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撞丹田對人體有哪些好處呢
1.打通經脈:任督二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二脈;相反的,若任督二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而「撞丹田」與「撞背」就是對於此二脈的疏通。
2.激活免疫:研究證明,在人體背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很強的免疫細胞,由於平時較少觸及背部,所以這些有用的免疫細胞處於「休眠」狀態。在對背部進行捶打時,刺激這些細胞,激活了它們的功能,於是它們就會蘇醒過來,執行人體的防禦彳壬務,消滅侵入人體的有害細菌和致病微生物,投入殺菌和消滅癌細胞的戰斗中。
3.強壯身體:撞馮田可以幫你找到人體的能量庫,讓你增加人體的「內力」。很多人打坐難以入靜,「撞丹田」卻可讓您輕松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堅持後會發現原來腹部鬆弛的贅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肌肉,這種肌肉沒有突顯的稜角,卻比健美運動員的還要結實。
4.通經排濁:一般撞擊後背幾分鍾後,就會有打嗝放屁等情況出現,代表體內臟腑開始排泄廢氣,是背部撞牆法特有的功效。一些長期吸煙的人,通過對背部及肩胛下的肺底部的撞擊,排出了堆積的很多積痰、細菌、污染物。
5.治療疾病:感冒時背部撞牆後會覺得感冒的症狀明顯減輕;堅持的時間長了還會有明顯的降血壓、治便秘、治哮喘、治失眠等許多意想不到的功效,甚至還能矯正駝背。
2. 請問撞丹田多長時間有效果一天撞多少次多長時間
我撞丹田一個星期就開始有效果了,胃口變好了,走路輕松多了,上樓梯不吃力了,而且肚子變小了,皮膚也變好了。
3. 如何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後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固。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煉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范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范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處,說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有的說在兩眉間印堂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人認為丹田在臍上,又稱祖竅。也有人說巨闕穴為中丹田,又名靈台。下丹田為足掌心之湧泉。其說不一。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 上丹田:為印堂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是陽氣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所在。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煉神經系統,控制自己的意識活動,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制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貯能性效應。這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斗爭,獲得健康。所以,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貧血、低血壓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谷泉(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氣下陷,婦女月經過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悶,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葯,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葯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下丹田,是練功誘導得氣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鍛煉體液系統,激發體內的能量物質,以調節、充實體液循環,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激能性效應。這對人體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匯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撞丹田
道家養生功。 對「丹田」的具體位置,自古說法不一,通常分為「上丹田」——兩眉間,中丹田——兩乳間膻中穴,下丹田——臍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這個「下丹田」。咱們要撞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位置就在肚臍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塊地方。 找個如水泥電線桿一樣粗細和平滑的大樹來撞效果最好,兩腿略分開,站在樹前,肚子離樹干15公分,然後用肚臍去撞樹就可以了。 動作要點:開始撞時,力量一定要輕,幅度要小,最好穿運動衣褲,(以防皮帶或紐扣硌到皮肉),撞的時候全身放鬆,不要憋氣,不要綳緊肌肉。請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時腹內臟腑的感覺,和心裡的感覺,可以閉上眼睛仔細體會。呼吸自然而悠閑。說是「撞」,其實那是以後的事,開始練習應該叫做「靠」更為准確。每天撞個幾分鍾,慢慢的,您多半會撞上癮呢! 這個功法,可以說適合於每個想要身體強壯的人,「丹田」是人體的發力點。如果您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您覺得「有勁使不出」、如果您覺得「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如果您覺得「體力透支,難以積蓄」,都可以從「撞丹田」中找到解決之法。 「撞丹田」將幫您找到人體的能量庫,使您真切的感受到什麼是人體的「內力」。很多人打坐難以入靜,「撞丹田」卻可讓您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撞丹田」會使您的內力增長很快,一段時間後,您就可以從「靠」自然轉成較為有力的「撞」了。這時,您會發現原來腹部鬆弛的贅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肌肉,這種肌肉沒有突顯的稜角,與健美運動員的完全不同。但比後者的遠為結實。 