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魚腥藻密度的計算方法

魚腥藻密度的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4 21:27:34

1. 原核生物的藻類有哪些,真核的又有哪些

藍藻(原核生物)
藍藻亦稱藍細菌或藍綠藻。過去被劃為藻類,但近代研究表明,它們的細胞核結構中無核膜核仁,屬原核生物。加之不進有絲分裂,細胞壁也與細菌相似,由肽聚糖組成,革蘭染色陰性,故現在將它們歸於原核微生物中。
藍藻為單細胞生物,個體比細菌大,一般直徑或寬度為3~15微米。但是,藍藻很少以單一個體生活,通常是在分裂後仍集合在一起,形成絲狀或單細胞的群體。當許多個體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很大的群體,肉眼可見。
藍藻含有色素系統。由於每種藍藻細胞內所含各種色素的比例不一,所以可呈現藍、綠、紅等顏色。藍細菌的營養簡單,不需要維生素,以硝酸鹽或氨作為氮源,有固氮作用的種很多。藍藻進行放氧性的光合作用,為專性光能無機營養型微生物,這些特點與一般藻類相似。其生殖以裂殖為主,少數種類有孢子,絲狀藍藻還可以通過斷裂形成段殖體進行系列,沒有有性生殖。藍藻具有趨光性(在光照強度低的情況下做向光運動,在光照強度高的情況下做背光運動)。
藍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大多數具有氣胞,這種包胞由中空的膜亞單位即氣囊排列而成,氣囊成堆排列在一起,囊壁由不溶性蛋白質構成。其強度能承受200KPa,超過這一壓力,氣囊破裂。氣囊隨藻齡的增長而加大,主要功能是為藻類在水面的漂浮提供浮力,使藻類便於在水中散布。(一些藍藻(如銅綠微囊藻)能夠隨光照調節其浮力,夜間的浮力無法控制。)
藍藻的危害:藍藻對環境適應性強,繁殖迅速,在富營養水體中,可大量繁殖造成以下主要危害:(1)形成水華,影響水體富氧作用,導致魚和其它水生動物的死亡,使生態系統破壞(2)產生臭味。富營養化水體常發生多種令人不愉快的味道,這種味道多來自藻類,不但污染空氣,而且使以此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帶有異味,影響飲用和人體健康。還可使與水相關工業產品質量降低(3)產生藻毒素、藻類能產生的毒素的種類不少屬於藍藻如銅綠微囊藻,水華魚腥藻、水華束紅藻等飲用含毒藻的水可使野生動物和家畜死亡,也可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藻毒素:是由水華水體中有毒藻類產生的一類多肽類毒素,其中微囊藻毒素LR和YR型異構體(Microcystin . MC-LR . MC-YR)是其主要毒性成分,藻毒素急性毒性實驗表明,藻毒素可以引起充血腫脹,病理學觀察顯示肝臟嚴重淤血、出血和片狀壞死,表明肝臟是藻毒素的靶器官。藻毒素具有促進肝細胞增生的功能,藻毒素單獨作用不能激活GSTPi基因的表達,但能促進已啟動的GSTPi基因表達增加,對肝癌的發生具有促進作用。(國標 0.001mg/L)
藍藻試驗研究表明:雖然生長期的藻細胞也能主動釋放毒素(40%),但大部分的毒素是在細胞衰老和死亡時釋放(60—80%)。
微囊藻毒素MC–LR在環境水體中可發生生物降解,其半衰周期約為一周。(2002年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鑒於藻細胞密度測定較測定MC–LR容易,根據多年對藻密度與MC–LR測定的結果回歸所獲得的兩者的關系式,提出了飲用水源中藻密度的安全限值、警戒限值、危險限值。2005年5月17日衛生部組織的全國環境衛生標准委員會鑒定了該學院提出的飲用水水源中,藍藻密度的限值為9.1ⅹ105個/L,並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的報批稿上報。)

