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瀘定橋13根鐵鏈1萬多個鐵環40噸,在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這就要贊嘆古人們的勤勞與智慧了,在當時可沒有我們如今現代化的科技,和運輸條件,卻建造出這樣雄偉,令人贊嘆的瀘定橋。讓我們看看是如何做到的吧。
這就是瀘定橋的建造方式。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Ⅱ 當年在修建瀘定橋時,鐵鏈是怎樣架設的
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不停的敲鍵盤,只為等會欣賞小編文章的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美文,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
瀘定橋時鐵鏈是如果架設的我倒不知道,但我的親戚是這方面的專家,他這邊說鐵鏈是非常堅固的,與其他的鑄造方式完全不同。他是鐵環在火中鑄造後,在非常熱的情況下直接放入第二環。
環套環,環與環之間根本沒有縫隙的,這也是橋非常堅固的原因
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瀘定橋分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橋身由13根鐵索組成,每根長101.67米,重約1.5噸;13根鐵索共有扣環12164個,總重21噸,加上橋台地龍樁、卧龍樁用鐵,共重40餘噸,「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鐵橋
這么粗重的鐵索是如何從一邊拉到對岸的呢?要把每根重1.6噸多、粗如碗口的鐵索,在缺乏設備的數百年前,在群山中,拉過礁石密布、漩渦叢生的大渡河,談何容易!據了解,造瀘定橋時先以小船載鐵鏈由東岸運向西岸,由於鏈重水急,船還沒有到達西岸就掀翻了,總是不能成功。
後來,有一位少數民族的僧人指教建橋者:先把巨繩系於兩岸橋亭橫樑上,將帶有長繩的短竹筒套在巨繩上,把鐵索穿掛在竹筒內,在河對岸用七、八個人牽拽長繩,帶動竹筒使鐵索沿著巨繩滑向對岸。
那麼,鐵索被牽引過河後,又如何把鐵索拉緊並錨固牢靠?這是索橋成敗的關鍵所在。瀘定橋的鐵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圍繞在東岸二個直徑約為5至6米的大木輥上。木輥表面上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鐵索隨之慢慢拉緊。拉緊一段,用插銷插在重疊的扁環中,緊到不滿一個扁環時,就用鐵板條作為楔子一片一片插入隙縫中,到拉緊為止。這一工作需要70至80個勞動力。
鐵索拉緊後,把它錨套固定在橋台後面落井中的困龍上,困龍緊貼在地龍樁上。地龍樁埋置在離橋台頂面有5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夠的壓重。據估算西岸橋台自重約2300噸,鐵索傳給橋台總拉力僅210噸,安全系數較大。利用橋台自重作為壓重,來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國古代橋工的一個創造。瀘定橋鐵鏈曾斷裂過多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鐵索九條忽斷,溺斃多人。今年春(1844年)新修焉。」照過去的規矩,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一年小修一次。大修時須將全部鐵鏈拆卸,收到一岸(一般是東岸),逐節檢查整修,鐵環若有裂縫損傷一律更換。瀘定橋是勞動大眾智慧的結晶。橋的用鐵產自榮經,並在那裡經炭火煅造成形;建橋工人從當地抽調,其中冷磧、沈村的兩位土司最賣力;鐵工掌脈師傅是來自陝西漢中府的金火匠馬之常,監工是清軍化林營參將杜汝昆和守備楊君強。當時的監工非常嚴厲,要求每個鐵環必須打上鐵工記號,若有差池,輕者打二百大板,重者丟命!用生鐵鍛打的鐵環,極易氧化銹蝕。一環斷裂,全鏈俱損。因此對瀘定橋的維修,歷來按古訓採取三年一小修(換橋板和附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鐵索逐環檢查)的辦法。「我來瀘定這么多年,無數次見到大修,13條大鐵索卸在河灘上,由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錘逐環敲打,發現有問題的環就作個記號,由專人更換新的。
300年來,最早的一批鐵環已經基本換光了,現在橋西頭還剩下幾個。」王帶記者來到橋西頭,果然見到幾只打著印記的鐵環。「可以說,這里的每一個鐵環,都凝聚著鐵工的血汗。雖然不容易,但是和金字塔不能比。只建了1年多就是例證。!
