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士官逐月領取退役金細則
法律分析:一是退役金數額趕上了安排工作的工資數。軍士如果要工作,一般安排工勤崗,工資較低,每月大都在3一4000元,多的或許5-6千。而選擇逐月,除了每月4一6000元退役金,若再找份工作,收入就相當可觀了。二是更好地在地方實現自己的價值。有許多軍士是有創業夢想的,很想在地方成就一番事業,逐月為他們提供了機會,提供了保底工程,也提供了勇氣和後援,既便創業失敗,也餓不著,可大膽地往前闖。三是為一技之長軍士提供施展舞台。許多軍士都業務尖子、技術「大拿」,特別是軍民通用專業,到了地方將有更多施展機會,既能發揮自己所學專長為社會多做貢獻,又能得到一份很好的收入。軍官新政已經明確,幹部逐月的基礎條件是16年干齡(或者是士齡+干齡滿16年)。軍士士齡16以上的,退役後可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按目前的軍士軍銜設置,下士3年、中士3年、上士4年、四級軍士長4年,如果先從義務兵服役,下士第一年開始,幹完四級軍士長只有14年士齡。因此,為了使一部分軍士夠得到此政策,必須要調整初級軍士、中級軍士的服役年限。目前,已經傳出多個版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辦法》 第四條 國務院退役軍人工作主管部門負責統籌全國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接收安置工作。省級人民政府退役軍人工作主管部門根據國家下達的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安置計劃進行檔案審核和安置地審定。市、縣級人民政府退役軍人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接收安置、服務管理、教育培訓、就業創業扶持、退役金核准發放等工作。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門負責統籌全軍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審核移交工作。軍隊團級以上單位有關部門負責本單位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檔案整理、服役情形認定、退役金核定等工作。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負責全軍安置到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的移交,並配合當地做好接收安置工作。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各地有關部門、軍隊有關單位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2. 逐月領取退役金標准
法律分析:符合逐月領取退役的年限,逐月領取退役金領取者極有可能是工作16年或者以上,領取者需要符合三期以上士官這個條件,與自主擇業一樣,領取者需要一定的年限作為起始標准,達到職業軍官的條件之後,領取者需要通過所在單位以及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機構來評估。
退役金根據擔任軍士年限,按照計發基數一定比例確定,具體計發比例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擔任擔任軍士和軍官累計滿16年的退役軍官,退役金按照計發基數的60%確定過16年的,每多1年計發比例增加2%合本辦法第五條第四項規定,不滿16年的,每少1年計發比例減少2%。
(二) )擔任軍士滿16年的退役軍士,退役金按照計發基數的50%確定過16年的,每多1年計發比例增加2%。不滿16年的,每少1年計發比例減少2%。
法律依據:《退役軍人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辦法》 第三條 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堅持突出服役貢獻、體現尊重優待、鼓勵就業創業、納入社會保障的原則。
3. 2021年逐月領取退役金細則內容有哪些
一、2021新兵役法退役安置規定
1.新兵役法退役安置規定:義務兵
對退出現役的義務兵,國家採取自主就業、安排工作、供養等方式妥善安置。
①義務兵退出現役自主就業的,按照國家規定發給一次性退役金,由安置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給經濟補助。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適時調整退役金的標准。
②服現役期間平時獲得二等功以上榮譽或者戰時獲得三等功以上榮譽以及屬於烈士子女的義務兵退出現役,由安置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工作。
③因戰、因公、因病致殘的義務兵退出現役,按照國家規定的評定殘疾等級採取安排工作、供養等方式予以妥善安置。
2.新兵役法退役安置規定:軍士
對退出現役的軍士,國家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方式妥善安置。
①軍士退出現役,服現役滿規定年限的,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予以妥善安置。
②軍士退出現役,服現役滿十二年或者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條件的,由安置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工作;待安排工作期間由當地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給生活補助費;根據本人自願,也可以選擇自主就業。
③軍士服現役滿三十年或者年滿五十五周歲或者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條件的,作退休安置。
④因戰、因公、因病致殘的軍士退出現役,按照國家規定的評定殘疾等級採取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方式予以妥善安置。
3.新兵役法退役安置規定:軍官
對退出現役的軍官,國家採取退休、轉業、逐月領取退役金、復員等方式妥善安置。
①殘疾軍人、患慢性病的軍人退出現役後,由安置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有關規定負責接收安置;
②患過慢性病舊病復發需要治療的,由當地醫療機構負責給予治療,所需醫療和生活費用,本人經濟困難的,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補助。
二、2021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什麼時候實行?