2. 魚缸養魚密度問題

以水體60厘米高計算:您的魚缸適合飼養5CM以下的小型魚70條,或5—10CM的中型魚15條,或10—20CM的中大型魚10條。
養魚應該注意:水質要沒問題、溫度與光照要適宜、食物保質且定量、操作柔緩、用葯慎重、遠離有毒物(注意平時家中的油煙、殺蟲劑和蚊香)
1.不要魚多缸小 有過濾的1升水(長寬高10×10×10厘米)養1厘米魚,多了會極易生病死亡。缸在至少30厘米以上,才容易保持水質。或者無過濾設備的請根據水面面積計算魚只,熱帶魚每厘米體長(不含尾鰭)需30平方厘米水面,金魚需60平方厘米
2. 開缸養水 應先用濃鹽水消毒後清水洗凈不殘留後,再加滿水,缸中水溫溫度應在28-30度之間(養冷水魚,溫度不要低於15度),水要養7天後,放入幾尾生命力強的闖缸魚30日,(或入闖缸魚3日後,每日加硝化菌共7日,注意避光)(或以「三菌開缸」,但要注意分量適度,寧可少點,注意避光加氣)(或在養水期間在過濾槽內浸入水中一個去皮的生蝦仁,直到蝦仁完全化掉),開缸期間有過濾的不能停,20日、最好30日以上無事後,才能正式放魚. 另外不能讓陽光直射魚缸!
A本條()中的是說給有過濾設備,且有條件需要用硝化菌的魚或人,四種方法選一種就可以了 B另外開缸完後魚平時溫度應該要看養的魚和水草的品種、生存、治療等需要來定 C開缸水清後魚缸要有光照但不能是陽光直射中,另外過濾槽等硝化菌生存處一定要避光,透氣(如是內濾或外濾桶就不能停,如停電過2--3小時有資料說硝化菌會開始死,不泡水的情況下,上濾是8小時,滴流式的上濾12小時)C加滿水不是說要把水加的滿到缸口,是說加到適合的位置,一般要距缸口一段距離,距離以缸的大小和設計具體來定。
3.放魚時 注意 (過水) 應把魚和袋一起入缸,15到30分後,去水和袋,裸魚入缸,期間分多次在袋中加入缸中水使魚適應 頭天不餵食 (買時注意到不要魚身上有白點、白毛、爛鰭、掉鱗之類的)
4.換水 換水應以你的水質情況來定。 如有過濾而缸又大可少,沒過濾而缸小可多,水要晾過,換水時用清水洗(不要用洗滌劑)濾槽最上層的過濾棉(注意不是中層的生化棉 ) 每次換6分之一 。冬天10到20日左右,夏天5到7日換水。有需要換水和洗過濾棉的特殊情況再特殊處理。所以缸大魚少的好處就是可少換水和缸中水質平衡好把握。
5.食物 15分內吃完為准 一日一到二次 剩餌料,撈出 不能有油 不要魚店那種最便宜的紅綠粒,如是草金魚(紅鯽魚)就是你吃的饅頭也比那個好
6.用葯物 一定要要慎重 因為幾乎所有葯物過量,魚一定會死,就是常用的鹽也是一樣。所以用葯一是要注意量的多少,二是要早發現早治療,如是個體或幾只有問題,最好隔離治療。三全缸用葯一定要慎之又慎,很多人的魚都是自己用葯毒死的。三治療時有時水溫適宜,也很重要。
有人為了水清,亂用凈水劑、殺菌劑,在這里提醒:不要亂加葯。亂加葯 就象是說:要保持一個不出門的人的(沒下水道和廁所) 的房間干凈和不生病的方法-----------------------是用清新劑、消毒劑和葯物。 你覺得可能嗎?
要水清應該加強過濾系統 加強物理過濾微小顆粒,加強生物過濾處理有害物質和凈化水質。
7.種水草 有幾種吃草厲害的魚,如想要種水草應該種便宜且生長快的輪葉黑藻(蜈蚣草、水蘊草)、苦草。 或貴點但生長慢、金魚等吃草魚不大吃的水榕
設備
1.大的魚缸,或其它裝魚的東西,標准10立方厘米養1厘米魚 和一個溫度計
(這是必須的)
2.適宜的過濾設備,是個有利的好幫手,如:水好缸大水多但魚少,可不用 建議上濾 (選用)第一層濾渣的濾棉我用的是 信友超級過濾棉(如有上濾,最好用)
3.適宜的底砂 不是特別的發燒友 用石英砂、或黑金沙就可以 ,觀賞性強 利於種草 厚度3到4厘米 (選用)
4.種水草 有幾種吃草厲害的魚,如種水草應該種便宜且生長快的輪葉黑藻(蜈蚣草、水蘊草)、苦草。或貴點但生長慢、魚不大吃的水榕 (選用) 水草對生態平衡很有好處,有條件種的(建議種)
5.三菌,開缸和凈水時用。硝化菌、酵母、媽咪愛、活性乳酸菌(選用)
6.加熱棒 熱帶魚冬天室溫在22度以下的(必用) 金魚、錦鯉(選用)
7.燈具 如能保證不被陽光直射又能保證每日足夠的光照,可不用 (建議用)
買魚
1.不選 瘦弱、肚子又扁的魚
2.不選 身體表面有病變的魚(如白(紅)點、白(紅)斑、體畸形、立鱗等)
3.不選 沒定水的魚
曬水、或名:晾水、困水(選一種)注意曬水期間的防污染。
用大開口無毒材質的容器
一、太陽下暴曬至少1天的水
二、沒有陽光、陰涼通風處,晾過一周的水
三、氣爆過24小時以上的水
四、一個強燈貼近水面照射,氣爆半小時即可
爆藻
爆藻是燈光或自然光過強。減燈光強度到每升水0.5W,減光照時間到8小時,最好分上午和下午分開3-4小時開燈。自然光過強注意蔽光!過程要半個月左右。

3. 海洋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海洋生物與海洋污染
王明俊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
摘要
本文對海洋生物與海洋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其中包
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學過程、海洋生物對污染物分布和歸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對海
洋生物的影響等。此外,作者還就知何保護海洋環境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海洋對人類現代經濟的發展和滿足人們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近年
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也日益高漲。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海洋環境的污染問題,
因此,開發海洋就必須保護海洋,開展海洋生物與海洋污染物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調查與
研究成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其成果不僅能為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而
且可為其未來作出有效的預報服務。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作一概
述,為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提供參考。
一、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學過程
海洋生物對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攝取,包括吸附和吸收兩種情況。吸附是物質結合於體
表細胞壁的過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較小的化學吸附。吸收則是污染物穿過
體表(通過鰓、消化道的壁)進入體內,主動或被動地轉移(經血液、血淋巴的循環)到其
它組織和器官的作用。
生物通過被動機制吸附並結合於細胞表面的金屬量,比通過代謝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
的金屬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與生物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比例有關,個體小的生物
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較大、代謝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較短時間內(從幾分鍾到幾小時)
即可達到平衡,浮游動物的平衡時間也較短(從幾分鍾到幾小時)。一般每單位時間內污染
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數。生物的生理狀況、生活周期、攝餌習性和種群密度等對吸
附作用會產生顯著影響。如活的比死的剛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種群密度大吸附
量就相對的少。水的pH值、硬度、溫度、鹽度、水中通氣情況、生長調節物質、有機物、
本文於1987年10月30日收到,修改稿於1988年2月11日收到。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質量I