瀘定橋橫跨大渡河,自清代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又稱鐵索橋.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親題橋名「瀘定橋」.瀘定橋橋長103米,寬2.9米,由橋身、橋台、橋亭3部分構成.橋身由13條鐵鏈組成,9根作底鏈,4根分作兩側扶手.每條鐵鏈重1300―1800公斤,分別由862至977個鐵環組成,環環相套,很為結實.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由熟鐵鑄造,全橋鐵件共重40餘噸.橋的東西兩邊各建橋台,全用條石砌成,下設落井,並設有天龍樁與卧龍樁,樁子全用生鐵鑄造,用於錨固鐵鏈.落井之上建有橋亭,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是清康熙時期四川當地的建築風格,飛檐翹角,古樸大方.橋頭西邊有康熙題寫的「瀘定橋」石碑,橋頭東邊有「御制瀘定橋碑記」.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模箱做好,鑄好一環,將第一環埋於沙泥模中,用模棍連通一環,將模棍取出,再澆鑄第二環,這樣連續不斷澆鑄鐵水,鐵鏈環做好,用本環槽圓輪架放船上運至河岸,起吊,木架吊環滑輪。羅啟斌寫。古代由於沒有現代化的大型施工機械,象架設鐵鏈這樣的工程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雖然從技術上來看難度很大,但並沒有難住聰明的古代工匠。在大渡河上架設鐵鏈,古人又是怎麼做到的呢?比較可信的方法是,在一支箭的尾端綁上一根很長的細線,然後又弓將箭射到對岸,這樣一條細線就過去了,然後細線的尾端再連著一根稍微粗的細繩,對岸的人就這樣把細繩拉過去,然後細繩後面再系著較粗的繩子,重復動作,粗繩子就拉倒了對岸,最後在粗繩子的尾端連上鐵鏈,拉動繩子,鐵鏈就這樣被拉倒對面了。
這個方法看似十分簡單,但包含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得不佩服!
民俗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召開研討會後,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挺符合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
應該是用船將細繩帶到對岸,然後帶上四川用竹子編的碗口粗那種竹纜繩,或是用粗麻繩將鐵索連接用絞盤絞。(絞盤必須牢固固定)就像東北查干湖冬捕?用絞盤一網可拉上幾十萬斤?。絞盤的力量很大能夠將鐵索拉起架設,因為絞盤力量大,製作簡單,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用此辦法。
按我的想法古人修建這座橋只有一種方式,截流後築壩,依次把鐵鏈擺放到木架上,當然要拉緊後再固定。理由如下,當時沒有大型延伸機械,更沒有緊固機械,重力轉換拉力是需要幾十到幾百倍效應。
中國人修建高塔,都要用土堆積如山,修建一層土埋一層,一座七層塔往往需要塌落度延伸幾百米。所以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毅力
Ⅲ 誰給個<<飛奪瀘定橋>>的教案
飛奪瀘定橋
【第一課時】第一部分
(上課,師生問好完畢)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篇課文,第25課《飛奪瀘定橋》。(板書)同學們已經熟讀了課文,也自學了生字詞,在讀課文中有什麼問題,自已想不明白的現在可以提出來。但要注意,看誰提的問題質量高。要著重考慮文章的中心、寫法、結構,不要糾纏在個別情節上。
生⑴:課文重點是寫飛奪瀘定橋的經過,那麼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課文中起什麼作用?
生⑵:課題是「飛奪瀘定橋」,那麼課文就應當重點寫奪橋,為什麼課文把橋的樣子寫得那麼詳細?
生⑶:課文第五節交待,敵人不能再走了,在宿營,那麼為什麼敵人不能走了而我軍卻能走?
師:這個問題還需要你好好聽。一會兒講完我還問你這個問題,看你懂沒有。
生⑷:課文第四節,紅四團的戰士分明是遇上了敵人,為什麼還點著火把,這不是暴露目標嗎?
師:好,你在讀文的時候,特別注意第五小節,看能不能自己解決。
生⑸:課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後取得了長征中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與前面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生⑹:第七節說紅軍是「攀著鎖鏈」非常難走的,可是為什麼又說是向對岸「沖」過去?
師:前面是「攀」後面為什麼用「沖」是不是?
生⑺:課文第六節講:「他們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這表現了什麼?暗示了什麼?
師:這個問題一會兒我再問你,注意聽講。
生⑻:課文的第四、五節寫紅軍向大渡河挺進,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是不是襯托出了紅軍英勇精神的?
生⑼:課文第六節說敵人憑著天險瘋狂地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飛」是什麼含義?
生⑽:課文第五段寫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到了後面。這里為什麼用「拋」這個詞?
師:好!你先琢磨能換個什麼詞,一會兒我問你。
生⑾:課文寫了瀘定橋天險,這說明紅軍奪橋是很困難的。我覺得是不是應該寫了紅軍怎麼克服這些困難,再重點寫上幾個人物,寫他們的神態、動作、表情,會更突出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精神。
師:你覺得課文沒有把紅軍戰士個人的突出形象寫出來。這一點一會兒要交給你們自己來完成。好!請坐。
生⑿:本課重要的是要寫「飛奪」,為什麼要寫路上的事,而且寫路上的多,寫攻橋的反而少?
師:你說重點寫「飛奪」為什麼把路上的事寫這么詳細?你仔細琢磨一下這個「飛奪」和路上有沒有關系。「飛」是什麼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覺得課文應當詳寫我軍是怎樣沖過鐵索橋的,也就是應當詳寫奪橋,而課文為什麼沒有詳寫呢?
