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的應交所得稅怎樣計算和核算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後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後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所得稅的徵收方式一般分為以下兩種:
1、核定徵收:按收入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2、查帳徵收:按利潤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X所得稅稅率;
(1)根據企業所得稅征稅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應交所得稅的核算:
企業應在「應交稅費」科目下設置「應交所得稅」明細科目,核算企業交納的企業所得稅。
根據現行稅法規定,應交所得稅的計算公式為: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允許抵免的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准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是正確計算應交所得稅的前提。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辦法,企業應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減納稅調整額後計算出「納稅調整後所得」(應納稅所得額)。
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包括收入類、扣除類、資產類等一次性和暫時性差異)通過納稅調整明細表集中體現。
所得稅稅率:
(1)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2)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3)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類型企業,減按15%的稅率來徵收企業所得稅。
㈡ 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公式)
企業所得稅四步計演算法:
第一步,計算應交所得稅
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費用(會計-稅法)-收入(會計-稅法)]×現行稅率
第二步,計算暫時性差異(公式符號性質)
暫時性差異=(資產類)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暫時性差異=(負債類)(賬面價值-計稅基礎)×(-1)+X=應納稅X;-X=可抵扣X
第三步,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增長額
=期末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預計轉回稅率-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
第四步,做分錄(根據四科目平衡計算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的簡演算法
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永久性差異)×現行稅率
永久性差異=費用(會計-稅法)-收入(會計-稅法)
成立條件:預計轉回稅率=現行稅率
特殊情況:預計轉回稅率≠現行稅率,則公式不成立。
【例】A公司2013年度利潤表中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余額。與所得稅核算有關的情況如下:
2013年發生的有關交易和事項中,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存在差別的有:
(1)2013年1月開始計提折舊的一項固定資產,成本為1500萬元,使用年限為10年,凈殘值為0。會計處理按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稅收處理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假定稅法規定的使用年限及凈殘值與會計規定相同。
(2)向關聯企業捐贈現金500萬元。假定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向關聯方的捐贈不允許稅前扣除。
(3)當期取得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的股票投資成本為800萬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價值為1200萬元。稅法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市價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4)違反環保法規定應支付罰款250萬元。
(5)期末對持有的存貨計提了75萬元的存貨跌價准備。
要求:完成A公司2013年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注會
㈢ 企業所得稅怎麼計算出來的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法: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總額-准予扣除的項目。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適用稅率為20%。
第五條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適用稅率為20%。
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㈣ 企業所得稅怎麼計算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公式應該如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一般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直接法,直接計演算法: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金額-彌補虧損;另一種是間接法,間接計演算法: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但一般企業的利潤太高,肯定是有稅務籌劃的方式,但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是什麼行業,以及在是什麼地區。
拓展資料:
1.一般來講,現在最直接最優惠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就是國家關於雙軟企業的「兩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即在這家企業從開始盈利時開始算起,有兩年免企業所得稅,三年企業所得稅減半的優惠,但是這個優惠僅限於申請雙軟的企業,全國地區都有這個政策。