懸浮顆粒和腐植質等環境因素對攝取亦有很大影響。例如,河口區的pH值從7.3增至8.6
時,幾種大型藻對二Zn的攝取率增高。因為在酸性條件下,金屬以自由離子形態存在,對
藻類的毒性較大;在鹼性pH值時,某些金屬傾向於形成不溶性的鹽類或氧化物、氫氧化物
等沉澱下來,對藻類的毒性降低。而且在通常條件下被鰲合、絡合的重金屬,其離子的活度
降低因而比其游離離子的毒性小得多。在一定范圍內,海洋生物對金屬和放射性核素的攝取
與溫度呈正相關而與鹽度呈負相關。如鮑氏織線藻對『,c。和「『Mn的吸收,分別在25和36℃
時達最大值,溫度再升高時則吸收減少。這可能是由於增加溫度時呼吸作用增強相對減輕了
重金屬毒性的原因。增加鹽度會導致吸附的重金屬和溶解陽離子之間的競爭作用,後者可部
分地取代重金屬因而呈現負的相關性。另外,水中各種污染物的濃度、化學形態和化學價、
污染物之間的協同或拮抗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環境中停留的時間等,也會影響生物對污染物的
攝取。例如,環境中有高濃度的銅時,柵列藻能增加對鎳的吸收,有DDT時,硬石葯
對.「zn的吸收減少。通常,這種吸收率是接觸速率的函數。在污染物的濃度恆定時,一定
時期內,生物吸收污染物的量隨時間延長而增多,一般遵循弗羅因德利希等溫吸附線的關
系。
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第二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是積累,它取決於生物對污染物的同化效
率、濃縮程度、急性或慢性污染作用等因素。例如,短期嚴重污染時,污染物的濃度較大,
從水中濃縮是積累的主要途徑,這在低營養階層的生物特別明顯,如聚球藻對金屬的積
累24小時就可達到平衡,並且其積累程度與溶解的金屬濃度成比例。如果是長期輕度污染,
則攝餌是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基本途徑,特別是處於營養級頂端的海洋生物,污染物沿食
物鏈轉移占絕對優勢,如海鳥對DDT的積累等。
不同生物對污染物的濃縮程度不同,如貽貝和多毛類濃縮多氯聯苯的系數分別為390和
3830。濃縮系數受脂肪含量的影響,而且一年中不同時期的濃縮系數也有很大差別。有的生
物濃縮污染物的系數很高,如撓足類、魚類和裸鰓類軟體動物濃縮磷的系數分別為2.4lX
106、2.66xlo6和6x10呂。同是軟體動物,扇貝、牡蚜和貽貝濃縮鎬的系數各為2.26火10。、
3.18xl。『和1.0x106。因此測定生物的污染物含量,可作為評價海洋環境質量和海產品衛生
質量的重要依據。污染物在體內的平衡因生物而異,受多種因素影響,是個不斷變化的動態
過程。至於生物放大(如甲基汞)一般存在於有食物鏈關系的生物中,但也有污染物在食物
鏈中逐級減少的情況,例如砷在藻類、螺和繪魚中的含量分別為119.1、39.1和1.13群2,/9。
污染物在海洋中第三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是向體內各器官的轉移分布。由子生物內環境
的特點及代謝的變化,各種污染物在體內的分布並不一樣。例如,對脂類有較強親和力的有
機氯,主要貯存於脂肪組織中,銅和汞主要與蛋白質的琉基結合,鋅和錫主要與亞胺哇結
合,鑽的結合則與氨基酸有關,這些物質在軟組織中較多,鈣和銘主要積累在海洋動物的骨
骼或介殼中。污染物在體內的分布變化,反映了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和轉移情況,可用作評
價環境污染變化的依據。例如,當汞主要分布在魚的肝和腎中時,表明水體正在受到汞的污
染,若發現肌肉中汞的含量較高時,表示水體中汞的污染已減輕,魚在不斷地把汞排出體
外。污染物在體內各器官的分布,還因生物種類不同而異。例如,鉛在加州海獅、紫貽貝、
巨鰲蝦和沙蠶中分別分布於骨骼、腎、鰓和表皮中,這種情況對水產品的加工利用具有參考
價值。止竺一一一一竺一生竺墮一生蘭『一一一一一一)卷
污染物在海洋中第四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是排解

海洋生物以顆粒態或可溶態形式排解
污染物的作用受污染物的性質及其在體內的結合形式、排解途徑、生活周期和生物種類與環
境因素等影響。例如,吸附於浮游植物細胞壁外的金屬幾乎是瞬時解吸的,
金屬排解就很慢

