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效液相色譜基線噪音怎麼計算
對的,雖然理論上分析純試劑可以上hplc的,但很多國產的達不到要求,會使儀器噪音高很多
但,你可以分析一下噪音的來源
1,換100%純水,不接柱子,當基線平穩時,進空針(就是什麼都不進,走一次方法)。如果這時基線同樣出現之前的情況,那麼應該是儀器本身的問題,聯系工程師解決吧(如果用的等度洗脫,這步省略)
2,按工作的分析方法,進一針流動相看看基線的變化,如果有問題應該是進樣閥那裡的事情,如果沒問題說明儀器工作正常
3,按工作分析方法,進一針標准品或者干凈的已知物,如果沒有出現基線問題,那麼應該是實際樣品比較臟,如果有問題應該是流動相引起
❷ 安捷倫1260怎麼做基線噪音
做基線方法如下
在報告模板里,找到列屬性,添加「信噪比」選項,首先要,選取一段平滑的基線讓工作站先計算出雜訊。然後才能計算出信噪比。由於很長時間不用Agilent的工作站了,詳細怎麼操作忘了。你自己在報告里各個選項點開看看,摸索吧。
❸ 高效液相色譜的信噪比怎麼算
信噪比的意思,就是信號和雜訊之間的比值。
例如:一針樣品,然後觀察基線雜訊的數值,其雜訊是0.1mAu(或者0.1mV),峰高可以讀取為10mAu。那麼這個濃度就是信噪比的100倍。如果做檢測限或者定量限,就按照比例稀釋樣品就可以了。
雜訊又稱作基線雜訊。這個是可以目測出來的。跑一段平穩的基線,然後把縱坐標放大。你可以看到像是鋸齒一樣的基線波動。這段波峰到波谷的高度就是雜訊。
信號其實指的是待測物質的色譜峰的峰高。
❹ 主波長和基線波長分別是什麼怎麼計算
任何一個顏色都可以看作為用某一個光譜色按一定比例與一個參照光源(如CIE標准光源A、B、C等,等能光源E,標准照明體D65等)相混合而匹配出來的顏色,這個光譜色就是顏色的主波長。顏色的主波長相當於人眼觀測到的顏色的色調(心理量)。若已獲得被測LED器件的色度坐標,就可以採用等能白光E光源(x0=0.333314,y0=0.333288)作為參照光源來計算決定顏色的主波長。計算時根據色度圖上連接參照光源色度點與樣品顏色色度點的直線的斜率,查表讀出直線與光譜軌跡的交點,確定主波長。
自然界的色彩是千差萬別的,人們之所以能對如此繁多的色彩加以區分,是因為每一種顏色都有自己的鮮明特徵。
日常生活中,人們觀察顏色,常常與具體事物聯系在一起。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色光本身,而是光和物體的統一體。當顏色與具體事物聯系在一起被人們感知時,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如記憶,對比等)的影響,形成心理顏色。為了定性和定量地描述顏色,國際上統一規定了鑒別心理顏色的三個特徵量即色相、明度和飽和度。心理顏色的三個基本特徵,又稱為心理三屬性,大致能與色度學的顏色三變數---主波長、亮度和純度相對應。色相對應於主波長,明度對應於亮度,飽和度對應於純度。這是顏色的心理感覺與色光的物理刺激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每一特定的顏色,都同時具備這三個特徵。
基線是檢測器在沒有進樣時信號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一般為噪音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正常情況下在靈敏度不是很高時為一平直的線.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光度雜訊直接影響儀器的信噪比。它是限制分析檢測濃度下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全世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生產廠商,給出的整機光度雜訊都是指儀器在500nm處的光度雜訊(稱之為整機的光度雜訊),主要用於比較不同儀器的優劣;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使用者往往要在不同波長上使用,特別要在紫外區使用。所以,只給出500nm處的整機光度雜訊,不能滿足使用者使用的要求。因此,提出了基線平直度的概念,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基線平直度是指每個波長上的光度雜訊,它是用戶最關心的技術指標之一。它是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各個波長上主要分析誤差的來源之一。它決定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各個波長下的分析檢測濃度的下限(或決定各個波長下儀器的靈敏度)。它應是廣大使用者非常注重的關鍵技術指標之一,所以,一切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設計者、生產者和使用者都要高度重視基線平直度這個技術指標[2] 。
目前對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基線平直度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基線平直度的運用方面還有許多錯誤,其具體表現如下:[3]
1) 製造商不給儀器的基線平直度指標。
2) 盲目給基線平直度,如許多製造商,將基線平直度千篇一律低寫成±0.001.