如果,有年輕的朋友,想練成「鋼肚」,這種方法,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捷徑,若每天堅持,大概三年時間,當你氣運丹田的時候,差不多就可以類似汽車輪胎那樣強健了。 撞丹田的禁忌: l 孕婦及腹部有過較大手術的病人。 l 急腹症及腹部有腫物或有出血病灶點。 l 撞腹後感覺不適以及對此功法心有疑懼的人。 練此功要順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與「推腹法」同練,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贅肉較多,用推腹法跟本沒啥感覺,一撞「丹田」便發現敏感點了。這時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呼吸精氣,鍛煉丹田 關鍵在於做到「氣沉丹田」就是吸氣的時候小腹腎區有納氣的感覺。怎麼做到這一點呢?練氣功必須循序漸進,不然便有走火入魔的危險。第一步:意守心下絳宮(即中丹田),積斂宗氣;第二步:順式呼吸。要注意的是順式呼吸和逆式呼吸是有差別的:順式呼吸是在吸氣時把腹部鼓起,呼氣時把腹部縮回;逆式呼吸,卻是反過來,吸氣時將腹部收縮,呼氣時再把腹部鼓起。一定不要弄錯。順式呼吸是一種深度的腹式呼吸,能把中丹田的元氣引導到下丹田之中,儲存到人體的奇經八脈,從而提升人體的種種機能。
在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就意味著脫胎換骨,武功突飛猛進,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神秘。
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
簡介
任督二脈 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也有人說是長強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任督二脈在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同時也因武俠小說里渲染與誇張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強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脈等,任督二脈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飛猛進,故也成為一般人最為熟知的氣脈名稱。
來源
任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的,若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編輯本段打通任督二脈的作用
至於「打通任督二脈」,可從中醫與道家導引養生的角度分別探討。中醫的觀點可從《靈樞.營氣篇》的敘述,了解十二經脈與任督兩脈的循環次第。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依次循環到肝經;再由肝經入胸,上行經前額到頭頂,再沿督脈下行至尾閭,經陰器而通任脈上行,然後再迴流注入肺經。《營氣篇》說:「此營氣之所行,逆順之常也。」這是醫經所述,任督之氣在人體運行的自然規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兩脈本來就是通的,何須打通任督二脈? 以道家導引養生的觀點,所謂「通任督」也就是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行「周天」運轉之意。道書《太平經》認為,人的壽命極限為上壽一百二十歲,只要以導引內丹的訓練,從「逆」的方向上奪天地之造化,凝練精、氣、神,提高生命品質,就可挑戰年壽極限。
編輯本段打通任督二脈的方法
所謂「逆」,是指督脈由會陰起經背脊三關而達頭頂百會,再由身前任脈而下丹田,此稱為周天,正好與上述醫家所提的經脈循行途徑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氣鍛贊,將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氣(水榖精微)結合凝練成「」,而稱為「葯」,此即練精化,又為「初關」;爾後再進入大周天練氣化神階段,謂之「中關」;最後再進入大定階段,達「上關」之練神還虛,而入道體。其中周天的運行以任督兩脈為主,這種後升前降的機制,稱為升陽火而降陰符,即為打通任督二脈。初關為九月關、中關為十月關、上關為九年關,可見修練之不易。不過,這個修練脈絡,卻清楚標示從身體到心靈、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靈性的質變過程,是具體可循的。至於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脈」的可能性,經典中雖確實可見內功深厚的道士「布氣」之說,即發放外氣為人治病,但除了武俠小說,正典中未曾見到以外氣打通任督二脈之說。布氣治病,是在當時醫學環境條件下,面對疾病的無奈對策;當今醫療科技已百倍於布氣之功效,若說藉由外力就能輕易打通任督二脈,應屬誇張之詞。 醫家與道家對任督兩脈行徑的說法,就我個人練功的心得,其差異可從順腹式呼吸與逆腹式呼吸的鍛贊區隔。經書說「順成人,逆成仙」,即督脈上行而任脈下行。只要練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體原氣,女子以練任脈為主,盈其血,男子以練督脈為主,盈其氣;並從「調心」、「入靜」著手,河車倒轉,而使身形固養,任督兩脈氣機通暢,所謂性命雙修,即此是也。
編輯本段任督二脈經絡循行
01、 起於中極之下 02、 以上毛際,循腹里 03、 上關元,至咽喉 04、 上頤循面入目 05、 屬陰脈之海也 以上為難經?第二十八難中的經絡循行描述 01、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 02、 以上毛際 03、 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04、 上頤循面入目 督 脈 經 絡 循 行 01、 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里 02、 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 03、 屬陽脈海也 以上為難經?第二十八難中的經絡循行描述 01、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02、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03、 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04、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05、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 06、 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07、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08、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 09、 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4. 初學者如何練氣沉丹田