生⒁:課文第五節說敵人問我軍:「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我軍戰上大聲回答:「我們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然而敵人是很狡猾的,為什麼對這種答話很輕信呢?
師:敵人在「狡猾」的背後還有兩個字呢!你仔細琢磨一下。
生⒂: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紅軍和敵人對話後敵人並不很疑心,後面又寫雨水把火把給澆滅了,敵人宿營了我軍繼續前行。我軍繼續前進就會出聲音,敵人就不會再起疑心嗎?
生⒃:敵人憑著天險,占據著有利的地方,把橋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鐵鏈,橋頭又有暗堡,為什麼敵人守不住還讓紅軍奪過來呢?這說明了什麼?
師:這個問題實際上你是知道的。好,還有問題嗎?沒有問題了。剛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錯的問題,咱們隨著課文的閱讀,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如果不能解決或者老師遺忘了話,你們最後再提出來,好不好?——你們問了我,該我問你們了,大家根據自己讀課文的初步印象,根據你對這篇課文特點的了解,你們考慮一個問題:你認為你學這篇課文應當從裡面學什麼?琢磨琢磨,也就是學這篇課文目的是什麼?誰能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
生⑴:我覺得找們應當學習紅軍奪橋時的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師:好,學紅軍的精神。對!
生⑵:我覺得還應當學習課文的寫法,文章的結構,層次。
師:說具體一些。什麼寫法,結構怎樣?
生:結構就是根據起因、經過、結果來寫。寫法,比如說寫紅軍奪橋困難,而寫了瀘定橋是怎樣險要。
我覺得這個寫法很值得學習。
師:好!學習這種寫作放法。誰還有什麼見解。有個同學想舉手,可能還沒有考慮好,可以試一試。
生⑶:還要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學習這種精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克服困難,好好學習。
師:你和第一個同學的意見是一致的。還有什麼別的見解?好,大家基本上說出來了,咱們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應當學習這么幾個內容。第一:注意這篇課文的寫法,特別是它的結構,它的重點突出;剛才有些同學在重點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見解,咱們結合閱讀討論這個問題。第二:學習課文對事物進行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怎麼樣就能把課文寫得又具體又生動呢?看看我們能不能從這課中學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剛才那個同學說的,學習紅軍的戰斗精神。第四,根據你個人的情況學習你所能夠接受得了的,而且感興趣的東西。好不好啊?這樣大家有大家的收獲,個人還有個人的收獲。希望大家就照這幾個目標走。剛才有的同學提問,這篇文章重點應當是寫紅軍奪橋的過程,那麼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又是干什麼的呢?咱們就從這個問題入手,來學習課文。誰發表自己見解,第一和最後一個自然段是干什麼的?要想回答問題先得看書。你把第一和最後兩個自然段讀一讀。看看明白不明白。(學生閱讀)
師:考慮好了請舉手。先說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寫的是紅軍要奪取的目標,所以我覺得應該寫。
師:是講了紅軍要奪取的目標——瀘定橋。是不是?她認為應該寫。別的同學呢?
生:我給她補充點,就是這段寫紅軍為什麼要奪取瀘定橋。
師:好,那麼為什麼要奪取瀘定橋,按照記事文的特點來說,它就是在講這件事情的什麼?大家說吧?
生:起因。
師:對。在講這件事的起因。(板書:「起因」)好,敘述一件事情沒有來由,行不行呀?不行。那麼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這一點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讀一次。再仔細地看一看,這一段介紹了天險,它是怎麼介紹的。分哪幾個方面介紹天險,用一支筆把它們畫出來。找出一個方面來以後,揀重點字勾上一兩個。看看誰能把這幾點勾出來.(生讀文)
師:仔細讀那幾句話,你要琢磨准了.一個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來。(師巡視輔導)
師:(小聲對一個學生):不對,再重找。
師:我讓你勾的不是天險怎麼樣,而是介紹了天險的哪幾方面。
師:(對一個學生小聲地)你說分幾個方而。
生:三個方面。
師:哪三個方面?
生:第一個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師:找一個字。
生:急。
師:什麼急呀?
生:水急。
師:介紹了「急」還是介紹了「水」呢?
生:水。
師:對,要是問你水怎麼樣?才是「急」。第一個字是「水」,第二個字是什麼?接著往下找。
師:(低聲問另一生)找到沒有?(生支吾)
師:你畫的還是「怎麼樣」,而不是「是什麼」!
師:(對全體學生)我讓大家找的是「什麼」,而不是問你「怎麼樣」。
師:(對個別生小聲輔導)這個對。「水」。這是「岸」,第三個呢?
生:橋。
師:對。(對全體)有的同學已經找出來了。(對個別)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遺憾。(對另一生)這三樣找對了,但太羅嗦。每一個只要一個字。能不能找出來?
生:水流急。
師:不對!