3) 給出錯誤的基線平直度,許多製造廠不給出儀器全波長范圍內的基線平直度,如許多儀器給出的波長范圍為190~1100nm或190~900nm,但給出的基線平直度,只能適合波長范圍為220~950nm或210~800nm。
以上三種做法都是不對的。
1) 如果不給基線平直度,使用者將不知自己所使用的波長上的雜訊或靈敏度,不便選擇儀器條件;因此,不易得到最佳分析結果。
2) 並非高檔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基線平直度都是±0.001。如國內某廠給出的高檔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基線平直度為±0.001,實測為±0.004,相差4倍。
3) 不給全波長范圍內的基線平直度,更是不對的。第一,未搞清基線平直度的概念或定義;第二,不能保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波長使用范圍,可以說是虛指標;第三,會誤導使用者,使使用者誤認為製造廠給的基線平直度就是指的全波長范圍內的基線平直度。
❺ 最近要買一台紅外光譜儀,看了儀器的配置指標,其中的P-P指標一項是:優於8.68*10-6Abs,誰能告訴我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簡記為SNR ),顧名思義,就是信號值與雜訊值的比,這一比值當然是越高越好。可是,翻遍《GB/T 21186-2007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GB/T 6040-2002 紅外光譜分析方法通則》(見紅外光譜相關標准與檢定規程大合集)以及其他的一些行業性、地方性的檢定規程(國家級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檢定規程至今還未出台),甚至中國葯典,愣是找不到關於信噪比的只言片語的定義。信噪比指標對紅外儀器性能的評判很重要,怎麼會找不找呢?且慢,注意標准中屢屢提到的「基線雜訊」(100%T線雜訊)XXXX:1或1:XXXX,還往往標了P-P或RMS,這不就是我們熟悉的信噪比的表示方法嗎?哈哈,總算找到你了。
艱難的看過標准上的描述(沒辦法,中國國標寫的水平就是高!?),為了各位同學能夠順利讀懂,我將它寫為白話現代漢語版:
紅外信噪比,是通過基線(100%T線)雜訊來表徵。也就是,在樣品室中不放樣品的情況下(空光路),測得一條假定理想的100%T透射光譜。信號,當然就是100%T了,如果沒有雜訊,那麼這條光譜將是一條嚴格的縱坐標為100%T的直線,但是,實際情況是雜訊總是存在的,這就使得這條光譜的各個波數點上的值不見得一定是100%T,可能高一些(比如100.1%T),也可能低一些(比如99.9%T)。P-P(峰-峰值)雜訊的意思就是說剛才測得的那條光譜在某一段波數區間內(比如2200~2100cm-1)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比如說是100.1%T-99.9%T=0.2%T。前面說了,信號是假定為100%T,那麼,根據信噪比的定義,信號值/雜訊值,比如100%T/0.2%T=500(注意此處單位相消,也就是說,信噪比用信號雜訊比值表示的話,是一個無量綱的數)。此時,我們可以說,這台紅外光譜儀的信噪比是500:1。換句話說,我們知道了P-P(峰-峰值)雜訊,我們也就自然知道了 P-P值信噪比;同理,我們知道了P-P值信噪比,比如500:1,那麼我們很自然的也能利用雜訊=信號/信噪比,即100%T/500=0.2%T,得到P-P雜訊值的大小為0.2%T。
有人說,為了避免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此君是彩票迷,鑒定完畢!),雜訊值應該用更具代表性和統計性的 RMS(均方根值)雜訊來表示。那啥是RMS呢?我不得不祭出萬惡的數學公式(霍金一部《時間簡史》,只用了一個公式。我這個小小的原創這么早就出公式了。我不如霍金。。。)