多唱,用心體會,你試一下,下面的「高音問題」--試著找到丹田用力的感覺。給你介紹幾種唱歌練習方法:高音問題---首先,教你一個簡單易學的,飆高音的技巧:嘴角夾個牙簽唱歌,不要掉,很容易唱高音。 (也就是常說的開內口)每個人的音域都不同,有些人天生音高就很高,音高是需要練習的,(但要注意,不能過分疲勞,會把嗓子唱壞,)其實你不必太追求音高,找一些適合自己音域的歌曲練習,或者稍微一點點吃力,但還是可以唱上去的高音。顫音---主要是通過氣息的控制,讓氣流像波浪一樣經過嗓子,就產生了顫音,有些人是通過嗓子來控制氣流,這種唱法很過時,叫震喉音,振幅很大,不自然。唱歌前是要開聲的,喝點開水有助於把聲音打開。聲音打開後,就嗓子不會難受了。其實,唱歌好不好主要是音準、節奏。這兩點有了只能算會唱,然而感情才是最高境界。藝無止境,為情是岸。音準很多時候是耳朵,在你唱歌的時候,其實耳朵更重要,我們往往在演唱時忽略了用耳,要認真的聽自己唱出來本聲,才可把握音準和情感(一定聽過,帶著耳機唱歌的人,音樂聲蓋過自己的聲音,所以跑調)。再就是要多聽原唱,也要用耳朵認真聽演唱者的聲音,人耳天生就有分辨能力,你要從音樂中分辨出伴奏和人聲,將來甚至到每一層樂器.....先練耳朵,再去談別的.....
5. 氣沉丹田的真確練習方法
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
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
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一
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
,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
,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
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2、仍
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
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
,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
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
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
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
單而蓄發、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
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
雙崩拳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
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
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
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松而
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
兩臂兩手如同鞭梢。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
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6. 如何練慣用丹田音說話
如何練慣用丹田音說話:
1、練習丹田呼吸
丹田(位置在肚擠眼下方)呼吸和胸腔呼吸的不同在於前者腹部有縮緊膨脹的循環但是胸腔不動,後者相反,胸腔起伏而腹部幾乎不動。
躺著體驗一下然後就可以站著或者坐著練習丹田呼吸,訣竅是慢慢呼氣,吐盡體內的空氣腹部自然會縮進,然後慢慢吸氣,腹部膨脹,胸腔不動,然後再呼氣……注意這過程要全身放鬆,氣息要和緩綿長。
2、呼吸狀態要興奮
當我們進行完劇烈運動之後,再說話,我們會感覺呼吸特別順暢,聲音也相對來說要洪亮。比如說我們在進行完一個跑步的運動之後說話,你會發現我們的聲音和氣息都是非常通暢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人在平常的呼吸當中,我們的吸氣是不能夠充滿整個肺部的;而當我們進行劇烈的運動的時候,我們的肺部就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氣來維持,這樣一來,我們的氣息就輕而易舉的沉到了肺的底部,也就是我們丹田發聲當中,所強調的氣沉丹田。
3、練習三腔共鳴
共鳴訓練要注意對發音器官的控制練習,以達到好的音質音色。首先要練習如何張開嘴說話,而不是發聲不動嘴,咬著牙齒說話。我們會注意到歌手唱歌時都是張大嘴,這樣才能夠清晰地唱出每一句歌詞。講話時你也應該盡力做到這一點。在練習時要注意仔細體會發音時胸腔、口腔、鼻腔共鳴的感覺。
最後我們要做的是,朗誦與演講的藝術語氣訓練,通過一首好的詩和一些感人的故事,激發聲音練習者的藝術創作激情,養成用丹田氣說話的習慣,意念上,不要用嗓子說話,用小腹說話,多練仰卧起坐,加強丹田力量,抒情聲音的描繪、激情的爆發力,都是檢驗聲音練習者前段訓練的質量結果。
(6)撞丹田正確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
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為督脈印堂之處,又稱「泥丸宮」;中丹田為胸中膻中穴處,為宗氣之所聚;下丹田為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為藏精之所。
丹田已被各門各派氣功或運氣方法(如唱歌及說話用丹田氣,可減小聲帶受損機會),廣為引用。上丹田為性根,下丹田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達到煉神還虛的境界。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參考資料:丹田網路
7. 丹田的撞丹田
道家養生功。
對「丹田」的具體位置,自古說法不一,通常分為「上丹田」——兩眉間,中丹田——兩乳間膻中穴,下丹田——臍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這個「下丹田」。咱們要撞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位置就在肚臍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塊地方。
找個如水泥電線桿一樣粗細和平滑的大樹來撞效果最好,兩腿略分開,站在樹前,肚子離樹干15公分,然後用肚臍去撞樹就可以了。
動作要點:開始撞時,力量一定要輕,幅度要小,最好穿運動衣褲,(以防皮帶或紐扣硌到皮肉),撞的時候全身放鬆,不要憋氣,不要綳緊肌肉。請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時腹內臟腑的感覺,和心裡的感覺,可以閉上眼睛仔細體會。呼吸自然而悠閑。說是「撞」,其實那是以後的事,開始練習應該叫做「靠」更為准確。每天撞個幾分鍾,慢慢的,您多半會撞上癮呢!