鋸了解,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這也一意味著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也將於10月1日起開始實行。而了解到,在軍隊收入近萬元,轉業之後,每月工資只有4000多元,收入直接減半。從目前的情況進行分析,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基數參照,可能會有以下幾種:
1.參照自主擇業
以退役前的軍銜、職務等基本工作作為基數,然後確定每個月所領取到的退役金金額。
2.參照地方基本工資
以地方基本工資作為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基本參照,這是當前所傳言的,其實也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畢竟大部分軍人都不是來自收入非常高的一線城市。
3.參照全國基本工資
參照全國平均工資,不然真的會出現,同一年入伍,服役同樣的時間,最後因安置地不同,退役金相差好幾倍的情況。
以上就是為大家梳理的2021新兵役法退役安置規定,而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很有可能於今年10月1日起開始實行。但具體還需要等官方通知為准。
4. 逐月領取退役金的細則
法律分析:最早的《兵役法》提出了逐月的概念,後來逐漸在《退役軍人保障法》和《軍人權益保障法》中形象逐漸具體和豐滿起來。然後應該會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里進行專章的法條解釋,也就是粗線條的進行解讀。明確逐月的門檻,區別軍官軍士,選擇逐月的條件是什麼。說明逐月的基本框架,選擇范圍,退役金的組成。
法律依據:《退役士兵安置條例》 第二十條 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根據服現役年限領取一次性退役金。服現役年限不滿6個月的按照6個月計算,超過6個月不滿1年的按照1年計算。
獲得榮譽稱號或者立功的退役士兵,由部隊按照下列比例增發一次性退役金:
(一)獲得中央軍事委員會、軍隊軍區級單位授予榮譽稱號,或者榮獲一等功的,增發15%;
(二)榮獲二等功的,增發10%;
(三)榮獲三等功的,增發5%。
多次獲得榮譽稱號或者立功的退役士兵,由部隊按照其中最高等級獎勵的增發比例,增發一次性退役金。
5. 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每月能領多少
(1)以退役前的軍銜、職務等基本工作作為基數,然後確定每個月所領取到的退役金金額,士兵服現役每滿一年發給4500元。
(2)退役金根據退役金標准和退役士兵服現役年限計發,服現役年限按周年計算後,剩餘月數不滿6個月的按照半年計算,超過6個月不滿1年的按照1年計算。
(3)獲得榮譽稱號或者立功的退役士兵,以基本標准為基數。多次獲得榮譽稱號或者立功的退役士兵,由部隊按照其中最高等級獎勵的增發比例增發退役金。
總的來說,逐月領取退役金每月能領多少還是按照上述標准進行發放的。多數情況下退役金是參照全國平均工資,同一年入伍、服役同樣的時間,盡量按照同一款標准進行發放。除此以外,根據國家和軍隊有關規定,退役金標准適時調整。
退役金標准適時調整的內容???????????????????????????????????????????????????????????服現役滿規定年限,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安置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月領取退役金。
服現役不滿規定年限,以自主就業方式安置的,領取一次性退役金。
以安排工作方式安置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根據其服現役期間所做貢獻、專長等安排工作崗位。
以退休方式安置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按照國家保障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做好服務管理工作,保障其待遇。
綜上所述,關於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每月能領多少的問題相關法律政策已經相對完善,要根據國家法律政策嚴格執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
第二十一條對退役的軍官,國家採取退休、轉業、逐月領取退役金、復員等方式妥善安置。
以退休方式移交人民政府安置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按照國家保障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做好服務管理工作,保障其待遇。
6. 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細則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中規定了對退役的軍士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的方式,但是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具體使用范圍、標准條件和退役金的計算辦法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 第二十二條 對退役的軍士,國家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方式妥善安置。 服現役滿規定年限,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安置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月領取退役金。 服現役不滿規定年限,以自主就業方式安置的,領取一次性退役金。 以安排工作方式安置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根據其服現役期間所做貢獻、專長等安排工作崗位。 以退休方式安置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按照國家保障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做好服務管理工作,保障其待遇。 以供養方式安置的,由國家供養終身。
7. 新兵役法軍士逐月年限
法律分析:軍官新政已經明確,幹部逐月的基礎條件是16年干齡(或者是士齡+干齡滿16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第五十五條 對退出現役的軍官,國家採取退休、轉業、逐月領取退役金、復員等方式妥善安置;其安置方式的適用條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