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平泉為什麼說是契丹祖源
依據包括《魏書》在內的史料所載,契丹是鮮卑的後裔,最早居於遼河上游,而這遼河的正源所在地便是平泉,同時平泉考古發掘出很多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遺跡,所以平泉自稱是「契丹祖源」。
平泉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為遼寧、內蒙、河北三省交界地,東與遼寧省的凌源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相連。
遠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與天抗爭居地勞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訴說著平泉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據考證,春秋戰國時的「老馬識途」,漢末三國時的「望梅止渴」等,歷代英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設縣。隋唐之際先後定名為榆州、澤州、神山縣、平泉州。唐朝一度歸盧龍節度史安祿山統轄。
遼金時代,是平泉最為活躍的歷史時期,平泉的馬盂山(光禿山)老哈河一帶是契丹人發祥地,出土了大量的遼金時代器具,發掘了遼代大長公主墓,契丹人在這里盤馬彎弓跨過長城、黃河而問鼎中原,從此把整整一個民族的風俗、文化融進了漢文化的浩瀚大海。
(1)契丹弓製作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是很妥帖的。
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
《魏書》記述了我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系的歷史;
《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餘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因此,研讀《魏書》,對於認識我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書》的志,新增《官氏志》、《釋老志》兩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啟》中說,這兩篇志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
《官氏志》首記官制,後敘姓族,記載了鮮卑氏族的名稱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變化,為研究拓跋部落的發展擴大及漢化提供了完備的資料,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釋老志》記佛、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
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此志乃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於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首辟專篇記錄宗教,是其在歷史上的功勞。
❷ 古代游牧民族製作弓箭,主要是使用什麼樣的原料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游牧民族是極為彪悍的馬上民族,現在的蒙古人騎馬射箭也是必備的功課,那麼在樹木極為匱乏的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是如何製造出那麼多的弓箭呢?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之後,蒙古人實力大增。蒙古人最為匱乏的便是糧草物資,因為蒙古人驍勇善戰,崇尚武力,他們獲得物資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掠奪,憑借他們的強大,掠奪中原地區的物資。弓箭、糧草都通過掠奪來獲得,他們還曾有個「偉大」的設想——把中華大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
總而言之,古代游牧民族雖然生活在林木匱乏的蒙古高原,但無論是通過貿易還掠奪,他們從來不缺少製作弓箭的材料。
❸ 契丹族去哪兒了
消失與後裔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扶搖而起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契丹。這個民族建立的大遼國,雄跨長城內外,以今我國北方遼河流域為核心地區,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地拓創了200餘年的輝煌,奇跡般地留下一個個驚奇、一個個謎團後,突然消失得杳無蹤影。 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於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遼滅亡後,阿保機第八世孫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存國90多年,1218年為蒙古所滅。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隨著大遼帝國的滅亡,最多時曾擁有120多萬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隨之消失得無蹤無影。 那麼,這個曾經創造了眾多文明的優秀民族到哪裡去了呢? 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我國史學界以往認為,契丹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遼亡以後,除一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東北地區。這些契丹人雖大都與女真、漢族、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還是以集團形式保留著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金、蒙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契丹人起事,參加反抗女真人統治的斗爭。