這個功法,可以說適合於每個想要身體強壯的人,「丹田」是人體的發力點。如果您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您覺得「有勁使不出」、如果您覺得「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如果您覺得「體力透支,難以積蓄」,都可以從「撞丹田」中找到解決之法。
「撞丹田」將幫您找到人體的能量庫,使您真切的感受到什麼是人體的「內力」。很多人打坐難以入靜,「撞丹田」卻可讓您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撞丹田」會使您的內力增長很快,一段時間後,您就可以從「靠」自然轉成較為有力的「撞」了。這時,您會發現原來腹部鬆弛的贅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肌肉,這種肌肉沒有突顯的稜角,與健美運動員的完全不同。但比後者的遠為結實。
如果,有年輕的朋友,想練成「鋼肚」,這種方法,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捷徑,若每天堅持,大概三年時間,當你氣運丹田的時候,差不多就可以類似汽車輪胎那樣強健了。
呼吸精氣,鍛煉丹田
關鍵在於做到「氣沉丹田」就是吸氣的時候小腹腎區有納氣的感覺。怎麼做到這一點呢?練氣功必須循序漸進,不然便有走火入魔的危險。第一步:意守心下絳宮(即中丹田),積斂宗氣;第二步:順式呼吸。要注意的是順式呼吸和逆式呼吸是有差別的:順式呼吸是在吸氣時把腹部鼓起,呼氣時把腹部縮回;逆式呼吸,卻是反過來,吸氣時將腹部收縮,呼氣時再把腹部鼓起。一定不要弄錯。順式呼吸是一種深度的腹式呼吸,能把中丹田的元氣引導到下丹田之中,儲存到人體的奇經八脈,從而提升人體的種種機能。
撞丹田的禁忌:
l 孕婦及腹部有過較大手術的病人。
l 急腹症及腹部有腫物或有出血病灶點。
l 撞腹後感覺不適以及對此功法心有疑懼的人。
練此功要順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與「推腹法」同練,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贅肉較多,用推腹法根本沒啥感覺,一撞「丹田」便發現敏感點了。這時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丹田訓練在歌唱方面的功用,可歸納為下列幾方面:
一.更寬廣的音域
二.可調控的音量
三.清晰的咬字
四.豐富的聲音表技巧
五.持續的耐久力
六.長久不衰的嗓音 1、身體放鬆,呼吸調勻。
2、壓縮小腹將氣由口中快速吐出,憋住氣,千萬不可吸氣。
3、重覆第2步直到感覺腹部已快貼到後腰為止。
4、用手按住下腹部,張開口鼻將氣吸入直灌肺尖,此時手應被推起。
注意事項:
·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每吐一次氣他又小吸一口氣,我們的目的是要將氣吐光,所以千萬不能吸氣,直到第4步才能大吸一口氣,而且會有活過來的感覺。
·將氣吸滿肺部會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吸氣時胸部盡量不要擴張,這就要靠你的意志來控制了。
·有的人前腹部會很快的擴張,但就吸不下去了,因此要特別控制前腹不要讓它凸起,盡量放低橫隔膜,讓空氣下到肺尖。
8. 打坐 能同時和拍手功撞背撞丹田交替練習嗎
拍手撞背撞丹田這些屬於動功,動可以做為打坐的一種輔助方法,打坐主要是靜,在心上下功夫,讓心放鬆靜心、專注等。打坐可以動靜結合,交叉進行,動是為靜服務,動還可以破掉打坐中帶出來的昏沉。
1、系統學習打坐禪修,全面把握實證的理論原理、怎麼入手,各種方法的具體操作,遇到各種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每一步路怎麼走,怎麼悟道等,清涼月老師用自己的所修、所證,講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經驗參考。建議網路「思維本體學實證網」-參閱文章《打坐修證的新手指引》。或網路「本體佛學新浪博客-開悟的一些特點」,博客分類如下:《科學實證》講解(初學到高層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歷程)、視頻教學(打坐各方法、問題的專題匯總)、觀心、實證、開悟。