虹娃魚排泄汞的速度受溫度影響,15℃時為4℃時的2倍
結合在細胞內的

排解的主要方

海洋哺乳動物的乳汁分泌、魚類等的粘液分泌、甲
殼動物的蛻皮和生物體內各種酶系對污染物的解毒和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等。例如,螃蟹
每次脫殼可平均帶走原有總鋅量的61解。除此之外,生物在生長繁殖時,因細胞分裂身體增
二、海洋生物對污染物分布和歸宿的作用
海洋生物對污染物分布和歸宿的反饋作用,包括生物之間、生物和水與碎屑(含溶解性
有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及一定水平或垂直距離上的載帶。生物對污染物轉移與解毒的機理
本質上決定於能量,但有時這種過程可因純粹物理的或化學的過程而促進或加強,如股流擴
散、潮汐交換、海流運動或溶解、絡合、沉降等,從而使生物學過程轉移和搬運污染物的速
度與物理的或化學的作用速度不相上下,構成了海洋中的一個快速運轉系統。
(一)生物運動對污染物的轉移
生物主動或被動地水平運動,可把污染物載帶到很遠的地方,有的長達數千公里,如魚
類的徊游、海鳥的遷徙或人類對海洋生物的捕撈等。這種搬運對半衰期長的污染物很重要,
估計以這種方式搬運的生物量每年可達6
.
0xlo7t。被污染的浮游生物在海區可漂移一定的
距離,馬尾藻和水母還能遠距離地載帶污染物

海洋生物的垂直游動,可從每天的數米(浮
游植物的沉降速度)到達千米的深度(深海魚類的徊游)
運4000一5000m,底棲動物的幼體也能垂直彌散污染物。
,通過不同的食物鏈甚至可向下搬
游泳力強的生物如烏賊,既能遠距
離游動,又能垂直下游到很深的水域,這類生物轉移污染物的潛力也不能忽視。
(二)食物鏈傳遞對污染物的轉移
食物鏈傳遞是污染物轉移的一種重要方式,海洋生物經濾食或捕食攝餌的逐級作用,可
將污染物高度地濃縮於最高食性層次的生物中。如大家熟知的例子,美國長島河口區水中
DDT的濃度為。.Oo005mg/L,浮游生物的含量為0.04mg/kg,經食物鏈了個營養級的遞
增,到最高食性層次鷗鳥時的含量達75.5mg/kg,相當於水中濃度的151萬倍。一些食腐的
和深海懸浮索餌的動物、深海底棲魚類和底棲動物的幼體,都能把污染物載帶到上層水域或
轉移到較高層次的食物鏈,因此對污染物的再分布起了重要作用。
(三)生物沉積對污染物的轉移
生物沉積作用對污染物的轉移也有很大的影響。攝食糞粒和沉積碎屑的底棲動物,可將
濃縮了的各種污染物經排糞、蛻皮、產卵、分泌粘液和足絲分泌等排出體外。另外,生源性
顆粒、細胞或碎屑的溶解滲出和屍體的自溶作用等釋放的污染物,通過沉積作用也能轉移到
很深的水域,從而促進了污染物在底棲邊界層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沉降中的生源性顆粒和
碎屑,還能把多種污染物不斷地釋放到各水層中,進一步擴大污染的范圍。上述諸因素的重
要性決定於生源性顆粒和碎屑的產生率、沉降率和污染物的濃度等。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質量I
(四)微生物降解對污染物的轉移
海洋生物轉移污染物的又一重要方式,是通過水域中特別是沉積物中微生物的降解使污
染物的毒性降低、污染程度減弱變成無毒或消失的自凈作用,加速了這些物質在環境中的再
循環和再礦化,這是因為微生物具有高效的分解有機物或轉化重金屬化合物的酶系。例如,
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是促使汞甲基化的主要原因;氧化菌能造成硫化氫的還原環境,從而影響
了沉積物締合元素的遷移和分布。微生物在需氧條件下可降解氯化烴類如艾氏劑、狄氏劑和
異狄氏劑。許多細菌、酵母和黴菌能降解石油烴類。另外,沉積顆粒上的微生物群體,有可
能充當污染物的載體而進入以顆粒物為餌料的生物(濾食性動物)及攝食它們的動物所組成
的食物鏈中,因此起了參與食物鏈傳遞轉移污染物的作用。而在這些動物的糞便中同樣含有
載帶污染物的大量微生物,通過動物的排糞,可以又進一步稀釋和轉移污染物。
三、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海洋中的污染物,主要分為懸浮固態的營養物和天然有機物,包括氨和其它的天然需氧
物質及熱排放物,它們大量地通過生態系天然循環,容易降解;其次是生物性污染物(包括
細菌和病毒),它們在環境中具有中等的穩定性,第三類是重金屬,它們以比天然系統高得
多的濃度出現,對降解非常穩定;第四類是毒性化學物質,包括許多合成有機物和放射性物
質,它們能損害遺傳功能,使生物致病、致癌、致畸,具有潛在的危險。污染物對海洋生物
的影響多種多樣,其致毒的機制也比較復雜,這里僅從幾個主要方面加以簡介。
(一)污染對海洋生物生化代謝的影響
重金屬能阻礙生物合成途徑中的氧化過程,干擾或改變酶和DNA的結構與功能,或與
蛋白質的琉基、生物膜結合,阻礙或破壞物質交換過程,不僅影響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
利用,也會影響對有毒物質的分解、轉化和排出。例如,20mg/L的錫能完全抑制崎嶇魚腥
藻的固氮酶活性。1拼mol的鑽可抑制佛氏綠枝藻的蛋白質和RNA的合成。油膜不僅阻礙海
水表面的氣體交換和減弱陽光的射入,影響海洋生物需要的氧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
其中的芳烴還會破壞藻類的葉綠素。海水中含0.1「g/L有機汞和低至。.。王拼g/L的狄氏劑,它
們都能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海洋生物的肝微粒體氧化酶系對污染會
產生雙重反應:一方面這個酶系的芳烴羚化酶被石油烴誘導後,酶活性顯著增加,使魚類代
謝苯並(。)龍等芳烴化合物的反應速度加快,排解污染物的能力增強,減輕了對生物的毒
害;另一方面,它又能活化某些化合物成為強毒性的致癌物或誘變劑,如貽貝肝胰腺的混合
功能氧化酶把環磷酞胺抗癌物轉變為海洋生物的致癌物。
(二)污染對海洋生物生理行為的影響

