弧襠與後弧襠結合的方法,必然會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太極拳雖然不以力取勝,但氣力仍然是練習武功的基礎,如果沒有四兩力,怎能破千斤。腰是全身勁力的主宰,胸腰的折疊運化功夫也是引化來力和利用人體螺旋力發勁進擊敵人的重要方面。有些練習者,雖練太極多年,但與人一交手就受制於人,為什麼?就是因為中盤不合,上下不協調而導致脫節。在交手時何處失勢,何處受制,其原因大都是中盤功運動有毛病,尤其在合步或活步推手中,兩人四臂相搭,堋捋擠按,表面上看只需肩活臂松就可不丟不頂,其實不然,如果前進後退時腰襠不活,或者說腰襠不進行下弧、後弧交替變換,即使在肩臂上下多大功夫也是枉然。那麼如何做到在推手中使腰襠結合而能走出螺旋圓弧的中盤功?除在平時行拳走架中加強腿腰胯襠的螺旋訓練外,還應多練定步、活步推手的互喂練習。如果腰襠功掌握得好,在技擊中就容易找到對方的弱點,避實擊虛,就容易將對方的勁路摸透,就容易將對方的勁力引進來而借力發之。比如推手中小鬼推磨一著,當敵方右腿在我左腿內側時,我可以運用襠走後弧,腰向右轉引對方的勁力深入我右方,對方重心很容易被我控制,然後,速扣左膝與己右肘力相合後,採用交叉力向我左側方擊出,此時還應運用襠走下弧借右腿蹬地之力,發放之力更顯得威猛。再例如:活步推手中拉摔一著,當我右腿入對方左腿內側時,若對方向其右側捋我,我可以借其勢,左手鉗住對方右手腕借力向其前方突然改變運動方向,我通過襠走下弧重心控制在己左腿,右腳配合己上肢向後擊打其左踝,使上肢下肢形成交叉拉力,將對方向前摔出。此種動作雖然從外形上違背了太極拳中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規律,但內含的運動並未違背,因為通過腰胯的調節,縮短了變化的時間與距離,從而達到快而準的效果。
4、結論
綜上所述,陳式太極拳這種腰襠的結合,腰腿的纏絲,胸腰的折疊練習、使用方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它對增強腿部力量,增強進攻能量以及健身延年方面都有明顯的效果,更有利於活動下肢各關節、暢通經絡、保持和發展腿部關節的柔韌性以及靈活性。同時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為掌握腰襠功的關鍵:
⑴腰不可軟,也不可硬,取於中為最好。腰部要領總結為七字:松、活、塌、沉、虛、直、擰。一般練柔勁要活腰,練發勁要扭腰,練走勢要塌腰,練蓄勁要松腰,練走化要沉腰,練換勁要虛腰,練貫通要直腰。
⑵臀要斂、斂為前開後合,臀又要翻、翻為後開前合,交替運用方明其理;胯要開,但開而不散。例如:單鞭、攔扎衣、斜行等動作,在動作完成時都要屈膝松胯、翻臀,如坐凳子,穩如磐石。
⑶襠要圓,圓而穩,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意開襠即開,不會開襠者,腿岔得再寬也無用。襠口要放寬撐圓,易使襠勁自動尾閭中正,這樣襠勁就更足,從而可穩固樁步。襠部運動路線為:練化勁、引對方勁力深入時需走下弧襠;練發放、破壞對方重心擊打時需走後弧襠。同時還應與腰部密切配合,塌腰時需含襠,活腰時需松襠,而擰腰發勁時需扣襠,這樣上下盤才易合,內勁在周身各處才能沉著透達。
❹ 同是太極拳的習練著,請問什麼是太極拳的松,雙重,胸腹折疊
陳式太極拳入門十二說要:
入門說要之四:松沉入手求柔順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過長年累月的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鍛煉,逐漸達到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虛至虛靈的高級境界。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勞動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觸重物而養成了使力的習慣,從而造成肌肉緊張、關節僵硬、筋韌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勁,這些反映到初習太極拳者身上,就會感到這兒不順,那兒不適,周身雌以協調。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與本身的「拙力僵勁」形成了一對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就成了初習太極拳者的首要問題。