設{Y1, Y2, Y3, …YN}為給定波數區間內N個連續波數點對應的縱坐標值(按照前述條件下,為一系列%T透過率值),則這些值的均值為:
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簡記為RMS)偏差為:
如果不用公式,通俗地講,均方根值就是一組數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均方根偏差就是一組數與這組數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所以,你瞧,我早早放棄了只用文字敘述,還是看看萬惡的公式吧。顯然,用上式求得的一條光譜在某波數(橫坐標)區間內全部N個數據點縱坐標值的均方根偏差就作為了RMS雜訊的度量。
一般對紅外光譜來講,P-P(峰-峰值)雜訊會比RMS(均方根值)雜訊大5倍左右,換句話說,RMS雜訊的絕對數值更小,換算成信噪比時就更大,所以你發現用RMS值表示的信噪比往往看起來都很漂亮也就不奇怪了,因為它比P-P值表示的信噪比大了5倍(而且,顯然參與運算的波數點越多,這一倍數還會增加)。
上面的「基線雜訊」都是用了100%T基線,對應的是透射光譜的透過率表示形式;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採用透射光譜的吸光度表示形式,此時的「基線」自然變成了0A基線。該「零基線」上的雜訊單位,顯然也就變成了A(吸光度單位,有時寫做AU)。此時,計算P- P雜訊和RMS雜訊的方法與前面完全一樣。但是,因為這些基線都是在樣品室中不放樣品的情況下(空光路)測得的,所以此時的信號應該是0A,如果直接計算信噪比的話,0/雜訊=0,顯然得不到明確的有意義數值。所以有很多同學這個地方就會糊塗了,由吸光度表示的基線雜訊值,怎麼得到信噪比?在此,zwyu 獨家奉獻推導過程(呵呵,反正市面上所有的資料里都沒寫,可能覺得太簡單了吧。):
前面講到,因為測量吸光度基線雜訊時,假定的信號就是 0A(相當於沒有信號),導致所有的計算歸零。那麼,繞開這一「歸零窘境」的關鍵就是不用0A,而採用等效的100%T,因為前面用100%T基線雜訊時計算信噪比已經證明是行得通的。所以,要做的工作就是將0A基線時的雜訊等效為100%T基線時的雜訊。由吸光度與透射率之間的轉換關系:
設此時信號為1(即100%),考慮到將A坐標下的雜訊A-0轉換到%T坐標下的雜訊1-T(為簡化起見,將100%記為1,T則不再乘100),則根據信噪比SNR的定義,
這里的A就是0A基線下給出的基線雜訊值(如果你怕將它和吸光度單位A混淆,請自行將公式中的變數A換為任意字母代替)。後面我會結合實例,驗證我這一推導公式。顯然A值越小,得到的信噪比越大,也就是說基線雜訊值越小越好,這也與我們的認知相一致。
看罷這粉墨登場的諸多款紅外光譜儀和它們的參數,我不知道諸位同學暈了嗎?反正,如本文開頭所述,玩了一輩子紅外光譜的翁老爺子暈了。。。
老爺子之所以會暈的原因,不是他老人家紅外經驗少,更不是看的不認真,而是——各個標准之間,各個紅外廠商的宣傳資料之間,對紅外信噪比實際測量時的諸多具體參數設置,根本不一致(用翁老爺子的原話就是「測定的條件不相同」)。或許,「因編者水平有限,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疏漏」;或許,本來就是有人希望搞出這種不一致來以混淆視聽;或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之,苦了各位同學了。
先拋開這些讓人糾結的具體參數,只看最終的結果。我們很容易發現,紅外廠商之間最通用的信噪比表示方法一般有兩種:5S(秒鍾)P-P值信噪比和1Min(分鍾)P-P值信噪比,但也有隻給出了5S P-P值信噪比(如Varian)或只給出了1Min P-P值信噪比(如Shimadzu)的例外。為了統一起見,需要知道5S和1Min P-P值信噪比之間的換算關系。