粘附在魚鰓粘膜上的油可使魚呼吸困難,失去生理平衡,甚至窒息而死。海洋生物可通
過吞水(如魚類)或攝餌把石油留存在腸道內,從而使動物麻醉或使其細胞壞死。低沸點的
石油飽和烴,能幹擾、麻痹和損害動物的運動與定位神經,於樞及化學感受器,破壞生物的趨
化性與化學通訊機能,改變水生生物的徊游路線,嚴重影響生物的索餌、聚群、求偶、產卵、避
敵等行為。如海水中原油濃度為0.2Tmg/L時,24h即能毒害黃道蟹觸角的化學感受作用,一影
響其攝餌。.污染可增加動物的能量消耗,使耗氧量、攝餌量和排泄作用發生屏常,例52海洋環境科學7卷
如,0.1一50mg/L的狄氏劑就使招潮蟹難以適應環境。
(三)污染對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
超過閉值的重金屬使浮游植物的細胞分裂速率降低或膨脹破裂,改變色素體顏色。據調
查,海洋微表層中重金屬的濃度比下層水要高1D一100倍,由於抑制了細菌的繁殖和浮游植
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海洋基礎生產力,進而減少了動物的餌料來源。0.06雌/L的甲基汞
能抑制小球藻的生長,60mg/L的無機鋁能造成亞心形扁藻死亡。污染使藻類種的多樣性大
為減少,阻止了優勢種的形成。油濃度為10mg/L時,就會使幼魚、幼蝦的血液循環受阻,發
育異常。此外,由於資源開發和海洋工程建設不當,導致海流、鹽度、底質和餌料浮游生物等
改變,破壞了海洋生物的養殖場、產卵場,對海洋水產業影響極大。如美國的墨西哥灣就因
此造成高鹽度的海水入侵牡礪養殖場,破壞了半鹹水的產卵場。又因牡礪幼蟲被掠食和發生
病害,產量逐年下降,1972年的平均畝產僅為1945年的10形。因此,海洋污染給海洋生物資
源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潛在危害。
(四)污染對海產品食用價值的影響
水中含油濃度為0.01mg/L時,海洋生物在24h即可沾上油味,通過鰓粘膜侵入體內,
再經血液循環迅速擴散到全身。海水中含油濃度為。.lmg/L時,魚、貝類在2一3h內就發
臭,因此降低了食用價值,減少了海產品的銷售量。1983年福建淚州灣建立拆船廠後,排出
的大量油污使周圍海水的含油量遠遠超過國家標准,甚至達百倍以上,養殖的海帶、紫菜
因有強烈異味難以出售,使惠安縣的水產養殖業受到很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我國沿海已建有
近300個拆船廠(點),如不注意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將使沿海養殖業遭到更加嚴重
的破壞。海洋生物積累酚類也會產生不良氣味。此外,牡礪因銅和鋅的污染而呈綠色並有銅
綠味,食後引起腹瀉,因而降低了商品價值。海水中銅和鋅的濃度分別為0.D2一D.lmg/L和
0.1一0.4mg/L時,就足以使牡礪著綠色,這種牡礪肉銅和鋅的含量比正常牡蝠高10到20倍,
而且銅和鋅共同作用時有毒性增強的效應。
工業污水可使海帶腐爛,動物的味蕾糜爛。高溫及銅和鋅污染的協同作用能造成蛙魚致
死性的潰瘍流行病。由於污染為細菌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或細菌增強了對海洋環境的適應,使
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時由於環境污染的應激作用,又使海洋生物降低了對病菌的抵抗
力,導致海洋生物感染細菌或病毒而患病。例如,1984年在北海南部和1985年在荷蘭沿海捕
獲的比目魚分別有半數患病或40廠有肝癌。最近美國發現患癌的魚類已近300種,赫德森河
中兩齡的結魚幾乎100拓患肝癌,布萊克河的蛤魚肝癌達80炙,迫使當局下令不準在河中垂
釣或游泳,禁止出售這些河所產的魚類和飲用河水。
(五)污染造成大批海洋生物逃離或死亡
海洋污染不僅使海洋生物資源遭受各種危害或潛在的影響,而且給海洋水產業造成災
難性的巨大損失。1962年夏,日本有明海因暴雨將施用於農田的五氯苯酚沖入海域,毒死貝
類幾萬噸,造成26億日元的損失。1967年「托雷·卡尼翁」號油船事件,使英吉利海峽西岸4一
10萬只海鳥死亡;同時海域中的鮮魚魚卵有50一90萬被殺死,幼魚也近於絕跡。1972年日
本漱戶內海因霍氏眼蟲(Hornell:』sSp)形成的大規模赤潮,死亡鱺魚140。萬尾,損失71億
日元。19了3年8月,美國新英格蘭沿岸暴發赤潮,一周內養殖場僅貝類就損失3400萬美元。
1987年4月5日,廣東茂名市發生一次氰化物泄漏事故,使梅江中下游水中氰化物合量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質量I
達0.13一0.45mg/L,超過漁業用水標準的6一22倍,死亡淡水魚26種50餘噸,致使梅江及其
入海口附近海域嚴重污染,海水魚、蝦、貝、蟹類也大批死亡,損失難以估計。
應當指出,由於污染物的毒性不同和各種生物對毒物敏感性的差別,生物對污染的
耐性和受害程度也各異。例如雄壺對低pH的污水抵抗力很強,但對石油的抵抗力卻很差。
海洋藻類對重金屬的耐葯性有很高的種類特異性,對一種金屬的耐受力並不能自動地使其具
有對另一種金屬的耐受力。當然也有多重耐受性和復合耐受性的例子。另外,受影響的生物
也會因適應而逐漸增強抗污染的能力,例如在有高銅濃度的河口區的墨角藻,比低銅濃度河
口區的墨角藻更能耐受銅的毒性。一般,游泳力強、年齡大的生物受害較輕,底棲動物如貝
類、蟹類和生物幼體受害較重。
綜上所述,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物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人類對其認識的深化和
掌握它們相互作用與影響的規律,是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探索過程。保護海洋
的核心問題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的平衡,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生產力、保證海洋生物資源的永
續利用和保障人類的健康與福利。海洋污染生物學的理論和大最的污染實例,都充分說明了
把環境保護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的科學性、必要性和和必然性及其深遠的戰略意義。