生:「水」「岸」「橋」
師:這就對了。
師:(對全體學生):好,大家坐起來。有的同學已經很准確地找出來了。誰很自豪地站起來發言。
生:寫了「水」、「岸」、還有「橋」。
師:是什麼?是「水」,是「岸」,是「橋」。介紹了幾方面?
生:三方面。
師:對,三方面。我下面才問你「水」,「岸」「橋」怎麼樣?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嶺;「橋」是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
師:對了。這就是「天險」。那麼你根據這個意思給歸納一下,什麼是天險?
生:天險就是天然形成的險要地形。
師:對,天然形成的非常險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誰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師:對,原來就這樣。兩岸都是高山峻嶺,誰把山搬到那兒的?
生:原來就在那兒。
師:原來就那樣。正因為有這樣的水,有這樣的山,人搭座橋吧,還不能搭那種平整整的橋,只能搭一個什麼橋?
生:鐵索橋。
師:險要不險要?
生:險要。
師:叫什麼?
生:天險。
師:這就是紅軍要奪的天險。下面看最後一個自然段,你看看書,能不能回答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結果是什麼?(板書:「結果」)
生: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結果是勝利地渡過了瀘定橋,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前線。
師:對不對?
生:對。◆
【第一課時】第二部分
師:咱們回頭看。那麼紅軍為什麼要奪取瀘定橋呢?
生:因為紅軍要北上抗日(板書:「北上抗日」)
師:因為紅軍要北上抗日,所以它必須得奪取瀘定橋。那麼把瀘定橋奪下來了,所以紅軍才能……,誰來幫我在這兒寫幾個字呢?(指板書)寫哪幾個字?你給提個建議。
生:奔赴前線。
師:太好了。(板書:「奔赴前線」)你能講一下什麼叫奔赴嗎?(學生面有難色)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一摳。「奔」是什麼意思?
生:「奔」就是迅速地跑。
師:對,簡單地說就是快跑。你看「奔跑」是不是快跑?「賓士」是不是很快呀?
生:是。
師:那麼「赴」呢?
生:「赴」就是前往。
師:對。「奔」著往哪兒去?往前線。下面還有幾個詞呢,怎麼樣就去了?
生:浩浩盪盪。
師:誰能講一下「浩浩盪盪」。
生:「浩浩盪盪」就是氣勢浩大。形容人數眾多,氣勢浩大。
師:人數眾多,氣勢浩大。嗯,我給你舉個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師們來聽課,人數很多,氣勢也挺大。「浩浩盪盪」地坐了滿屋子的老師。行不行?
生:不行。
師:為什麼不行?這不是人數多,氣勢很大嗎?(對剛才發言的同學),你的錯出在哪兒自己糾正吧!
生:「浩浩盪盪」還得是行動著的。
師:還得是行動著的。這點補充得對不對?』
生:對。
師:對是對了,不太准確。我再舉個例子:自由市場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師:自由市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浩浩盪盪。行不行?
生:不行
師:錯誤出在哪兒了?
生:還得是行走著的。
師:自由市場上的人也沒躺下呀?(笑聲)噢!你講。
生:還得是整齊的。
師:不一定是整齊的。
生:還得是形成隊伍的。
師:嗯,有點道理了。你講。
生:還得是向同一目標去的。
師:對,有方向性。大家行動一致向一個方向,這才叫「浩浩盪盪」呢。那麼我再舉個例子,長江之水,浩浩盪盪流向東海。這回可沒有「人」了啊,行不行?
師:行。
師:誰說行?——你說為什麼行?
生:因為長江是向東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標的。
師:對,有一定目標。規模大不大?
生:大。
師:沒人行不行?
生:行。
師:其實這個詞原來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沒有三點水?
生:有。
師:「盪」字有沒有三點水?
生;有。
師:對了,原來就是形容水勢浩大的,後來把它借用來形容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呀,行走的隊伍呀,等等。明白了嗎?(生答明白)現在起因知道了,為了北上抗日。結果也知道了,奪下來了,而且奔赴前線。那麼究竟是怎麼奪的呢?下面我們討論這么一個問題:根據你前面讀課文的印象,它為什麼要用個「飛」奪呢?能不能解釋一下?「飛」是什麼意思?「奪」又是什麼意思?
生:「飛」是搶時間的意思;「奪」是攻佔瀘定橋的意思。
師:他讀課文時很用心,基本上把問題解釋了。「飛」是搶時間。「奪」呢,是奪橋。那麼你們再來看看課文哪一部分是寫「飛」的,哪一部分是講「奪」的?
師:舉起手的同學耐心一點,等等大家。有的同學還一次沒舉過手呢,這次找個沒舉過手的同學。有的同學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說吧!
生:第四、五節是講「飛」的。
師:那「奪」呢?