在這里,提前談一下掃描時間(在實際參數設置時,更直接的說,是掃描次數)這一參數對紅外信噪比的影響。因為測量紅外光譜時,檢測器雜訊佔了總雜訊的主要部分,而檢測器雜訊又與信號水平不成正比,或者說是雜訊是隨機的且與信號電平無關。那麼,我們很容易想到通過多次測量求均值的辦法來提高信噪比。而從數學上可以證明,n次測量平均的結果是信噪比可以提高到1次測量的倍。比如,4次疊加平均信噪比提高2倍,16次疊加平均信噪比提高4倍,32次疊加平均信噪比提高5.6倍,64次疊加平均信噪比提高8倍,128次疊加平均信噪比提高11.3倍。。。我們一般在使用紅外光譜儀(FTIR)進行測量時,常選的疊加平均次數是16或32,這也是因為此時能達到最經濟的效能。次數過少,信噪比提高的有限;次數過多,測量時間會很長,反而得不償失。而且注意這里說的是FTIR,對於光柵紅外來講,掃一次全譜甚至需要幾到幾十分鍾的時間,現代的實驗人員不會瘋狂到疊加平均多次從而花掉一天的時間來得到一張光譜。而對FTIR來說,掃一次全譜花掉的時間只有1S左右,完全可以多次掃描疊加平均來有效的提高信噪比。那麼,問題來了,1Min掃描相比5S掃描,多掃了多少次呢?或者說,1Min掃描,紅外光譜儀內部疊加掃描了多少次,5S掃描,又是疊加多少次呢?幸運的是,前述各廠家給出信噪比指標的時候,都使用的是解析度為4cm-1時的數據,也就是說,此時掃描時間和掃描次數基本上成一個簡單的正比關系。5S:60S=1:12,可以簡單的認為,1Min掃描的次數是5S掃描次數的12倍,套用前面給出的關系,也就是說,預期信噪比可以提高3.5倍。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信噪比數據都給出了的廠家提供的數據:
Thermo/Nicolet公司的iS10:1Min P-P值信噪比:5S P-P值信噪比=35000:10000=3.5,完全符合我們的推論。
PE公司的Spectrum 100 :1Min P-P值信噪比:5S P-P值信噪比=36000:10500=3.4,基本符合。
Bruker 公司的TENSOR 37:1Min P-P值信噪比:5S P-P值信噪比=45000:8000=5.6,與我們的預期值偏差較大。我們注意到這兩個數據Bruker公司將它標為了「可達」,而不是「最少」(標為「最少」的,只有5S P-P值信噪比=6000:1這一個數據)。換句話說,1Min掃描信噪比能夠比5S掃描提高5.6倍,這只是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而不是一定保證的數據 。由於我們前面給出的「n次測量平均的結果是信噪比可以提高到1次測量的倍」 這一結論已經是理想情況下的數值了,實際情況可能還達不到這一效果,那麼,Bruker公司的提高5.6倍,遠超理論上限值3.5倍的數據,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就又不得不提到一個掃描速度的問題。前面說過,現代的FTIR掃一次全譜(4000~400cm-1)花掉的時間只有1S左右,當然,它有「左」也有「右」了。如果掃描一次正好需要1S時間,那麼,5S內,光譜儀共掃了5次,1Min內,共掃了60次,這就是我們前面用到的數據。但是,如果1次掃描需要花費的時間不止1S呢?比如說,是1.5S,那麼,光譜儀在5S內的完整掃描次數只有3次(還有1次未完成,不參與疊加平均),而在1Min時間內能夠正好完成40次掃描,理論上1Min掃描信噪比能提高3.7倍,比之前的3.5倍高了一些。更極端一點,假定完成1次掃描恰好需要2.51S,則5S內只能完成1次完整掃描(剩下的2.49S白忙乎了),而1Min內能夠完成23次完整掃描,理論上信噪比能提高4.8倍,比之前估計的3.5倍又提高了不少。但這與5.6倍還是有一定距離。到這兒,zwyu也解釋不下去了。但好在Bruker公司的宣傳資料也很明顯的提示我們了,5.6倍的提高只是「最好情況」,所以我們在這也不必再深究「為什麼」了,不過請正在使用TENSOR 37或27的朋友,告訴我一下在光譜解析度為4cm-1時,使用DTGS檢測器,其它參數全部使用默認設置,掃描4000~400cm-1全譜一次需要多長時間?連續掃描1Min又能掃描完成幾次?謝謝!