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鎮壓,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這部分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契丹人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而隨耶律大石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在西遼亡後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但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完全伊斯蘭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至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黃斌在《大遼國史話》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紀蒙古族南征中亞、西亞等地,將中國火葯和管形火器的製作使用方法傳到阿拉伯國家,此時契丹已滅亡了100餘年,但成書於13世紀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還把火葯配方記為「契丹花」,把管狀火器記為「契丹火槍」、「契丹火箭」。 達斡爾人是契丹人嗎? 是否還有沒被其他民族融合的契丹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人源於契丹人的說法,現代學者也認為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我們來到達斡爾人聚居的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進行實地采訪,發現這里的達斡爾族有許多傳說、習俗、語言等,與史料上記載的契丹族有很深的淵源關系。 達斡爾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薩庫烈佛,而庫烈兒是800多年前契丹北遷首領的名字。據史料記載,遼亡後,這個不肯降金的契丹將領,率領一部分契丹人來到嫩江流域,並按照契丹人的風俗,組織氏族部落定居下來。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帶的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還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 達斡爾族的狩獵、捕鷹、馴鷹、捕魚方式也與史料記載中的契丹人大致相同;達斡爾人愛下圍棋,他們的圍棋和棋盤與我們所見過的圍棋及棋盤有很大區別,但與遼墓中出土的圍棋及棋盤很相似;達斡爾族至今保持著「同姓可為友,異姓可為婚」的婚俗,同姓間不管疏遠了多少代,絕不通婚,這與契丹族同姓不婚的習俗也相同;達斡爾族的祭天儀及其神樹與契丹族的祭天及「樹君」有相通之處;達斡爾族過去盛行火葬和風葬,薩滿死後將屍體放在木架上,過幾年再將遺骨埋入土中。契丹人也是「但以其屍置於山樹之上」;兩族同屬阿爾泰蒙古語系,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有相同處;兩族都信奉薩滿教,「燒飯」致辭骨卜,崇尚黑色,崇拜太陽,行跪拜禮等。 此外,遼代把皇帝的宮帳稱為「斡爾朵」,守衛斡爾朵和保護皇帝的軍隊叫斡爾朵軍。皇帝死後,斡爾朵就歸守這個皇帝的陵寢。守衛阿保機的軍隊稱「迪斡爾朵」。專家推測,很可能「迪斡爾朵」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達斡爾」。 雲南發現了契丹後裔 遼亡時,還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來音信渺茫,蹤跡難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研究所突然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距我國北方萬里之外的南部邊陲雲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發現了15萬契丹人的後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 據兩個研究所1990年以來的調查,這些契丹人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他們歷經元、明、清和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統稱「本人」。他們的體質特徵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 在這些契丹人的後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所珍藏的《勐板蔣氏家譜》中記載的蔣氏家族變遷史最具有代表性:「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朝,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這首七言詩不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歷史,也點出了「名作姓」的姓氏變化歷程。在這本族譜中還插有一幅「青牛白馬圖」,描繪的是有關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還建有一座祠院,即蔣氏宗祠。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門飾柱之間寫有一副對聯曰:「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近年來,我國專家通過DNA測定,發現雲南這些契丹後裔與北方遼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較高,並同現今的達斡爾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遺傳關系,從而解開了契丹後裔之迷。 補充:據東北學者考證,遼朝滅亡後,一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流落東北沈陽和蒙古附近,繼續過起了游牧生活,後來金朝滅亡,契丹人才開始遷往城市。明朝年間,東北耶律部歸順大明,被賜姓劉、豐等漢姓,後來一部分投降後金,一部分開始西遷至伊朗附近,完全伊斯蘭化。 名人事跡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 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先後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門(今河北城西北)﹑趙郡(今河北趙縣)等地。五月,與郭子儀會師常山,乘敵疲憊出擊,大敗史思明部於嘉山(今河北曲陽境),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使河北十餘郡皆殺叛吏歸唐。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眾10萬進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滿萬人,先在城外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數十萬,加固城壘。當敵攻城時,用大炮發巨石猛擊,還暗掘地道陷敵,不斷襲擊叛軍,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擊,大敗蔡希德,殲其部眾7萬,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證了唐軍左翼的安全。 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史思明軍突然渡河,陷汴州(今開封),逼洛陽。