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牆體內的拉結筋工程量該怎麼計算呢
拉結筋,通過植筋、預埋、綁扎等連接方式,使用HPB300、HRB335等鋼筋按照一定的構造要求將後砌體與混凝土構件拉結在一起的鋼筋。
牆體拉結筋可按建築面積0.6公斤/平方計算基槽土方=(基礎寬+工作面*2+挖土深*放坡系數)*挖土深*長(基礎寬度不是墊層寬);
在抗震地區,板底設有圈樑時,預制板應在板端每塊板縫處設1Φ8的拉接鋼筋,中間牆處鋼筋每邊伸入板中1000mm,端牆處伸入牆中並彎折。板跨大於4.8m的,還應在順板跨方向靠牆邊的第一塊預制板的側面,按1000mm的間距用1Φ8的鋼筋拉接;
(1)圈樑拉筋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砌體牆應採取措施減少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並應設置拉結筋、水平系梁、圈樑、構造柱等與主體結構可靠拉結:
多層砌體結構中,後砌的非承重隔牆應沿牆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結鋼筋與承重牆或柱拉結,每邊伸入牆內不應少於1m;6、7度時底部三分之一樓層,8度時底部二分之一樓層,9度時全部樓層,牆頂尚應與樓板或梁拉結。
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砌體填充牆,適宜與柱脫開或採用柔性連接,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填充牆在平面和豎向的布置,宜均勻對稱,宜避免形成薄弱層或短柱;
砌體的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於M5;實心塊體的強度等級不宜低於MU2.5,空心塊體的強度等級不宜低於MU3.5;牆頂應與框架梁密切結合;
填充牆應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mm 設2φ6 拉筋,拉筋伸入牆內的長度,6、7 度時宜沿牆全長貫通,8、9度時應全長貫通。;
牆長大於5m時,牆頂與梁宜有拉結;牆長超過8m或層高2 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牆高超過4m時,牆體半高宜設置與柱連接且沿牆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貳』 拉筋的長度怎麼計算
分二種情況:
(1)拉筋同時勾住主筋和箍筋時,其長度計算公式如下:
拉筋長度=(h【梁寬】-保護層*2+2d1)+11.9【抗震彎鉤長】*d*2 d1為箍筋直徑
(2)拉筋只勾住主筋時,其長度計算公式如下:
拉筋長度=(h【梁寬】-保護層*2)+11.9【抗震彎鉤長】*d*2
(2)圈樑拉筋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拉筋建築名詞,拉筋主要是為提高鋼筋骨架的整體性而起拉結作用,拉筋主要是為提高鋼筋骨架的整體性而起拉結作用。
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在這里需要說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只是給出一個計算拉筋間距的演算法。
例如,梁箍筋的標注為φ8@100/200(2) ,可以看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為200mm,則拉筋間距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卻提出「拉筋在加密區按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在非加密區按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這是錯誤的理解。
『叄』 鋼筋計算公式大全
鋼筋重量計算公式按照數學方法計算體積,再乘以密度。「半徑的平方」用「直徑的平方除以4」表示,除直徑外,都用數字直接計算,得到1米的重量是【0.00617千克/(毫米的平方)】乘以直徑的平方。
設任意鋼筋直徑為D,每米重量為G1=7850*D*D*3.14/4 (Kg)
而直徑10毫米的鋼筋每米重量為 G2=7850*0.01*0.01*3.14/4 =0.617 (Kg)
G1/G2=D*D/(0.01*0.01)移項 G1=G2*D*D/0.0001=G2*D*D*10000
因 G2=0.617
故G1=6170*D*D (D的單位為米)
如果D的單位用毫米 則有 G1=0.00617*D*D
鋼筋理論重量表是一種描述鋼筋的直徑與每米重量的參考表。每米的重量(Kg)=鋼筋的直徑(mm)×鋼筋的直徑(mm)×0.00617,即鋼筋重量與直徑的平方成正比。
『肆』 圈樑中鋼筋量如何計算
如果你只是入門,只想算出鋼筋工程量的話。
1、算出圈樑的鋼筋長度,一般圈樑由4根縱筋和按間距分布的箍筋組成,你匯總出長度。
2、按照重量計算公式Q=直徑的平方(以厘米為單位)*0.617,結果單位是KG。
『伍』 梁的鋼筋工程量怎麼算啊
框架梁鋼筋計算公式: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演算法為:hc-保護層+15d;取0.4LaE+15d。
下部通長鋼筋計算: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同上框架梁下部縱筋可在柱支座外內力較小處搭接,即距邊緣Ln/3范圍內連接。抗震框架梁須避開箍筋加密區。
箍筋和拉筋的計算: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2d拉筋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弧形梁箍筋加密區范圍按弧形梁中心線,箍筋間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由梁和柱連接而成的,樑柱交接處的框架節點應為鋼結構成雙向樑柱抗側力體系。剛接即梁的兩端與框架柱(KZ)固定相連。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樓屋蓋的荷載並將其傳遞給框架柱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剛接形成樑柱抗側力體系,共同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據建築材料的不同,框架結構可分為:混凝土結構框架、鋼框架、鋼-混凝土框架。即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鋼材或者鋼-混凝土製作框架梁或框架柱。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行業標准《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3-2010第7.1.3條規定,兩端與剪力牆剛接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宜按照框架梁設計。
『陸』 圈樑鋼筋怎麼計算
計算圈樑混凝土時,將同截面圈樑的長度加在一起,計算 「鋼筋混凝土圈樑」的主筋時,按照計算混凝土時的長度乘以主筋根數再乘以1.08至1.1 的系數,這樣計算出的鋼筋用量,和實際用量相差無幾,下面舉例說明。
某建築物一層外牆圈樑寬370mm,圈樑高200mm,計算外牆圈樑同截面總長200m,圈樑 筋主筋6φ12,箍筋φ6.5間距200。其主筋計算為。 φ12鋼筋:重量=200m×6根×1.1×0.888×1.03=1207.32kg 式中: 200m——圈樑長度 6根——圈樑的主筋根數 1.1——系數(包括鋼筋的錨固、搭接、附加筋及彎勾) 0.888—— 12鋼筋的理論重量 (φ12鋼筋0.888kg/m) 1.03——現澆鋼筋的損耗(根據各地的有關規定有所不同) 箍筋的計算為: φ6.5鋼筋:重量=200m÷0.2m×1.09×0.26×1.03=267.8kg 200m——圈樑長度 0.2m——箍筋間距 1.09——每個箍筋的長度 0.26—— φ6.5鋼筋的理論重量 (φ6.5鋼筋0.26kg/m) 1.03——現澆鋼筋的損耗(根據各地的有關規定有所不同) 以上計算圈樑主筋時未含「圈樑兼過梁的附加筋」,若洞口需要附加鋼筋另計。