好了,不考慮Bruker數據的特殊情況,採用3.5倍這一比較正常的換算系數,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得知:
Agilent/Varian公司的640-IR:5S P-P值信噪比=6000,1Min P-P值信噪比=6000*3.5=21000
Shimadzu公司的IRPrestige-21:5S P-P值信噪比=40000/3.5=11000,1Min P-P值信噪比=40000
順便看一下國產的FTIR
北京瑞利的WQF-510:5S P-P值信噪比=3000/3.5=850,1Min P-P值信噪比=3000(我看到的資料中只是給出了32次掃描的RMS值信噪比為15000:1,前面提過,RMS值信噪比一般是P-P值信噪比的5 倍,所以32次掃描的 P-P值信噪比為3000:1;又因為據我觀察,正常掃描情況,WQF-510用4cm-1解析度掃完4000~400cm-1全譜1次的時間絕對不止 1S,所以我們可以暫時認為其32次掃描時間接近於1Min)
天津港東的FTIR-650:5S P-P值信噪比=15000/3.5=4200,1Min P-P值信噪比=15000(我看到的資料中只寫有P-P值信噪比為15000:1,而沒有註明時間;寫了時間的那份資料里的信噪比數值又讓我崩潰且沒標明是P-P值。所以姑且認為這里的掃描時間是1Min,大家存疑也就是了。當然,也十分歡迎國產儀器的廠方專家前來指正)
朋友可以到行業內專業的網站進行交流學習!
分析測試網路網這塊做得不錯,氣相、液相、質譜、光譜、葯物分析、化學分析、食品分析。這方面的專家比較多,基本上問題都能得到解答,有問題可去那提問,網址網路搜下就有。
❻ 高效液相色譜法怎樣計算檢出限(LOD)和定量限(LOQ)
HPLC色譜圖上的基線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呈現鋸齒狀,這就是檢測器的噪音信號。通過測定噪音峰峰高與樣品峰峰高的的比值,來確定在此系統條件下樣品的檢出限與定量限。
檢出限 流動相中樣品組分在檢測器上產生兩倍基線雜訊信號時相當的濃度或質量流量定為HPLC法的檢出限。也就是信噪比為2:1的時候的樣品濃度。
定量限 流動相中樣品組分在檢測器上產生十倍基線雜訊信號時相當的濃度或質量流量定為HPLC法的定量限。也就是信噪比為10:1的時候的樣品濃度。
測定檢出限和定量限的所用的方法,就是把樣品稀釋成一系列濃度梯度,注入HPLC儀中,測定信噪比,在色譜圖上直接測定就可以了。
❼ 基線雜訊AU與微伏的換算
1au=1000mv。
基線雜訊也稱基線噪音,一般是這樣規定的:它在數值上是最小檢測限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倍。不同的儀器,不同的操作條件它們的基線雜訊都是不一樣的,當把譜圖放大時,看到的基線上的一些小的波動就是基線雜訊。簡單的說基線噪音是指空白時檢測數據上下波動的大小。
❽ 基線噪音高度的計算是怎樣
你可以看到像是鋸齒一樣的基線波動。這段波峰到波谷的高度就是雜訊。
信號其實指的是待測物質的色譜峰的峰高。
比如你一針樣品,然後觀察基線雜訊的數值,比如雜訊是0,然後峰高可以讀取,比如是10mAu,就是信號和雜訊之間的比值。
雜訊又稱作基線雜訊。這個是可以目測出來的信噪比的意思.1mAu(或者0.1mV)。跑一段平穩的基線,然後把縱坐標放大
❾ 基線雜訊的基線雜訊
也稱基線噪音,一般是這樣規定的:它在數值上是最小檢測限的二倍。不同的儀器,不同的操作條件它們的基線雜訊都是不一樣的,當把譜圖放大,看到的基線上的一些小的波動就是基線雜訊。簡單的說基線噪音是指空白時檢測數據上下波動的大小。
基線雜訊是在不進樣品(儀器雜訊)或走空白樣品(方法雜訊)時的基線大小,在測檢測限時我們常用信噪比>=3的量為檢測限(這個不統一,有時要求5或2,看情況),這時的雜訊是基線的波動幅度,當把基線放大時,可以看到基線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鋸齒形的折線,這條折線的幅度就是在測檢測限時的雜訊的大小。
❿ 高效液相色譜基線噪音,基線漂移如何去測定!
雜訊手工計算是比較麻煩的事情,這個工作站是可以自動計算基線噪音的。
漂移就是第30分鍾時基線的響應高度。這個不用算,跑一針來看看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