方法和路這樣走(供參考):一是從觀身體覺受入手:觀手或觀呼吸,心穩定了,再觀心或觀慢動作等入定。二是從心入手:直接觀心(隨時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佛教特有法門)。
欲界定前需要經歷的過程:放鬆入靜,培養靜,讓靜穩定,讓心穩定,提起專注,培養專注,破靜入定。
2、坐姿有雙盤、單盤、散盤、緬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覺舒適、自然為主,不要追求高難度,不能因為坐姿的不適影響了心的突破。因為我們是練心的,不是練習身體。心達到一定的層次,心柔軟了,身體自然會柔軟,自然能雙盤起來,真正標準的坐姿,是在打坐的過程中,隨著心力的提高,身體自然而然會調整到標準的坐姿,標準的坐姿都不是從外形上模仿出來的,大道自然。
3、放鬆入靜,打好基礎。耐心的從身心兩個方面進行放鬆,身體是反反復復放鬆那些容易緊張的肌肉群,心裡是放下那些作意、緊張、追求、急躁的念頭。高度重視放鬆,把放鬆做為一門課程去練習,反反復復從身心兩個方面交叉結合去放鬆。
4、打坐的方法很多。選擇一個觀察對象來觀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目的是培養和形成專注力。觀察對象非常的多,動態的有慢動作,靜態的有觀呼吸、觀佛像、觀蓮花、觀一些境界等等,聲音類的有佛號、咒語等。初學從觀呼吸入手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對自己的身體覺受比較敏感,容易形成專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觀呼吸、觀手、觀心、觀慢動作、念佛號、念咒、耳通圓根法門、睡功等,每一個方法的理論原理把握通透,這是最關鍵的。然後是怎麼入門,怎麼用心,怎麼操作,會碰到什麼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每一步怎麼修,怎麼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實證起來,不盲目,能少走彎路,預防走錯路,自己能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9. 初學者氣沉丹田怎麼練
1、要想練習這方面的技藝,就要知根求源,知道氣沉丹田就是將丹田之氣平穩並且自然的與人體的精神融合,並保持平緩做到意氣合一
2、清楚並能夠理解什麼是丹田,所謂丹田根據書上記載是道教修煉丹氣時經常用到的術語,道教將其分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這里的丹田通常就是所說的下丹田,位置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肚臍下三寸的地方,朋友們可以感覺一下找到它的位置
3、要訣口令,通常不論我們是練習功夫或是聲樂,在運用丹田之氣時,一般都很難理解老師的要訣,因為單單是一句話根本無法領會,在這過程中,我們要仔細的研究要訣口令,自己在沒事的時候要查閱一些資料,理解這些術語,並且遇到不懂得要及時向老師討教。
4、加強訓練,一般練習通常會分為三個階段,初步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初步掌握一些招式的時候會感覺很容易,中級階段就要練習氣力,這就要充分理解老師的術語,要做到聚精會神,勤學苦練;如果克服了這一關那麼再往下的高級階段就會很輕松
5、不要聽一家之言,要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深刻感受,在練習時,例如對這句「小腹向前撐起」是不是就是自己憑著感覺做的呢,同一個老師在說出這個口令的時候,不見得每個學員做的都一樣,但是有可能都是對的,主要還是要親自去感受著練習,從體會中找尋經驗
6、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還要多聽,多看,多體會,老師說的也不見得都是對的,他也是在體會中找尋的答案,同樣,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使丹田之氣意氣合一,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