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的計算方法

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的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3 04:47:29

⑴ 發動機凈推力公式

水平推力計算公式是:F推=F合-F阻力。推力是推動飛行器運動的力,是作用在發動機內、外表面或推進器如螺旋槳上各種力的合力。

在帶有螺旋槳的推進系統中,螺旋槳推動空氣沿飛行相反方向流動,其動量增加,對螺旋槳產生反作用力即推力。

推力的介紹

推動飛行器運動的力。它是作用在發動機內、外表面或推進器(如螺旋槳)上各種力的合力。在帶有螺旋槳的推進系統中,螺旋槳推動空氣沿飛行相反方向流動,其動量增加,對螺旋槳產生反作用力即推力。螺旋槳往往裝在發動機前方,所以它產生推動飛行器運動的力也稱拉力。

噴氣發動機的推力是由向飛行反方向直接噴射高速氣流而產生的。發動機的最高燃氣溫度直接影響排氣速度,在一般的工作狀態下,燃氣溫度越高,發動機的推力就越大;通過發動機的工質的質量流量越大,發動機推力也越大。

在海平面標准大氣條件下,飛行器處於靜止狀態時發動機產生的推力稱為海平面靜推力。火箭發動機在接近真空環境下產生的推力稱為真空推力。對於空氣噴氣發動機,單位質量流量空氣所產生的推力稱為單位推力。推力與發動機最大截面積之比稱為單位面積推力。

⑵ 已知電機與滾珠絲杠參數,如何計算推力

F = 2* M /(d*tan(A+B))這個公式應該是教科書上的螺旋副受力公式,如果將該公式演變一下:F*(d*tan(A+B))/2=M---->F*2π(d/2)*tan(A+B)=M*2π。

通過發動機的工質的質量流量越大,發動機推力也越大。在海平面標准大氣條件下,飛行器處於靜止狀態時發動機產生的推力稱為海平面靜推力。火箭發動機在接近真空環境下產生的推力稱為真空推力。

(2)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用途:

滾珠絲杠軸承為適應各種用途,提供了標准化種類繁多的產品。廣泛應用於機床,滾珠的循環方式有循環導管式、循環器式、端蓋式。預壓方式有定位預壓(雙螺母方式、位預壓方式)、定壓預壓。

可根據用途選擇適當類型。絲桿有高精度研磨加工的精密滾珠絲杠(精度分為從CO-C7的6個等級)和經高精度冷軋加工成型的冷軋滾珠絲杠軸承(精度分為從C7-C10的3個等級)。另外,為應付用戶急需交貨的情況,還有已對軸端部進行了加工的成品。

可自由對軸端部進行追加工的半成品及冷軋滾珠絲杠軸承。作為此軸承的周邊零部件,在使用所必要的絲杠支撐單元、螺母支座、鎖緊螺母等也已被標准化了,可供用戶選擇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推力



⑶ 請問固體火箭的推力公式是什麼

當然有一個公式,這里無法顯示字母的腳標,就用漢字了:

推力 = 推進劑流量 × 噴氣速度 + ( 噴管出口壓力 - 外界壓力 ) × 噴管出口面積

該公式固體液體都適用

⑷ 如何計算出一個火箭的推力舉個例子

發動機的實際推力是要上試驗台測試的,你在網上應該能找到很多火箭發動機測試的視頻

⑸ 某些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F等於火箭在單位時間內噴出的推進劑的質量J與推進劑速度V的乘積.即F=JV.質子

3.2×10 -2 N

⑹ 火箭發動機 推力400噸 是多少N

慣性問題 剛起飛要把那麼重的火箭從靜止到快速上升 開始時當然要更多的力 這是燃料產生的能量多數用來了抵消慣性
然後飛船加速 依著原來速度的慣性 力當然就不需要那麼多了 這時燃料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你補充的問題 推理是400t 就是說這個力能推起400t的重量 假設火箭勻速垂直於地面上升 那麼所受的重力與推力就是一對平衡力 所以F=G=mg=4000000kg*10n/kg=4*10^8N

