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元青花盤玩方法視頻

元青花盤玩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7-15 03:24:38

❶ 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點

元代的青花瓷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1)元青花盤玩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

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❷ 元青花杯子有黑點

有黑點是因為杯子用久了茶漬或是咖啡漬均會導致的。
解決方法:1、用牙膏擦洗,這也是 最簡單實用的方法。
2、用棉棒蘸食鹽擦洗,可以有效去漬。
3、用砂紙,鋼絲球輕輕地擦拭,注意力度不可以大,擦拭後記得清洗。
4、購買專用的杯具清洗劑和刷子,超市中可見。
祛除黑點的杯子會更美觀。

❸ 元青花瓷器如何鑒定,最基本技巧方法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❹ 元青花瓷的鑒別方法

固名思義,青花瓷就是瓷器的花紋是青色的。那麼鑒定青花瓷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花色是否是青色就可以了。只要青色的花紋的瓷器,就可以與其它種類的瓷器區別開來。

不過我懷疑你的問題不是鑒定青花瓷,而是要鑒定這青花瓷是不是古董吧?這個問題就麻煩了,短短一萬字是不可能說清楚的。

❺ 元青花辨偽有哪些方法

自70年代後期至迄今,元青花一直是人們追崇的熱點,故此市場不斷出現低、中、高不同的偽(贗)品。主要區別如下

成型工藝不同

真:元青花多為印坯成型,器型不是很規整,內壁清晰可見接胎痕。

贗:一般多為拉坯成型,有明顯的同心圓痕,內外平整。

1.器物內壁有手或抹布摸平濕泥時留下的不規則的旋轉痕跡,此痕跡不同於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圓的濕泥旋紋;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鋒造成的同心圓旋紋(所謂的「機器紋」)

元青花梅瓶瓷片底座

2.器內、外壁可見(或可摸)節痕。器壁近接頭處加厚,使接頭上下的接觸面寬。接頭泥塗在下節的接頭上,上節接上後,接頭泥會向兩邊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頭泥摸平,器內壁則將炸出的接頭泥就地輕輕地摸平,則產生一圈不夠規則的、凸出的、顏色不同胎體色的保護層,叫「護接頭泥」(見右圖)。這都是為了使器物燒成時不致脫落的加固措施。

元青花玉壺春瓶瓷片底座

燒造工藝不同

真:柴窯燒造,要經過18-23小時。

贗:多為煤汽或電爐燒造,一般燒8小時左右。

胎不同

真:一般胎較干,少量油潤,燒成後有氣孔或縫隙。

贗:一般胎體多緻密。

釉不同

真:釉溫潤如玉,肥如堆脂,光澤度、透明度好,有桔皮紋。

贗:因用煤汽或電燒僅用8小時左右,加之釉中含鈣、鉀、鈉少,故燒成後釉較「糙」,不光潤。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造型不同

真:講究線條美,尤其是琢器以外弧線為主,結合內弧線,雖然胎體厚重,但不顯笨,尤其是玉壺春瓶、梅瓶更顯清雄秀美。

贗:往往線條生硬,加之拉坯技術不夠熟練,器型的比例常失調。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紋飾不同

真:紋飾分精意、率意、隨意三種,均技法嫻熟,線條流暢,銷往中東地區的大件琢器,大盤多數紋飾精意,有的刻、印、繪三種技法在同一件器物上體現。銷往東南亞地區的多數小件物,紋飾率意或隨意,但不失神韻贗:紋飾缺乏神韻,因為紋飾翻版,沒有速度感,紋樣呆板,加之現在工匠、畫師藝術修養不夠,對原有素材沒有更好的理解,僅是刻意追仿,而未神領意會。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此外例舉一二

玉壺春、梅瓶、大罐,現在贗品往往造型不夠准確,沒有掌握內外弧線柔美。最為直觀的是梅瓶、大罐底常常人為點些釉,而不是施釉垂流底部自然刮後留下釉斑贗品。玉壺春瓶的外底常見刷釉痕,不如沾釉、盪釉那麼平整、光潔。

總之,元青花由於歷史的痕跡,給我們留下了明顯的工藝痕跡;同時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並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❻ 元青花怎麼鑒別真偽

元青花的鑒定方法都是通過實踐過程中總結的經驗,沒有明確的方法,這里給出幾個經驗之談供參考:

一、元青花一般胎體厚重,上手感覺適中;

二、器底無釉,多數器底有明顯旋紋,個別有跳刀痕並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澤有濃艷、灰澆兩種,均有鐵銹斑;

二、我們也是從學習標本入手的,標本就是古瓷碎片。這些珍貴的古瓷片,正是認識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寶。通過大量的摸索研究總結,才能讓我們的收藏研究達到從量變到質變升華,才能練就出一雙火眼金睛去鑒別真偽,淘得真品。