習練太極拳一般有三階段,即柔順階段、沉著階段和虛靈階段,以太極拳的剛柔來說,就是積柔、成剛、剛柔無跡、虛至虛靈。雖有三個階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華。而在柔順階段,首先要解決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勁的同時培養和建立柔順之勁。應從「松沉」入手來解決這一矛盾。如果初學者一上來就求輕,則不僅不易去掉拙力僵勁,而且會更拘謹、更緊張。若專求輕,還容易導致神意渙散,氣勢散漫而偏軟。而由松沉入手,不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勁,而且會松中有沉,益於柔順的培養,又易漸入沉著。
所謂松沉,就是放鬆之中有沉墜的意思。首先是放鬆松開,使全身內外、四肢百骸、筋韌皮肉盡可能地放鬆鬆弛;松外就是身肢放長、伸筋拔骨、肌腱拉長、筋肉離骨、骨節開張,使經脈舒順通暢,絲毫無滯。譬如地下之溝渠,不塞而水行;輸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體之經絡,不閉而氣通。
如何操作呢?操作在心,心想放鬆,則全身內外無不放鬆;心想松開,則筋肉竹節無不松開。操作的訣竅在意氣貫注經穴。經絡猶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間之河流;經穴則猶如城鎮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達,經穴是內氣流行最活躍、最敏感之處。
位於骨節之處的經穴謂節竅,是內氣人於骨髓的竅門。意氣貫注經穴就是意想各節的節竅,如意想肩的節竅(肩井穴)放鬆松開,久之則肩關節自然放鬆松開;意想肘的節竅(曲池穴)放鬆松開,久之則肘關節自然放鬆松開;意想胯的節竅(環跳穴)放鬆松開,久之則胯關節自然放鬆松開;意想胸的節竅(膻中穴)放鬆松開,久之則胸自然放鬆松開,等等。以此類推,以意想竅,循竅而行,日日貫注,晝夜貫輸,則筋肉自然離骨,骨節自然開張,達到放鬆松開的效果。
又由於「意為氣頭,氣隨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節竅放鬆松開的同時,內氣由節竅人於骨髓之中,節節貫注,而又出於骨縫,充於肌膚,通於經絡,達於四梢,則放鬆之中有 沉著,久之便能達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內外上下除頂勁虛領、舌舐上齶和會陰上提外,其餘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鬆沉墜之意,如沉肩墜肘、胸空腹實、塌腰斂臀、坐胯屈膝、氣沉丹田、上虛下實等等。不論是站樁、定式,還是在周身運動時,都要想著放鬆松開沉墜,例如兩手領臂向上松虛棚領時,手臂各節既要放鬆松開,手臂之陰面又要在沉肩墜肘、腰勁下沉的同時而有向下沉墜的意思。如此功行日久,不僅拙力僵勁自去,柔順之勁亦會油然而生。
所謂柔順,即周身內外和順柔韌的意思,非柔軟之謂。和者,心內中和之氣;順者,流暢通貫無滯無背之意;柔者,相對剛而言,非軟非硬,非輕非重,順之勁即以心內中和之氣,行如柔水,流暢通貫周身內外,盤繞迴旋,緩緩流淌,無停無滯,無間無斷,日積月累,年復一年,而成太極柔韌之勁。柔中而有沉著,則外形似柔而內中有剛,功行日久,剛從柔中生出。
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順是初習太極拳者去掉拙力僵勁,進入柔順階段,培養太極柔韌內勁的關鍵和方法。
入門說要之九:胸腹折疊運開合
胸為乾、腹為坤,胸腹開合折疊運化及陰陽開合乃乾坤迴圈之道。體前胸腹為陰面,任負一身之陰脈;體後脊背為陽面,總督一身之陽脈。任督兩脈為大體陰陽、升降迴圈之道;上下四肢為旁路陰陽、交通往來之路,胸腹開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開,前開後合,前合後開,則任督兩脈得以溝通而升降迴圈。胸腹一開,上下四肢皆開;胸腹一合,左右兩旁皆合。身以腰為界,胸腹開時,腰以上,氣上行,通達兩臂肩、肘、手;腰以下,氣下行,貫達兩腿胯、膝、腳。胸腹合時,四梢之氣復歸丹田而一氣相合。