4. 小球藻和ph值的關系

(1)由於一般淡水的pH介於6.5~8.5之間,所以實驗中設計pH范圍在6.0~9.0.
(2)由題圖1可知,單獨培養時,不同pH條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魚腥藻的種群數量按S型增長;由圖1可知,pH在6.0~9.0之間,隨pH增大,環境容納量增加更顯著的是魚腥藻.
(3)共同培養時,小球藻與魚腥藻之間通過爭奪光照、爭奪營養物質等形成競爭關系.
(4)已知多數淡水魚生長的最適pH為7.0~8.5,而pH在6.0~9.0之間,隨pH增大,魚腥藻的環境容納量不斷增加,是主要的水華藻,所以水產養殖中水體pH應控制在7.0左右.
(5)①搖蚊幼蟲以有機碎屑為食,所以在該生態系統中屬於分解者.
②由題意可知流經此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以及人工投放飼料中的能量.
③小球藻固定的能量流入浮游動物後,除了圖示中流入下一營養級、流入分解者外還有自身的呼吸消耗.
故答案為:
(1)一般淡水的pH介於6.5~8.5
(2)S 魚腥草
(3)爭奪光照 爭奪營養物質
(4)7.0
(5)①分解者 ②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以及人工投放飼料中的能量 ③自身的呼吸消耗