生:第六、七、八節是講「奪」的。
師:講得很對。但大家還要明確這么一點:我們把「飛」和「奪」分開來說,是為了藉此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權且這么說一下。實際上,「飛奪」就是「用極快的速度奪取」。它既包括飛快地行軍,也包括飛快地奪橋。——好了,課文還有兩節沒說到呢。你看,第一節講起因,第九節講結果,「飛」是第四節、第五節,「奪」是第六、七、八節。還缺第二、三兩個小節呢!你們把那兩節找著,讀一讀,看看這兩節是講什麼的,它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生:我認為這個二、三節是講為什麼要飛奪的。「飛」就是非常快的意思。為什麼得要這樣快?這就是這兩小節的主要內容。
師:嗯,他說這兩節講了一個道理:為什麼必須得「飛」著奪。他說對了。(轉向發言學生)那麼再請你講一講,為什麼得「飛」著去呢?
生:我認為本來瀘定橋對岸已經有了兩個團的敵人防守了,後面還有兩個旅的敵人在追趕,所以紅四團如果不趕快地把瀘定橋奪下來,如果被後面的兩個旅敵人追上,前面又有兩個團敵人防守,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了。所以要趕快把瀘定橋奪下來。
師:他說得非常好,就是……
生:聲音小。
師:聽著費勁是嗎?(對發言學生)過來。(到講台前)就把剛才這一套,給大家聲音高高地好好說一遍。看著大家說。
生:我認為橋對岸已經有兩個團的敵人在防守了,後面還有兩個旅的國民黨軍隊在追趕,所以紅軍不趕快地把瀘定橋奪下來,那麼國民黨的兩個旅的軍隊追上,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了。所以要趕快把瀘定橋奪下來。
師:他講得好不好?
生:好。
師:對,就是有一個詞用得不好。聽出來了嗎?你說。
生:他說的不應該是「追趕」,而應該是「增援」的敵人。
師:嗯,這個詞還不是關鍵的,有一個詞用得不太合適。他說:如果要是趕不到前面去,叫敵人提前趕到,就有可能怎麼樣了呀?
生:全軍覆沒。
師:這是指誰說的呀?——是指咱們紅軍說的,這個詞加在紅軍身上合適不合適呢?
生:不合適。
師:(對原發言學生)你能不能換一個詞?
生:就有可能造成過分的損失。
師:「過分」還不太合適。再說。
生:造成損失。
師:你不能迴避。造成損失是對的,剛才你說的「過分」的損失,「過分」不太合適,換一個詞。
生:不必要的損失。
師:這回對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誰來讀讀這兩節?(生讀二、三節)
師:讀得挺清楚。就是這兒的情況是比較緊急的,讀時的速度應該快一點。(學生重讀課文)
既然奪橋要「飛」,搶在敵人前面是這么重要,只有搶在前面,才有保證把橋奪下來,那麼搶在前面這一點,對奪橋這件事來說,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師:這就叫……什麼呀?
生:關鍵。
師:對。「關鍵」這個詞就是一件事情里邊最重要的那一點,就叫那件事情的關鍵。比如:夏天到了,咱們都要預防消化道傳染病。那麼預防消化道傳染病的最重要的那一點是什麼?想想。
生:注意病從口入。
師:對,也就是說:注意病從口入是預防消化道傳染病的——
生:關鍵。
師:對。剛才還有一個問題:這兩節介紹的內容我們知道了,它在全文起了個什麼作用?作者為什麼要這兩節。不是從內容上,是從作者的思路上講。
生:它是起鋪墊的作用。
師:鋪墊不太合適。
生:這兩段起過渡的作用。
師:過渡作用?這是必要的介紹。它的內容是文章的重點不是?
生:不是。
師:但是不介紹這些情況行不行?
生:不行。
師: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紹,使讀者明白當時的環境,當時的緊迫情況。也就是這次戰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書,默讀第四、五自然段。我這里有個練習題,你拿一支筆,邊讀邊想邊看邊完成。(出示小黑板)誰來讀一讀?
生:(讀)第四、五自然段練習題:
1、一天一夜的急行軍,作者詳寫的是什麼?略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安排?
2、夜行軍中紅軍戰士遇到了哪些困難?(用困①、困②……標在書上)這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標出)
師:好,照練習題一個一個地去做。(邊巡視邊輔導)不要上來就找,要好好讀課文。第一個題弄清楚之後才能做好第二個題。第一個哪詳哪略你還沒有弄清楚你怎麼找呢?
(下課鈴響)
:好,同學們坐起來,咱們這節課先學到這兒,大家休息一會兒,下課吧。◆
【第二課時】第一部分
師:黑板上的練習大家都做了嗎?
生:做了。
師:黑板上的練習大家都做了嗎?
生:做了。
師:那麼我們開始發言,先看第一題。一天一夜的急行軍,作者詳寫的是什麼?略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安排材料?誰來發表見解?