由此可見,一身開合首在胸腹,胸腹開合為一身總開合。拳經雲:「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五臟藏於胸腹,經脈源於五臟。五臟內藏精、神、氣、血、魂魄,其中精、血、氣是五臟中存在的最寶貴的物質,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礎,精、血、氣旺盛並能保持常存不泄,則人的身體健康、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為五臟之神,五臟各有所主,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五臟若得養,則筋皮肉骨均得以養。五臟若壯,則筋皮肉骨亦強;五臟康壯,則其精華養氣、養血、養精。氣足、血足、精足則養元精、元氣、元神,培補先天之不足。胸腹開合折疊以按摩五臟,運化五臟,康壯五臟,並通過所系之經脈,使氣血流行,營衛周身。練到一定階段,若身上有跳動之象,是心經氣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竄動或抽動,是肝經氣血精華在行動;若身上有肌肉跳動等感覺,是脾經氣血精華在作用;若皮膚有蟲爬發癢感覺或氣流升降跳動,是肺經氣血精華在行動;若運動中骨節作響成精足陽舉,是腎經氣血精華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見,胸腹開合折疊運化使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更具完善,更為顯著。
一身虛實在胸腹。胸一松,全體舒暢,橫膈膜下降,帶動兩肩自然放鬆下沉則上虛;胸空自然腹實,氣沉丹田則下實。上虛下實,則濁氣下降,清氣自然上升,陰陽得以分清。胸腹開合折疊運化,使上體更虛,下體更實,推手較技時則不懼他人推倒;胸腹寬宏廣大,則來物皆可順應。
一身纏絲由胸腹而運。胸腹開合折疊與腰脊左右旋轉的配合,使腹中內氣、胸中內勁如太和元氣轉圈,由內而外、由裏及表地漸漸向上下左右四旁盤旋繞轉,勢如漩渦流轉,形似烏龍絞柱、蟒蛇繞樹,上則轉膀旋腕,下則轉膝旋踝,渾身內外俱纏也。若胸腹不思開合折疊,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脊不做左右旋繞,則內氣難以鼓盪發動,中氣難以達於臍下,真氣難以出入迴圈,氣不能纏繞於肌膚之間、貫通於骨髓之中,則無纏絲勁可言。胸腹能有開合折疊,引化進擊方能渾於無跡。
至於雙重 :
「重」字有兩個讀法:第一個讀法是Zung6(粵音)或Zhong4(普通話),如「重量」;另一讀法是 Cung4(粵音) 或Chong2(普通話),如「重復」。前者的讀法最多人採納的。因為大多數人說太極拳要注意「虛實」,特別是兩腳要分清虛實,身體的重量不可以平均分布在兩條腿上……。但是」陰陽「在太極拳的應用中,不單是只包含虛與實的關系,還包括多種對立與統一的關系,例如總體與局部、意與體、上升與下沉、放大與縮 小、前進與後退、左顧與右盼、開與合等等。此外,拳架中的起式、十字手和收式都是兩腿平衡站立的,那不是犯了「雙重」的毛病嗎?為何前人不刪掉或修改?還 有,兩腳的虛實轉換過程中,無論過渡時間有多快,都無可避免出現兩腳平均負擔體重的一刻。所以,我認為雙重不單只局限兩腳虛實的問題。
我想「雙重」的「重」是否應讀作Chong2音,那麼「雙重」就變成「重復」的意思。「雙重」是重什麼?是重陽或重陰,即陽陽或陰陰。我們叫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是因為九在《易經》中代表陽,故九月加九日就是兩個陽,故稱為重陽。「雙重則滯」就是雙陽或雙陰,即不分陰陽,也就是說沒有陰陽,既沒有陰陽, 又怎能做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故「雙重」是太極拳的病。其病是在動的過程中,一對陰陽也沒有。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除了知道陰陽,還須做到「陰陽相濟」和「陰陽平衡」。
❺ 太極推手裡的( 松 ,沉 )勁怎麼發
怎樣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發勁(原創 張迎忠論太極拳
張迎忠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的用勁也正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太極拳要求剛柔相濟的原則,既不能過於柔軟,也不可偏於堅剛。故此必須循陰陽中和,剛柔參半之路,經練習方可得「太極勁」。