5. 如何改善養殖魚的味道 詳細�0�3

如何改善養殖魚的味道沈陽市水產科學研究所 王明焰 ! ! 水產養殖業要向優質、高效、安全的方向發展,高效與安全已經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實現水產品的優質應該是今後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方向。雖然對於優質水產品目前還沒有明確統一的標准,但是在無公害前提下,味道純正、無異味,保持水產品原有的自然風味應該是優質水產品的一個必備條件。從主要水產品營養成分的研究看,水產品是優於畜禽產品的優質食物。可目前市場上某些魚類出現了賣魚難的問題,市場價格偏低,效益遞減現象明顯。這一方面是由於水產養殖業蓬勃發展,市場供應充沛,同時也有養殖魚味道、品質不如從前的原因。 ! 魚味與魚類品種魚類的品種不同,肌肉中蛋白質氨基酸組成不同,脂肪中脂肪酸種類比例不同,味道就不一樣。水產動物與呈味有關的氨基酸如賴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魚味道鮮美,即這些氨基酸的含量較高;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差異是導致海淡水魚味道不同的重要原因。人們注意到,即使是某些名特優品種,其養成品與傳統的天然品種味道也是不同的,有些甚至相去甚遠。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在養殖過程中影響魚味道的各種因素。無論是各種名優品種,還是傳統的養殖品種如「四大家魚」等,只有安全、無公害、味道純正才能稱得上優質水產品。從食物鏈的金字塔結構上看,各種植物食性、雜食性的魚類必將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而且在繁殖、生長速度、飼養、適應環境等方面這些品種都具有優勢,一些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已經形成了食用其中某種魚類的習慣,甚至文化。如同各種蔬菜品種再多,最後還是離不開那幾樣家常菜,所以如何實現普通養殖品種的優質化,在養殖過程中保持它們的天然美味,不因人為的養殖行為而增添不良異味兒,則顯得更有意義。 " 魚味與飼料養殖過程中飼料是影響魚類味道的主要因素之一。飼料是養殖魚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影響魚類味道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人們在設計魚類飼料配方時,主要考慮魚類的營養需求,養殖過程中也是採取各種方法、手段保證和促進魚類的攝食,以達到使魚體快速增重的目的。養殖戶都對餌料系數特別關心,追求低餌料系數,一些飼料廠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適當地在飼料中添加促生長劑、激素、葯物,實現魚的快速生長,造成魚體脂肪、水分含量增加,內臟比、肝重比增大,魚體雖未出現死亡,但已不是健康的魚了。魚的可食部分,可食優質部分減少,形成了「虛假」的低餌料系數,降低了魚的使用價值、商品價值,使某些水產品形成了「相對過剩」,而且還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此外,飼料組成對魚品質的影響也非常顯著而且因素很多,不過最基本的還是三大有機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能量以及同各種微量元素之間的關系。研究證明,許多營養不平衡的飼料都會使喂養魚出現內臟反常積累脂肪的現象,改變了魚體蛋白質、脂肪組成和比例,同時也改變了魚的口感、味道,嚴重的還會產生各種疾病。例如,投喂超出魚體正常生理需要的蛋白質飼料或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都會產生腹部膨大,體型變態,抵抗力差,體脂肪含量高的「肥胖魚」,使魚肉本身的品質下降。飼料中蛋白質的氨基酸平衡也至關重要,其中一些不平衡的氨基酸經脫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有些就會在體內形成多餘的脂肪積蓄起來,而含氮的部分會以氨、尿素、三甲胺等形式排出體外,其中三甲胺是造成海水魚臭氣的重要原因。淡水魚體內氮的排泄主要是以氨的形式,氨本身也具有難聞的氣味兒,同時是魚類的致病因子,所以無論從防病角度,還是從養殖魚品質的角度,淡水養殖用水中氨的含量都是應該嚴格控制的。 % & 《漁業現代化》』%%( 年第) 期 對脂肪的利用首先應注意量的標准,其次要注意不同脂肪源對魚類的影響。在草魚飼料中分別添加約!" 的豆油和豬油,飼喂#$ 天,結果顯示添加豆油遠優於豬油,原因可能是豆油基本上可滿足草魚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而豬油中不含草魚所必需的脂肪酸,因此豬油被魚體吸收後除用於能量消耗外,多餘脂肪只能儲存於體內,體脂含量就高,甚至引起組織病變。不同種類的魚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草、鯉都能適應較高的碳水化合物飼料,虹鱒對碳水化合物的處理能力較差,對鰻鱺投喂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飼料,會發生生長減慢、肝重比增大、體脂肪增多的現象。這些都會降低魚肉的經濟價值。魚類攝食過多的能量同樣會積累大量的體脂肪,這對食用魚來講也是不希望發生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維持魚體代謝平衡的重要因素,如維生素%、膽鹼、肌醇都與脂肪代謝有關,尤其是草魚、羅非魚單喂顆粒飼料時往往會發生內臟脂肪浸潤,適當增加上述物質在飼料中的含量,有利於促進脂肪的代謝。除了飼料的組成配比外,飼料原料的種類也直接影響魚的味道。據嚴維輝(&』』()報道,淡水白鯧採用單喂東北大豆(黃豆)養成的魚味道好。在實際生產中飼養斑點叉尾魚回、革鬍子鯰,如果飼料以雞腸子為主,則養出來的魚食用中有股腥臭味。也有反映投喂膨化飼料養成的魚味道好的,一般認為食用天然餌料的魚味道好於投喂人工飼料的,比如普遍認為野生魚味兒好,有時感覺精養池中套養的鰱魚味兒甚至好於精養鯉,原因可能就是鰱魚吃食的是「天然餌料」;草魚喂配合飼料,長得好,但有時肉質較差,喂草長大的質量好,很受歡迎,合理開發優質牧草、種草養魚是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思路。人的味覺、嗅覺千差萬別,各人喜好不同,很難定量地測量,但以眾多人的感覺來衡量還是可靠的。同時筆者也認為目前野生魚也並非是魚味道的最佳標准,由於環境污染等因素,其安全性有時也是令人質疑的,另外野生魚吃食狀態不穩定,經常受寄生蟲的侵染,很難說是最佳的魚肉品質。總之飼料工業還將大有發展,只是人們需要注意它的發展趨勢,飼料配製不僅要考慮少用料多長魚,還要考慮飼料對魚體肉質的影響;除了注意魚體對飼料的吸收、利用外,還要注意魚體排泄物對水環境的影響,這也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魚味與水環境水環境是影響魚味的另一主要因素。魚類的生存環境主要包括水環境和底泥。魚類生活在水中與周圍水體有物質交換,如魚體通過滲透壓的作用主動或被動地由皮膚、鰓、鰭來吸收水中的一些礦物質,因此凡是水中揮發性的、有不良氣味的物質都會直接影響養殖魚的體味。不科學地濫用各種潑灑葯物都會給魚體帶來異味,如大量使用漂白粉不當造成死魚,撈上來的魚體都散發一股強烈的葯味,所以在食用魚起捕前制定休葯期,限制某些葯物的使用,不光是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從魚的品質方面也應如此。底泥過厚,沉積大量魚體排泄物、殘餌,產生沼氣,各種硫化物使池底發黑、變臭,直接影響魚體本身,同時滋生的大量原蟲、細菌,也易使池水富營養化,藻類繁殖旺盛,而藻類如顫藻、魚腥藻及細菌中的放線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有異味的化學物質,釋放於水中滲入魚體肌肉,產生特異的泥土味、臭土味。因此生產高品質的魚要有良好的水質和底質。實踐證明將養成魚用水泥池在清水中困養一段時間,可減除魚的異味,改善魚的味道。據樊海平(&』』&)養殖鰻鱺試驗,一般水溫於() *以下需經流水(』 + ($ 天,&& *左右需經流水) + (』天,水溫再提高,去除異味時間不會再縮短。另外將池水加鹽至鹽度為, +(』,-. 調低至)/ 』 + )/ $ 有助於縮短泥土味的去除時間。其它魚也有相似情況,靜水困養時要注意增氧,如果困養魚量大、密度高,還要防止氨氮、亞硝酸鹽過高,需經常換水。去除異味兒的原因,一方面由於魚體中的一些異味物質溶於水,另一方面困養期間不投喂,魚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尤其是脂肪、肝糖的轉化、消耗也對魚體肉質產生影響。相類似的情況就是人們普遍感覺經越冬開春捕上來的魚,即「開河魚」好吃。越冬期間池水溫度較低,池水清瘦,一些有異味的物質在低溫狀態下揮發較弱。 ! [通訊地址:(((』』#&)沈陽市鴨綠江街(( 號] ( ( 《漁業現代化》&』』# 年第! 期0