❼ 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徵

對於鑒別高仿品確有一定難度,必要時,還要採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輔助鑒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練掌握古陶瓷工藝知識,就能作出明確判斷。以下列舉代仿品中的常見問題,凡具有下述特徵之一者,就必定是現代仿品。
(一)瓷胎過白,過細或過密者
景德鎮產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只是氧化鋁含量比後者高出約1.5%,其中含有微量鐵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時使用水碓粉碎外,其餘均是手工操作。它與使用球磨機和真空練沿線機加工出來的現代材料相比較,無論是細度和密度都有明顯差異。一般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塗抹或噴灑的氧化鐵銹色者
社會上曾普遍認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紅」現象,並將此作為鑒定標准。其實不然,「火石紅」現象僅存在於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當數量古代真品上沒有「火石紅」現象。大量實驗證明,「火石紅」現象的出現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坯體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游離鐵,二是坯體在入窯時含有足夠數量的水份。只有這樣,在窯爐起火升溫的初始階段,隨著坯體之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將游離鐵帶到坯體表面形成「火石紅」。一般來講,第一個條件屬於內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備的,而第二個條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燒制前的必備條件。有的器物在燒制前已經「干透」,甚至裝窯時使用的「墊餅」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燒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現「火石紅」現象。由於低檔仿品的坯體內不含游離鐵,仿製者就用塗抹或噴灑氧化鐵銹的方法來造假,實際上是欲蓋彌彰,它與真正的「火石紅」和「糊米底」存在明顯差異。
(三)內壁光滑無紋者
元代器物多採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我們仔細觀察這類器物內底靠圈足部位還會發現一圈凹下去的「注漿印」。如果是帶雙耳的器物,其雙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漿而成,在其下方隱蔽處存在有排氣孔。注漿成型工藝是在民國中期以後由歐洲傳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普遍用於工藝瓷器的生產。
(四)內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有些仿製者不了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
(五)具有均勻細密線狀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鐵匠煅打成型的基礎上,再用磨刀石磨製而成。歐洲工業革命以後,鋼銼傳入我國。景德鎮的陶瓷工匠很快發現用鋼銼加工出來的刀具要優於磨製刀具。鋼銼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鋸齒狀。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於是,這種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間迅速普及,並流傳至今。與此同時,景德鎮的陶瓷工匠還發明了各種形狀的條刀。使用這種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勻細密的線狀刀痕。
(六)釉色過白者
俗話說:「衣對骨必對」。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質都白中泛青,特別是早期產品與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樣。這種透明釉的顏色往往與胎質有關,在燒制過程中,胎中的鐵元素會在高溫的作用下向釉內擴散,加之窯爐內的還原氣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現出亮麗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鐵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質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系。由於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後景德鎮普遍採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採用電動空氣壓縮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於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
(八)青花中的鐵元素浮於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蘇勃尼青」是一種天然礦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鐵與鈷相互融合,均勻分布。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點。它們一般不會浮到釉子表面上來,形成所謂的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也不作高溫煅燒處理,所以氧化鐵不可能均勻地融合在氧化鈷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九)青花色澤過於灰暗或鮮艷者
國產青料與「蘇勃尼青」比較,除鐵含量偏低外,錳含量又明顯偏高,前者是後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國產青料中的錳,只是一謂加鐵,青花的色澤就會顯得灰暗。如果直接將化學工業中的氧化鈷用作青料(俗稱「洋藍」),其色澤就會顯得過於鮮艷。
(十)所繪紋飾有破綻者
觀察紋飾是鑒別的基礎。一般來講,仿品的紋飾與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仿」了,往往需要仔細觀察才有可能發現破綻。
(十一)器物造型與時代或工藝特徵不符者
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讓收藏者摸不著頭腦,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萬一是最 近出白的「絕品」,可就撿了大「漏兒」了。另一種是仿製者的功夫不夠,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覺不自覺地就作走了樣。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線條生硬或過於規整者
使用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備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藝而言,現代景德鎮流行的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這就是說,器物的形狀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認為是技術問題,其實不然,主要是由於現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於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體積與重量之比明顯超常者
器物過輕或過重都說明有問題,過輕者往往是採用「注漿」成型工藝。採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藝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樣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適的話,下半部就顯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覺,只有通過重量來體會。過重者又往往是由於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會給拉坯成型帶來難度,薄了,器型不準,厚了又重量超標。就是仿品的壁厚與真品類型,它也會顯得比真品重,因為仿品胎質的緻密度一般都高於真品。
(十四)成型工藝與時代特徵不符者
前面所說的「注漿」只是成型工藝中的一種。曾有一件青花條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鎮稱作「鑲活」。收藏者僅根據青花紋飾就說它是元代真品。事實果真如此,就是國寶級珍品。遺憾的是元代根本沒有「鑲活」這種成型工藝,只是到清代景德鎮才採用「鑲活」工藝。
(十五)墊燒工藝特徵不符者
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制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硅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
(十六)表面有明顯人工作舊痕跡者
要想使仿品招搖過市,就離不開「作舊」工藝。人工作舊痕跡與古陶瓷的自然舊貌有著本質區別。
(十七)採用X熒光檢測,指標元素超標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會逐漸減弱,它是由於釉質本身「脫玻化」所至。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內添加鋅、鋯、鈦等氧化物作消光劑,是現代仿製者的常用手段之一。採用X熒光分析可以無損地檢測出各種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標,既是現代仿品。
(十八)採用波譜分析,釉質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
釉質本身隨時間推移會產生「脫玻化」現象,又稱其為老化。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現代仿品。