練太極拳應當先柔後剛,先圓後方,先外後內,先慢後快,先輕後重地進行練勁。既要練習「四兩撥千斤」。又要練習渾身合下力千斤的勁力。
怎樣練習剛發勁呢?除拳架上規定的剛發勁之式外,還要抽出單式練習發勁。抽單式練習要注意選擇。要注意步形、手形以及上與下、左與右、正纏絲與倒纏絲、順纏絲與逆纏絲等姿勢兼練。如「護心拳與腰攔肘」,「金剛搗碓與七星捶左右掩手肱拳」,「左右黃龍三攪水」等式練習。
單式練習發勁前須明「以心行氣,務令沉著」的拳理,發勁要有根源,動起腳根、主宰於腰。發勁有根源就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腹式呼吸,氣沉丹田,使放勁時,有助於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使下盤穩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使發勁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然後進行氣的鼓盪練習。要刻刻注意,里邊不動,外邊不發,內動鼓盪要隨著外形而先動的外形的旋轉、纏絲、折疊,要與內動同步完成。動起於腳根,說明使內氣先貫注到腳根,無根就無朋,就不能走化,更不能產生發勁。通過松腰落胯,開襠合襠,膝關節曲而不直,足底平安踏地,其勁似植地生根,足勁往下蹬,增強地面的反作用力。拳勁、掌勁、肩勁,肘勁等各種氣頭順著圓切線向前沖擊。
圓運動為太極拳獨具之特點,柔化走圓弧剛發出方點,發勁時要刻刻求圓切線。要知發勁是從什麼圓上的切線發出,還要注意內動的准備,外形折疊變勁之處,再考慮進擊的位置等。現舉幾例說明:
一、掩手肱捶:掩手肱捶是練腰胯的平行轉圓動作。發勁在兩端切線。先從十字手開始,雙手自上向下再向兩側向上纏繞一圈。同時提起右腿,落右腳震地時出左步,與上面雙挽花同時完成掩手肱捶前式,左手立掌在前,右拳拳心向上,放在右腰間。此時右足後蹬用勁,勁由後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過意舍、魂門神堂,膏盲、魄戶,至肩禺,再由肩禺下引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骨(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節。右足之勁用逆纏法,由下逆纏而上,至會陰,斜入意舍,直到肩禺,復用逆纏法至捶頭,手背朝上,為合勁。腰胯向左旋轉,當重心移到左腿一瞬間,兩腿要相互扣合,襠要開合。右拳隨著下肢腰胯旋轉之圓切線向前沖擊。左手纏腕抓握成拳,順另一切線向後拉,使肘尖向後出擊,形成對拉拔長,曲中求直。
二、金剛搗碓:這是胸腹部位圓倒纏絲法,要在這個圓上求方點切出。承接高履折疊變為中,下履,身體微左轉,重心隨之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右腿同時蹬展。同時左手逆纏領先,右手順纏隨後、循立圓的下弧線經下向前撩出。兩手手心皆朝前下方,眼看前方。身體繼續左轉,左腳尖外撇,在左手逆纏前撩的領帶下,右腿順勢向前上半步,腳前掌虛點地;同時,右手隨轉亦向前順纏撩出,手心朝前、指尖朝下;左手則隨著轉體向左上方逆纏伸展,手心朝左前下方,指尖朝前;目視前方。右臂繼續循立圓路線向上抬至齊胸,右手逐漸抓握成拳,拳心朝上;同時左手沿順時針的上弧線順纏,由左向右按落於右前臂內側,手心朝下,兩臂、兩手與周身形成一股裹抱相合的內勁,眼看右拳。周身內外皆向下松沉,兩手隨之沉落於腹前;眼看前下方。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右腿屈膝向上提起,同時,右拳逆纏,屈肘上抬,拳心朝下,左前臂順纏下沉,左手落於左胯前,手心朝上,指尖朝右。右拳左掌上下相對,同時身體在兩臂左下右上的牽動下,左側向下沉墜,右側向上懸提,由此形成一股勻稱協調的上下對拉之力;眼看前下方。身體重心驟然下降,右腳在沉實向下的內勁催動下震踏落地(並非跺腳),右拳沉穩地向下一搗,拳背落入左手手心,同時氣沉丹田,眼看兩手。發勁可從圓切線上求之。周身一定要以動短、意遠、勁長、力猛的爆發力放勁。
要明白上述道理,結合例子反復實踐,再把單式發勁納入拳架之中,久練就能剛柔相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