生:略寫了從接到任務到七點鍾以前這中間的事,詳寫七點鍾以後紅四團遇到的困難和怎樣克服的困難。這樣寫是為了更突出戰士們克服困難的精神。
師:她說對了。但是表述不概括。她說:「略寫的是到七點鍾以前……」換個詞就一下說明白了。
生:作者略寫了時間。
師:不對了,你聽別人怎麼說。
生:作者略寫了白天。
師:白天的什麼?
生:白天的行軍。
師:對。略寫的是白天的行軍。你把略寫的那部分給讀出來。(生讀課文)
師:原來一共200多里地,現在還剩100里走了多少了?
生:一半。
師:用了一句話,略不略?
師:那麼詳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行軍?大家說吧。
生:(齊)詳寫夜行軍。
師:對。為什麼這樣安排詳略?為什麼詳寫晚上的行軍?
生:因為晚上紅軍遇到的困難更大些,這樣寫更能突出戰士們不怕困難的精神,所以把夜行軍寫得詳細。
師:對。說得太好了。請坐。那麼咱們研究第二個問題。單看夜行軍遇到哪些困難?誰來讀你標出的「困難」?第一條是什麼困難?
生:第一條是「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
師:簡單地說,什麼困難?
生:一天沒吃飯。
師:對。第一個「飢餓」。第二條呢?
生:第二條困難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全身都淋透了。」
師:簡單地說什麼困難?
生:簡單地說是下雨。
師:下雨必然?
生:冷。
師:還必然?
生:濕。
師:腳底下?
生:滑。
師:好,這是第二個困難。第三個困難?你講。
生:「忽然望見對面出現無數火把,象一條長蛇,向瀘定橋方向奔去。分明是去支援的敵人。」
師:是「支援」嗎?
生:是「增援」。
師:概括一下,什麼困難?
生:碰上了增援的敵人。
師:對,碰上了敵人。也就是說咱們看到了敵人,那就要有腳步加快的趨勢。還有沒有困難?
生:「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喊破了喉嚨問:『你們是哪個部分的?』」這是說敵人發現了我們。
師:他連讀帶概括,一氣都說出來了。好,還有沒有困難?
生:「雨越下越猛,象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這是說雨把火把澆滅了。
師:看不見了。天黑,路滑,又沒了火把,是不是困難呢?
生:是。
師:第一個困難:飢餓。怎麼克服的?書上怎麼寫的?
生:「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
師:太好了。讀得有勁一些。克服困難得很有力量。
生:(再讀)「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
師:嗯。讀得不錯。第二個困難是怎麼克服的?
生:「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濘,繼續前進。」。
師:你再讀一次,要精神一點。
生:「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濘,繼續前進。」
師:第三個困難是怎樣克服的?
生:「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敵人賽跑。」
師:怎麼點起火把?
生:索性。
師:「索性」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僥幸。
師:啊,不對啦。換個詞就明白了。換個什麼詞呀?
生:換個「乾脆」。
師:對,「乾脆」咱們也點起來吧!是這個意思。下一個困難是怎麼克服的?
生:「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
師:嗯,還不太像。(指另一學生)你用上面那句話問他,你們倆一問一答,看像不像?
生(甲):「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喊破了喉嚨問:『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生(乙):「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了紅軍撤下來的。』」
師:這回讀得可以了。「可以」是什麼意思?
生:湊合。(笑聲)
師:對了!還有缺點,以後努力。還有克服困難的辦法沒有了?
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
師:到逗號就完了嗎?
生:「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
師:剛才有個同學問為什麼用個「拋」?「拋」是什麼意思?
生:拋當落(là)講。
師:當落講?把他落下了。(故意加重語氣問)比如:拋了吧,就是「落」(là)了它了?(笑聲)
生:落後。
師:噢,「落後」了它了?(生笑)
生:甩。
師:「甩」有點意思,但還不合適。
生:「拋」就是「扔」』。
師:對,「拋」就是」扔「。把敵人拋在了後邊就是把敵人扔在了後面。如果換成「落」在後面,哪個有勁呀?
生:拋。
師:對。上課時提問的那個同學明白為什麼要用「拋」了嗎?
生:知道了。
師:下面咱們找兩個同學,一個單來讀「困難」,一個緊跟著讀這個困難是怎麼克服的。看誰讀得有勁。讀「困難」的時候要渲染那種氣氛,就是說這情況多嚴重呀!讀「克服」時要有勁,看看你困難大,還是我的決心大。大家給他們評價一下,看他們誰讀得好,開始。
生甲:「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
生乙:「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
生甲:「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全身都淋透了。」
生乙:「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踏著泥濘繼續前進。」
生甲:「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敵人的火把,象一條長蛇向瀘定橋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敵人。」
生乙:「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來,照亮了道路,和敵人賽跑。」
生甲:「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喊破了喉嚨問:『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生乙:「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了紅軍撤下來的。』」
生甲:「雨越下越猛,象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
生乙:「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了後邊。」
師:讀錯一個字,向瀘定橋方向什麼去呀?
生:奔(bèn)去。
師:查查字典,看讀什麼?……誰找到結果了?