2.另外就是國家高新企業,達到條件的,所得稅15%,全國地區適用。還包括一些地方政策,比如2020年下血本的海南政府,企業所得稅按照15%徵收,連個人所得稅也最高按15%徵收。發文時說指滿足條件的企業,但一般新型的互聯網、科技等,無論能不能申請高新企業,都可以享受這個政策。
3.最直接的籌劃企業所得稅的方式,就是把錢花出去,錢花到稅務窪地里,把該交的稅賦轉移到稅務窪地里去交,那麼主體公司這邊就不用交稅了,變成了稅務窪地的公司進行繳納。那麼稅務窪地的企業在當地享受核定徵收的政策,免徵企業所得稅或者少繳企業所得稅,根據園區不同,稅率一般控制在1.7%-3.12%就可以合規到私賬了,這種方式在解決企業所得稅的同時也解決了股東分紅這塊,還是比較方便的。但在使用這種稅務籌劃工具的時候,要盡量保證合約-資金-發票-服務確認四流合一,保證證據鏈的完善,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㈤ 企業所得稅怎麼計算
企業所得稅:
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企業所得稅稅率減按20%。
企業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分為兩種,一是查賬徵收,另一是核定徵收;
1、查賬徵收的,
(1)應交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計算繳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成本(費用)-稅金+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納稅調整額
(2)按月(季)預繳時:
應交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適用稅率
2、核定徵收的,應交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額*所得率*適用稅率。
(5)根據企業所得稅征稅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居民企業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稅前扣除規定與企業實際會計處理關系
(一)稅法優先原則: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計算。(鉑略註:《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規定)
例如,職工福利費的范圍,在財務部和國稅函都有相關的規定且不一致,而國家稅務總局在稅務答疑時就明確了,在所得稅上按照國稅函的文件處理;在會計處理上按照財政部財通的文件。如果不一致,就按照稅法的標准。
在實務操作中還一定要注意稅法優先原則在其他方面的體現,如合同中寫明股權轉讓產生的個人所得稅由個人負擔,但是由對方承擔這部分費用,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務部門還是會找個人承擔責任。
(二)稅法協調原則:對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並實際在財務會計處理上已確認的支出,凡沒有超過《企業所得稅法》和有關稅收法規規定的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的,應按企業實際會計處理確認的支出,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5號
(三)稅法空白原則:稅收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未明確規定的具體扣除項目,在不違反稅前扣除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按國家財務、會計規定計算。
例如,關於勞保支出,目前只是規定了具體的扣除明細范圍,但是沒有扣除標准,那麼企業就可以按照國家財務、會計的規定計算。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⑴利息支出的扣除。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於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
⑵計稅工資的扣除。條例規定,企業合理的工資、薪金予以據實扣除,這意味著取消實行多年的內資企業計稅工資制度,切實減輕了內資企業的負擔。但允許據實扣除的工資、薪金必須是「合理的」,對明顯不合理的工資、薪金,則不予扣除。今後,國家稅務總局將通過制定與《實施條例》配套的《工資扣除管理辦法》對「合理的」進行明確。
⑶在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方面,實施條例繼續維持了以前的扣除標准(提取比例分別為14%、2%、2.5%),但將「計稅工資總額」調整為「工資薪金總額」,扣除額也就相應提高了。在職工教育經費方面,為鼓勵企業加強職工教育投入,實施條例規定,除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⑷捐贈的扣除。納稅人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會計利潤的12%以內的,允許扣除。超過12%的部分則不得扣除。
㈥ 企業所得稅如何計算
營業稅的應稅項目的開票金額乘以相關的稅率。
營業稅應稅項目所開發票金額(營業收入額)減除可以抵扣的成本類發票(營業成本)後的差額,乘以相關的稅率。(說明:這類企業一般是服務性行業的,如旅行社、餐飲、及經稅務局認定可以參照此行業類別執行的單位)
營業稅對有償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徵收。應稅勞務包括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等7個稅目。
營業稅按照應稅勞務或應稅行為的營業額或轉讓額、銷售額依法定的稅率計算繳納。除了娛樂業實行20%(其中檯球、保齡球適用5%)的稅率外,其他稅目的稅率為3%或5%。
營業稅的納稅期限一般為1個月,納稅人應在次月的1日至10日的征期內申報納稅。
(6)根據企業所得稅征稅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營業稅的營業額一般按以下原則確定:
(1)以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作為營業額。價外費用包括向對方收取的手續費、基金、集資費、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及各種性質的價外收取。
(2)通過正列舉,規定一些項目的若干費用可扣除。如廣告公司付給媒體的廣告發布費可扣除,旅行社代遊客支付的門票、交通費等費用可扣除等等。
(3)如果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價格明顯偏低而無正當理由的,主管稅務機關有權按下列順序核定其營業額:
①按納稅人當月提供的同類應稅勞務或銷售不動產的平均價格核定;
②按納稅人提供的同類應稅勞務或銷售的同類不動產的平均價格核定;
③按下列公式組成計稅價格:計稅價格=營業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潤率)÷(1-營業稅稅率)。
(4)納稅人取得的外匯收人在計算營業額時,應當按外匯市場價格摺合成人民幣計算,其營業額的人民幣摺合率可以選擇營業額發生的當天或當月1日的國家外匯牌價(原則上為中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