⑺ V2火箭發動機的了解推力

下面我們來了解有關推力的更多知識。
推力和固體燃料火箭火箭發動機的「力量」稱為推力。在美國,推力的單位是「推力磅數」,而在公制中則以「牛頓」為單位(4.45牛頓的推力與1磅推力相近)。1磅推力相當於使地球上質量為1磅的物體克服重力作用以保持靜止所需的推力。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為9.75米/秒(33.8公里/小時)。如果您帶著一袋棒球(假設每個棒球的質量為1磅)漂浮在太空中,並且每秒扔出一個棒球,使它與您的相對速度為33.8公里/小時,那麼每個棒球將產生相當於1磅的推力。如果您以67.6公里/小時的速度擲出棒球,那麼您產生的推力為2磅。如果您以3380公里/小時的速度擲出它們(可能是用某種「棒球炮」來發射它們的),那麼您將會產生100磅的推力,以此類推。
關於火箭,有一個有趣的問題:由於發動機拋射的物體實際上是有質量的,因此火箭必須攜帶這些質量。因此,我們假設您希望每秒擲出一個相對速度為3380公里/小時的棒球來生成100磅的推力,並持續1小時。這意味著您開始時必須攜帶3,600個質量為1磅的棒球(因為1小時有3,600秒),或總質量為3,600磅的多個棒球。由於您穿著太空服時的總質量只有100磅,於是您會發現「燃料」的質量遠遠大於有效負荷(也就是您)。實際上,燃料的質量是有效負荷的36倍。而這是個常見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目前必須用一枚巨大的火箭來將一個質量很小的人發射到太空——火箭必須攜帶大量燃料。

⑻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基本原理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火箭是依靠火箭發動機噴射工質產生的反作用力推進的飛行器。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隨著火箭推進劑的消耗,其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斗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導的稱為導彈,無制導的稱為火箭彈。

簡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 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圖1)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圖2)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圖3)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美國的W.von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分類與組成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 同,分為化學火箭、 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 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 荷。有控火箭還裝有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 箭發動機按其工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沖,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太空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對有控火箭而言,為保證火箭准確地導向目標, 還裝有制導系統。制導系統控制火箭的質心運動和繞質心的轉動(俯仰、偏航與滾動),將火箭穩定而精確地導向目標。制導系統的日臻完善和制導精度的不斷提高,是火箭技術發展的一大特點。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系統,並容納推進 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 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斗部(彈頭)。

為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 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攜帶型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台站等。

現狀與發展趨勢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 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蘇、 美兩國已經分別研製出六、 七個系列的運載火 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長征」2號E火箭(圖5),採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太空梭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⑼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怎樣控制推力的變化規律的

燃料燃燒的面積越大,產生的推力就越大,所以固體火箭的推力控制主要是對燃燒面積進行控制。而對於燃燒面積的控制主要就是對葯柱形狀的控制。
舉個例子說,如果一個圓柱形葯柱,中間打一個星形的小孔,在小孔內部燃燒。那麼隨著燃料的消耗,小孔越來越大,燃燒面積先增大後減小,推力也是先增大後減小。

⑽ 飛機的推重比怎樣計算

發動機最大推力數值除以飛機總質量數值

與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的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卵磷脂的食用方法 瀏覽:336
18種科學鍛煉方法 瀏覽:433
如何克服心理的方式方法 瀏覽:812
物理研究方法一共有幾種 瀏覽:387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手機變成藍牙 瀏覽:484
想把真皮斑淡化有什麼土方法 瀏覽:514
恩蘋果手機簡訊歸類處理方法 瀏覽:942
工程圖紙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544
s6藍牙耳機使用方法 瀏覽:974
訓犬的方法如何訓練馬犬 瀏覽:101
一個人能快速學會下腰的方法 瀏覽:780
籃球比賽技巧與方法視頻 瀏覽:860
循環水真空泵使用方法 瀏覽:570
vivo屏幕旋轉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50
結核桿菌快速檢測方法有 瀏覽:659
科目二五項操作技巧方法詳細初學 瀏覽:202
關節炎有什麼土方法 瀏覽:228
散稱商品正確的書寫方法圖片 瀏覽:833
細菌無性繁殖計算方法 瀏覽:291
t恤衫改造方法視頻 瀏覽:840
© Arrange www.lostcanyon.org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