生:這個字念bèn。
師:為什麼?
生:字典上bèn這個音是「直往」的意思。敵人向瀘定橋方向去,就是直接去的意思。
師: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bèn ,一個是bēn 。你們看到底應該讀bèn還是讀bēn?
生:我認為應該讀bēn。因為bēn的意思是疾走,跑。
師:咱們這里的「向瀘定橋方向奔去」是不是疾走?跑?
生:是。
師:那麼應該讀什麼呀?
生:bēn。
師:你再說說讀bèn的時候是什麼意思?
生:是直往、投奔、奔向。
師:(bèn)是直往、形容一直往前奔。在這兒是向瀘定橋方向奔(bēn)去。是跑去的意思。我是這樣理解的。有不同看法下去我們再討論。好不好?——剛才這兩個同學讀得還不算太有勁,咱們再找兩個同學,男同學中找一個讀得最好的。你來讀。女同學中也找個最好的。誰可以毫不驕傲地說:「我讀得好!」啊,不好意思了?那你讀吧。大家放下書聽,看看這個氣氛讀出來沒有。
(學生讀從課文中畫的有關語句,內容同前。)
師:嗯,他倆人讀得不錯。下面咱們再做個練習,五點「困難」和五種「克服」的辦法,現在讓你用連貫的話把這些表達出來。要求是:第一句要用一個總起句,然後再分別敘述這五種困難和克服的方法,最後再來一個總結句。總起和總結什麼內容,你自己考慮,聽懂了嗎?先總,再分,最後再總。自己准備兩分鍾,看看誰說得好。
(學生准備,教師行間巡視)◆
【第二課時】第二部分
師:我了解一下,先不說總起和總結,只說中間那五個「困難」和五個「克服」記住沒有?嗯,記住了。那麼所以不敢舉手是因為不知道總起說什麼,總結說什麼,是不是?那咱們就先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大家心裡好有個主意。你打算總起什麼內容?
生:我打算總起答題的開頭。
師:我聽不明白你要怎麼總起——你這么說吧,用什麼來做總起句?
生:用這五個困難和五個克服的總結。
師:總結?說得不明確。(指另一學生)你說說。
生:我是把文章第四段的開頭縮短一下用來做總起。
師:嗯。誰還有別的主意?
生:我先交待紅軍戰士遇到困難,再說他們克服困難。
師:那就不知道你具體該怎樣說了。總起句有困難,咱們就先來說說總結該總結什麼吧?
生:總結紅軍到達了瀘定橋。
師:好,把敵人拋在後面到達了瀘定橋。也就是要以這件事的結果做總結。是這個意思嗎?好。你呢?
生:我打算用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精神來做總結。
師:他打算做個有思想性的總結,行不行?
生:行。
師:更好。總結我們按他這個。你們再回過頭來拿剛才那個同學打算做總結的,這件事情的結果,當總起行不行?一上來我先
回答者: qsmm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4-16 11:30
Ⅳ 重達40多噸的瀘定橋鐵索,300年前是怎樣架起來的
伴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在建築方面的水平也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外國更是給予了我國"基建狂魔"的稱號。人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很多方面都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賦。不僅僅是在現在,就算在古時候,我國也有很多聞名於世界的古建築。比如說長城、故宮等。當面對這些宏偉的建築的時候,我們不禁會聯想到這些建築究竟是怎樣建造完成的。
只有擁有高超過人的建築技術才能建造出華麗宏偉的建築。無論是樓房還是橋梁,如果施工者對這方面一點也不了解,只會一些皮毛的話,是不可能建造出一個完整優秀的整體的,就算建造完成了,可能也只是平平無奇的普通樓房,不能夠作為傳統的優秀建築文化流傳於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便是中國著名的橋梁之一——瀘定橋。
古人的智慧體現在很多方面,現代生活中很多從古時候就流傳下來的方法還是很實用。智慧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中國的魅力就在於此,每件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的建築背後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對於這些古建築古文物,我們在日常旅遊進行參觀時,要盡自己所能地去保護和愛護。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之幸去對文物進行惡意的毀壞,這些古建築都是作為優秀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文化一直至今,守護住這些古建築,才能守護住這一方傳統,也才能讓更優秀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Ⅳ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400字
一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下午,我在公園散步.一群鳥兒中的一隻小鳥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奮力撲閃著翅膀,一跌一撞的跟在鳥群後面.它顯然是剛出生的小鳥.不知什麼原因,鳥群要遷移.使這個弱小的生命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學會飛翔.它越飛越慢,一頭栽倒在地.過了一會兒,鳥群離它越來越遠,此時,小鳥的翅膀好像受傷了,它不能飛了,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終於強烈的求生慾望使它騰空躍起,再次飛向藍天.....
岩石的縫隙里,跡般長出一朵小花。多麼強的生命力啊!它經歷了烈日般的熏烤,經歷了刺骨般的寒冷,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但堅強的它仍不屈向上,茁壯成長.