李光弼因兵力懸殊,乃棄洛陽,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威脅叛軍側翼,使其不敢西進。隨後伺機出戰,挫敗了叛軍對河陽三城的進攻,殲敵2萬。 上元二年(761),朝廷強令收復洛陽,他不得已而出兵,當時叛軍尚銳,加之大將仆固懷恩違反節度,因而兵敗邙山(今洛陽北),退保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後復任河南諸道副元帥,出鎮臨淮,統河南諸道兵反攻叛軍,配合仆固懷恩等收復洛陽。他曾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廣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鬱而死。 編輯本段契丹人失蹤之謎 上世紀90年代初,著名蒙古族研究專家陳乃雄先生曾親臨保山,詳細考察了當地家譜、地方誌和傳說,並將326個「本人」的語詞與多民族詞語進行比較,發現其中100多個屬於阿爾泰語系,驗證了「本人」語言與達斡爾族語言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系。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新興的分子考古學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分子考古通過提取古代各種生物的DNA,並將其測序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可找出其內在的遺傳聯系,結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劉鳳翥、陳智超研究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楊煥明、劉春芸教授等專家合作進行「分子考古學」課題研究時,將契丹人後裔的研究列為重要內容。課題組先從達斡爾、鄂溫克、蒙古和漢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樣,然後南下雲南保山,從「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樣,又取道四川樂山,從正在那裡展出的內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屍上提取了小塊標本。課題組完成對契丹遺骨、達斡爾人、蒙古人、鄂倫春人、漢人和雲南「本人」的DNA測序後,進行了嚴格的比較檢測,最終得出結論,在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人群體中,達斡爾人與契丹人擁有最近的遺傳關系,而雲南保山施甸的「本人」與達斡爾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均為契丹人的後裔。追隨女真蒙古四處征戰契丹後裔流散至全國各地 金滅遼後,許多契丹人被女真人派到北部邊疆,修築抵禦蒙古進攻的防禦工事「金界濠」,隨後就駐防在那裡。金滅後,部分駐防的契丹人在戰亂中向北遷移,保持了相對大而完整的族群,這一部分契丹人就是如今達斡爾人的祖先。而雲南「本人」源自元代被蒙古人派遣到雲南征戰的契丹族人的後裔。遼亡後,一部分契丹人在遼皇室耶律禿花的統領下歸附了成吉思汗。公元1254年,其孫耶律忙古代隨忽必烈滅大理,並受命率部留守雲南。《明史·雲南土司二》中記載的施甸長官司阿蘇魯,鳳溪長官司阿鳳即是忙古代的第三代孫,阿蘇魯也被當代「本人」視作祖先。經過740多年的歷史滄桑,如今契丹後裔在滇西不下15萬人。在繁衍過程中他們和當地民族不斷通婚,所以同達斡爾人相比,「本人」同契丹人的親緣關系要稍遠。
❹ 「沉睡千年」的18歲契丹公主,頭戴神秘面具,為何與舅舅合葬
此外,契丹一族為了像埃及人民一樣,達到讓死者屍體長期保存甚至在死後去往天堂的目的,在死者剛剛去世時,會將其懸掛於樹干之上進行風干處理,待其身體水分基本消失之後,在進行儀容整理、布置墓室、安放陪葬品等步驟。
這樣一來,在當地人民的心理,就會認為可以讓死者的屍體長期維持原樣而不曾腐爛,加上其豐厚的陪葬物品,達到一種對方並未消失、只是去往了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美好夙願。
諸如此類的墓葬方式並非當時契丹人民所特有,而是在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落後的科學文化知識、迷狂的封建宗教信仰等諸多客觀要素的影響下,所導致的在一個時代所特有的、一種關於死亡的認知。
像1978年5月出土於河南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金縷玉衣」便是中原地區比較經典的覆面覆體的案例,其覆蓋全身的玉片為主、金線編織的「金縷玉衣」在出土之時,也可謂轟動全國,讓我們大開眼界。
❺ 內蒙古挖出契丹公主墓,身上銀光閃爍,容貌復原後,為何網友不敢久看
在我們印象里,王子與公主都是顏值非常高的人,而且他們看起來是那麼高貴。比如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就是大家熟悉的小姐姐。白雪公主生得太過美麗,以至於連魔鏡都不得不承認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不過那也只是童話中的描述而已,現實生活中咱們都沒看過古代的那些公主、王子。
據專家推測,余廬睹姑因是服用了摻有水銀的毒酒而死。由於古墓封閉了1000多年,所以那些毒液沒揮發掉,這樣就出了白光。後來科學家按著她的原貌進行了恢復,結果其容貌復原後的真實樣子讓網友崩潰了,本以為古代的公主都很好看,結果卻有點不忍直視,徹底顛覆了高貴的公主形象。
❻ 內蒙古發現契丹墓出土一穿越之物,專家直呼不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一件金鏈水晶杯陪葬品。大家都知道古代物品多為瓷器,此次內蒙古發現契丹墓,是一個花季少女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文物雖也有金銀器,但卻發現了水晶杯,也難怪被人懷疑是穿越物品。
就這樣一個顏值爆表的金鏈水晶杯,放在現代也是工藝品界的顏值代表,雖然確定了水晶杯並不是穿越物品,但是可見古代工藝品製作技術高深,不依靠現代技術也能製作出這樣精美手工藝術品,值得讓人佩服。
❼ 蒙古草原沒有樹木和竹子,古代游牧民族用什麼製作弓箭
蒙古草原沒有樹木和竹子,古代游牧民族製作弓箭的來源如下:
第一:通過貿易的方式購買製作弓箭的材料。
雖然當時的蒙古沒有製作弓箭的材料,但是蒙古跟中原還是有著貿易往來的,當時的游牧民族就會利用當地比較多的獸皮或者羊肉牛肉等,跟中原的商人進行交換或者貿易往來。那麼游牧民族的人就可以獲得製作弓箭的木材或者竹子了。
第三:在小興安嶺附近有大片的森林,可以用來製作弓箭。
雖然在蒙古草原沒有樹木,但是游牧民族不是全部集中在蒙古的,比如說契丹人就是在東北活動的,東北的大興安嶺有非常多的森林資源,這些木材完全可以滿足製作弓箭的需要。其他的游牧民族還可以在契丹這里獲得資源的支持和補給。畢竟當時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聯手一起對抗中原的,因此只要一個游牧民族有足夠的木材,就不用擔心沒有製作弓箭的原材料。
❽ 古代契丹族製作的陶瓷器雞冠壺有哪些特點
雞冠壺的造型源自契丹族傳統使用的各種皮囊壺,由於壺的上部有雞冠狀的孔鼻,故名。早期扁身單孔,以後逐漸向扁身雙孔、扁身環梁、圓身環梁、矮身橫梁演變。雞冠壺迎合了契丹民族游牧生活習俗,把曾經形影不離的皮囊壺,凝固在實用美觀的三彩陶瓷器上,使雖然已經放棄了游牧生活的契丹貴族,留住了對往昔艱難歲月的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