❽ 怎樣鑒定元青花釉里紅分析元青花釉里紅特徵

元代釉里紅瓷器的胎釉特徵與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徵一致,但器形較少。由於釉下紅彩燒成的難度大,圖案常有散暈現象,因此釉里紅器物的紋飾比較簡單。 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龍紋白胎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見明顯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層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屬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質感。元末見卵白釉淺紅油狀青白釉,不見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穩、淺紅、紅和深紅的夾雜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暈散。大多見於銅紅料邊緣。因燒制溫度過高,大多有燒飛狀況。 元代釉里紅的裝飾工藝遠遠落後於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紅採用塗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劃紋飾後再在紋飾外填紅,形成紅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劃的紋飾上填紅,形成白地紅花。至於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是後期作品,時間大約在元末。這些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技法也很單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簡單點染的方法。 隨著元青花熱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紅更成為熱中之熱,仿品大量出現。據報刊上有些藏品介紹文章看,大多不可靠。這些仿品嚴格來講無論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別,但其中幾個地方可特別注意。胎骨過於細膩;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為做出窯紅的情況;釉層青灰、粗糙、骯臟或乾枯,沒有透亮滋潤感,釉里紅呈色暗紅或鐵紅,過於均勻,不見灰黑或苔綠,也無燒飛情況;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劑,發色與釉里紅不同;紋飾有些採用明清瓷畫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畫法。而目前為止可以不再定為元代釉里紅的,並不見同類大型青花瓷的畫法;有的題「大元某某年制」款,均屬臆造。 元代釉里紅特徵性強,如能多看博物館藏品或可靠的圖錄,尚易於識別。希望可以幫助到你。望採納。

❾ 元青花瓷器鑒定的簡易方法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並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並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准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_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
11、除執壺、玉壺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這亦是特徵,仿製品有的卻蓋內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牆較寬、較厚,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徵之一。
13、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小件器卻都很薄,胎體大多薄於後世明朝同類器。而仿製品則不然,小件器也顯得很厚實。
14、除露胎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此現象,延續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於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常會出現土蝕痕跡(元器內壁多為盪釉、釉最薄,故竹絲刷痕處極易受到土蝕)。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

❿ 怎樣鑒定元青花瓷器

首先元青花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青花加彩期 2.青花青白釉時期 3.至正型青花時期(成熟)
下面說重點的:你所指的應該是至正型的元青花(至正型也是典型的元青花)
首先鑒定要從多個方面來考證 不能只看單一的一個方面

造型: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器形是至正型元青花的常見器形
胎質:在露胎處可見火石紅 並且有些器物會有輪旋的旋紋痕跡,且有乳突
紋飾:★元青花獨有紋飾 ①仰覆蓮瓣紋分開繪畫 不借邊 (且邊框勾線後填色)
②蕉葉紋中莖滿色
③蓮花葉為葫蘆形
④牡丹葉肥大規整
⑤雲紋為蝌蚪形
⑥竹尖葉向上
⑦梅的枝幹上見刺狀小枝
青花用料:官窯器用料為蘇麻離青 該青料因含鐵量高 所以可見鐵銹斑
款識:元青花無款 且底部多為糙底(不上釉)
就先說這么多了 說再多現在也只是紙上談兵 這位朋友是剛入門的吧 建議不要考慮元青花了 因為「元青花」實在是爛大街了 剛入門的話 還是從明清的民窯瓷器入手吧 從小玩到大 沒有人是一入門就玩元青花的。。。。。。。。

很高心為你回答
本人是學習這個專業的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話可以繼續提哈

BY 豬是の說來過倒

閱讀全文

與元青花盤玩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t恤的折疊方法有哪些 瀏覽:617
熬夜預防方法有哪些 瀏覽:533
電腦鍵盤字元使用方法 瀏覽:625
瘤胃鼓氣的治療方法 瀏覽:760
無保護分娩接產方法研究目標 瀏覽:430
29x5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58
膽管癌預防性治療方法 瀏覽:689
天然氣流量計安裝方法 瀏覽:938
井字樓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251
羽毛球快速入門反手的方法 瀏覽:811
魯班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412
小車如何除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647
用白醋祛痣的正確方法 瀏覽:248
老疤怎麼去除最有效方法 瀏覽:660
cfoutofmemory解決方法 瀏覽:705
惠普m436列印機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22
c型鋼的安裝方法 瀏覽:491
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356
小烏龜怎麼養在家的方法 瀏覽:309
聯想的設備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