還有一次,我看見鄰居家的一隻貓在捉一隻母老鼠..母老鼠好不容易爬到洞口,把食物送給小老鼠吃.自己卻被貓給抓住了.它拚命掙扎,活下去的慾望使它掙開了"死神"的毒爪.它奮力逃跑,貓拚命追趕,母老鼠跑向牆角,突然,它急速轉彎,從牆邊躥了出去.貓一頭撞在了牆上.母老鼠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趁機鑽回了洞.
雖然生命短暫,但只要我們努力拚搏,跨越生命玈途中的艱難路程.我們就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現在,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是在於貢獻,在於給予,在於珍惜.決不可以在一時的無奈而放棄生命.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白白浪費它,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
或
生命很可貴
生命是何等的寶貴,它就像那噴泉一樣,是那麼的多姿多彩;它就像傍晚的晚霞一樣,是那麼的美好;它就像二月的鮮花一樣,是那麼的美麗卻短暫。然而,往往一些潛伏在身旁的「暴風雨」,使它比曇花一現還要短暫。
安全是我們每周必講的主題,安全的警鍾在我們內心時常地敲響。但是,那些「執迷不悟」的人們經常忘掉安全,因此,發生了一連串的悲慘事故。
很快,春去夏來,我們即將迎來的是熱情如火的夏天,但夏天不正也是一個「多事之秋」嗎?聽著夏天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的腳步聲,我想到了多少生命在這夏天中喪失!
夏天是酷熱的,它的酷熱牽引著多少人去溝渠、去江河湖海中游泳、嬉戲?正是因為這一個個不規范的「游泳池」奪走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使一個又一個的家庭承受著天大的痛苦。溺水、溺水、溺水!成了一個恐怖的字眼,讓人心驚膽寒,讓人心情悲憤,但卻無濟於事。
水固然冷酷無情,但車禍也不甘示弱。車禍猛於虎,多少個家庭難道不是在車禍中破碎嗎?
汽車是我們主要的交通工具,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它功不可沒。但是它也給我們帶來了危險,重演著一幕幕慘痛的悲劇。看那一個個小夥子在騎摩托車時,是多麼的「威武」但往往因為他們愚昧的「威武」在「啪」地一聲巨響時,又發生了一起驚天地泣鬼神的車禍,死神再一次奪走了短暫而美好的生命。啊!多麼恐怖的事故,它的發生會讓你體無完膚,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每次,當那122救護車的叫聲在耳邊重響起,我都有不由得很害怕,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又一個人或一些人要受罪了,或許是世界上的又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那一瞬間被鬼神帶走了。人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多麼愚蠢呀!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什麼人類總不注意隱藏在自己身邊的危險呢?如果把金錢、家庭、友情、房子、車子……用數字0來表示,那麼,生命它就是1,只有生命這個1存在了,後面的0才會有價值;而當這個1不在了,後面的0再多的珍貴的東西也只能是一個0,所有的寶貴的事物對你來說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生命如果發生什麼意外,會留下永遠的傷痕;健全身體一旦失去,將永遠無法挽回。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在生活中注意安全,使自己平安健康地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永遠平安、快樂!讓我們時刻牢記:珍愛生命安全第一!
Ⅵ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呢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著這么一座聞名全國的橋,這座橋非常特殊,主體是由13根鐵索構建而成,鐵索中的鐵環重達40多噸、全橋長達100多米。
在那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大渡河上,這座橋堅守了200多年的時間,在這200多年的時間中,它一直橫亘在大渡河的河流兩岸,默默地為河流兩岸的川區、
造橋的方法
按照那個時候的造橋技術,人們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寬廣的大渡河間造一座磚石橋的,於是為了順利完成造橋任務,充滿著智慧的古人們就想出了用鐵索造橋的方法。
想法產生出來後,下一步就是造橋工程的開啟。
為了造這座橋,官府調集了40多噸的鐵料以及眾多匠人來到河流一側,就地鑄造起了製作鐵鎖的鐵環。
那時候,因為造橋事關重大、容不得出半點錯誤,所以在匠人們鑄造每一枚鐵環的時候,他們都必須在鐵環上留下自己的標記,這樣如果將來哪一天出了什麼差錯,也能找得到人負責。
Ⅶ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我覺得在當時的社會還是會有一些能工巧匠來對瀘定橋進行修建,再加上當時的人們很有智慧,這就體現在瀘定橋上的那13根巨大的鐵鏈,這些鐵鏈重達40噸這40噸放在現在都一個非常重的東西,更不要說在當時那個時代是有多重了,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可以將這些非常重的鐵環放在了江上並且將瀘定橋修建的非常完美,這種種的做法都讓現在的人們很是懷疑三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壯舉的。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還是非常有頭腦的,運用這種原理來對橋梁進行建造,要不然他們一堆人也不會將這個瀘定橋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