6. 水華暴發時,微囊藻數量(密度)是多少啊

100萬個/升以上

7. 治理藍藻的3種方法

氣溫逐漸升高,各地藍藻現象頻發,藍藻的暴發一再影響流域內的人民生活,對於藍藻的治理卻一直以來都沒有取得大的進展。今天小編結合實際情況來揭一揭藍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
藍藻結構及危害
藍藻是對藍藻門植物的籠統叫法,包括色球藻和藻殖段兩綱。因藻藍素含量較大,因此細胞大多呈藍綠色,故藍藻又稱藍綠藻;又因為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有人也稱藍藻為「粘藻」。

不過,僅溫度適宜並不會造成藍藻暴發,水體中存在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且水體不流動,再加上適宜的溫度,是造成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
藍藻暴發時,會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帶腥臭味的浮沫,被稱為「水華」,也有人稱為「綠潮」(以區別海洋發生以褐藻為主的「赤潮」)。「水華」的出現,會加劇水質惡化,對魚類等水生動物,以及人、畜均有較大危害,嚴重時會造成魚類缺氧死亡。

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毒素,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毒素,是肝癌的重要誘因。這種毒素非常耐熱,不易被沸水分解,飲用被藍藻毒素污染的水源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

2
治理藍藻有妙
目前市面常見藍藻治理方法
第一,生物防治法。
藍藻是淡水魚類的食物,花鰱或白鰱每增長1公斤體重就能「消滅」40~50公斤藍藻,通過投放此類魚苗治理藻類,防止藻類暴發。缺點如果水華污染嚴重,魚類無法生長,形不成大的種群,還是難以控制藍藻大規模暴發。
第二,生物浮床法。
利用吸附藻類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抑制藻類過量繁殖,從而建立生態平衡系統。在人工浮床上,用人工方法讓水上長出美人蕉、水葫蘆、旱傘草等等水生植物,既能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又可抑制藍藻生長。
第三,機械撈法。
這是最原始和傳統的辦法,即用人力連水帶藻一起撈出,在無錫水源口就是採取這個辦法,缺點是對於大面積藍藻治理仍難奏效。
第四、化學法。
即用化學葯物殺滅,一般用硫酸銅。但二價銅離子對生物幼體具有致畸性, 並引起餌料藻類的嚴重脫落;同時, 硫酸銅具有毒性, 會破壞水體正常的生態系統,產生二次污染。
第五、微生物菌除藻。
將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種進行菌群篩選、分離出來,噴霧乾燥後獲得高密度菌粉,再通過工廠化大規模生產,附著到專利填料上,形成高效處理系統。

閱讀全文

與魚腥藻密度的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銅鋁暖氣片安裝方法 瀏覽:135
如何黑斑最快最有效方法 瀏覽:260
電子經緯儀的使用方法圖示 瀏覽:359
生地中考拿高分技巧方法視頻 瀏覽:356
K平均演算法屬於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9
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好方法 瀏覽:535
用什麼方法可以測出音量 瀏覽:46
電信手機測網速的方法 瀏覽:652
寬頻解決卡頓方法 瀏覽:299
鴨蛋用什麼方法不破 瀏覽:47
抗血管新生治療方法 瀏覽:939
電腦上的列印機使用方法 瀏覽:152
泡沫軸放鬆方法圖片 瀏覽:604
t恤的折疊方法有哪些 瀏覽:617
熬夜預防方法有哪些 瀏覽:533
電腦鍵盤字元使用方法 瀏覽:625
瘤胃鼓氣的治療方法 瀏覽:760
無保護分娩接產方法研究目標 瀏覽:430
29x5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59
膽管癌預防性治療方法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